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琅琊榜中最核心最精彩的情節就是奪嫡了。在這場爭鬥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刀光劍影,更能領略到謀士之間的智慧爭鬥,堪比神仙打架。其中秦般若、梅長蘇就是頂級謀士的代表。
秦般若作為譽王的第一謀士,相伴數十年,在梅長蘇還沒返回金陵之前,可謂是能夠左右譽王奪嫡大事的第一智囊。她的心思和謀略都絕非一般。連梅長蘇初見十三先生時,都特意叮囑他,秦般若聰明伶俐,心思細密。只因我在暗處,她在明處,我才能在局勢上壓制住她。
可見在梅長蘇眼裡,秦般若是個不可小覷的對手。但是在與梅長蘇的較量中,秦般若為什麼還是輸得一敗塗地呢?甚至在同一件事情的處理上,秦般若作為頂級謀士,為什麼會和梅長蘇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呢?而關於這一點,秦般若的主子譽王曾曖昧的輕點秦般若的鼻尖說:「你呀,這般聰明,只需再把格局放開一些,本王便沒有什麼可以提點你之處啦」。
可是格局這種東西,聽起來虛無縹緲,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我們通過兩件事一起分析一下秦般若為什麼輸在格局上。
除夕賜菜,在皇城腳下,禁軍護衛被殺,皇帝一怒之下斥責了禁軍統領蒙摯。面對這一機會,秦般若立即建議譽王進宮為蒙摯求情,藉機拉攏蒙摯。而與此相反,梅長蘇卻並不支持譽王這樣做。結果呢,譽王進宮求情,不僅沒撈到一點好處,反遭了皇帝一頓痛罵。
在這件事上,秦般若只看到了賣一個人情給蒙摯,有利於譽王拉攏禁軍的力量。而梅長蘇覺察到的是多疑的梁帝其實更希望任何一個皇子都不要懷有拉攏禁軍統領的念頭。畢竟禁軍是屬於梁帝直接管轄的軍事力量。秦般若只考慮到自己想要什麼,卻沒有考慮到皇帝想要什麼。
許多時候人與人之間交往是訴求與訴求之間的交往。最好的情況是你的訴求對我的訴求有好處,這樣大家皆大歡喜。其次,你的訴求對我的訴求沒有好處,但也沒有壞處。這樣大家相安無事。最差的就是你的訴求對我的訴求不僅沒好處,還有壞處。這樣大家就不能愉快的玩耍了。所以我們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自己,還要考慮到對方。道理雖然簡單,但這就是一種格局。即便是機敏的秦般若也會忽略這一點。結果讓譽王不僅沒有拉攏到蒙摯,還犯了皇帝的忌諱。
我們再看另一件事。吏部尚書何敬中因兒子何文新入獄,稱病不能上朝,導致吏部事務堆積如山,譽王也開始著急了。無奈之下,秦般若提出換死囚的計謀。於是譽王找到了一名替死鬼,再讓刑部配合換出了何文新。當時的譽王深陷窘迫的境地,這一招也不失為良策。但是秦般若只是建議換囚,沒有仔細籌謀後招,反而讓梅長蘇通過何敬中病癒上朝這件事兒,他覺察到譽王在何文新身上動了手腳。
梅長蘇果斷將這個消息放給謝玉,借謝玉之手砍掉了譽王吏部、刑部兩個臂膀。秦般若雖然屢獻奇計,但是在換死囚這件事兒上,她只考慮了把人救出來就完了,卻沒有想到救出來以後如果被發現了怎麼辦?雖然救出了一個死囚,卻失掉了全局,得不償失。而反觀梅長蘇,則是將各種情形反覆推演,並制定各種對策,最終立於不敗之地。
通過這兩件事,我們就知道秦般若和梅長蘇相比究竟差在哪裡。秦般弱,雖然聰明機敏,卻始終困於眼前事件的機謀算計。只知道搶佔先機,步步為營,卻沒有全盤規劃的整體觀念。因此,難免顧此失彼,雖常常有小勝,卻總體上大敗。
這也啟示我們在埋頭趕路的時候,要懂得停下來仰望星空,既要受得住眼前的苟且,也不要忘了還有詩和遠方。
最後和大家互動一個話題。秦般若作為璇璣公主的得意弟子,在梅長蘇到達金陵前能輔佐譽王數十載,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