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畢竟這不是《鐵達尼號》
《太平輪》中章子怡的表演十分到位。
橫豎來看,《太平輪》都應該拍成一部史詩級的電影。所以,一些人都是揣著這樣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然後,一片罵聲。電影拍得很失敗麼?其實也算不上。只是心理期待出現了偏差而已。你想要的是魚香肉絲,結果端上來的是宮保雞丁——你該罵廚師,還是罵寫菜的那個服務員?
九成的人會選擇罵服務員。從這個方向來說,吳宇森其實就是那個做宮保雞丁的廚師。只是從一開始,各種宣傳都將這部電影定位成了魚香肉絲,並且向公眾兜售而已。
但吳宇森與大家的確是有了距離。就在這部電影上映前,吳宇森在廣州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其實他想拍的是愛情片,因為從他生病痊癒之後開始,他就希望能拍反映真善美的東西。所以,《太平輪》的主線就是三種愛情。大時代背景下,不同的人的愛情。
愛情片最重要的是什麼?細節與情緒的漸進——為了展現細節,為了營造情緒氣氛,整個電影的節奏就不可避免地要緩慢下來。可悲的是,吳宇森以前的電影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太深刻,黑幫片槍戰片的快節奏,讓很多人覺得吳宇森就應該是那個樣子的。但那是「暴力美學」光環下的吳宇森,不是拍愛情片的吳宇森——按照投資方的說法,吳宇森的愛情片,你會看麼?
《太平輪》裡很多被人詬病的冗長,就是因為吳宇森要著力展現細節。黃曉明作為上半部的最大主角,遭遇的罵聲也最多。有人說,他在裡面的表現過於「咬牙切齒」了,HOLD不住角色。但這種方式顯然是黃曉明自己選擇的表演方式,因為他在一些旁白或者讀信的時候,你完全可以聽出他自然的聲音。
細節上最好的依然是章子怡。或許是被王家衛影響的感覺還在,她的形體和眼神都非常到位。比如,她扮演的暗娼於真挨了一頓毒打之後,與房東俞飛鴻隔門對視時的眼神,的確傳遞出了諸多情緒。而鏡頭一轉,她下樓出門那個略顯蕭索卻又堅定前行的背影,卻又傳遞出了這樣的信號:只要有希望,她肯定可以活下去。
細節之外,還有場面控制。業內公認的兩個原則:判斷一個導演的好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對大場面的控制,以及對室內二人對話的設計。前者涉及到的鏡頭調度很複雜,尤其是戰爭場面的特寫,這並非單純的多機位拍攝就可以達到的。而後者,雖然人物簡單,但並不是一正一反交叉,然後讓剪輯師剪出來就能看的。而從這兩個方面看,吳宇森其實完成得都不錯。
鋪墊完成,到下集上船之後會有很大改觀麼?你可以這樣期待,但不要太高,畢竟這不是《鐵達尼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