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東尖山 1973年村裡有了第一臺電視,為此村裡派還專人看守!

2020-12-22 古驛陘風

1938年初,井陘以鐵路為界的路南縣政府在此成立並居住,其中縣政府的工作人員就有杜世秀及其妻子,據村裡老人描述杜世秀穿衣打扮跟其他人不一樣,經常穿大衫、挎黑色墨鏡、戴禮帽,其妻子劉潤芳對人隨和,有時候教村裡人跳秧歌舞。當時路南縣政府工作人員就居住在馬窩狗家,和馬彥林家及馬鎖奎家老院。在1938年發展本村裡馬貴喜,馬貴江、馬根桃、馬淘氣、馬素祥等為中共正式黨員,是我村最早的黨員。解放後杜世秀回村找馬順義帶他去看解放前躲避日軍進攻曾經藏身的天然石洞(大腳村北陽坡),臨走的時候告訴村裡幹部,有事去北京找他。

大約在一九七三年,那還是生產隊時代,用驢馱糞送糞的時代,人們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聽到敲鐺當的聲音開始上工,秋後在地裡分山藥,蘿蔔,會在山藥蘿蔔上寫上戶主的名字,社員會認名收取。

村裡想買臺電視,由於當時電視稀缺不好買,就由我村馬順義,馬喜樓,馬保庭到北京去找杜世秀,當時杜在國務院分管房產工作。杜讓其妻子帶我村三人去花了三千多塊錢買回來我村第一臺日立牌彩電(進口電視),買回後先放在學校,天線是自己圈地,綁在一個高杆子上,晚上電視放在窗戶臺上,社員在院裡看電視,當時可是新鮮,吃罷晚飯,早早的搬凳子,板床兒,蒲墩佔地方去看電視,記得當時演《加裡森敢死隊》、《從大西洋底來的人》、《霍元甲》、《血疑》。後來把電視搬到我村大庫房(原來的羊圈),做了一個架子,架子上放一個箱子,箱子裡面放著電視,平時箱子都鎖著,由我村馬過兵掌管著箱子的鑰匙,也就是由他管著開關電視,別人不能隨便動,生怕把電視弄壞了,記得在大庫房也就是原來的羊圈看電視的場景,前面的人都坐小板床兒,蒲墩,中間的人做凳子,後面的人站著,在大庫房最後有一堆木頭,木頭上面坐的都是人,那麼大一個庫房裡面只有一盞二十五瓦的燈泡,打開電視後,得把電燈關了,當時人們不知道哪裡來的自覺性,電視開了後基本都不說話,除了電視的光外也只能看到部分人點菸的火柴光,除了電視的聲音外只能聽到人們點菸時候火鐮的「咔嚓」聲和人們「巴咂、巴咂」咂旱菸袋的聲音。基本在電視結束前不會有人離開,站著的人也會把電視看完。

大約一九八三年左右根據上級精神,防止集體財產被盜,需要派人對這臺電視進行專人看守,這樣村裡還得耽誤一個人看守電視。村裡不願意增加支出,就把電視買了,當時那臺彩電買了兩千七百元。後來羊圈庫房也就拆了,變成了現在的農戶住房。

以後農戶有的就購置了黑白電視,村裡電視逐步多了起來,後來農戶有的還購置彩電,安裝電話,一步一步到現在,家家有彩電,戶戶有電器,人人有手機,現在甚至一家會有幾臺電視。現在的孩子們是不能體會到,全村人都擠在舊羊圈看電視的情景。

隨著社會進步,時代變遷,科技的發展,東尖山也會跟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好。

來源 東尖山村裡事

相關焦點

  • 扶貧村裡的「守護者」
    得知這個消息後,十三礦派駐襄城縣汾陳鎮朱堂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關付學立即回到村裡,與村委黨員幹部、廣大貧困群眾站在一起,挽手抵禦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在此後的日子,他在村裡大力宣防控知識,組織排查返鄉人員,深入到重點貧困的家庭中巡查防護情況,帶領黨員幹部在疫情管控監測點輪流值班。
  • 河間記憶:想起村裡唱戲的日子
    一次是每年開春農事活動之前,一次是秋收地淨場光之後。為此我們村在解放前就專門建有戲園子,這在農村是不多見的。我們村的戲園子建在村子西南角,戲臺坐南朝北;大門口向北開,門前是東西向街道;東臨大水坑;西鄰幾家村民住戶;院子裡靠西牆頭有男女兩個廁所。整座院子大概能容納兩、三千人聽戲。
  • 村裡來了新支. 書
    城子冷哼:「紅秀那丫頭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看上這麼個東西,要是打死了,她還不跟俺拼命。」.眼前一片漆黑,腦袋越來越沉,姜文濤再也支撐不住,徹底昏死了過去。夢裡有血有淚,母親被打的滿地翻滾,悽慘的哭喊聲似一把利刃,穿透姜文濤的胸膛,血流如注。他猛地睜開眼睛,發現天已經大亮,自己又回到了紅秀的床上。
  • 智果村裡「種」文化
    「大家都知道我們村子是有文化底蘊的,可是前些年環境髒亂差、鄰裡矛盾糾紛突出,更別說發展經濟帶村民致富了。」張峰清向記者說起村上的「舊光景」。在村民們眼裡,那時的智果村發展滯後沒法與鄰村相比;可在村民們心裡,想讓村子不斷變好的願望還是很強烈。為此,當時的村黨支部決定邀請在外發展的本村致富能人張峰清回到家鄉。
  • 靠著一桿秤,他曾成村裡首富
    也因此,在豫西南偏僻的村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很多人還守著兩畝田地過日子時,年輕的父親通過一座磨坊,腰包鼓了起來。現在看來就是一個普通的油磨坊,香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在這裡加工出售,顧客是周邊幾個村裡的的村民,還有一些經銷店,到後來,因為質量好、量足、老闆夫妻為人熱情,名氣開始不斷傳開,再後來甚至有了一些鎮裡城裡的客戶也來訂購。
  • 村裡「旱改水」,為何要籤三份合同?
    記者看到,大片的田地已經被翻挖,現場有幾臺挖掘機正在施工。挖出的土堆旁有一些焦黑的枝幹,柯先生介紹,這些原本是村民種的果樹,現在由於要進行土地整治,都被處理掉了。在大片翻挖的土地中,有些奇怪的景象。有一座石砌的小墳,孤零零地矗立著,周圍的土地都已經被翻挖。稍遠處,有一塊不大的農地仍完好的保留著,卻被大片的翻挖土地包圍著,顯的格格不入。
  • 在村裡,我能抬起頭了
    退回去幾年,我想不到有今天——有體面的工作,有穩定的收入。 我是羅甸縣鳳亭鄉班臺村人,村裡的村警,還在村裡百香果基地擔任管理員。現在,我每天學習基地管理技術,認真鑽研村警業務,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但想起前些年的日子,那叫不堪回首。 我父親早逝,母親積勞成疾。初中畢業後,我就跟隨鄉親外出打工。
  • 臨邑縣邢侗街道第一書記鍾發濤:把村裡的事當自己的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王金剛 通訊員 程元金「鍾書記來俺們布李孫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給村裡打井、申請文化器材、幫扶貧困戶、發展集體經濟,可辦了不少實事……」11月25日,在臨邑縣邢侗街道布李孫村村委會,黨員李世武深有感觸地說,「鍾書記的駐村期限就要到了,村裡男女老少都有點捨不得
  • 天津這個村裡有個武漢大學高材生 他寫下這份防控手帳
    簡短的文字裡記錄著村裡疫情防控的點滴,還記錄著他的媽媽。 陽光融化了積雪,微風裹著泥土潤溼的芬芳。深深深呼吸,換洗身體裡渾濁的空氣。 西小屯村,位於天津東南角的中旺鎮,是個緊鄰河北省的小村子。四條排灌河對村子形成「圍城」之勢,原有的5個村口封堵了4個,如果不是專人帶領,手機導航會領你「撞牆」。
  • 我們村裡的女人們
    著名演員閆學晶在本劇中飾演女一號,該劇以輕喜劇的形式集中反映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婦女巾幗不讓鬚眉的幹勁和精神,展現她們發揚自強自立精神,嚮往新生活的嶄新風貌。小小鳳凰村 喜樂又開心該劇作為《女人當官1》的延續,故事發生在東北鳳凰村,村裡要進行土地流轉,楊桂花積極的準備大幹一場,帶領村民再一次抓住機遇,發家致富
  • 90後音樂老師改編「勵志版」流行歌 唱火了「村裡的孩兒」
    2019年第一學期,兩位90後鄉村音樂教師正式成立了「村裡的孩兒」音樂班,一開始班級裡只有六七個孩子,李平和張雨每天利用中午午休時間,給孩子們一對一輔導。他們發現,來到班級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音準問題。  「村裡的孩兒」音樂班老師 張雨:基本上吧,不跑的可能就那麼幾個。其他的都跑,就是不敢唱,才導致的跑調。
  • 村裡來了貼心人——記江西省泰和縣馬市鎮柳塘村第一書記蔡正杰
    36歲的蔡正杰已有14年黨齡。由於長期負責全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他被稱為當地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扶貧戰線的「青年老把式」。一年前,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委派蔡正杰擔任吉安市泰和縣馬市鎮柳塘村第一書記。他甘做貧困戶的貼心人,以實際行動書寫了對「第二家鄉」最真摯、最深沉的愛。
  • 90後音樂老師改編「勵志版」流行歌唱火了「村裡的孩兒」
    2019年第一學期,兩位90後鄉村音樂教師正式成立了「村裡的孩兒」音樂班,一開始班級裡只有六七個孩子,李平和張雨每天利用中午午休時間,給孩子們一對一輔導。他們發現,來到班級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音準問題。
  • 村裡有個奇怪的大叔
    怪大叔是我們這裡東邊一個村裡的一個現在七十來歲的一個老頭的外號。怪大叔因為脾氣怪而被附近這幾個村裡的人們熟知。也就是現在老了這要睌生三十年說不定也是快手上的網紅。這怪大叔因為脾氣怪又不愛做活,到五十歲前都一直是條光棍。父母都沒了。他住在父母留給他的三間房一個小院裡。也做過幾年買賣。
  •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外景地峪道河
    1964年,長影又拍攝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下集。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農村小水利建設和小水電站建設的影片。電影的外景地選在山西的汾陽峪道河一帶。由於這部影片生活氣息濃鬱,充滿青春活力,輕鬆愉快、生動熱烈,可觀性很強,成為建國後十餘年間農村題材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視頻:由郭蘭英演唱的《人說山西好風光》是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的插曲,一經公映便傳唱全國,至今不衰
  • 村裡的「加納希爾楊」
    村民口中的「加納希爾楊」(哈語,譯為:貼心楊)是塔城市稅務局駐恰夏鎮窩爾塔阿樹塔斯村第一書記、「訪惠聚」駐村工作隊隊長楊曉東,精瘦黝黑,走起路來腳步匆匆的人就是他。 「文化人」科學致富金點子 「米麗古力大姐,雞苗長得怎麼樣了,訂單上門了!」「走,到家裡看看去。」
  • 陝西人大:豐收村裡「話」豐收
    豐收村集體經濟現有蠶桑產業項目兩個、光伏電站1個、集體魔芋基地50畝;截至今年6月,273戶建檔立卡戶中,有272戶貧困戶887人已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8.9%降至0.22%;2019年度人均收入達到11400元……如今,每每提起村裡的變化,豐收村村「兩委」都會道出這樣一組數據
  • 黑麋峰村第一書記周若愚:為村裡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
    黑麋峰村第一書記周若愚: 「為村裡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山路彎彎·駐村工作隊的精準扶貧路系列報導7) 一位面龐黝黑的男子正埋頭查看著水渠疏通情況,汗如雨下,他就是望城區橋驛鎮黑麋峰村的第一書記周若愚。「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的心願就是給村裡留下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隊,讓脫貧的貧困戶不再返貧!」 擦了一把汗的周若愚說。 104戶貧困戶的「娘家人」 「老羅,曉得我是誰不?曉得啊!
  • 城裡的公交車開進村裡來了
    原來,華屏村從2015年開始,經過五年三批扶貧工作組接力,不僅實現了127戶貧困縮減至今年7月份的7戶,還把至靈山縣城的805路公交車線路開通到村裡。每隔30分鐘一趟的發車間隔讓村民進城如訪鄰,而單程票價僅需6元錢。
  • 村裡來了個「風妹子」
    2018年,彭園華第一次見到了李川雲的兒子李志林,文質彬彬但是很清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溝通,只是太年輕,還不夠成熟,不太懂得照顧人。」一番長談後,彭園華與李志林之間的聯繫逐漸頻繁。假期裡,彭園華「動用」哥哥當企業老闆的關係為李志林謀了一份臨時差事。畢業後,彭園華又不厭其煩地督促指導李志林找工作,久而久之,彭園華成了李志林親近、信賴的「彭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