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由中國僑聯主辦、江蘇省僑聯承辦「追夢中華·情系大運河」海外華文媒體江蘇採風行在此行的第二站淮安,來到張純如紀念館參訪。
與在其他場所明顯不同的是,在參觀張純如紀念館的過程中,除了認真聽導遊的講解,海外華文媒體人更多的是靜靜地觀看各種照片、實物和相應的文字資料,或久久駐足,或拍攝留存。張純如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6歲,但通過紀念館所展示的照片和文字說明,通過對她一生的回顧,對她天才般成長過程的記述,特別是對她如何逐漸聚焦於南京大屠殺,並從搜集資料到撰寫成書的艱辛過程的記錄,以及她此後作為歷史捍衛者的經歷,都印證了人們最後對她的評價:光照人間的正義天使。
事實上,《南京大屠殺》日文版問世可謂一波三折。據資料記載,1998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曾計劃翻譯出版《南京大屠殺》一書。但由於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版方欲為日文譯本加上日本視點的注釋、說明和批判文字,遭到張純如本人反對,出版計劃慘遭夭折,從而留下了長達10年的不可思議的出版空白。直到2007年12月13日前夕,由在日華僑巫召鴻翻譯的日本版才由日本同時代社出版。日文版《南京大屠殺》厚達380頁,完整收入原作所附43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呈現出原書全貌。
張純如紀念館副館長何睿表示:目前來張純如紀念館參觀的日本觀眾——包括研究者和普通民眾——並不多,希望今後有機會把這個紀念館介紹給更多的日本民眾,特別是那些對中國友好、尊重歷史的日本友人。
張純如(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華裔女作家、歷史學家,祖籍中國江蘇淮安,生於美國新澤西,以出版英文歷史著作《南京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而聞名。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髮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2004年11月9日,這位因《南京大屠殺》一書而永遠地被歷史記住的華裔女作家,於美國加州蓋洛斯鎮,在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作用的控制下,自殺身亡。
201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張純如的祖籍地中國江蘇淮安為了紀念這位淮安之子、著名歷史學家、人權鬥士一生的業績,開始籌劃建設「張純如紀念館」;經過兩年的規劃和建設,2017年4月7日,坐落在淮安市淮陰區古淮河北岸,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布展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張純如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追夢中華•情系大運河」2020海外華文媒體江蘇採風行在無錫啟動
運河三千裡,最憶清江浦|9月5日晚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