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法名揚千古的東晉太宰,一起了解王獻之不平凡的一生

2020-12-28 懂球帝官方

【一個有態度的文化傳播者,讓更多的人物與故事被熟知】

【本期為專題歷史,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一期,結尾有話題討論,往期看主頁,歡迎關注和交流】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揭示了中國古代兩大家族的衰落背景。不過,在公元4世紀左右的東晉時代,在「王與馬,共天下」的國家背景下,琅琊王氏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其中既包含著像王導這樣的第一宰相,也包含著像王羲之這樣的大書法家。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正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那麼,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故事呢?敬請關注,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一期,既是駙馬又是國丈的第二書法家。

(1)出身世家大族,名人之後,足夠傳奇。

公元344年,從江州刺史辭職的王羲之在42歲的年齡迎來了第七個兒子,取名為獻之。按照當時的時代背景,能夠出身在琅琊王氏這樣的大家族,就已經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姓名。而王獻之居然還有著連父親都讚嘆的書法天賦。

晉書是這樣記載的,王獻之七八歲學書法的時候,王羲之想要從背後偷偷拿走兒子的筆,沒想到王獻之握筆非常有力,因此感嘆這個兒子以後肯定有一番成就。後來,王獻之在牆壁上寫下了一丈見方的大字,當時有數百人前來觀看。【原文:七八歲時學書,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嘆曰:「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嘗書壁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為能,觀者數百人】另外,史書還記載王獻之「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如此看來,王獻之想不出名都難。

(2)以才華迎娶大家閨秀,又因才華被迫迎娶當朝公主,足夠傳奇。

上面我們講到,王獻之從小就有名氣,舉止容貌也與常人不一樣。因此,在公元361年左右,18歲的王獻之便迎娶了東晉大臣郗鑑的孫女郗道茂。(其婆婆、王獻之母親郗璿為郗鑑女兒,因此實際上是婆婆兼姑姑)

誰料想,正因為才華過人、風流倜儻,王獻之被當時的皇帝司馬昱所看中,三番五次要求迎娶他的三女兒新安公主。而為了拒絕新安公主,王獻之不得不使用艾草燒傷自己的雙腳,卻不料因此患上足疾,行動漸漸不便,落下後遺症。

可是,此時的王家已經有了衰落的跡象,王獻之依然免不了要休掉原配妻子,迎娶當朝公主。最終,被休掉的郗道茂因父親去世,不得不寄居在伯伯郗愔家裡,就此鬱鬱而終。據《晉書》記載,王獻之病危的時候,家人按照道家法規問他有何過失,王獻之表示休掉原配妻子是此生唯一的遺憾,可見這位才子的痴情。

(3)身後哀榮,得晉朝最高官銜,足夠傳奇。

在迎娶新安公主後,王獻之與其孕有一女,名叫王神愛。雖然王神愛是公主之女,卻因特殊的時代背景,嫁給了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孫、晉孝武帝司馬曜之子司馬德宗。於是,在王獻之逝世(公元386)一年(公元387)之後,司馬德宗便被立為太子。

而在王獻之逝世十年之後,司馬德宗於公元396年11月登上帝位,於397年改元後封王神愛為皇后,同時追封其嶽父王獻之為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其中,太宰(原為太師,因避諱司馬師而改為太宰)是東晉最高官銜之一,可以說王獻之也得到了身後的至高哀榮。不過,晉王朝也在20餘年後滅亡,王謝兩家進一步來到了下坡路。

【注1:王獻之史載生平大事記】

公元344年,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出生,時年父親王羲之42歲。

公元353年,父親創作的《蘭亭集序》誕生。

公元357年,不幸見證長兄王玄之逝世。(曾參與蘭亭集會)

公元361年初,迎娶東晉大臣郗鑑孫女郗道茂,時年18歲。

公元361年中或末,父親王羲之去世,據記載夫妻二人當時新婚半年左右。

公元384年,生女兒王神愛。

公元?-385年左右,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府丞、謝安長史、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官至中書令。

公元386年,病逝,時年43歲。

公元387年,女婿司馬德宗被立為太子。

公元396年11月,女婿司馬德宗即位,是為晉安帝。

公元397年,女兒王神愛被立為皇后,女婿追封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

【注2:王獻之個人趣事】

(1)管中窺豹的由來。

原文:年數歲,嘗觀門生樗蒱,曰:"南風不競。"門生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獻之怒曰:"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遂拂衣而去。

翻譯:王獻之只有幾歲的時候,曾經有一次觀看門生們玩棋類遊戲樗蒲(類似飛行器),便一口說出南邊的會輸。門生回答說,這個小孩是從管子裡看豹子,只看見豹子身上的一塊花斑。而王獻之回答說,我從遠來看對不起荀奉倩(本名荀粲,出自高門潁川荀氏,字奉倩,東漢末名臣荀彧之子),從近來看愧對劉真長(本名劉惔,出自高門南陽劉氏,字真長,東晉宰相劉惔之子),然後拂袖而去。【據傳荀粲、劉惔二人非常清高,從不與下層人接近,而王獻之與門生接近卻被反諷,因此而生氣感到羞恥】【這就是《世說新語》記載成語管中窺豹的故事,比如見識狹小、看不到全面】

(2)與兄長王徽之的兩段故事。

原文1:嘗與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發,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獻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

翻譯1:王獻之曾經和王徽之住在一個屋子裡,突然發生了火災,王徽之匆忙的跑走,連木板鞋都來不及,而王獻之卻鎮定自若,叫來隨從,左右攙扶著走出去。【今天的我們在回味這一段歷史時,也不得不佩服王獻之的心大啊】

原文2:子猷、子敬兄弟共賞《高士傳》人及《贊》。子敬賞井丹高潔,子猷云:「未若長卿慢世。」其傲達若此。後與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逕入座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翻譯2:王徽之(字子猷)、王獻之(字子敬)一同讀《高士傳》(西晉史學家皇甫謐所做人物傳記史)所記的人及其所寫的《贊》(舊時稱頌人物的一種文體),王獻之很讚賞井丹的高潔,王徽之卻說:「比不上長卿(指司馬相如)那樣不拘禮法,不在乎世人譏評,他是如此的豁達。」後來,王徽之和王獻之都病得很重,而王獻之先去世。不知情的王徽之問身邊侍候的人:「為什麼許久沒有聽到子敬的消息了?下人回答已經去世了,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於是,王徽之就叫來車子去奔喪,一直都沒有哭。而那時,王徽之也想起弟弟喜歡彈琴,,王徽之便坐在靈座上,取來王獻之的琴就開始彈,可是琴弦怎麼也調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說,無奈地說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說完就悲痛得昏了過去,很久才醒過來。過了一個多月也去世了。【今天的我們在回味這一段歷史上,不得不被兄弟二人的感情所打動】

(3)與桓溫、桓玄父子的兩段故事。(二人是東晉時期呼風喚雨的兩大權臣)

原文1:桓溫嘗使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

翻譯1:桓溫曾讓王獻之在扇子上題字,而王獻之不小心將筆落在了扇子上,便突發奇想將墨跡改畫成毛色青白相雜的母牛,桓溫誇讚很美妙。

原文2:桓玄雅愛其父子書,各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

翻譯2:桓溫兒子桓玄很喜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做了兩個書袋(古代書畫外面包著的布套),分別裝著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畫,放在左右欣賞。【值得注意的是,王獻之女婿晉安帝司馬德宗正是被桓玄趕下臺,徹底摧毀了東晉皇室的根基】

【注3:王獻之後代故事】

有兒子名王靖之,原為王徽之之子,因無嗣而過繼。據《晉書》記載,官至義興太守(義興郡治所大致在今天的鎮江,管轄今宜興市、溧陽市大片區域),後來也在劉宋政權擔任司徒左長史(管理州郡農桑戶籍、官吏考課,六品)。

有孫輩名王悅之,王靖之子。在東晉(317年-420年)滅亡後,隨之進入劉宋政權,開始擔任過吏部郎中,宋明帝即位(466年-472年在位)後擔任黃門侍郎、御史中丞,官至侍中(第三品),當時以清廉、正直著稱。

【子瞻評】

1、其實,無論是王獻之迎娶自己的表妹(舅舅女兒)為妻,後來被皇帝逼迫娶公主,還是晉安帝迎娶自己的表妹(姑姑的女兒)為妻,從根本上講,都是東晉門閥制度下家族聯姻的結果。翻開東晉的畫卷,你會看到司馬、王、謝三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翻開歷朝歷代的畫卷,皇帝、大臣之間的聯姻關係同樣貫穿著很多時期。只不過,其中有的是悲劇,有的是喜劇,留給後人的只能是感嘆。

2、榮譽只是一時,成就卻是永世。提起王獻之,絕大多數人想到的絕對是書法,也大概只有書法,這是琅琊王氏留給後代永久的財富。而當時的東晉人們,恐怕談論最多的是王獻之的家庭故事,因為他出生就是世家大族的公子,成年後又是皇帝的駙馬,去世後還是皇帝的嶽父,獲得極高官銜,如果東晉沒有滅亡,王獻之的故事應該會流傳的更廣。

3、歷史需要運氣,但也需要把握。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裡,名人父子不少,但像王羲之、王獻之這樣齊名的大書法家堪稱罕見。而王獻之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書法成就,既離不開父母的培養、家族的重視、長輩的提攜,還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努力一定是王獻之名流千古的一大原因,畢竟他的六個哥哥可都沒有這位弟弟出名哦。

【子瞻說】

一個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但可以左右自己的興趣。無論何時,但願你所熱愛的興趣能帶來快樂,也能帶給慰藉,幫助你散發生命的光輝。

【本期討論】

王獻之的名氣比他的六個哥哥都大,而除了書法成就外,你認為他的社會地位是否是影響名氣的因素之一?

相關焦點

  • 王獻之才是真正《冠軍帖》的作者
    因此可以斷定《冠軍帖》的作者應為東晉時期的草書第一高手。王獻之,東晉大書法家、詩人、畫家(344年-386年),為書聖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自幼隨父練習書法,後轉學張芝,王獻之悟性極高,敢於創新,創造了草書上下相連的「一筆書」,並將草書藝術推至高峰,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張旭、懷素就是師法王獻之。所以,東晉草書藝術水平最高的書法家是王獻之。
  • 王獻之名作《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名作《鴨頭丸帖》(見圖),真跡現存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兩行15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塵俗之氣。明末清初的書畫鑑藏大家吳其貞稱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為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他幼時從父學習書藝,得到悉心傳授,奠定堅實基礎,顯露超人才華。
  • 王羲之、王獻之書法比較
    王獻之書法欣賞王獻之(344-386),羲之第七子,字子敬,
  • 學不會王獻之書法?來看看《技法要訣》,解密王獻之行書書寫規則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之一,也是老王字書法領域最出色的一個,也是集成了老王的書風並發展創新,也成就了二王書法在歷史上尊貴的地位,二王指得是王羲之和王獻之,不是撲克上的大小王,書友們不好混淆了哈!
  • 王獻之:當愛情遭遇現實
    夢裡幾番哀,王獻之和郗道茂,這一對千載之下猶令人嘆息扼腕的佳偶。時隔多年,在一生的盡頭,他介懷的仍是和她無奈的分手。「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說得何嘗不是他呢?他曾因為內心動搖而背棄了她,又因為內心的堅持,終生放不下對她的愧疚。王獻之是書聖王羲之第七子。
  • 【輪迴轉世】東晉書法家之子,竟是胡僧轉生來的
    人和人的緣分是非常奇妙的,東晉時發生了一件胡僧因仰慕文人王珉的風採而轉生為其子的奇事。 王珉是東晉著名宰相王導的兒子,字季琰,小字僧彌,與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獻之同出於名門琅琊大族王氏,王獻之是他的堂兄,兄長叫王珣。從小他就顯露出聰慧的一面,而且喜歡學習佛法。當時有位胡僧,為王珣、王珉講解佛經《毗曇經》。
  • 宰賢文 | 書法作品
    既以名亭  又從而歌之  曰  使天而雨珠  寒者不得以為襦  使天而雨玉  飢者不得以為粟  一雨三日  伊誰之力  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  歸之天子  天子曰不  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為功  歸之太空  太空冥冥  不可得而名  吾以名吾亭庚寅秋日書於正耕草堂 宰賢文鈐印:夢回新安(白文)、賢文之印(朱文)、木者之璽(朱文)尺寸:104cm
  • 「小聖」王獻之雖才華橫溢,書藝不次其父,但惜天妒英才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家族最顯赫的要算王氏,書法成就最卓越的也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出的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 王獻之 鴨頭丸帖
    唐代普遍認為父王羲之的字好;宋代卻認為兒子王獻之更佳。從今天角度來看,(今人根本不配評價古人書法,不是嗎?)還是說各有特點吧。      論單一字體,如楷書、行書,一般認為王羲之更規範嚴謹,如字帖一般,適合習字者仿效學習;王獻之寫字更揮灑,筆鋒肆意,融合各字體筆法,使得寫字更藝術化,更脫離實用性,所以後人有說法,說王獻之的字是不能學的,就是這意思。
  • 「原創連載」謝家的棄婿,卻是人中龍鳳,他和王獻之並稱大小令
    那些書法家們~第28篇【原創連載】謝家的棄婿,卻是人中龍鳳,他和王獻之並稱大小令文/盧秀輝書法史上有兩個姓王的,被人稱為大、小令。中書令王獻之英年早逝,43歲死在了任上。他死之後,朝廷就從他的堂弟中選了王珉任職。為什麼選王珉呢?因為王珉是個不簡單的人,他的爺爺王導是東晉的奠基人,位居宰相,也是個書法家;他的父親王洽是宰相王導的第三子,王羲之的堂弟。歷官至吳郡內史,徵拜中書令,苦讓不受。王洽也是個大書法家;一是這位子應該他爸爸幹的,他爸爸苦讓不收。
  • 王獻之《鴨頭丸帖》,吃個藥吐個槽怎麼就成書法名作了?
    王獻之從小就體弱多病,是個「藥罐子」。——我不是王家的保健醫生,為啥我會知道?因為王獻之的書法作品中,有很多都跟吃藥治病有關。在《腎氣丸帖》中,王獻之告訴朋友,腎氣丸效果不錯,十劑一療程才會有療效。在《江州帖》中,王獻之提到自己胛痛。在《消息帖》和《疾不退帖》中,王獻之說自己頭項痛。
  • 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精品書法作品欣賞高清收藏版
    精草書、篆、隸,尤善畫葡萄,有「虛吾葡萄子昂馬,畫駿有聲樹有影」之譽。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釋文:晉王羲之書法入神,一傅至獻之而筆法似之,豈一家授受有專門之秘,不然何千載而下,竟無有能似之者。
  • 王獻之:在那個沒有真愛的夜晚,我沉迷書法!
    不論有沒有超越其父,他的書法造詣毋庸置疑都是優秀的。但他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一位書法家,更是一位愛情至上的性情之人。 幾個流傳至今、號稱是王獻之作品的書法帖子中,表現了王獻之在離婚之後對於表姐道茂的思念愛戀之情。書帖有可能是後人偽託的,但其中的內容應當是有現實依據的。
  • 東晉王導《省示帖》草書欣賞
    王導十分熱愛書法,他在東遷之時,把鍾繇的《宣示表》縫入袖中,誓言「貼在人在,貼亡人亡」,足見其對書法之熱愛。
  •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38: 王獻之《桃葉渡歌》| 到哪裡找那麼好的人
    桃葉渡歌王獻之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愛不關風與月!」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和我共同品讀千古最美情詩。出差了很長一段時間,終於碰到國慶中秋的長假,終於回到石頭城。
  • 書法:一旦提筆,幸福一生
    有人說,書法是多情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共築二王書風趙孟頫、管道升夫妻共織翰墨柔情他們時刻提醒你什麼是愛、什麼是情  也有人說,書法太「髒」了弄得渾身是墨,遍桌汙漬豈不知淡淡的墨香飄過千年 有人說,書法法度太嚴謹而蘇軾胸中的詩詞、筆下的墨魂告訴你:我書意造本無法
  •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王氏《三希寶帖》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王氏《三希寶帖》。《三希寶帖》不是只有一卷法帖,而是有三卷。《三希寶帖》是東晉書聖王羲之家族留給後世僅有的三件真跡。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快雪時晴帖》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秋帖》和《伯遠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看王羲之父輩書法風格,你還能相信他是一個開拓者嗎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所言的「王謝」,即六朝望族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之合稱。琅琊王氏中最重要人物是王導,王導是王羲之的族叔父,是東晉的丞相。歷仕晉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之一。王敦,也是王羲之的族叔父,掌握軍事重權。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謂。王導省示帖王羲之的父親是王曠,其伯父王翼、叔父王廙,族叔王導、王敦、王邃。
  • 劉禹錫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指的是誰
    因為,王謝堂前燕,尋常百姓家,這代表了兩個迥然不同的社會階層,通過燕子這個靈巧的媒介,巧妙連接在了一起,也讓人感嘆歷史發展的滾滾車輪和王朝興衰交替的悲歡離合。那麼詩歌裡面出現的王謝到底是誰呢?他們就是東晉時代赫赫有名、權傾一時的宰相王家和謝家,王家的輝煌佔據了東晉歷史的前半段,謝家的顯赫佔據了東晉王朝的中後期,王家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敦和王導,謝家的代表人物就是謝安和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