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她,30多萬冤魂將無法被世人永遠銘記

2020-12-23 李砍柴

電影《金陵十三釵》有一幕講的是,秦淮河女人豆蔻為了給浦生彈一曲《秦淮景》,跑出去找琵琶弦,回教堂的路上不幸被日本人抓住,日軍把她綁在椅子上輪姦,還用刺刀捅進了她的下體。

(《金陵十三釵》劇照,豆蔻那張就不放了,看了有心理陰影。)

豆蔻年芳十四,滿身血汙,死不瞑目的瞪大了雙眼,日本人笑嘻嘻的拍照留念,登報傳回國內,也許想著用這種方式,能耀武揚威的把中國女人,像牲口一樣狠狠地釘在恥辱板上永世不得超生。

不要以為這個橋段,只是為了彰顯日軍殘暴的杜撰,這一幕只是張純如筆下寫的《南京大屠殺》中的冰山一角罷了。

張純如在書中記載到,走慢的老人小孩會被日軍用刺刀捅死,殺一個人的過程不用幾秒鐘;

日本人會強迫中國的父親強暴他的女兒,強迫中國的兒子強姦他的母親;

日本人強暴孕婦後,將她們開膛破肚,把還在蠕動的小孩用刺刀插入取出來......

《南京大屠殺》於1997年問世,無數的外國人才真正了解這場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浩劫。

在張純如女士未將這本書出版前,世人只知希特勒對猶太人的種族大屠殺,不知日本人對南京的大屠殺。

純如:純良和善

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母當時在普林斯頓大學工作,都是教授級別的人物。

兩人早在1949年就從大陸遷到臺灣,而後又從來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從此移民美國。

張純如是典型的美籍華裔,她的母語是英文,所接受的教育也全都是西式的,但張純如的父母為了不忘本,對她的名字頗下苦心:

純如二字出自《論語》「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繹如也,以成。」純如意味著純良和善。

1985年,張純如考入伊利諾伊大學,她選擇進入新聞專業學習,這是她對於自己文學夢想追逐所選擇的第一步。

再後來,張純如在導師的建議下,從1991年開始著手整理有關錢學森的資料,錢學森作為美蘇冷戰時期的科學家,一直以來是中美兩國之間的敏感人物。

但張純如可並不是一個會被「政治問題」阻擋求知慾的學子,為了能探索關於錢學森是如何成為一個共產主義者等吸引人的話題,張純如不惜跑回錢學森的出生地杭州、早年就讀的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並且還和錢學森的秘書取得了聯繫。

在張純如的實地考察和大量翻閱資料的前提下,她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才在1994年得以出版處女作《蠶絲——錢學森》。

這本書講述了錢學森傳奇的一生,彌補了當時外國人對這位中國科學家認知的空白,該書獲得了極其轟動的反響,也鼓勵了張純如在寫作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為何世人不知南京大屠殺?

《錢學森》一書獲得的成功,只是張純如短暫人生中的一份開胃菜罷了。

錢老先生偉大而磅礴的一生,激起了張純如骨子裡對於祖國的那份熱愛,所以接下來的《南京大屠殺》才是張純如的重頭戲。

1991年,張純如畢業後,和大學校友瑞特·道格拉斯結為夫妻,幸福的婚姻給她帶來了好運,她先後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獲得職位,後來又順利成為了一個真正傳播新聞的自由撰稿人。

張純如可以說是愛情事業雙豐收了,但這一切的好運似乎在1994年戛然而止。

1994年12月,張純如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加州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為主題的展覽,牆上貼的一張張慘絕人寰的黑白照,都在呼應父母從小給自己講的,1937年12月13日的那樁人間慘案。

可問題來了,如果南京大屠殺真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日本人否認它的存在?

為什麼她在美國的圖書館內找不到任何一點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資料?

為什麼所有英文非小說書籍裡都沒有這段歷史?

是南京大屠殺根本就不存在,還是除了亞洲以外的人們,都遺忘了這段歷史?

憑什麼?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大肆屠殺猶太人,卻沒有人知道日本人在中國進行的一場又一場的大屠殺?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在美國人的世界裡,華人的地位本來就低,種族歧視也一直根深蒂固,張純如對於華人在美國所面臨的公平問題本來就心存芥蒂,這個發現,更是令張純如痛苦又憤怒。

當然,這也更加堅定了她一定要寫下來,把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向世人完整的昭告的決心。

1995年,張純如回到南京,為了能夠採訪更多的大屠殺倖存者,張純如找到了侵華日本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段月萍。

在面對這些倖存者和自己講述的悲痛經歷後,張純如在給母親打電話的時候說:

每個我見到的倖存者,都極其渴望講述他們的故事,我每個採訪都要花上幾個小時,用攝像機錄下故事的細節,一些人在採訪時情緒過於激動,甚至流下淚來,但所有人都想在去世前,講述大屠殺的故事。

很感謝這些人在鏡頭前講下,屬於自己更屬於民族的故事,時至今日,這些曾出現在鏡頭的老人很多都已經去世了,目前中國僅存73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

前面說到,張純如的母語是英語,所以當時擔任她的翻譯的楊夏名教授曾說到:

她的中文水平一般,不能讀懂中文資料,所以我要逐字逐句給她翻譯。

加上水土不服,在南京的這段日子,張純如經常感冒,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好。

不僅如此,她每天面對大量殘忍的真相,經過嚴密的考證後,她得到一組數據:

僅僅42天,南京城發生了集體屠殺28起,零散屠殺868起,強姦和輪姦2萬多起,30萬人被屠殺,平均一天就有一萬人死亡,也就是說每12秒就有一個人死在日本人手下。

如果南京的死難者能手牽手,那麼這隊列可以從南京一直到杭州,空間距離約為200英裡;他們流出的血液重達1200噸;他們的屍體可以裝滿2500節火車車皮;如果將這些屍體一一疊起,可以達到74層樓房之高。

「到處血流成河,好像天上在下著血一樣。」

這一切都讓她氣得渾身發抖、失眠噩夢、體重下降和脫髮,這給張純如增添了很多心理上的負擔。

母親看她如此痛苦,心生不忍,想勸她放棄,可張純如卻說:

「我現在所承受的這些,與大屠殺中的那些遇難者的遭遇,完全無法比擬,作為一名作家,我要將遇難者從遺忘中拯救出來,替那些暗啞無言者呼號。」

後來,她在研究中,還發現了佐證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

《魏特琳日記》的作者魏特琳女士,在日本侵華期間,用金陵女子學院庇護了無數的婦女兒童,她所寫的日記,也是揭露日軍奸淫擄掠最直接的證據。

不僅如此,她還是張純如的老鄉,也出生於伊利諾州,並且也畢業於伊利諾伊大學,她一直都張純如的精神支柱和榜樣。

但這兩個生活在不同時代,卻經歷十分類似的女英雄,卻引來了一樣的悲劇尾聲。

1940年4月14日,魏特琳寫到:

我快要精疲力盡了,以前,雖然工作進展緩慢,但還能有步驟地制定工作計劃,而現在連這些也做不到了, 雙手也不聽使喚,我希望能馬上休假。

兩周後,魏特琳神經失常,回到美國,1941年5月14日,魏特琳女士在美國公寓中打開煤氣自殺......

伊人芳華,斯人離世

在經歷了種種磨難後,終於,《南京大屠殺》在1997年問世於美國。

世人通過這本書知道了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絕人寰的暴行,美國媒體也大篇幅的報導了南京大屠殺,這本書更是在一個月內就打入了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中,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

《南京大屠殺》問世後,她在2001年,於舊金山召開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第一個登臺演講,演講題目為「強姦南京」,博得了觀眾的熱烈掌聲,但也遭到了日本人別有用心的攻擊。

兩個恬不知恥的日本人向她發難,都一一被張純如駁斥了,罵得小日本語無倫次、落荒而逃。

此後,日本右翼勢力不斷的對她進行威脅和報復,她被人監視和不斷收到各種威脅信件,甚至還收到過裝有兩顆子彈的信,這令她不得不頻繁更換手機號碼,不敢隨便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

這一切都讓張純如陷入更深的焦慮和恐慌中,她的失眠更加嚴重了,這直接導致她患上了抑鬱症。

2003年7月,在寫作第四本書時,她曾因精神崩潰入院;

2004年8月11日,母親發現她好幾天不吃不喝,整個人瘦的不成人形。

過了兩天後凌晨兩點,她給母親打電話,聲音聽起來充滿恐懼,說自己一打開電視全是血腥的畫面,還有小孩子在戰爭中被屠殺的景象,她覺得有人監視自己,懷疑有人在她房間裡放了監聽器。

一個滿腹詩華與才情的風月佳人,硬是被夢魘折磨成了一個精神病患者。

2004年11月9日,她在車中使用左輪手槍飲彈自盡。

但其實,她是有掙扎的,努力想要活下去的,因為她在自殺前曾服用過抗抑鬱的藥來穩定情緒,可惜這些藥物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純如從未遠去

張純如去世後,她的父母說,女兒最大的願望就是寫很多書,至少寫十本,打算每三年寫一本,此外,她一直想拍一部世界級的日本侵華的電影。

弟弟張純愷說:對於美國的年輕人來說,電影的影響要比書籍大得多。

沒錯,家人儘管都心碎於愛女的不辭而別,但都想盡力幫女兒完成她未完成的夢想,二老把純如的眼鏡、衣服等遺物贈送給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張純如童年(右一)和家人的合照)

張純如最喜歡的座右銘,是美國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的名言:忘記歷史的人將重蹈覆轍。

但「雙標牌」打得有一手的推特,卻和張純如的座右銘對著幹。

昨天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許多中國網友在推特上發布南京大屠殺的史料後,全都被封號了,相關圖片和視頻全被刪除。

刪除的理由是「無端血腥」。

可推特面對日本右翼分子,又是另一幅面孔,縱容他們發表所謂的「南京大屠殺造假論」、「南京大屠殺人數造假論」等右翼觀點。

沒有人喜歡用民族之殤作暴力血腥的噱頭,來博取關注和同情,記住它、告訴全世界,只是為了不再重蹈覆轍罷了。

知乎上曾有人問過:南京大屠殺跟我有什麼關係?

沒錯,你不是南京人,你也不曾經歷過屠殺,這些事情客觀上跟你是沒有關係的。

因為你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可以把你與這類歷史事件綁架在一起,你完全可以選擇不關注,並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你的自由。

可南京大屠殺和張純如有關係嗎?

她只是一個美籍華裔,且家庭幸福,事業也水漲船高,那她為什麼要「趟這蹚渾水」,不遠萬裡從美國回到故土,寫下這本《南京大屠殺》呢?

答案藏在張純如曾經說過的這段話裡:

「如果我出生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那個事件,我也就是一具屍體,一具無名屍體。在半世紀之後,沒有人會關注,犯罪者甚至會說,這些事情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這尤其讓我感到恐懼。」

六朝古都逢倭寇,九重城闕盡煙塵。

河畔亡魂三十萬,金粉繁華不復存。

張純如只活了36個年頭,她燃儘自己,只為還世界一個真相,還逝者一個公道。

她用自己的生命,祭奠了那場大屠殺裡30萬素不相識的受害者,為他們譜寫了一本悲壯的墓志銘。

在生命的盡頭,張純如留下了一封遺書:

我希望你們最好記住那個作為暢銷書作家如日中天的我,而不是現在這個懦弱的我,我的每一次呼吸都變得困難,這種焦慮堪比淹死在開闊的海洋中,我知道我的行為將會把一些痛苦的情緒傳遞給別人,那些最愛我的人,請原諒我。

部分參考資料:

1.《她讓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殺,卻吞槍自盡…》B站廣東共青團

2.《張純如: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醜惡面紗……》王衍

3.《張純如 勇敢的人 南京大屠殺80周年》共青團中央

4.《張純如:她著涼了黑暗,卻也被黑暗吞噬》白玉蟬笈

5.《南京大屠殺》張純如

6.《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知乎網友

相關焦點

  • 最經典的青春片,它將被世人永遠銘記
    30多年前的一個夏日,導演羅伯·萊納正與作家史蒂芬·金坐在同一個影廳裡,觀看自己根據後者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伴我同行》。
  • 綜述:祭奠冤魂 警醒世人——北美多地人士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
    新華社紐約12月13日電 綜述:祭奠冤魂 警醒世人——北美多地人士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  新華社記者  80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淪陷,侵華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中國同胞遭屠戮。80年後,北美多地人士以各種形式祭奠這場浩劫中的死難者,警醒世人,勿忘歷史,珍愛和平。
  • 《伴我同行》,最經典的青春片,它將被世人永遠銘記
    30多年前的一個夏日,導演羅伯·萊納正與作家史蒂芬·金坐在同一個影廳裡,觀看自己根據後者短篇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伴我同行》。瑞弗飾演的並不是頭號主角,但只要他出現在銀幕上,人們就無法把視線從他身上移開瑞弗在戲外的性格,與他的戲內角色並沒有太大不同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作為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上的種種暴行,長久以來卻被日本右翼勢力刻意掩蓋,「南京大屠殺」等事件在1997年之前的西方世界鮮為人知,但紙永遠包不住火,日本人千方百計掩蓋的「南京大屠殺」事實在1997年終於被廣泛曝光,日本當局也為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指責。
  • 第一個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的人,是誰?
    不過,第一位為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吶喊的人,是南京大學歷史系教師高興祖——南京大屠殺研究第一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章001號獲得者。
  • 她本可以憑美貌徵服世界,卻靠氣質與品格被世人銘記百年?
    她本可以憑美貌徵服世界,卻靠氣質與品格被世人銘記百年,她就是人間天使奧黛麗赫本。一九二九年,赫本出生於比利時的貴族後裔家庭。儘管出身高貴,但赫本的童年卻飽受苦難。儘管赫本無法成為舞者,但因跳舞而滋養出的優雅氣質卻將她引向了另一條巨星之路。一九五二年,捧出過十二位奧斯卡得主的好萊塢導演威廉惠勒,想在羅馬拍攝一部電影,因為預算過高,電影公司提出條件,女演員要找沒名氣的,把工資降到最低。沒想到這個要求正中惠勒下懷,因為她早就看中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舞臺劇女演員。
  • 她為30萬冤魂奔走,讓世界記住了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卻逼她自殺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中一段無法迴避的印記,在這漫長的14年間,我們的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磨難,我們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如今在很多地方,依然可以見到日軍當年暴行的痕跡。去年剛剛上映的那部「二十二」,就是我們中國人在那段歷史中苦難的縮影。而很多歷史學家、有志人士也在用他們的行動來告誡後世,即便你沒有真正經歷戰爭,也不該忘記。
  • 黑豹男主拿自己的片酬貼補女演員 他的善良將永遠被漫威粉銘記於心!
    黑豹男主拿自己的片酬貼補女演員 他的善良將永遠被漫威粉銘記於心!時間:2020-09-29 12:2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黑豹男主拿自己的片酬貼補女演員 他的善良將永遠被漫威粉銘記於心!
  • 伊朗駐華大使館:伊朗將永遠銘記,你們是最可愛的中國人
    一位臥病在床的老先生給我們打來慰問視頻電話;一對老夫婦親自到使館捐贈;一些企業將多方籌措的防疫物資專程送到使館;更有無數中國網友踴躍捐款捐物……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得知每一位捐贈者的名字,但我們將永遠銘記:你們是最可愛的中國人!伊朗自2月19日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後,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不斷上升,截止到3月6日伊朗累計確診人數4747人,死亡124人。
  • 20多萬→不足20……
    據統計,在1931年到1945年日軍侵華戰爭的14年間,日軍強徵擄掠了20多萬中國婦女作為性奴隸,「慰安婦」成了日軍強加給她們的稱號。這是一道道傷疤,刻在了她們心裡;這也是人類的恥辱,留在了歷史上。多年過去,老病相催的倖存者們,仍未等來日本政府的道歉。
  • 國家公祭日 |高校學生共同悼念30多萬遇難同胞
    國家公祭日 |高校學生共同悼念30多萬遇難同胞 2020-12-13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十堰市發感謝信:將永遠銘記這份深情厚誼
    來源:荊楚網 「緊要關頭,廣西人民積極捐獻物資,熱情奉獻愛心,組建醫療隊伍,千裡馳援十堰……」2月20日,十堰市委市政府向廣西發出一封感謝信,「將永遠銘記這份深情厚誼」。 信短情長。
  • 美國人堅稱:原子彈下無冤魂!看看二戰時的日本女人在幹嘛就懂了
    日本成為唯一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國家,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約束下,想必日本將永遠保持這項恥辱的記錄。 後來,日本人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島長崎的兩次核爆炸,當場直接炸死3萬多人。在此後的15年間,因為核輻射以及放射粉塵而死亡的人數有19萬,合計22萬,而且傷亡數字還在增加。
  • 五本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書,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勇氣翻開
    許多年後翻開書我們才得知,南京大屠殺不再是史書上的一行行文字,而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永遠銘記的痛苦。2018年12月13日,距離那場浩劫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一年,但是很多人至今也沒有勇氣去翻開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任何一本書,因為每讀一次,便要重新經歷一次灼心的苦難。
  • 參考日曆 | 南京大屠殺公祭日:以國之名 永遠銘記
    12月13日,是所有中國人永遠不應該忘記的一天。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 《七月半2:前世今生》終極海報 前世冤魂索命
    《七月半2:前世今生》終極海報 前世冤魂索命 今日,片方曝光了電影的終極海報,女大學生面對自己的前世冤魂只能癱坐當場,怨氣逼人的背後是無路可逃的慘劇。終極海報冤鬼現身 詛咒籠罩無處可逃    《七月半2:前世今生》作為鬼節系列恐怖電影品牌的升級之作,力圖帶給觀眾今年暑假真正的驚魂時刻。
  • 《黑豹》男主離世後做善事曝光,拿片酬補貼女演員,值得永遠銘記
    不得不說查德維克博斯曼隱瞞的很好,因為跟他日夜相處的導演和夥伴都沒有察覺出他有任何異常,直至他猝然離世。即使過去了許久,但是米勒對於這件事依舊印象深刻,因為當查德維克博斯曼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她感到非常震驚。
  • 【銘記歷史】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
    【銘記歷史】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尊重——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 2020-10-29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臨終念佛 度十餘冤魂
    臨終念佛 度十餘冤魂普吉尼師,臺灣人。在家時喜歡惡口罵人,與大眾結惡緣。後來,在新竹青草湖靈隱寺出家為尼,有一天忽然雙目失明。七十多歲,又患病,全身腫脹,前往無上禪師閉關的金剛洞,哭訴請求說:「我將要死了,請師父您救我脫離苦海。」無上禪師回到寺院,看到她的寮房,屎尿骯髒,臭不堪聞。
  • 永遠銘記,感恩前行
    少年時候的心思是純粹的,有了想要保護的東西,因為沒有太多的顧慮和牽絆,僅因為心裡的喜歡,就有了可以奮不顧身的理由,是美好的。如小北所說:「我喜歡一個人,我想給她最好的結局。」我想少年人一瞬動心就永遠動心,青春期的愛戀疼痛又美好,陳念是不幸的,但同時也是幸運的,她擁有了很多人也許一生都遇不到的小北,貫穿靈魂血脈交織也要守護你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