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河西走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始,河西走廊便是連通中原和西域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及其重要。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唐朝在太宗時期便設立了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兩萬多名大唐精銳在這裡戍邊,維繫著西域的安穩,震懾著西域的幾百個小國。然而,歷史上卻鮮有人知道關於安西守軍,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本文我們便來講述這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唐朝傳到了玄宗李隆基這一代時,國力達到了頂峰,唐玄宗所創造的「開元盛世」讓他有點忘乎所以,在他執政的後期,沉迷於女色,重用奸臣,最終爆發了那場改變大唐王朝走向的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在潼關大敗了哥舒翰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後,一舉攻入長安。為了平叛,唐朝不得不下令駐守西域的安西、北庭都護府抽調出精銳部隊前往平叛,就此,安西守軍只剩下數千人之眾。
與此同時,趁著唐朝忙於平叛無暇顧及邊境,一直打河西乃至整個西域主意的吐蕃也伺機而動,意圖攻佔河西,切斷大唐與西域的聯繫。這種情況下,公元766年,唐朝派了郭子儀的侄子——郭昕,前往安西地區西巡,此後,吐蕃攻陷了整個河西地區,自此,安西和中原徹底失去了聯繫。
1909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在新疆庫車縣考察時,發現了《楊三娘借錢契約》,在這份契約的落款上寫著「大曆十六年」的落款。而事實上,作為唐代宗在位期間年號的「大曆」總共也只持續了十四年,在已經成為一座孤島的安西地區,人們甚至都不知道大唐的皇帝、年號均已改變,而他們自己,似乎也已經被遺忘了。
然而,身為大唐兒郎的郭昕,依舊在不斷地派遣使者想方設法前往長安報導安西的情況。公元781年,在這裡守護了整整十五年之後,郭昕派出的使者,終於有一路歷經千難萬險到達了長安。在長安,無論是代宗皇帝,還是文武百官,都認為西域早已落入吐蕃之手,在看到不遠萬裡從安西趕來的使者後,整個朝堂頓時哭作一片。原來西域還在!還有一群熱血男兒駐守在那裡!唐代宗當即下令嘉獎尚在西域堅守的守軍,又把郭昕封為武威郡王,讓他繼續在西域做堅守。
然而,這些所謂的嘉獎授官,終究是虛無的,此時的唐朝,國力遠不如早期,國內僅有的力量要在邊境防範吐蕃的入侵,實在沒有能力派兵前去安西支援郭昕,且不說前去西域路途遙遠,中間會講過吐蕃的佔領區,一路上險象環生,就算援軍最後成功到達安西,也難以再一直長時間地駐守,等於是白白往西域浪費一支軍隊。在綜合考慮下,唐朝最終放棄了安西守軍,放棄了西域,這些所謂的嘉獎,無非只是給尚在安西戍邊的白髮兵們精神上的鼓勵罷了。此後,西域的狀況越來越糟糕,公元789年,此前和安西都護府相互照應的北庭都護府淪陷,整個西域,就只剩下安西都護府了,領土一點點被蠶食,沒有援軍,沒有補給,剩下的安西軍牢牢地守衛在安西四鎮內,繼續做著艱苦慘烈的鬥爭。
公元808年冬天,在郭昕到達西域的第四十二個年頭,安西只剩下了一座龜茲城,城外是吐蕃的十萬虎狼之師,城內,是在這片土地上駐守了半個世紀之久的、被人遺忘的、僅存的四百餘名白髮蒼蒼的大唐安西都護府守軍。
戰鬥的結果沒有什麼懸念,龜茲城被破,包括武威郡王郭昕在內的四百餘名守軍全部以身殉國,自此,唐朝對西域的管控正式宣告結束,而郭昕和他的安西白髮兵們,也似乎被人們所遺忘了。大約一千年後,清朝的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合卓,給這片土地起了個新名字,叫做「新疆」,以此來炫耀他開拓新的疆土的功績,他可能一時沒有想起來,早在漢朝,這片土地便已經和中原連為一片,一直到了唐朝,還有來自中原的熱血男兒在這片土地上堅守。
由於歷史文獻的缺乏,這段歷史極少被人們所提及,但是,英雄註定是要不朽的,在1992年,在新疆的新和縣通古斯巴什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唐代的錢幣,經過考察,這正是郭昕駐守在安西之時所鑄造的錢幣,借著這些文物,關於安西軍的故事逐漸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歷史終究沒有遺忘他們,千年之後,這段悲壯慘烈的歷史終於再度浮現在了大家眼前。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