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東調研,首站潮州。
一時,潮州上熱搜,連帶潮菜、潮劇、潮繡、潮州木雕,以及牌坊街、廣濟橋、廣濟樓也成為炙手可熱的關鍵詞。許多人驀然發現,原來廣東還有這麼一座低調的千年古城。
講到潮劇,習總書記還提起40多年前看的電影潮劇以及名角姚璇秋。
潮劇是廣東僅次於粵劇的大劇種,流傳於粵東、閩南及東南亞一帶。其唱腔清婉,「既可演於明燭華堂之上,也可活躍於竹棚草舍之間」。
作為劇種代表的姚璇秋,曾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會見,得到國內諸多文化名人的肯定。那麼,她有哪些傳世代表作呢?不妨通過由饒宗頤先生題寫書名的《潮劇史(下編)》(林淳鈞、吳國欽著),來一探究竟。
《蘇六娘》廣東省潮劇團演出(1956年)。姚璇秋飾蘇六娘,翁鑾金飾郭繼春,陳鬱英飾桃花,陳水和飾渡伯。
姚璇秋,澄海人。青衣、閨門旦。其唱聲特點是圓潤清晰,高音優美流暢,中低音圓潤,音域較寬,咬字清晰明亮,行腔婉轉,收韻渾圓,口形美觀。其表演身段輕盈娉婷,颱風雍容大方,有獨特的風韻。表演人物內在感情與外在形象統一,聲情融貫,富有表現力,在舞臺實踐中形成個人的演唱風格。
《掃窗會》是姚璇秋成名之作。這個戲在盧吟詞和鄭一標兩位導演的指導下,精雕細刻,成為潮劇經典精品。
她飾演王金真一角,感情真切,表演細緻入微,在一聲「苦呀」之後出場,蹙眉、散發,手執一把笤帚,左右顧盼,欲掃又停,停了又掃,對著高文舉的書房,欲敲窗又不敢,使人感到她在溫府所受的壓力和處境的險惡。
《掃窗會》廣東省潮劇團演出(1957年)。翁鑾金飾高文舉,姚璇秋飾王金真。在歷盡艱辛終於與高文舉見面時,卻以青絲遮面,當高文舉叫一聲「妻呀」時,她回應說「冤家,我恨呀」,高文舉說「你恨我何來」,她有千言萬語,一時卻也說不出來,隨口說了一句「我恨不得把你一掃」,高文舉低下頭來,說你就掃下來,她執起笤帚,卻「哇」的一聲,眼淚奪眶而出,笤帚也從手上滑下來。
最後在逾牆逃出溫府時,一在梯上,一在牆下,還囑一聲「夫啊,你要來呀」。這些地方使人感到姚璇秋對人物內心感情發掘之深。戲曲專家張庚說:
《掃窗會》十分細緻,情緒的進展刻劃極細,感情是那麼一層一層、一點一滴地深下去。通過窗戶把戲逐步展開,這樣的匠心在話劇是少見的。
電影藝術家蔡楚生對其評價是:
姚璇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變化與形體動作。她感情的迴蕩起伏都和那惹人愁思的哀絲豪竹若合符節;她的身段妙曼委婉,是溫柔美好的舞蹈姿式。全劇給人以「悱惻芳芬,沁人心脾」之感。
《掃窗會》奠下姚璇秋表演藝術的基礎,也奠下她在潮劇的地位。繼《掃窗會》之後,姚璇秋的三個代表作是《荔鏡記》《辭郎洲》《江姐》。她在這三個戲中塑造了三個不同時代的婦女藝術形象,被譽為「現代潮劇藝術發展史的三個裡程碑」。
《荔鏡記》廣東省潮劇團演出(1957年)。黃清城飾陳三,姚璇秋飾黃五娘,蕭南英飾益春。《荔鏡記》(即《陳三五娘》)始演於1955年,除舞臺演出外,1961年拍成彩色影片,發行海內外。是潮劇傳統藝術推陳出新的代表作。
姚璇秋在《掃窗會》中飾演的是一個經歷磨折的少婦,在《荔鏡記》中飾演的是一個嬌羞怯弱的青春少女。在封建禮教之下,多情的少女總受到規戒,觀燈時偶遇陳三,陳三遺扇又得,作揖說了聲「多承多感」,五娘以扇子遮面,眼不看人,只是深深一揖回禮;磨鏡場,益春要喬裝成磨鏡匠的陳三唱歌,陳三唱「七尺丈夫莫漫猜,青梅有約故人來,殷勤為謝深情意,願下溫嶠玉鏡臺」一曲,五娘在圍牆內聽到弦外之音,囑益春「叫師傅到院內操作」,但這句話一出口,又低頭迴避益春的眼光。
投荔場,五娘把荔枝手帕擲給陳三,馬上又發出「心脈脈如在夢裡,細思量無限羞意」的心聲,並對益春唱「只是一苞荔枝,你切莫亂猜我的心意」。姚璇秋在這個戲以閨門旦應工,身段優美,唱腔珠圓玉潤,少女的形象絢麗多姿,散發著青春的氣息。
《續荔鏡記》廣東潮劇院一團演出(1962年首演。此為1979年復演劇照)葉清髮飾陳三,姚璇秋飾黃五娘,黃瑞英飾益春。《辭郎洲》是姚璇秋繼《掃窗會》《荔鏡記》之後主演的另一個優秀劇目。
《辭郎洲》的陳璧娘是與王金真、黃五娘不同時代、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一個歷史人物,與王金真的賢淑、黃五娘的多情不同,陳璧娘的性格特點是柔情俠骨,在民族危難時她勸丈夫出師勤王,在丈夫罹難時她率海洲義兵搗敵營,最後死守海洲、壯烈殉國。
勸郎一場,璧娘曉以大義,以鏗鏘的語詞、親切的態度勸丈夫出師;在送郎一場,當張達發出誓師篇,表明「壯志猶如箭離弦,直奔前程不回視」時,璧娘以女性特有的敏感,預感到「箭發哪有回頭轉,莫不是軍前一別無會期」而潸然淚下,並轉身剪下青絲贈與張達。
「勸郎」「送郎」兩場,充分表現了璧娘對丈夫的柔情關愛;「罵賊」一場,璧娘義正詞嚴,痛斥降官投敵的無恥。最後一場,海洲被困,璧娘以「折一枝而播萬種」的精神,苦苦勸說義民突圍,保存抗元火種,自行斷後;在元兵的亂箭中,不幸中箭,元兵衝上來時,她俯身把箭拔下,立於高處,抽出青鋒劍,立屍抱劍,壯烈殉國。
中山大學教授、戲曲史專家王季思在《人民日報》發表《看潮劇〈辭郎洲〉》一文,評價陳璧娘的藝術形象:
「可以用我國古代兩句習用語『柔情似水、烈骨如霜』來形容」, 「她可以跟我國古典戲曲裡的一些光輝的愛國婦女形象如花木蘭、穆桂英、梁紅玉等並列而毫無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