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一書是怎麼誕生的?

2021-02-19 亞太之聲通訊社

9月6日下午,由中國僑聯主辦、江蘇省僑聯承辦「追夢中華·情系大運河」海外華文媒體江蘇採風行在此行的第二站淮安,來到張純如紀念館參訪。

 

與在其他場所明顯不同的是,在參觀張純如紀念館的過程中,除了認真聽導遊的講解,海外華文媒體人更多的是靜靜地觀看各種照片、實物和相應的文字資料,或久久駐足,或拍攝留存。張純如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6歲,但通過紀念館所展示的照片和文字說明,通過對她一生的回顧,對她天才般成長過程的記述,特別是對她如何逐漸聚焦於南京大屠殺,並從搜集資料到撰寫成書的艱辛過程的記錄,以及她此後作為歷史捍衛者的經歷,都印證了人們最後對她的評價:光照人間的正義天使。

 

 

事實上,《南京大屠殺》日文版問世可謂一波三折。據資料記載,1998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曾計劃翻譯出版《南京大屠殺》一書。但由於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出版方欲為日文譯本加上日本視點的注釋、說明和批判文字,遭到張純如本人反對,出版計劃慘遭夭折,從而留下了長達10年的不可思議的出版空白。直到2007年12月13日前夕,由在日華僑巫召鴻翻譯的日本版才由日本同時代社出版。日文版《南京大屠殺》厚達380頁,完整收入原作所附43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呈現出原書全貌。

 

張純如紀念館副館長何睿表示:目前來張純如紀念館參觀的日本觀眾——包括研究者和普通民眾——並不多,希望今後有機會把這個紀念館介紹給更多的日本民眾,特別是那些對中國友好、尊重歷史的日本友人。

 

張純如(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華裔女作家、歷史學家,祖籍中國江蘇淮安,生於美國新澤西,以出版英文歷史著作《南京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而聞名。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美國《新聞周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髮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2004年11月9日,這位因《南京大屠殺》一書而永遠地被歷史記住的華裔女作家,於美國加州蓋洛斯鎮,在治療抑鬱症的藥物作用的控制下,自殺身亡。

201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張純如的祖籍地中國江蘇淮安為了紀念這位淮安之子、著名歷史學家、人權鬥士一生的業績,開始籌劃建設「張純如紀念館」;經過兩年的規劃和建設,2017年4月7日,坐落在淮安市淮陰區古淮河北岸,佔地面積3.6萬平方米,布展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張純如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追夢中華•情系大運河」2020海外華文媒體江蘇採風行在無錫啟動

運河三千裡,最憶清江浦|9月5日晚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啟動



相關焦點

  • 一本遠遠沒有引起重視的反思南京大屠殺的童書
    新月:讓人覺得有趣、之後又讓人落淚,這些其實都不是你的目的,最後你還要讓人思考,就象書中所說的,「把記憶打一個結,學會在痛苦當中汲取力量,」那我們下面就來聽聽小讀者們是怎麼來總結這本書的:(武漢小學三年級八班的溫柔以)「我的感想是:記住昨天、創造明天,要把明天比昨天創造得更美好!(記者:如果說昨天發生了一些讓你非常悲傷的事情,你覺得應該把它記住嗎?)
  • 【薦書】她讓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殺
    近來看了東方出版社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內心的震撼和憤怒久久難以平息。
  • 對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批評
    二中國人只知道右翼分子,卻不知道日本其實也有洞富雄這樣的「大屠殺派」,他們對於大屠殺的研究遠遠超過中國那些狗屁專家學者,寫的書一車一車
  • 五本講述南京大屠殺的書,可能這輩子都沒有勇氣翻開
    2018年12月13日,距離那場浩劫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一年,但是很多人至今也沒有勇氣去翻開講述《南京大屠殺》的任何一本書,因為每讀一次,便要重新經歷一次灼心的苦難。一忘記便等於在遭受第二次屠殺 她的信念沒有被辜負,這本書一經出版,打破了中、日、美對這段沉痛歷史的沉默,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不少外國學者談到南京大屠殺時都說他們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來自於張純如的書。這不僅是記錄了歷史,更是對南京30萬冤魂最好的紀念。
  • 揭露了南京大屠殺的她,究竟因何而死?
    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她感到了無比的憤怒。在南京的確存在大屠殺,但是為什麼有人否認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說類書籍裡,居然沒有一本提及這段本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
  • 證照中的歷史:南京大屠殺
    辛德貝格於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期間在南京城外棲霞山江南水泥廠工作。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在江南水泥廠周邊設立難民營和難民醫院,保護了約2萬名中國難民。1938年2月3日,他向南京安全區遞交了用照片和信件記錄的侵華日軍暴行。1938年3月返回歐洲後,他在日內瓦等地放映在中國拍攝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把日本暴行公之於眾。
  • 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殺是"哥哥教訓弟弟"
    在這同時,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金陵大學美籍教授史邁士及其助手根據調查資料編寫成《南京戰禍寫真》;燕京大學教授徐淑希根據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的資料,編纂成《南京安全區檔案》一書。1938年1月初先後回到南京的一些西方國家外交使節也向各國政府報告了南京的情況。
  • 南京大屠殺時,蔣介石在幹什麼?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日軍當局在指揮十多萬日軍血腥屠城的同時,還對南京實施了嚴密的新聞封鎖。直到1937年12月15日,戰時留駐南京、目睹日軍大屠殺的五位美、英記者得以離開南京,前往上海,寫成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新聞電訊稿發表,傳遍了全世界,條件極其艱苦的中國各新聞傳媒,才輾轉從這些報導中,得到關於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比較準確的信息。
  • 追憶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
    今年9月,中國僑聯「追夢中華·情系大運河」媒體採訪團走進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張純如紀念館,向國外主流社會和民眾講述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歷史。  在風光旖旎的淮安市古淮河北岸,有一棟莊重典雅、樸素沉靜的小樓,這裡是美國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紀念館。張純如祖籍江蘇淮安。
  • 南京大屠殺為什麼和你有關係!
    這個網友的回答亮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創造了當時微信公號的瀏覽量紀錄。今天,很多公號轉發這篇文章,再次引發熱議。「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還要從去年那個被點讚了近兩萬次的回答開始,這被認為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的方式。過去的一年,我們找到了這位網友,並將她的故事記錄下來,最終找到了答案。
  • 她是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第三十萬零一人
    雖然張純如出生在美國,也不曾經歷過戰爭,但張純如的父母給她講過很多中國人民抗戰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南京大屠殺,為了更多了解南京大屠殺一事,張純如去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卻發現找不到任何與此相關的信息,於是她去問老師,但老師也表示一無所知,甚至在整個美國的歷史教材中都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描述。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 | 我們當如何記住南京大屠殺?
    1995年,他撰寫的《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一書出版,但因當時處於中日關係友好期,「當時的政策是唯恐民間製造什麼事端」,即使他是校長,他所在學校也沒有把這項研究作為科研成果上報,反倒是銷售時排長隊等候的學生給了他極大的心理安慰。
  • 張純如自殺是因為《南京大屠殺》嗎?張純如母親怎麼說……
    外界輿論一度曾將張純如的死與她在寫作《南京大屠殺》所接觸到的殘忍、陰暗的史料聯繫在一起,但在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由張純如母親張盈盈所撰寫的回憶錄《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一書中,張盈盈第一次披露了張純如的死因與輿論所傳相去甚遠。「關於純如的死因,是我一直要澄清的一點。
  • 南京大屠殺和你我有什麼關係?
    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不足百人。而就在12月10日,最年長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管光鏡老人與世長辭,享年100歲。她撰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書,被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威廉·柯比認為是,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 《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自殺的背後.
    關於張純如寫作「南京大屠殺」,世人心中一直存在很多謎團和誤解。1994 年年底,她參加了在加州庫比蒂諾舉行的一次會議,並在那裡看到了許多南京大屠殺的照片。一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張純如正是因為見了這些照片,才在彼時彼刻決定寫一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著作。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但與事實恰好相反。在張純如還是個小女孩時,她父母講述的南京大屠殺就令她大為震驚。
  • 國殤:南京大屠殺完整紀實!
    笠原十九司著書《南京事件》中「遭日軍綁架的中國婦女」為題的照片日本學者笠原十九司在1997年11月出版的《南京事件》一書中以「遭日軍綁架的中國婦女2014年,同樣使用了該照片的本多勝一的《中國的日本兵》也被歷史右翼刊物提出相同指責。本多勝一發表書面聲明稱「書中已經註明了所用照片的說明都來自中方的調查。不過的確有聲音認為中方對照片的使用存在問題。例如何人何地何時拍攝不明,肆意附加政治性說明等。我們這些日本市民派對中方的這些作法不加批判地接受,會在日本國內授人以柄。
  •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南京大屠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帖子被認為是年輕一代牢記歷史的方式全文如下:「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1997年她出版算是人類史上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語出威廉·柯比 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本書的序言也是他撰寫的)
  • 南京保衛戰和南京大屠殺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想,南京保衛戰又何嘗不是中國軍民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不畏強敵、不懼困難、全力以赴、抵抗外敵侵略的一場偉大的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實際上是「八一三」淞滬抗戰的延續,淞滬抗戰後期,日軍在金山衛登陸,從側翼進攻上海,導致淞滬抗戰失利。日軍在佔領上海後,為了逼中國訂立城下之盟,於12月1日佔領江陰要塞,開始了進攻南京的戰役。
  • 東史郎,一位參與南京大屠殺日軍老兵的自我救贖
    東史郎被中國軍隊羈押在上海十六鋪碼頭,面對這些在南京犯下滔天大罪的「日本鬼子」,很多中國軍人拼死控制著自己的情緒。但當時有一個中國營長對東史郎說了一段話讓他幡然醒悟。中國軍人對東史郎說:1937年他在下官中山碼頭遭到了日軍的屠殺,因為戰友的屍體將他壓住,他才僥倖死裡逃生。一想到死去的戰友,一想到日軍對同胞們的屠殺,他就恨不得將東史郎攔腰砍斷,扔進黃浦江裡。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舉行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當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這是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