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後我們才得知,那時大火連連燒了幾天幾夜,昔日繁華的南京城滿目瘡痍,成了人間煉獄,「江邊流水盡為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屍體。
侵華日軍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他們眼前的不再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只是任由他們施展野蠻行徑的俎上魚肉。
每一槍、每一刀,他們並不帶著悔恨與愧疚,於他們而言,屠殺不過是一場遊戲。
許多年後翻開書我們才得知,南京大屠殺不再是史書上的一行行文字,而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永遠銘記的痛苦。2018年12月13日,距離那場浩劫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一年,但是很多人至今也沒有勇氣去翻開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任何一本書,因為每讀一次,便要重新經歷一次灼心的苦難。
一
忘記便等於在遭受第二次屠殺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大屠殺》——張純如
這是張純如書裡對這場屠殺片段的描寫,這篇文章也被選入語文出版社的中學教材裡。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她說過「我寫這本書完全是出於一種憤怒的感覺,這本書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
她的信念沒有被辜負,這本書一經出版,打破了中、日、美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沉默,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外國學者談到南京大屠殺時都說他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來自於張純如的書。
這不僅是記錄了歷史,更是對南京30萬冤魂最好的紀念。
正因對追求歷史真相的執著和挑戰權威的勇氣,她在書籍成功問世後頻繁參與相關活動,為揭露南京暴行真相而吶喊。
她希望這本書能夠喚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對這樁事件應負的責任。然而事與願違,她遭到別有用心的日本人的攻擊,日本右翼勢力長期監視她,還曾向她寄過裝有兩顆子彈的信。
面對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在一次次觸碰人性最陰暗的一面後,她患上了抑鬱症。
2004年11月9日,她在自己的車裡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照亮了無邊無盡的黑暗,在短暫的生命中堅定不移地追尋真相,讓南京大屠殺的冤魂得以安息。然而,這段血淋淋的歷史也將她吞噬,曾經的痛苦蔓延到了今日。
我們能做的,便是始終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這份苦難,不辜負她用生命去換來的真相。
二
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給自己
《拉貝日記》——約翰·拉貝
1937年12月24日,南京淪陷後的第十天,拉貝在日記中寫到:「我要親眼目睹這些殘暴行徑,以便我將來能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對這種殘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
《拉貝日記》是作者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後所作的真實記錄,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史料,對研究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拉貝作為西門子中國南京分公司經理,在中國生活了整整30年,對中國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厚的感情。
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他被推為南京安全區主席,在南京大屠殺時,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收容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裡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
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他動筆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中山北路上都是屍首,城門前面屍首堆得像小山一樣,到處都在殺人。」
他將日軍在南京的瘋狂暴行一一揭開,撕下了他們最後的遮羞布,捍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這樣一位和平衛士,卻受到各方壓力的種種迫害。
直到半個多世紀後他的日記被公之於世,出版成《拉貝日記》,他才猶如凱旋的英雄,從歷史迷霧中向我們走來。
約翰·拉貝,被世人譽為南京的辛德勒,不僅拯救了25萬南京人民的生命,更為人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產——《拉貝日記》。
三
記憶需要傳承者,歷史需要講述者
《記憶的紋理》——李紅濤/黃順銘
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這本書凝結了兩位學者濃烈的情感升華和具有溫度的公共關懷。
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
兩位作者從媒介的角度切入,以文化創傷理論作為核心分析框架,試圖理解在各類媒介場景和媒介生產過程與表意實踐中,南京大屠殺如何被建構為文化創傷,創傷記憶又如何被再生產出來。
在鮮明的媒介社會學取向的牽引之下,作者拋出其研究的核心問題:創傷如何經由媒介而得以建構?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同時還對南京大屠殺這一集體的記憶作出了深度的思考。作者認為無論是制度化和常規性的紀念活動,還是這些扭曲歷史的言論,都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南京大屠殺這一創傷事件在當代的記憶景象,也映照出這一起八十年前的歷史事件進入當代公共生活的可能方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京大屠殺是受害者壓抑的個體記憶,是地方記憶;而如今,它已上升為國家記憶,乃至世界記憶。這種變化不僅意味著記憶社群的擴大,紀念空間的擴展,而且也意味著代際的更替,以及時間的流轉。
四
用聲音與語言的溫度烙印南京的1937
《烙印·南京1937》
該書通過108件小物件的圖畫來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讀者只要掃掃書上二維碼,就能聽到志願者講述一段真實的故事。這些小物件包括鍋巴、感謝狀、勳章、頭盔等,都是看似毫不起眼的事物,卻記載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沉痛的歷史。許多人通過紀念館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表達了希望參與「眾籌聲音」的心願。
「1937年12月13日,一隊日本兵來到位於南京城南新路口5號的夏淑琴家中,在一槍打死老實本分的父親後,日本兵拖出了躲在桌子下的母親,並將她手中1歲的小妹摔死……」
這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此前錄製的一段講述內容,她講的小物件主要是鍋巴。當年,夏淑琴姐妹倆靠著家裡僅剩的鍋巴、炒米活了下來,14天後才被收養。
記錄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圖片和文字有很多,但召集志願者講述這段悲壯的歷史,以聲音與圖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記憶還是第一次。
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傾聽這些物件背後的歷史故事,了解那段歷史,同時,也能見證跨越歷史與現實的愛的交融,人們踴躍參與,只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還原那年發生在南京的血淚記憶。
五
商女也知亡國恨,生死之念見真情
《金陵十三釵》——嚴歌苓
1937年的南京,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裡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最後的結局出人意料,在傷兵被殺、女大學生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時,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
在小說《金陵十三釵》中,作者以「我的姨媽書娟」這樣一個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人物進行回憶與訴說,追述曾發生在民族歷史上無法抹去的傷痛。
整部小說的語調是平緩的,不帶有憤怒,也不帶有絕望。但正是這種平穩,讓每一位讀者能夠作為大時代下的普通人,親歷這場慘劇所帶來的壓抑與痛苦。
「這種隔代的創傷記憶仿佛是一顆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我們知道它在那裡,一直在那裡,但卻太遙遠。」
《金陵十三釵》寫的是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寫的是中國民眾承受的凌辱和苦難,但同時,苦難面前,書裡的人物作為普通人,甚至作為「下賤之人」仍然有著俠義血性,有著捨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當十三位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災難,還有可歌可泣的愛。
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也是我們的記憶。歷史在不斷向我們走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憶,還將繼續被生產。
庫管相信,面對清晰可見的真相,面對各方力量不斷的探索。總有一天,正義終會來臨,逝去的生命能夠得以安息。
— THE END —
勿忘國恥!珍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