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有火災,好怕怎麼辦
兒子:有消防員滅火
爸爸:有小偷怎麼辦
兒子:有警察
爸爸:地震了怎麼辦
兒子:應急避難所
爸爸:出現年獸怎麼辦
兒子:放鞭炮
爸爸:打雷閃電好可怕
兒子:在家裡沒事
玩樂高擺出了xiaoyeqi,baozhaqi可以搞定所有危險。
這是和兒子三歲時的一段對話(爸爸是一個「膽小鬼」),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感知已經很好地內化了,還創造 Xiaoyeqi,baozhaqi這些事物來cover掉所有風險,但在沒有解決這些問題前,他有時會處在一種焦慮狀態。
比如逢年過節放鞭炮,孩子很容易被驚擾,那段時間作為家長聽到放鞭炮也來氣,他奇怪為什麼會放鞭炮,我們就覺得過年放鞭炮很自然的事也這樣解釋,無效,直到我們給了他一個能理解的故事才慢慢接受(逢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年獸出現,會搶小朋友的新年玩具禮物,於是人們在初一到十五都會放鞭炮來驅趕年獸,這樣放鞭炮成了一件維護小朋友利益的事情,也即上面的一個回答),今年過年鞭炮聲中兒子表現不再被驚擾,很平靜,很自然。
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除了自身對周邊事件敏感外,家長也很可能傳遞一種焦慮,現如今家長的安全意識很強,但很有可能因此給小孩傳遞一種信號「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居住附近出來一件事,因為下水道井蓋的問題,一媽媽掉進下水道窒死,所幸這位媽媽在那一刻將懷抱的女兒給推了出去,這件事我是從新聞上獲悉的,後來的那段時間,我帶兒子走在路上,要不提前踏一踏道路的井蓋(有些神經質),要不告訴兒子要繞開井蓋走,以至於最後他和其他小朋友、家長在一起時,兒子會要求他們繞著井蓋走。為此也被他媽媽批了一次。
在這個階段孩子(3歲以前)的安全是監護人的事,但讓他們有安全意識對自己的安全負責未免過早以至於影響了他們安全感的獲得,更有甚者以周圍世界充滿魔怪嚇阻方式來影響孩子活動範圍的選擇(2歲左右已進入埃裡克森所定義的自主性時期)。
我們常常說美好的童年時光,其實際是兒童本身的脆弱性,易對周邊環境給予敏感的反應而處於焦慮狀態,處於焦慮之中的孩子他們的心智、注意力都會被焦慮的事所佔據,他們也會向家長發出求助的信號,但更多會以「這是不會發生的」,「這沒什麼可怕的」 等等應對。 這個階段都會有哪些焦慮的事情,本文將給予簡要介紹,並推薦使用「遊戲力」的方式將他們從焦慮的泥潭中帶出了,還孩子一個快樂、充滿探索興趣的童年。
焦慮在我們看來更多是一種心境體驗,它的原型是緊張,恐懼能刺激我們求救、逃跑、躲避或為生存而反抗,有著自我防禦的價值,但焦慮的負性更多帶給我們一種困擾,身陷難以自拔的狀態。焦慮的兒童會有更多的反應:
生理,呼吸短促、肌肉緊繃、手腳冰冷、出虛汗、腸胃不舒服等;
行為,逃避、害羞、粘人、猶豫不決或企圖控制周圍世界,咬手指、尿床、扯頭髮、坐立不安等;
情緒,過度警惕、憂慮、恐慌、害怕、緊張、失控;
思維,各種焦慮的想法,如「萬一地震了怎麼辦」,過度害怕某個事物,包括狗、蟲子、床下怪物,認為世界處處都是危險。
兒童焦慮有以下主題形式: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
父母與孩子短暫、長期分離都會引發他們的焦慮,兒童具備了「內化的安全感」是容易接受這些情況,「內化的安全感」就如同父母陪在孩子身邊,獲得這種能力應歸功於前期階段母親的促進性回應。孩子沒能與父母構建安全型依戀關係,他的痛苦不是暫時和輕微的,而很可能是強烈和持續的,需要父母反覆的安慰,尤其需要溫暖的擁抱(即便已經是個大孩子),父母的體會更多地是孩子的形影不離,父母越是不耐煩,孩子就越發不安,結果就是纏住父母不放。
被分離焦慮控制的孩子,很難離開父母的視野去拓展自己的活動邊界並將自己注意力轉向對周圍世界的探索。
生活事件
「陌生人」、「小偷」、「床下怪物」,陌生人是不安全的,甚至作為管教小朋友的手段被父母妖魔化。「去醫院「,」剪指甲」、「吃藥」、「學遊泳」等出現牴觸情緒,「雷聲」,「鞭炮聲」、「颱風」這些對於大人來說是很自然的事情,對於孩子卻是難以排解的事情。
比如「地震」,以前兒子會經常跑過來問「爸爸,地震了怎麼辦?」我回答「不用擔心,地震不會發生,我們不處在地震帶「,正確而無效。你給不了讓他信服的答案,他會自己去找,去看寶寶巴士上關於地震的科普動畫來消除自己的疑慮。(後來我也跟著看了些,雖然是動漫形式,但所傳達的也是教育意義濃重,小朋友接受到的信號更可能是一個嚴肅對待的議題,這與他的年齡是不相適應的)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
社交焦慮更多體現在社交場合的不自在或有意規避,處於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會引發更多的負性體驗,如害羞、拘謹、迴避目光交流、退宿、逃避、羞愧,對他人的想法太過在意。嚴重的時候,孩子可能不願意和家人以外的人說話,甚至拒絕上學。
社交焦慮的核心,是懼怕被批評、被排斥或被嘲諷,就好像最難堪的秘密都刻在額頭上,於是孩子不希望被人關注,他祈禱老師上課不要點他的名,過馬路的時候不要遇見熟人。
創傷性事件
創傷性事件一般都是切實發生在孩子周圍的「重大事件」,是一個見證者,如親人的離去、父母離異,目睹或經歷了不堪的意外事故,在這些過程中,有的孩子表現平靜,但不代表沒有影響。
創傷後應激障礙(PSTD)就是孩子經歷這些後可能導致的精神障礙,建議在這些事件後,父母都需要給孩子做些心理安撫。
遊戲力就是父母以遊戲的方式來處理孩童的焦慮、情緒、自主性等問題,遊戲具有療愈價值,讓他們從這些困頓狀態恢復過來,走出去(Play it Out)。
遊戲力概念出自《遊戲力》這本書,美國心理學家科恩作品,原版英文名《Playful Parenting》,也即父母要具備遊戲精神,但不必掌握更為專業的遊戲治療技術(Play Therapy), 父母肯放下大人的架子,肯去和孩子共情、和他們聯結,和他們玩遊戲。
以下將按遊戲的特徵進行分類呈現且從心理學方面給予一些解釋。
科恩認為,打鬧類遊戲是親子聯結的旗艦,在與孩子的打鬧中更多的身體接觸、碰撞,將孩子從家庭的孤島中拉出來,衝破人為的隔閡。
面對孩子,握緊他的雙手,然後讓孩子雙腳踩著你的腿和軀幹往上爬,慢慢轉過來變成頭朝下的姿勢,最後讓他的雙腳夾在你的腋窩下,就像蝙蝠掛在樹上,或許這加速他的血液循環,或者這畢竟是一個新奇的體驗,會讓他的情緒很快有所好轉。
大部分父母都帶孩子去過動物園,見過猴子在樹間跳來跳去,身體輕、年紀小一些的孩童就可以在多個家人簇擁的情況下,從一個大人懷抱「跳躍」(大人用手接著)到另一大人的懷抱。這也促進孩子和家人間的親和感。
首先跪下來與孩子處於同一高度,跟孩子面對面,伸出雙手,手臂彎曲,讓你和孩子手掌彼此靠近,但不貼在一起,直到手掌傳來一陣暖暖的、酥酥的感覺,就像之間存在「磁力場」一樣,然後用自己的力場輕推對方,但不相互接觸。遊戲能進行下去是需要你和孩子之間達成一種默契,而默契能增加彼此之間的聯結;
這些遊戲能將全身的能量都調動起來,在打鬥中充滿了歡笑,將孩子從自我的世界中拽了出來,讓他們充滿了鬥志,用我們的「輸」給孩子傳遞能量,衝散他們的無力感,在這樣多觸點的聯結過程中,也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當然打鬧之中需要確保安全,家長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別和孩子動真格。
想像遊戲為3歲左右的孩子開闢了一個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對具體環境和特定玩具的要求降低,而這個想像世界的體驗對於他們來說是真實的(就像這個時候他們還無法將電影、電視與真實界線分清)。想像遊戲突出參與遊戲的角色及其背景,而規則相對自由(為了準確性,這裡以角色扮演遊戲來代替想像遊戲)。角色扮演遊戲更像是一個故事,父母需要跳入這個故事中,扮個角色與孩子互動。
這個場景很多父母熟悉,外出上班孩子擋著不讓走,剛開始入園痛哭纏著媽媽不讓走,都是一些分離場景。只是在這個遊戲中,雙方角色進行了對換,媽媽當寶寶,孩子則變成了家長。
這個遊戲兒子和他媽媽也玩過,我記得剛入園那一周,媽媽實在送不進去,我是狠狠心抱著他進去,小孩當時喊得「撕心裂肺」,到現在還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心情。 在和媽媽在家裡玩遊戲時,他將「寶寶」送進「幼兒園」(其中一間屋內),在返回客廳前「寶寶」假裝死活纏著不讓走(我當時在場,「寶寶」很入戲,飽含眼淚),這個」家長「給出承諾,12點過來接,在客廳時他還時不時去「幼兒園」探一下,「要哭」,「要哭」,「要哭」(這是對「寶寶」的要求,很帶情緒的那種),我則在一旁催促,到12點了快去接「寶寶」,他則再三強調「時間還沒到」。這個遊戲在接下來的幾天玩了多次,直到他不再要求為止,而他的上學也順暢了許多。
可以體會到這事對他的影響,而遊戲讓他將積蓄的情緒給予了釋放,後期遊戲時充滿了歡樂,這說明孩子從那種狀態走了出來。那不玩這個遊戲孩子的情緒會如何處理?也許會被父母們以不同的方式進行開釋,但最好不是被壓抑。
除了處理分離焦慮外,還有現實場景(如醫院打針、看牙)和虛擬故事(大灰狼與小兔,老鷹和小雞等)都可遊戲化,在這些遊戲裡,都有一個強勢角色和弱勢角色。一般讓孩子選強勢角色(很多時候都是他們自己的要求),父母就扮演弱角色,通過各種衝突,父母取敗,有些時候孩子會選弱角色,但父母代表的強勢角色是個紙老虎,不堪一擊,這些遊戲能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消除無力感,通過讓孩子贏來給他們傳遞能量。
有次兒子和幾個一年級的孩子玩遊戲,但遊戲有一個懲罰約定,就是輸了唱英文歌曲,他牴觸參加這個遊戲,我想這次他可能「輸不起」,我也參與進來故意輸,但唱的英文歌曲要不是「生日歌」,就是「26個字母歌」,小朋友們覺得幼稚但很搞笑,笑得前仰後合,讓我一遍一遍唱給他們聽,這讓他們覺得輸也不什麼不得了的事。在這個遊戲中,我雖然和他們是同類角色,但總是」最弱「的那一個,就是是他們的」墊腳石「,「社交笨蛋」。(不過有時候,兒子也會介意我的角色,所以用一個手套玩偶,讓它來承擔這個任務,而且還可以塑造不同的性格,就可以做到兼顧)
社交焦慮的孩子對拒絕、嘲笑等會很敏感,這讓他們牴觸或規避這樣的場合。沒有參與,他們的衝突處理、溝通合作的互動機會也會被「剝奪」,成長是需要機會的。
大部分孩子都愛吃「棒棒糖」,家長雖不認可,但也會以此為誘惑來驅使孩子做一些他們認可的事情,此時的棒棒糖就是一個外部獎勵,孩子愛玩一些遊戲也是因為這些遊戲給他們提供了一些獎勵,相對於「棒棒糖」這個外部獎勵,它來自遊戲本身,是個「內部獎勵」,在遊戲之中,孩子能體驗到「勝任感」、「控制感」、甚至是「價值感」,這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獎賞。
卡片遊戲(參看 《卡片遊戲:於社交場景中提升3-6歲兒童自信力》)藉助卡片這一道具,讓參與遊戲的孩子都有機會的「獲得感」和遊戲任務的「勝任感」,孩子的自信就是在這樣一種更為社會的開放環境中慢慢長大,而每個遊戲孩子們都會置身於一個想像的故事情景和特定的社會角色中,這些都會對他們社交力的發展給予回饋。
系統脫敏是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一個矯正方法,為了克服對特定的事物、場景焦慮或恐懼,構建一個焦慮等級(如下圖對蜘蛛的分級焦慮克服),並由低到高執行,在每個等級存在焦慮時,可做一些放鬆活動或直面體驗來消除焦慮,最終克服所有等級的焦慮。在孩子成長中很可能怕飛機、怕吃魚、怕剪指甲,有些從表面上莫名其妙如害怕毛絨狗熊,也許深層原因是保姆曾拿這個作為管教「不聽話」孩子的恐嚇工具,或者是一些創傷性事件引起的,父母就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將焦慮分級,耐心陪伴孩子來應對。
更多的場景是孩子被家長要求去挑戰項目,如商場高空拓展訓練,室內攀巖,學遊泳、滑冰等等,孩子對這些項目很可能牴觸,陪孩子的家長看著其他同齡孩子的表現很是挫折,甚至對他們自己的孩子心生抱怨「懦弱,一點都不勇敢」,最後放棄,後來也和孩子規避這些項目,系統脫敏的理念也適於這些情況的應對,也可以將這些任務分解成N個等級難度,孩子從第1關開始直至最終通關,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對孩子的包容和耐心。
通過系統脫敏方法來應對特定的焦慮或挑戰,除了父母對任務的分解和分級外,也需要以下兩點準備:
就像孩子們經常接觸的溫度計,可以和他們定一個「恐懼測量計」,由他們來感受自己的焦慮狀況,可以設置成0-100分值(0代表無壓力,依次輕度、中度、臨界點、情緒緊張、100是失控等),在這個階段他們還難以用語言來描述自己深層的體驗,「恐懼測量計」能提升孩子對自己的覺知,父母也能收到一個來自孩子自己的反饋,而不是父母的個人評估。「來,我們一起把這個數字降下來,降到讓你舒服的地方。」
在孩子處於焦慮時刻,父母硬推他們向前,「咬咬牙就過去了!」,「快去,你不是小孩子了!」,「別想太多了,你肯定沒事」,很可能最後他們情緒失控,建議暫時停下來,做一些放鬆準備。
聯結,「我能感受到你在發抖,是啊,這是挺可怕的。我會一直握住你的手,等你準備好了,咱們再一起過去」,「溫暖雙手,冷卻神經」 ,給孩子做一些按摩;
遊戲,讓孩子做個「故意發抖」遊戲,鼓勵他大喊大叫,全身抖個不停,再加上一些誇張的聲音,可以歇斯底裡的尖叫,這都有助於他紓解壓力,也可以做個「彈簧操」,身體站直,腳掌著地,腳跟升起落下,就像彈簧一樣有節奏地上下顫動,還有玩打鬧遊戲;
其他放鬆方式, 可以給孩子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讓他們覺知自己的呼吸,學一些正念、冥想方法進行深度的放鬆,
最後讓他們直面自己的感受,確認自己是安全的。
「外化」是後現代心理學敘事療法的一個概念,是將孩子長期的焦慮問題本身給予客體化(Objectification),如「我很焦慮」 、「我害羞」修改成「我有個焦慮怪物」、「我有個害羞蟲」 在悄悄勸我別和大家說話。
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具體問題「分離出來,他們不會因為」具體問題「而使自己感到羞愧,這個問題不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而且問題被客體化(可理解對象化,給問題找一個始作俑者),獲得了對問題的控制,只有打敗了這個始作俑者,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外化」重建了「自我」與「問題」的關係,玩遊戲也就成為可能,「自我」和「問題」始作俑者成為遊戲中的兩個對立角色。
比如將孩子特殊的焦慮歸結為自己想法中一位來自「潘多拉」星球的「膽小蟲」所為,(可以讓孩子來給這個第三者起個名字)孩子是一位「科學間諜」家,需要識破「膽小蟲」的詭計,他很喜歡踢足球,但「膽小蟲」告訴他那容易受傷,所以騙「膽小蟲」,「我去玩滑滑梯了,你放心待在家裡睡大覺」,科學家、間諜具有探索的特質,會提升孩子對自己想法和行為的覺知。孩子在和「膽小蟲」鬥智鬥勇中,焦慮也就慢慢被療愈。
外化的本質是將一些對孩子較為抽象事物給客體化,就像神話中下雨是由雨神帶來的,所以一些宏大的自然現象(地震、雷電等)也可以給予客體化,2018年整個中國對於山竹颱風的」龐大「都為之驚嘆,電視媒體輪番滾動報導,身處深圳是正面對抗,這些難免不引發他們的焦慮,做遊戲,我化身為「颱風魔怪」,與他們在小區遊樂場追跑,被抓住了就「拍屁屁」,「撓痒痒」,孩子們在歡快中與「颱風「接觸,一遍一遍,無意中緩解了他們的壓力。
參考書籍:《遊戲力》《遊戲力II》勞倫斯.科恩 著 中國人口出版社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 麥可.懷特 著 重慶大學出版社
兒童親子遊戲新概念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