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如何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的?

2021-02-13 澎湃新聞

徐春偉  | 文

《孟姜女哭長城》和《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是我國流傳最廣、最受歡迎的古代愛情傳說,被並稱為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作為忠於愛情、反對暴政的古代女性代表,孟姜女深受民間的同情和喜愛,她的故事全國各地都有流傳。根據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研究,以孟姜女為松江府華亭縣人(今上海市松江區)、萬喜良為蘇州府元和縣(今蘇州市姑蘇區東南部)人的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和其它三個明顯是神話傳說不同,孟姜女夫婦是有正史記載的,夫妻倆都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那麼,孟姜女怎麼會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了呢?

連環畫《孟姜女》

從杞梁妻到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起源於《左傳》杞梁妻拒絕齊莊公郊吊丈夫杞梁,要求到她家憑弔、遵守禮法的事跡。杞梁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大夫,在伐莒的戰爭中殉國。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記載:「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智慧且忠於禮法的婦女形象,很聰明地說服了齊莊公。至於她有沒有哭,《左傳》裡沒有寫,沒哭的可能性很大。

央視版《東周列國》齊莊公 (閆懷禮 飾演)

到了戰國,她不但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甚至影響到整個齊國的民俗了。《孟子·告子下》載:「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西漢時,哭的程度更誇張了,有了哭倒長城的故事雛形了。劉向《列女傳》說:「齊杞梁殖戰死,其妻哭於城下,十日而城崩。」

《列女傳》

但此時杞梁妻的姓名還未出現,最早出現姓名的可能是唐朝佚名書《琱玉集》,「杞良,秦始皇時北築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後園樹上,超女仲姿俗於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此傳說在唐代已非常流行,但主人公的姓名分別是孟仲姿和杞良。孟姜一名正式出現的書籍是南宋的《孟子疏》,「齊莊公襲莒,戰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為之崩。」

《琱玉集》

孟姜之名是怎麼來的呢?先秦時期,女子一般是沒有名的,通常是以姓來稱呼。具體的情況是三種:丈夫或本人的諡號,如懷嬴(秦穆公女、晉懷公夫人);姓前面冠以娘家國名,如褒姒(烽火戲諸侯的那位)、齊姜(齊桓公宗女、晉文公夫人);按長幼排序,以伯(嫡出)、孟(庶出)、仲、叔、季等序稱冠姓來稱呼,比如孟嬴(秦景公長女)、孟子(宋武公之女、魯惠公夫人)。齊國是姜姓國,孟姜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姑娘。 

那為啥取孟姜,而不取伯姜、仲姜之類呢?《詩經》給了我們答案,因為孟姜是個美女。《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墉風·桑中》:「雲誰之思?美孟姜矣」。就像吳越把西施當作美女代名詞一樣,春秋時的齊國把孟姜當作了美女的代名詞。姚際恆在《詩經通論》做了很好的註解:「是必當時齊國有長女美而賢,故詩人多以『孟姜』稱之耳。」

南宋時期,傳說和《左傳》原貌還是比較接近的;但是到了戲曲、小說繁榮的明朝,孟姜女故事變得和原貌相差極大了,甚至可說是非常離譜了。流傳最廣的版本是:秦朝時的松江府華亭縣,有個孟老漢與姜老漢一牆之隔互為鄰居。孟家的葫蘆藤(或瓜藤)越過牆到了姜家,不久有個葫蘆(瓜)長大了,兩家人切開後,發現裡面有個女娃娃。兩家人商議,將她作為兩家共同的女兒,隨兩家人的姓,就叫孟姜女。

「天賜奇女」

「孟姜」是先秦女子的命名方式,明朝編故事的人不通歷史,才會硬解成孟、姜兩個姓。這個現象其實在明朝民間小說很常見。如著名神話小說許仲琳的《封神演義》裡,出賣周文王的崇侯虎被當作姓崇,名候虎;並且還莫名其妙多出個弟弟崇黑虎來。其實崇侯虎是諸侯國崇國國君,侯爵,名虎,故稱「崇侯虎」。這是先秦時期,男子常見的命名方式。作者不懂先秦歷史,因此會編排出如此劇情。

連環畫《封神演義·巧擒崇侯虎》

孟姜女如何從山東人變成上海人的呢,這要和她的丈夫萬喜良一起說了。當代中國人有「搶名人」的現象,古人何嘗不是如此,況且孟姜女還是個美女。

從杞梁到萬喜良


孟姜女的丈夫杞梁是齊國大夫,名殖,字梁,又被稱作「杞梁殖」。氏+字+名,是先秦男子常見的命名方式。如秦國名將百裡孟明視是百裡氏,名視,字孟明;孔子父親、魯國大夫叔梁紇,孔氏,名紇,字叔梁。秦末時期,還保留著類似「杞梁」的命名方式,如陳涉(名勝,字涉)、劉季(名邦,字季)。

 「杞殖、華還(字周)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杞梁的事跡雖在《左傳》裡只有寥寥數字,但是文中透露出他的身份是武將,與後來文弱書生的樣子大相逕庭。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是最有名的春秋戰國小說,第六十四回對杞殖、華還及車夫隰侯重的勇猛進行了大書特書:「華周、杞梁瞪著眼睛大叫:『我二人是齊國將軍,誰敢和我們決鬥?』黎比公吃了一驚,察看出他們單車來到,並無後隊,讓甲士層層包圍。……華周和杞梁各挺長戟跳下車,左右衝擊,遇者即死,三百甲士,被殺傷一半。黎比公說:『寡人已了解二位將軍的勇猛了!不必死戰,我願分莒國與二位將軍共有!』……華周、杞梁一直向前,要奪城門,百箭齊發,二將冒著箭雨奮戰,又殺死二十七人。」

馮夢龍

上海廣益書局《東周列國志》

1957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還專門為三人的事跡單獨繪製了一冊,分冊名就叫《三個勇士》。

連環畫《東周列國故事·三個勇士》

杞梁形象如何變成儒生了呢?至少在唐朝的《琱玉集》裡就如此了,「(孟仲姿即孟姜女)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此書裡面,名還從「梁」變成了「良」。

杞梁變成範杞梁,再進一步變成諧音的萬喜良,則是唐朝以來,孟姜女故事從北方傳到南方的產物。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發現,這裡有個漸進的過程。最早應該是「杞」訛寫成「犯」,再替換成「範」姓;宋元後雙名盛行變成了「範杞梁(範喜良)」。至於「範」變成「萬」,則是南方方言的影響,近代吳語(如蘇州話)兩字皆讀作v聲母。

杞梁姓名遞變

萬喜良便是吳語化的產物,它也是孟姜女故事江南落戶的證據之一。為何孟姜女會落戶松江府華亭縣、萬喜良會落戶蘇州府元和縣?因為明清時期,蘇松一帶文化發達,江南的說書人和出版商擁有話語權。上海書店還一度把持著全國書籍的發行權,上海石印的孟姜女唱本銷售到全國各地,無形中改變並鞏固了全國觀眾對於這件故事的記憶。

《孟姜女哭長城》唱本

孟姜女故事情節也到處可看見江南的印記。秦都鹹陽在西北,萬喜良便要往東南方向的華亭縣逃。江南舊戲中還常有「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的俗套劇情。後花園是江南園林的常見物,也是大戶千金經常和男子幽會的地方;孟姜女便在後花園花架下見到了逃難的萬喜良。

花下結緣

從齊郊到山海關


至於為什麼要哭長城,和長城過不去,這恰恰也是孟姜女夫婦明代落戶江南的依據。杞梁妻原本哭的地點是在齊國的郊區。《列女傳》裡沒有寫具體的地點,有可能是郊區的城。那麼如何變成了萬裡長城,而且進一步明確到山海關呢?這裡也有個漸進的過程。

春秋時期,齊國的郊區就有長城了,各諸侯國當時築長城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我國最早的長城,全長500餘公裡。當然,跟長城有關的人,最有名的還得屬秦始皇。《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這便是「萬裡長城」之名的出處。長城對於抵禦匈奴,保障邊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三十多萬人,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齊長城圖

明朝建立後,又開始修築長城,從洪武至萬曆二百多年,經過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明廷還把刻有民工籍貫和姓名信息的牌夯入牆內,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必須追究責任。這樣,有不少工匠開始逃亡,逃到江南也有可能的。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人,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建南京城之苦。1366年起,朱元璋聽從朱升「高築牆」的建議,開始建造南京城,最終完工於1393年。南京城牆被稱作「世界第一城垣」,其大部分城磚都是當時現場燒制的。當年動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參與燒制城磚的有34個府將近200個縣之多。所有工匠的籍貫和姓名,也按規定必須鐫刻在城磚上,如上月剛發現的「明州府窯匠周壬四」銘文城磚。

明南京城

「明州府窯匠周壬四」銘文城磚

明朝時,江南人不敢明著罵朝廷和朱元璋,只能借秦始皇和長城指桑罵槐。這樣,萬喜良便順應民意落戶到蘇州了。據上海文元書局《孟姜仙女寶卷》, 秦始皇築長城時,有童謠說:「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裡長城永堅剛。」所以,秦始皇一定要抓蘇州的萬喜良。

哭倒長城

萬喜良遇害後,接著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當然要哭倒明朝最重要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了。於是,民間還創造出了山海關孟姜女廟。其實秦朝時山海關的影子都沒,它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造的。除此之外,孟姜女故事還無不流露出時代和地域的背景。孟姜女為何送寒衣,不送水果呢,因為明清松江府特產棉布啊。「買不完楓涇布,收不盡魏塘紗」,據《楓涇鎮志》記載,當時光松江府的楓涇鎮年購銷量就達兩百多萬匹。

山海關

孟姜女廟

故事說到這裡,稍有歷史常識的讀者還可以看出,杞梁妻「孟姜女」比秦始皇要大三百多歲,秦始皇怎麼能欺負得了古人呢?這顯然是將明朝和朱元璋的事栽贓給秦始皇。更何況秦朝松江府華亭縣孟姜女、蘇州府元和縣萬喜良這種說法問題極大,當時根本不存在這些政區名。松江府華亭縣的說法是元至元十四年(1278年)才有的,蘇州府出現在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元和縣更是晚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才出現。這是借江南的文化優勢,赤裸裸搶名人的行為啊。

明蘇州府松江府圖  

清吳長洲元和三縣圖

針對鄉人這種搶名人的行為,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老先生表示實在看不過去了,他在《東周列國志》六十四回專門進行了針對性地闢謠:「後代傳說秦朝人範杞梁被派修長城而死,他的妻子孟姜女送寒衣到長城下,聽說丈夫已死,放聲痛哭,長城被她哭塌了。這是將齊將杞梁之事誤傳而成。」

參考文獻:


顧頡剛等著,陶瑋選編:《名家談孟姜女哭長城》,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1月

本期編輯 邢潭

推薦閱讀


帥炸!英文版《出師表》走紅網絡,網友聽跪了

相關焦點

  • 孟姜女和秦始皇的愛恨情仇,《孟姜女哭長城》的三大疑團
    然而隨著歷史的推進,故事不斷被放大,從幾十字演變成上萬字的民間傳說。不得不說,藝術加工創作已經突破了天際,連天馬行空都難以形容整個演變過程。從最初的城外哭夫變成了哭倒城牆,而後又變成了哭倒長城屍骸乍現;男主人從杞梁「以訛傳訛」變成了範喜良;無名女主也有了孟姜女這一具體名稱。
  • 孟姜女到底是怎樣把長城哭倒的?
    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
  • 【孟姜女】
    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遊海去吧,遊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秦始皇一見急了:「快,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譁——譁——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麼來得這麼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
  • 王美《孟姜女-哭城》黃梅戲
    「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壺為證(此壺為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
  • 孟姜女哭倒長城是真的嗎,細說秦始皇是如何變成這個故事背鍋俠的
    「孟姜女哭長城」乃是民間流傳的著名故事之一,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並稱「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而該故事同時也成為了秦始皇殘暴的一個側面證明,那麼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嗎?實際上,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與秦始皇和秦國均無關係,該故事經過長期的修改和完善,其實早已脫離了原本的面貌。
  • 孟姜女哭長城:秦始皇被栽贓的典型案例,人已死千年,有冤無處訴
    二、層出不窮的編劇 《孟姜女哭長城》真正風靡於民間,是在唐朝之後。我們拋開神話部分,來探究故事的核心部分。即「孟姜女」此人和「哭長城」此事是否真的存在。 第一階段:關於這個故事的最早起源,來自於《左傳》,孟姜女的原型是齊人杞梁的妻子。
  • 人人都知道孟姜女,可她真的哭倒過長城嗎?
    孟姜女長大成人後,嫁給了一個叫範喜良的書生。可就在他們成親的當天晚上,家裡突然闖進來了一夥兇神惡煞的衙役,說是奉當今聖上秦始皇嬴政之命,要抓壯丁去修長城。就這麼著,範喜良被生拉硬扯地帶走了,新婚之夜,只留下新娘孟姜女一個人獨守空房。孟姜女成天哭啊,想啊,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連封平安信都沒寄回來過。
  • 孟姜女真的哭倒長城了嗎?
    而孟姜女的丈夫範喜良便在被徵發之列,他辭別妻子,前往北方邊境,這一去便了無音訊。孟姜女心中思念、擔憂、著急,久之如坐針氈。從前柔美的愛情變成了一道冰冷的繩索,孟姜女的心被捆綁起來。她趕製了幾件厚衣裳,孤身一人前去尋夫。長城猶如銅牆鐵壁,矗立在北地。一個弱小的女子,帶著忐忑不安的心來了。等待她的應該是久別重逢後的執手相望和淚水連連。
  • 千古之謎:孟姜女真的曾哭倒了長城嗎
    聽到這個的消息,孟姜女傷心地痛哭起來,直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忽然聽得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裡,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最後,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就是我國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 孟姜女竟然不姓孟,那她到底姓什麼?
    孟姜女歷史上實有其人,但不叫「孟姜女」,而是只叫「孟姜」。在古籍記載中,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後人附會的,之所以不偏不倚正附會到孟姜頭上,是因為她的出名正在於一個哭字。歷史上的孟姜女並非秦始皇時代的人,而是比這更早300多年、春秋後期齊國人,她的丈夫是齊國的一名中級軍官杞梁。
  • 河夫:以人民的名義,潮劇《孟姜女》與它的演員們
    >提起孟姜女,自然會想到長城。畫這批《孟姜女》完全是因為《孟姜女過關》聽多了。畫著畫著就覺得還有點意義,至於意義——可以Google 一下。20170414於新造35×35cm,水墨,河夫,2017孟姜女含悲忍淚離故鄉,欲到長城尋夫郎,不辭萬水千山跋涉苦,不怕炎陽酷暑困人天,但願寒衣早送到……眼前關隘把路攔。 ……
  • 哭倒長城罵倒秦——從孟姜女故事看中國老百姓眼裡的秦始皇
    最近,出於想要了解「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是怎樣看待秦始皇的」這一目的,我重讀了顧先生編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這本書,民國年間曾由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刊印過,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編印出版了此書。
  • 孟姜女哭長城和長城的關係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孟姜女哭長城和長城的關係是什麼?說起來孟姜女這個典故,是一個民間的故事。真假無從考證的。但是這個故事的原型是在左轉裡面的。故事的本來和長城沒有任何關係的。那麼故事是怎麼樣演變成哭長城的呢?左傳上說齊國有一個叫做杞梁的人。因為外出打仗戰死了。
  • 故事|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的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姑娘,叫孟姜女。一天,孟姜女在院子裡做家務時,發現葡萄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嚇得正想大叫,那個人連忙哀求她說:「求求你,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有很多勞工被餓死、累死了。孟姜女說:「那你就先在我家躲一段時間,等官兵走了再回家吧。」
  • 孟姜女哭長城的真實故事,許凱《湧泉村的人文淵藪》為你娓娓道來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廣為流傳,但孟姜女其人,哭倒的是什麼時代的長城未必人人知曉。許凱老師通過實地考察孟姜女的家鄉山東淄博湧泉村,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傳說故事。齊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遺址,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斷牆處,孟姜女的老宅就在湧泉村。當年孟姜女尋夫走過的小道,如今修成齊長城遺址保護公園,孟姜女故居紀念館,孟姜女文化公園。湧泉村的人文歷史、文化遺存正是孟姜女哭長城留傳千年故事的根基所在。湧泉村被錄入中國傳統古村落。村民告訴我們,現在社會上流傳孟姜女哭長城的版本變種了,與事實不相符。孟姜女不姓孟。
  • 孟姜女哭長城!長城到底被哭倒了沒?哭的又是哪一段長城?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是我國民間的「四大愛情傳說」之一。(中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愛情故事。分別為天仙配、孟姜女傳說、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
  • 秦始皇被冤枉了2000多年,歷史上真實的孟姜女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吧,孟姜女的丈夫範喜良在婚後第三天被秦始皇抓去修長城,最後孟姜女的丈夫死掉了,孟姜女長城尋夫,當到達長城的時候,得知了丈夫的死訊
  • 孟姜女哭的,真不是秦始皇的長城
    歷史方面,顧頡剛先生對孟姜女傳說有過研究(《孟姜女故事論文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我就說說零門檻讀者希望知道的。我以前寫過,我老家是湖南省澧(lǐ)縣。澧縣和津市市相交的地方有一座嘉山,那裡相傳是孟姜女的故鄉。嘉山腳下的新洲鎮,做過唐代澧州的州治。據《澧州志》《孟姜山志》和「孟姜故宅碑」等史料記載,嘉山是孟姜女的出生地。明嘉靖年間,吏部尚書李如圭上書皇帝,嘉獎孟姜女貞烈,遂將孟姜山更名為嘉山。山上現存有貞節祠、望夫巖、百步嶝、相思竹、恨石、鏡石等與嘉山孟姜女傳說相關的古蹟。
  • 孟姜女如何就「哭崩」了長城?故事得一點一點地編
    《孟姜女哭長城》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織女》。從和它並列的這三個故事大概也就能猜到,《孟姜女哭長城》這事兒多半是假的。但是,猜測並不能當做證據,沒有強說服力。那文獻中到底有沒有和「孟姜女哭長城」相似或者相關的記載呢?
  • 我一個山東人,在上海生活,我認為最大的不同,其實是飯量......
    自從2013年,我從山東老家來上海,已經7年了。每當回老家,家裡人問我,你覺得上海和咱這裡有啥不同,我不太會說,上海更繁華、賺錢更多之類的,而是說一個讓他們更容易理解的。 我就拿出來,平常我去吃飯的一些照片,他們都會問我:「這也太少了吧,你吃得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