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書,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勇氣翻開

2021-02-19 歷史教育

多年後我們才得知,那時大火連連燒了幾天幾夜,昔日繁華的南京城滿目瘡痍,成了人間煉獄,「江邊流水盡為之赤」,城內外所有河渠、溝壑無不填滿屍體。

侵華日軍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他們眼前的不再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只是任由他們施展野蠻行徑的俎上魚肉。

每一槍、每一刀,他們並不帶著悔恨與愧疚,於他們而言,屠殺不過是一場遊戲。

許多年後翻開書我們才得知,南京大屠殺不再是史書上的一行行文字,而是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永遠銘記的痛苦。2018年12月13日,距離那場浩劫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一年,但是很多人至今也沒有勇氣去翻開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任何一本書,因為每讀一次,便要重新經歷一次灼心的苦難。


忘記便等於在遭受第二次屠殺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大屠殺》——張純如

這是張純如書裡對這場屠殺片段的描寫,這篇文章也被選入語文出版社的中學教材裡。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她說過「我寫這本書完全是出於一種憤怒的感覺,這本書能不能賺錢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

她的信念沒有被辜負,這本書一經出版,打破了中、日、美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沉默,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外國學者談到南京大屠殺時都說他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來自於張純如的書。

這不僅是記錄了歷史,更是對南京30萬冤魂最好的紀念。

正因對追求歷史真相的執著和挑戰權威的勇氣,她在書籍成功問世後頻繁參與相關活動,為揭露南京暴行真相而吶喊。

她希望這本書能夠喚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對這樁事件應負的責任。然而事與願違,她遭到別有用心的日本人的攻擊,日本右翼勢力長期監視她,還曾向她寄過裝有兩顆子彈的信。

面對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在一次次觸碰人性最陰暗的一面後,她患上了抑鬱症。

2004年11月9日,她在自己的車裡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照亮了無邊無盡的黑暗,在短暫的生命中堅定不移地追尋真相,讓南京大屠殺的冤魂得以安息。然而,這段血淋淋的歷史也將她吞噬,曾經的痛苦蔓延到了今日。

我們能做的,便是始終銘記這段歷史,銘記這份苦難,不辜負她用生命去換來的真相。


把世界還給人,把人歸還給自己

《拉貝日記》——約翰·拉貝

1937年12月24日,南京淪陷後的第十天,拉貝在日記中寫到:「我要親眼目睹這些殘暴行徑,以便我將來能作為目擊證人把這些說出來。對這種殘酷的暴行是不能沉默的!」

          

《拉貝日記》是作者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後所作的真實記錄,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史料,對研究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拉貝作為西門子中國南京分公司經理,在中國生活了整整30年,對中國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厚的感情。

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他被推為南京安全區主席,在南京大屠殺時,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收容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裡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

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他動筆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

「中山北路上都是屍首,城門前面屍首堆得像小山一樣,到處都在殺人。」

他將日軍在南京的瘋狂暴行一一揭開,撕下了他們最後的遮羞布,捍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這樣一位和平衛士,卻受到各方壓力的種種迫害。

直到半個多世紀後他的日記被公之於世,出版成《拉貝日記》,他才猶如凱旋的英雄,從歷史迷霧中向我們走來。

約翰·拉貝,被世人譽為南京的辛德勒,不僅拯救了25萬南京人民的生命,更為人類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財產——《拉貝日記》。


記憶需要傳承者,歷史需要講述者

《記憶的紋理》——李紅濤/黃順銘

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這本書凝結了兩位學者濃烈的情感升華和具有溫度的公共關懷。

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

兩位作者從媒介的角度切入,以文化創傷理論作為核心分析框架,試圖理解在各類媒介場景和媒介生產過程與表意實踐中,南京大屠殺如何被建構為文化創傷,創傷記憶又如何被再生產出來。

在鮮明的媒介社會學取向的牽引之下,作者拋出其研究的核心問題:創傷如何經由媒介而得以建構?

這本書不僅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同時還對南京大屠殺這一集體的記憶作出了深度的思考。作者認為無論是制度化和常規性的紀念活動,還是這些扭曲歷史的言論,都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南京大屠殺這一創傷事件在當代的記憶景象,也映照出這一起八十年前的歷史事件進入當代公共生活的可能方式。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京大屠殺是受害者壓抑的個體記憶,是地方記憶;而如今,它已上升為國家記憶,乃至世界記憶。這種變化不僅意味著記憶社群的擴大,紀念空間的擴展,而且也意味著代際的更替,以及時間的流轉。



用聲音與語言的溫度烙印南京的1937

《烙印·南京1937》

該書通過108件小物件的圖畫來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讀者只要掃掃書上二維碼,就能聽到志願者講述一段真實的故事。這些小物件包括鍋巴、感謝狀、勳章、頭盔等,都是看似毫不起眼的事物,卻記載了南京大屠殺這段沉痛的歷史。許多人通過紀念館官方微博、微信等渠道表達了希望參與「眾籌聲音」的心願。

  

「1937年12月13日,一隊日本兵來到位於南京城南新路口5號的夏淑琴家中,在一槍打死老實本分的父親後,日本兵拖出了躲在桌子下的母親,並將她手中1歲的小妹摔死……」


這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的外孫女夏媛此前錄製的一段講述內容,她講的小物件主要是鍋巴。當年,夏淑琴姐妹倆靠著家裡僅剩的鍋巴、炒米活了下來,14天後才被收養。

記錄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圖片和文字有很多,但召集志願者講述這段悲壯的歷史,以聲音與圖書結合的方式來呈現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記憶還是第一次。

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傾聽這些物件背後的歷史故事,了解那段歷史,同時,也能見證跨越歷史與現實的愛的交融,人們踴躍參與,只希望以自己微薄之力還原那年發生在南京的血淚記憶。

 

商女也知亡國恨,生死之念見真情

《金陵十三釵》——嚴歌苓

1937年的南京,幾個神職人員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裡的金陵女大學生、13個躲避戰火的秦淮河上的風塵女子,以及6個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國軍傷兵。

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他們共同面對有史以來最可怕、最沒有人性的屠殺,產生了各種各樣奇妙的感情,最後的結局出人意料,在傷兵被殺、女大學生眼看就要被日軍擄走凌辱時,竟然是那13個最「下賤」的女子成了保護眾人的英雄。

在小說《金陵十三釵》中,作者以「我的姨媽書娟」這樣一個與現實生活相聯繫的人物進行回憶與訴說,追述曾發生在民族歷史上無法抹去的傷痛。

整部小說的語調是平緩的,不帶有憤怒,也不帶有絕望。但正是這種平穩,讓每一位讀者能夠作為大時代下的普通人,親歷這場慘劇所帶來的壓抑與痛苦。

「這種隔代的創傷記憶仿佛是一顆在軌道上運行的衛星,我們知道它在那裡,一直在那裡,但卻太遙遠。」

《金陵十三釵》寫的是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寫的是中國民眾承受的凌辱和苦難,但同時,苦難面前,書裡的人物作為普通人,甚至作為「下賤之人」仍然有著俠義血性,有著捨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當十三位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時,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災難,還有可歌可泣的愛。

南京大屠殺是歷史,也是我們的記憶。歷史在不斷向我們走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記憶,還將繼續被生產。

庫管相信,面對清晰可見的真相,面對各方力量不斷的探索。總有一天,正義終會來臨,逝去的生命能夠得以安息。


— THE END —


勿忘國恥!珍視和平!


 

相關焦點

  • 【薦書】她讓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殺
    我是學歷史的,但南京大屠殺在我的記憶中,一直只是個概念。是這本書,把一個概念催化成為活的記憶。此書是一部完整、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和前因後果的權威性著作。作者張純如是一位華裔美籍作家,她對西方世界長期漠視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痛歷史深感震驚,為此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赴中國實地採訪大屠殺倖存者,寫成此書。
  • 一本遠遠沒有引起重視的反思南京大屠殺的童書
    新月:讓人覺得有趣、之後又讓人落淚,這些其實都不是你的目的,最後你還要讓人思考,就象書中所說的,「把記憶打一個結,學會在痛苦當中汲取力量,」那我們下面就來聽聽小讀者們是怎麼來總結這本書的:(武漢小學三年級八班的溫柔以)「我的感想是:記住昨天、創造明天,要把明天比昨天創造得更美好!(記者:如果說昨天發生了一些讓你非常悲傷的事情,你覺得應該把它記住嗎?)
  • 《南京大屠殺》一書是怎麼誕生的?
    張純如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6歲,但通過紀念館所展示的照片和文字說明,通過對她一生的回顧,對她天才般成長過程的記述,特別是對她如何逐漸聚焦於南京大屠殺,並從搜集資料到撰寫成書的艱辛過程的記錄,以及她此後作為歷史捍衛者的經歷,都印證了人們最後對她的評價:光照人間的正義天使。
  • 對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批評
    ,但是張純如那本書一面世,大屠殺派都受不了了,《南京暴行》最後在日本沒有出版,不是如中國FQ造謠的那樣是右翼分子阻撓,恰恰是張純如和大屠殺派產生了糾葛。大屠殺派認為這本書硬傷太多,要出版的話可以不作修改,但必須和他們修訂的一本小冊子捆綁銷售,但張純如不依啊,她書裡序章就寫在日本研究大屠殺是要掉腦袋的(可見弱智到什麼程度),大屠殺派在她眼裡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說來說去還是軍國分子,什麼硬傷太多,不就是想否定南京大屠殺?當下斷然拒絕,於是日本又給國內的FQ們撈到把柄了。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 | 我們當如何記住南京大屠殺?
    張連紅就在這階段才進入口述史的採集,「每天跑在南城的小巷裡,像搞傳銷的一樣」。不僅倖存者越來越少,而且還要糾正以往的口述史角度偏差,例如1984年許多性暴力受害者因不願意講述經歷而被忽略。張連紅就偶然發現了一位80歲的老太太,是他在採訪另一名倖存者時碰見的,她住在那家隔壁,「因為我天天去那家採訪,大家都熟悉了,她才願意對我講真話」。
  • 《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自殺的背後.
    「南京大屠殺」與張純如1997年,第一本用英語講述「南京大屠殺」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在美國出版後反響強烈,迅速躋身《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並被Bookman
  • 血證:揭秘36年前中國首次關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全面普查詳情
    南京的寒冬已至。在居所的茶几上,原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現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楊新華拿出這本血紅色封面的《血證》。有些泛黃的書旁邊,是他36年前在南京雨花臺區進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目睹者、受害者普查時的一本工作筆記。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張純如身後的母親
    而就在她開始寫作後不久,上五年級的她開始對家族歷史和背景感到好奇。她在餐桌上跟父母提了幾個問題:「你們來自何方?」「為什麼你們一定要來美國?」「你們像我這麼大的時候,中國是什麼樣子的?」張紹進和張盈盈給她講述了很多家族故事。
  • 張純如自殺是因為《南京大屠殺》嗎?張純如母親怎麼說……
    好多人,包括媒體記者,都說是因為她寫了這麼一本很黑暗的書,對她的精神造成了困擾,從而導致憂鬱症。但我們認為絕對不是這個原因導致她開槍自殺。」因宣傳回憶錄而到國內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講的張盈盈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她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絕對是不愉快的,但這種狀態是很短暫的。因為她用了2年時間就把這本書寫完了,而她自殺是在7年以後。中間她還寫了另外一本書《美國華人》。」
  • 她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錄,卻慘遭日本右翼不斷威脅,最終選擇親手結束自己的痛苦!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這本書被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認為是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髮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該書曾連續14周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至今已經再版十餘次
  • 《詩刊》 | 南京大屠殺80年祭:忘記就意味著背叛!
    可能她的家人怎麼都不會想到,飯桌上談論的事,竟會在日後,促成她寫出震驚世界的一本書!這一切,讓她內心備受煎熬,開始反思,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人,完全不知道這段真實的歷史?她去圖書館以及與此相關的地方查閱資料,調查南京大屠殺,可讓人驚訝的是,美國有那麼多的中國主題圖書,卻沒有一本是寫南京大屠殺的專著,在西方,希特勒的種種罪行,人人都知,而日本人對中國的殘暴幾乎無人知曉。
  • 《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為何自殺(丈夫的解釋)
    然而, 2004年11月9日,張純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自己的轎車內開槍自殺。這一觀點可能與純如的生活背景有關,另外可能是由於她的職業和生活方式。純如的父母都經歷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中國內戰,他們給純如講過許多自己看到或聽到過的恐怖事件。在純如的寫作生涯中,她研究過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納粹的崛起及其對猶太人的迫害、「二戰」期間的種種暴行,以及中國的內戰、「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
  • 南京大屠殺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侵華日軍在1937年12月13日攻佔中國的首都南京,然後立即實施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延續四十餘天,殺害中國軍民達三十萬人。在這血腥而嚴峻的時刻,在這中華民族普天同悲、人神共憤的日子裡,作為中國政府實際上的最高領袖與中國軍隊最高統帥的蔣介石,他在哪裡?他又在幹什呢?
  • 刻在中華民族內心的傷痕,張純如和《南京大屠殺》
    這是她第一次直觀地接觸到南京大屠殺,這些瞬間讓她倍感痛心與不解。明明發生過如此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還有相機真實地記錄,為什麼還會有人否認事實,所有英文書籍裡都沒有提及這段令中國人痛心的歷史。張純如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在對倖存者的講述和採訪中,她在展覽上親眼看到的圖片在或者的見證人講述下,一種強烈的傷害感,像濃硫酸一樣燒痛著她的心,張純如感到到了劇烈的陣痛和戰慄。
  • 南京大屠殺時期,富太太都遭遇了什麼?一位日本老兵講述親身經歷
    南京大屠殺是我國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也是最慘烈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發生於1937年,國民黨臨陣脫逃,致使南京失守,日本人闖入南京後,對這裡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燒傷搶掠事件,尤其對待小孩和婦女老人都痛下殺手,讓人為之不恥。
  • 猛士 張純如:寫書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卻36歲被迫自殺
    書籍出版後,舉世震驚,成為第一本真實還原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英文著作。但在寫書時了解到的日軍暴行,給她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另外,她還受到來自日本右翼勢力的威脅、恐嚇。她不堪忍受精神折磨,在36歲那年開槍自殺,結束了英勇而壯烈的一生。
  • 證照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本周日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志願者講述南京大屠殺:希望為聽眾完整還原歷史
    因為奶奶的這個願望,河海大學大四學生範梓幸加入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志願者團隊;也因為更多倖存者爺爺奶奶們的期望,範梓幸站上了波蘭奧斯維辛 - 比克瑙國家博物館 ( 下文簡稱奧斯維辛館 ) 的講壇,把這段歷史和背後無數受害者對和平的嚮往,帶給了更多國家的人們。範梓幸在波蘭奧斯維辛館開設南京大屠殺歷史講座。
  • 李淼:(有良知的)日本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
    他在2015年寫了一本《調查「南京事件」》,應該可以看為日本最新的,對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收集與分析的工作。而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記者,他在書中所羅列出的,對多名參加過佔領南京的日本老兵的採訪,甚至是日記、錄音等等第一手材料,不僅正面回擊了那些日本右翼政客「否定南京大屠殺」的謬論,同時也給作為中國人的我,展現了一個我從未深入了解過的側面:日本軍人親身經歷的南京大屠殺。
  •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和你有關係!
    這個網友的回答亮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創造了當時微信公號的瀏覽量紀錄。今天,很多公號轉發這篇文章,再次引發熱議。「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還要從去年那個被點讚了近兩萬次的回答開始,這被認為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的方式。過去的一年,我們找到了這位網友,並將她的故事記錄下來,最終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