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新營藝術季開幕 布袋戲木偶口罩上陣教防疫

2020-12-23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4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每年的重頭戲《新營藝術季》11日低調開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幕儀式取消,多場相關活動也取消或順延,首場活動由「蘇俊穎木偶劇團」打頭陣,因應防疫,蘇俊穎還替布袋戲偶戴上口罩,演出臺語版「防疫RAP」,提醒民眾正確防疫觀念,相當有趣。

新營藝術季開幕,蘇俊穎木偶劇團替「演員」戴上口罩,倡導防疫。(莊曜聰攝)

臺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2020新營藝術季」自4月11日起一直到5月底,許多演出都因疫情取消或延期,看到歐洲民眾因居家令待在家,卻仍以音樂、歌唱、模仿名畫等方式娛樂解悶,更能讓人感受到藝術對於生活的重要性,臺灣人因此更應該珍惜,並且重視文化藝術。

當晚擔綱「2020新營藝術季」開幕演出的「蘇俊穎木偶劇團」,在演出前特別為布袋戲偶戴上口罩,表演臺語版「防疫RAP」,提醒民眾正確防疫觀念外,融入」哈利波特」劇情的《羅傑的奇幻之旅》,現場暗藏機關,人物發出絕招的同時,觀眾區也有爆破效果,帶來4D觀劇體驗。

《羅傑的奇幻之旅》是以金光布袋戲融合哈利波特版的劇情,中西合璧,描述3個魔法學校的學生一起冒險犯難,拯救校長的故事,聲光效果絕佳,戲裡的大魔王「陰地魔」因為沒戴口罩被擊敗,也是時事哏。

蘇俊穎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對布袋戲沒有興趣,比較喜愛西方的電影故事,因此創新演出,讓年輕人喜愛和支持臺灣布袋戲。(高楊)

相關焦點

  • 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
    關鍵詞:木偶戲 霹靂木偶戲 版權 衍生商品傳統的布袋木偶戲,又稱景戲、指花戲、掌中戲,其特點是戲偶小巧,將木偶的頭、手、腳用如同布袋的衣服相連,在手掌、指頭上操作表演。而如今,在臺灣這樣的場景幾乎已不復見,人們更少談論起霹靂布袋戲。霹靂國際多媒體有限公司,以布袋戲為起點,進軍各種娛樂消費領域。霹靂布袋戲不但傳承傳統文化的精髓,還不斷地立足時代推陳出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使傳統布袋戲華麗轉身為現今最流行的文化創意產業。
  • 晉江布袋木偶戲
    1951年7月,晉江專員公署將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臺灣稱之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保留「鼓笛為主,唱傀儡調」的古老傳統形式,有別於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之為白字布袋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
  • 手指之間的戲曲藝術——布袋木偶
    浙江省岱山布袋木偶戲又名「小戲文」,俗稱「下攏上」,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戲劇表演形式。是一種前場藝人操數個木偶在戲臺上表演、說唱,後場由2至3個藝人組成樂團進行伴奏,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一段劇目的戲曲藝術。這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由寧波人朱潭山傳入舟山,在岱山相傳已經上百年,形成岱山特有的地方色彩,2009年6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岱山布袋木偶戲是岱山本地為數不多的戲曲種類之一,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通俗易懂的方言唱白,成為一般民眾,乃至文人墨客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賦予木偶生命
    臺灣臺北--(美國商業資訊)--臺灣和日本觀眾所熟知的紀錄片《紅盒子》講述了臺灣著名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人生故事,以及他和父親——臺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之間的關係。 此新聞稿包含多媒體內容。該公司的「臺灣布袋戲大師陳錫煌的影像保存」收到了臺灣「文化部」臺灣文化記憶庫項目的補助,該項目旨在保存和重建臺灣的集體記憶。 作為臺灣唯一獲「文化部」傳統布袋戲類保存者和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頭銜的藝師,陳錫煌傾其一生弘揚傳統布袋戲。他的表演造詣賦予木偶豐富而又生動的動作,讓它們變得栩栩如生。
  • 布袋戲在臺灣
    讓古老劇種引領時尚潮流  鋼絲威亞、聲光爆破、實景綠幕、電腦特效、潛水操偶……進入新世紀,底蘊深厚的霹靂布袋戲,擁抱全新科技,打造夢幻時空。創新求變的精神,正如上世紀90年代,傳統布袋戲因多元化娛樂衝擊而面臨觀眾流失,霹靂布袋戲克服劇本老舊、缺少新意、表演單一的問題,讓傳統藝術重煥光芒。
  • 舞臺小天地 掌上大乾坤——閩南布袋木偶戲
    一桌二椅,一雙手,再配合一個個形象鮮明、身材嬌小的木偶,在那一方小小的舞臺上,演繹出了精彩絕倫的戲劇~這就是今天的主角——布袋木偶戲。▲木頭做的小偶被五指操控得活靈活現布袋木偶戲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它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獨特風格。
  • 霹靂布袋戲:傳統文化如何成為年輕人新寵兒?
    霹靂布袋戲,來自東方的「神秘藝術」。作為小眾文化產品,外圍人不明所以,但在B站等年輕人聚集地,它卻擁有火熱討論度和一批熱情粉絲,既繼承了傳統文化之美,又憑藉大膽創新,成為連接新時代、新語境的橋梁。
  • 霹靂布袋戲的傳世情緣:小小木偶演盡人生百態
    要知道,「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流傳千年,歷經多個朝代的改良、革新,木偶戲已是一門成熟而極具魅力的藝術。不過很慶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霹靂布袋戲,在傳統木偶戲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將身材比例更接近真人的木偶搬上電視熒幕,憑藉現代多媒體形式、完整劇集連載成功俘獲年輕人的喜愛,使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聽說人民會堂有來自臺灣的金光布袋戲演出,溪美彭美社區84歲的林大爺早早就來佔位,「現在的布袋戲跟小時候看的不太一樣,現場音效更好,木偶又奇特,表演得很精彩啊」。  臺下,一名1歲多的小朋友邊看表演,邊手舞足蹈。她的父親黃先生特地抱她來觀看,「我已經連看了兩場,感覺很有意思,各有特色。」他說,第一次看臺灣金光布袋戲,感覺人物造型充滿現代感,既能噴火又能變臉,非常酷炫。
  • 防疫短劇熱播 「90後」提線木偶演員盼與時俱「新」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青年演員蔡思雅表演提線木偶防疫短劇《爭做文明泉州人》。 劉可耕 攝中新網泉州5月28日電 (孫虹 吳冠標)「勤洗手,戴口罩,店厝內,少出門……泉州人,個個猛,危難時刻顯精神。
  • 閩南布袋戲
    2006年布袋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本次數字藝術與本土文化實踐課程通過了解布袋木偶戲的文化、欣賞木偶戲表演、拍攝布袋木偶戲表演過程,木偶製作,欣賞運用戲偶進行講故事、演故事等。讓學生掌握布袋木偶戲表現內容、造型、形式的特色,理解和運用木偶藝術,以及本土文化與數字藝術之間緊密的聯繫。
  • 看過布袋戲嗎?小小一個木偶,竟然賣出了8萬美金!
    在漳州停留了足夠久,之前就聽說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很是出名,於是抽空拜訪了漳州古城中的竹初木偶藝術館。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其實可分為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
  • 從野臺布袋戲到螢屏偶動漫 ——將傳統藝術流行化的臺灣布袋戲
    然而這些年,隨著臺灣電視布袋戲逐步進入大陸市場,通過網絡的多平臺宣傳,和線下的「道友」(戲迷們的暱稱)口口相傳,反倒在一些年輕人之間颳起了一陣布袋戲的風潮,使這種傳統藝術又重新迸發出了時尚的生命力。臺灣的電視布袋戲,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為「霹靂布袋戲」的系列劇集。霹靂布袋戲,是因每部劇名皆有「霹靂」二字得稱。
  • 布袋戲400年,一統江湖的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明末清初在福建泉州一帶表演藝術漸趨成熟。
  • 神魔布袋戲的藝術特色
    我期望透過對蕭建平電視布袋戲表演藝術的研究,能讓布袋戲專家、學者注意到這位實力超群又備受同業擁戴的藝師,也期盼對布袋戲有興趣的研究者,能多報導、探究自己家鄉的布袋戲藝師,使更多人認識並了解他們對臺灣布袋戲的付出與貢獻,甚至欣賞他們的表演藝術之美(林一芃《蕭建平電視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神魔英雄傳〉三部曲為例》,D,2016,P3)臺灣有能力競演電視布袋戲的第三代演師都是經歷過外臺戲時期
  • 臺灣霹靂布袋戲特展首登新北 真人版素還真現身
    《群雄齊聚經典再現-霹靂特展》即日起在新莊文化藝術中心藝術廳登場,開幕茶會中更出現真人版的素還真,扮相栩栩如生,另現場也提供民眾多種活動、操偶體驗、趣味集章,歡迎廣大的戲迷們,一同進入氣勢磅礡的霹靂世界。《群雄齊聚·經典再現-霹靂特展》展場。
  • 非遺布袋戲:傳承與創新之路如何走?看霹靂布袋戲的成功轉型
    在福建、臺灣兩地,有一種獨特的戲劇文化,那就是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掌中戲。 歷史起源 一般認為,布袋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傀儡戲,後來泉州將傀儡戲融合本地南音、梨園戲等藝術,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布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