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採寫:南都記者 許嘉
大家最早知道《太平輪》的消息,是在2008年5月。那年的坎城國際電影節上,還在為《赤壁》做宣傳的吳宇森向媒體透露,他將執導一部暫定名為《1949》的大製作,《色·戒》和《臥虎藏龍》的編劇王蕙玲為其撰寫故事,當時定下的主演有張震和宋慧喬。
《1949》,這個政治氣味有點濃的片名,後來更改為現在的《太平輪》。不過,即便是這樣,發生在1949年的「太平輪船難」,也涉及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歷史問題。吳宇森坦言,「太平輪船難的真正原因眾說紛紜,如果沒有一個很正確的歷史觀,拍出來之後會比較麻煩」。據吳宇森的描述,王蕙玲最初給他看的故事,「不是正面描寫太平輪的歷史,而是和這艘船有關聯的人物,他們個人的愛情和命運的故事」。只是,以這個角度拍出來的《太平輪》,可能和英國導演大衛·裡恩在1965年改編同名小說而成的《日瓦戈醫生》有了分別。當年的《日瓦戈醫生》,雖然也以生在蘇俄時期的醫生尤利·日瓦戈的愛情故事為主,但是,大衛·裡恩還是給了「日瓦戈醫生」命運背後的時代悲劇不少筆墨。
《太平輪》的英文片名是「The Crossing」,翻譯過來是「十字路口」或是「橫渡」的意思。這倒是很符合吳宇森自己的說法,《太平輪》的故事更多有關三對時代男女的相遇或錯過。但是,六年前的吳宇森沒有想到,「製作《太平輪》的故事」也暗合了「Crossing」這個單詞。橫渡這六年,有人有驚無險,有人卻留在過去。
《赤壁》完結之後,吳宇森和老搭檔製片人張家振開始籌備《太平輪》。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張家振向媒體透露,他們放棄《太平輪》的拍攝計劃,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太平輪》電影版權所有者臺灣亞士公司,擅自將劇本轉售給另外一位臺灣導演拍電視劇,而編劇王蕙玲也表示並未出售劇本的電視版權」。因此,便有了《太平輪》第一次擱淺。彼時,2009年4月。
時隔兩年,2011年4月,吳宇森宣布重啟《太平輪》。當時,吳宇森的空戰大片《飛虎》遇到一些問題,《太平輪》的劇本版權被亞士公司轉賣給華策影視,對方再次聯絡吳宇森,邀他執導。「我對這個劇本到底還是有感情」,吳宇森選擇回歸這艘大船。
小馬奔騰也是在那時加入《太平輪》項目,據總製片人郭燕透露,《太平輪》最初的投資結構裡,「小馬奔騰佔50%,華策影視佔40%,中影集團佔10%」。《太平輪》的籌備工作開始不久,華策影視決定退出,小馬奔騰的壓力驟然加大。走還是留?小馬奔騰的前任董事長李明,決定留下來。「狗哥(李明的外號)對我們說,『如果小馬也撤了,這個項目就完了,咱一定支持吳導,無論多難也挺著』。」郭燕回憶道。然後,小馬奔騰接手了原本屬於華策影視40%投資額。
這麼大成本的製作,有票房號召力的大卡司是必需的了。宋慧喬依然在名單中,章子怡接到這個劇本時,也很快答應加盟。黃曉明和佟大為出現在最終的陣容中,吳宇森也參考了李明的意見,「吳導看了曉明的定妝照,非常喜歡」。不過,選角中也有些曲折。有接近《太平輪》項目的人士透露:「某位天王級人物,本來要加盟,合同都已經談得差不多,對方提出,電影的剪輯權要留在這位天王手裡。這個條件,小馬奔騰以及吳宇森和這位演員商量很久,還是談不攏,就此作罷」。
確定主演陣容的同時,吳宇森也開始到各地勘景,因為這個故事有大量臺灣戲份,臺灣也是計劃中的重要一站。2011年,李安正在臺灣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因為有大量的海上戲份,李安在臺中設計建造了一個大水池,請了美國、日本等地的特效專家,開發了一個電腦程式,裡面存儲了多達51種波浪、海浪的模式。吳宇森去《少年派》劇組探班時,李安就表示,未來《太平輪》拍海上戲份,可以把自己開發的一切設備和技術都交給吳宇森使用。只是,老朋友的這個忙最終也未幫上。
吳宇森在臺灣籌備《太平輪》期間,淋巴腺發炎,脖子腫起來。等他回到北京看醫生,檢查結果是——淋巴癌。吳宇森又到臺灣查了一次,結果一樣。「當時的狀況很危險,再晚一點治療就更麻煩了。」吳太現在憶起,依然面露憂慮。這個病,已然不能再拖下去,吳宇森被迫暫停《太平輪》的工作,這艘大船第二次擱淺。2011年下半年,吳宇森入院治療。此後一年多,他輾轉大陸、臺灣和美國,開始自己的生死橫渡。彼時,吳宇森面對的汪洋,有多險惡?
因為腫瘤是在脖子的淋巴結部分,這個手術即便成功,也可能有後遺症,「很多人手術後,味覺會喪失」,酸甜苦辣都離人遠去。幸運的是,吳宇森還是保住了自己的味覺。味覺雖然還在,治療期的吳宇森也很難體驗到日常味道。術後,吳宇森無法正常進食,只能通過鼻管,輸入流質的營養液。這還不算什麼,腫瘤患者最痛苦的階段,不是手術,而是漫長的化療。
2011年11月,吳宇森在臺灣開始化療。每個療程,醫生都要給吳宇森戴上牙套,因為藥物對牙齒影響很大,如果不特意鞏固,所有牙齒最後都可能脫掉。「平時,我們嘴巴裡面痛一點點,就要呱呱叫了。那時,吳先生整個嘴巴都潰爛,他說好痛……」吳太談起這段並不遙遠的往事,聲音有點顫抖,「我實在看不下生病的人,他們看著太難過太難過。」
2012年1月17日,吳宇森從臺灣回到美國家中。從太平洋的西岸到東岸,吳宇森的橫渡遠未結束。鼻管不能再用,要開胃管。醫生的第一刀下去,發現位置不對,因為刀口距離其他器官太近,插管會有危險。然後,第二刀,總算是沒有白白遭罪,這次,胃管進去了。
吳太記得,當時,醫生開出來的藥有好多。她曾經仔細數過,一次要吃十七八顆,「這樣吃藥,真的是像吃一頓飯」。四小時一頓「藥」,藥力太強,吃到吳宇森雙目無神,「看人都有些失焦」。
滔天巨浪,一葉扁舟。船上人,有和吳宇森相依40年的「吳太」牛春龍,也有他們的三個孩子——老大吳尚方,次女吳飛霞,小兒子吳義方。吳宇森患病時,三個孩子都到了而立之年。「可是,小孩子即便長到30歲,他們(看到父親生病)也會害怕」,得知老爸的病情,吳家三子都從美國趕到臺灣,又一路陪父母返回美國。
三兄妹平時各忙各的,此時頗齊心協力。「老大心思細膩,吳先生回美國治療的所有事,包括填各種表格、和醫生接洽啊,都是老大在負責;老二吳飛霞主要幫忙拿藥,還會照顧老爸的飲食;老三嘛,他是萬人迷,吳先生見到他就很高興,那時插胃管,老三就在旁邊幫忙。」
吳宇森還未生病時,吳太送給小兒子吳義方一套理髮工具,「他自己剪頭髮很好看,連後面都剃得很好」。這回,老爸生病了,他向小兒子提要求,「我想剪『西裝頭』」。「西裝頭」其實就是「貓王頭」,吳義方不太懂,他給老爸理完之後,吳太看了半天,「『西裝頭』在哪兒?」其時,經歷大病的吳宇森,頭髮也只有三釐米長,沒太多髮型可理。吳宇森看了看鏡子,「好好,理得挺好~」
和吳宇森個性最像的女兒吳飛霞,在老爸恢復身體的日子裡,常常回家去,包辦他的飲食。「飛霞煮菜真的很有天分,十分鐘就能做好一頓早餐,我們兩個老人家就坐在那裡,像乖寶寶一樣等著吃,真的很好吃」,吳太聊起女兒,不吝讚美,「有次,人家送給我們一棵樹,我們就種在家裡後院。她去摘了許多葉子回來,說是一種義大利香料,放在義大利麵裡,好香!」
這一回大病,在片場忙活40年的吳宇森,終於有機會仔細體驗家庭生活。從未想過退休的吳宇森,向南都記者自嘲道,「這次生病,可以休息一下」。
可是,吳宇森一家人所在的這葉小舟,橫渡再遠,《太平輪》這艘大船的桅杆總還是隱隱可見,很多人都在默默地「等」。吳宇森患病治療時,這個項目已經做了許多深入的準備工作,雖然沒有透露具體投入,但是,郭燕坦承「包括勘景,前期置景,選角等等,小馬奔騰當時投入了部分製作資金」。
箭在弦上,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態。吳宇森病倒,何時歸來,難說。根據郭燕的回憶,小馬奔騰的前董事長李明當時和下屬開會研究對策,他永遠不變的一句話是「咱們全力支持吳導!」吳宇森回到美國治療期間,李明飛過去探望導演。大家在病房裡相見,李明也沒有太多話,只是說「導演,你一定挺過來,我們都等著你回來拍戲」。
2012年下半年,吳宇森復出,他回到內地重啟《太平輪》。為何不多歇息一陣?「因為我把李明拉進來投資這個電影,他是我很敬重的人,我答應過他一定幫他拍一個好電影,人要重承諾。」吳宇森如是作答。
《太平輪》擱淺一年有餘,很多事都有了變化。之前談好的卡司,有的人因為檔期問題離開,有的人因為家庭原因離開。郭燕透露,《太平輪》重啟後,之前有談過合作的吳彥祖當時他太太正在孕期,而吳彥祖也答應太太為了照顧家人,一年不接工作。「雖然吳彥祖和吳導,彼此都有意願合作」,但吳彥祖還是放棄了這次機會。
原本李安在臺灣留給吳宇森的那個「高科技水池」,也因為那個外景地要做他用,被迫拆除。吳宇森最後的選擇,是在北京懷柔的中影製作基地重新搭建一個水池,「沒有李安的(水池)那麼大,設備也沒那麼複雜」。
作為《太平輪》最大的投資方,小馬奔騰承受了很大的製作壓力。按照郭燕對南都記者的說法:「為了讓《太平輪》再次開動,我們硬是停下一個電視劇項目,把資金臨時抽調出來(支援《太平輪》)」。
資金到位,何時開拍?迫在眉睫!吳宇森的拍攝計劃中,有抗戰時期的「夏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冬戰」這兩場大戰。《太平輪》選在2013年7月開機,在郭燕看來,別無選擇。「因為,導演的計劃裡是要先拍大場面,再拍文戲。『夏戰』的戲必須選在夏天拍攝。」如此,《太平輪》的製作計劃就像精密的手錶,指針一動,滴答作響。
相對於製作上超期超時的壓力,吳宇森的身體,是「太平輪」上所有人更加關心的。吳宇森這場大病下來,人瘦下來20磅,還有高血壓,「拍戲時曾經高到120」。吳宇森進組前,吳太把各種藥都分門別類裝好,「每天吃哪些藥,吃幾次,我都叮囑他。血壓尤其不能馬虎,一天不吃(降壓藥),升上去就不好下來了」。
郭燕是《太平輪》的總製片人之一,她坦言,前期拍攝的一年多,自己很煎熬。「導演真的是冒著生命危險拍這部戲」,可是,在片場的吳宇森卻不願工作人員特意照顧他。危險的事,到底發生了。《太平輪》在上海車墩影視基地拍攝中,有次拍攝「碼頭離別」的大場面,吳宇森和幾個攝影師講拍攝,來來回回跑,一不小心絆到地上的電纜,整個人摔倒地上,頭破血流。現場的人都慌了,趕緊把導演送醫。吳宇森還是不願現場停下,他讓愛徒梁柏堅代替他繼續趕拍。「製片組的同事開會時,說到導演受傷,所有人都哭了,覺得他們沒有照顧好導演。」
回想大半年前的這些經歷,郭燕感慨良多。「說實話,我當時特別擔心接到劇組的電話,因為只要劇組來電話,很有可能就是出什麼問題,傷人了之類的。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
2013年7月到2014年初,《太平輪》劇組輾轉北京、上海、臺灣等地,高強度的拍攝,劇組許多主創在戲中病倒,反而是身體最虛弱的吳宇森一直堅持下來。「夏天他也挨,冬天更要挨,他都在(片場)那邊(沒倒下)。我說,他有加分!」吳太說到這兒,眼睛裡多了些光彩。
可是,誰也沒想到,和《太平輪》片場相隔千裡的李明,出事了。2014年1月3日,小馬奔騰的官方微博發布公告:「北京小馬奔騰文化股份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先生於2014年1月2日在北京去世,終年47歲。」後來得知,李明是因為心肌梗塞猝然離世。
李明去世後,他的許多演藝圈中好友紛紛發聲,追憶或哀悼。從這些圈中人的描繪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為人低調,很重義氣的『狗哥,」。《太平輪》兩次擱淺又重啟,李明一直力挺吳宇森和這個項目。李明走了,《太平輪》還能繼續下去嗎?「一開始,這個消息出來,我能感覺到導演和劇組都有些擔心」,郭燕向南都記者透露,「一方面,大家都覺得狗哥走得太突然,很惋惜;另一方面,也會想到《太平輪》這個項目的未來。」不過,郭燕向南都記者表示,雖然大家的心情曾落入低谷,但是,《太平輪》的具體製作並未受到影響。當時,吳宇森在《太平輪》的製作會議上,多次向郭燕等小馬奔騰的高管們表示,「一定要把《太平輪》這個項目做好」,讓投資方放心。
在吳宇森眼裡,李明是個「很懂電影,也很重友情」的人,「他很喜歡《太平輪》這個項目,我承諾過要把它拍好,也是對朋友的一種報答」。
2014年4月,《太平輪》殺青;12月2日,《太平輪(上)》公映。吳宇森完成了對李明的承諾,也許,還有 他 對自己的承諾。
為什麼拍《太平輪》?「他現在知道親情和愛情蠻好的,所以他拍這方面的故事,就會成熟了。」這是吳太自己的答案。
2014年11月的某次發布會上,吳宇森和吳太一起出席。吳宇森說,「我太太很久以前和我講,『你把浪漫和愛情都留給電影了,然後把寂寞給了我』。這次,我要把《太平輪》這個愛情故事獻給我太太……」
是的,這四十多年,吳宇森更願意生活在電影裡面。「我喜歡攝影棚,喜歡片場,可以跟外面煩躁的世界,暫時隔離開來。」11月23日那晚,在開往首都機場的車上,吳宇森向南都記者如此描述自己對做導演的感覺。
吳宇森說他不會退休。是啊,對他這樣一個更愛攝影棚那個獨立王國的人來說,一切有關這個世界的話,他也只能或只願在電影裡說吧。
前日(11月30日)晚9點,吳宇森執導,章子怡、宋慧喬、黃曉明、佟大為、金城武、長澤雅美聯合主演的愛情史詩點映《太平輪(上)》,終於和國內第一批觀眾見面。吳宇森和佟大為也出席了映後見面會。南都記者直擊《太平輪(上)》首次觀影,第一感覺是:吳宇森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依舊像二十多年前的《英雄本色》時那般浪漫和老派紳士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