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考慮再三,還是要寫這篇文章。
我不怎麼看電影,也不關注電影圈,所以我對吳孟達的了解僅限於幾部電影,大話西遊、賭聖、九品芝麻官、流浪地球。
我事先不知道他病重,事後也才知道人已逝去,許多人與我一樣,事先什麼都不知道,事後才得知這些事。
這就是標題: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這個世道就是這樣。
一個比較有名的人,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有一些回憶,但平日裡不會想到他,也不會探尋他的任何消息。
當大事發生之後,大家才後知後覺的震驚:「竟有這種事?怎會有這種事?」
我想,對於當事人來說,只有生前的事才是有意義的,當事人逝去之後,再多的悼念他也無從知曉。
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的行動總會來遲一步。
人們為什麼會來遲一步呢?
因為這個世道就是這樣。
倘若某影星在社交媒體上發動態表示自己住院,這會讓一部分關注者表示祝福,希望影星能早日康復、早點出院。
只不過,這件事往往又是「帶節奏者們」最喜歡的事,他們會跳出來說「哎呀,住個院還要站出來發表聲明,能不能要點臉?能不能端正自己?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已經逝去」與「生病住院」,是兩個概念。
人們看到某人逝去的消息,看到網絡上充滿這些消息,他們往往會同步表示緬懷並懷念這個人的生平,多是一些「值得一提之事」。
人們會正經對待這些消息,人們會反駁那些「辱罵死者」的消息,因為人們認為「死者為大」,認為要尊重死者。
人們看到某人住院的消息,只會稍微想一想「這人原來得病了嗎?不知道是什麼病?」或者「原來是癌症嗎?這病有點厲害…」
這時候如果有人煽風點火說「得個病還要到處宣傳?要不要臉?真把自己當回事了?」
很多人沒有堅定的立場和觀念,有時候會受到這些信息影響。
他們可能會這樣想:「確實,不就是長個病嗎?小老百姓們得病也不說啥,你是明星就能到處宣傳博同情了?」
人們容易對生者嚴苛、苛責,卻對逝者卻非常尊重,默認「死者為大」。
問題在於,生者有生之年能感受到這個世界,他感受到的多是嚴苛與苛責。
逝者逝去之後不能感受這個世界,他對於死後的悼念與緬懷一無所知。
因而,所謂「死者為大」,只是存世之人對逝者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並不對逝者有任何意義,僅對存世之人有著些許意義。
極端一點講,便是「存世之人的一廂情願」。
值得一提的是,我並不是否定「悼念」的意義。
「死者為大」有著「一廂情願」的嫌疑,但「悼念」並不是一廂情願,這是兩碼事。
英雄先烈值得我們永遠緬懷,每個時代的人都應銘記先烈之名。
我們也時常會去給親人的墳墓上上香,偶爾也會想起曾經帶給我們歡樂的人。
這是悼念,不是「死者為大」。
人們對於生者過於苛責,是一個事實,這便是「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關心與敬意若能在逝者逝去之前傳達給他,那便是最好的結局。
不過,現實一般都是在逝者逝去之後,眾人才「後知後覺」,才會「死者為大」,才會「尊重、緬懷」。
這確實很像「一廂情願」。
人為什麼對生者會過於嚴苛?
這件事也很複雜。
大腦思考事情會產生疲憊感,所以大腦選擇「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人們對於大量的事情沒有「自身看法」。
人們很喜歡直接從別處挪用一個「現成結論」,稍加改造,把它變成「自己的看法」。
所以人們的觀念很容易受到別人言論的影響。
這個世界上,第一強大的言論媒介是「媒體」。
媒體的內容不是完全客觀公正的,而是帶有偏見的過濾。
它既可以隱秘的誇讚一個人,讓大家對這個人形成好印象,也可以隱晦的貶低一個人,讓大家對這個人形成負面印象。
媒體可以自稱客觀公正,然後講述某人做過的好事,它可以狡辯「我只是闡述事實」,但它只闡述好事,不闡述壞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過濾和偏見。
相反,它也可以自稱客觀公正,然後列舉出某人做出的壞事,它可以自稱「我只是闡述事實」,但它只闡述壞事,不闡述好事,仍是一種過濾和偏見。
什麼叫「誇讚一個人」?,我們往往認為「無端的誇獎、過分的誇獎」,才屬於「誇讚」。
但實際上,只是單純的列舉出某人做過的好事,這本身就是一種誇讚。
這個行為看似是「單純列舉」,其實經過了「有意無意」的篩選,把「壞事」都篩掉了。
因而,你以為「無端誇獎、過分誇獎」才屬於「誇讚」,其實只需要「列舉事實」就能誇讚一個人。
因為大家只能聽見好,卻聽不見壞。
相應的,你可能認為「辱罵、誹謗、誣陷」才算是對某個人的「詆毀、抹黑、攻擊」。
但實際上,只是單純列舉某人做過的壞事,就已經屬於「詆毀、抹黑、攻擊」了。
因為大家會被純粹的「負面信息」引導,大家很容易想到「哎呀,這個人竟然做了這麼多壞事」。
其實他也做過不少好事,只是媒體沒有說出來,媒體只說他的壞,大家就只能想到他的壞。
詆毀、抹黑、攻擊一個人,就這麼簡單。
以前我見過幾篇自媒體文。
上面說,吳孟達以前喜歡賭,賭光了很多錢,找周潤發借錢,周潤發沒借給他。
後來吳孟達也因為什麼事跟周星馳鬧掰了,之後再也沒合夥拍過電影。
這些文章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甚至寫作者的動機可能只是「為了流量,講幾件『大事』」。
但這些文章的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引導讀者」往壞的方面想。
於是,人們對生者會越來越嚴苛,因為很多文章都在「爆料」。
爆料這個、爆料那個。
什麼才算是「爆料」呢?
必須足夠「重磅」,才能爆料、才能震撼大家的眼球、才能成為熱門、才能有超級流量。
什麼才足夠「重磅」呢?
一般來說,就是壞事。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
人們對別人的八卦感興趣,對別人的負面八卦更感興趣,人們對後者的興趣是前者的幾十倍。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影星做慈善,對此有反應的人很少,因為大家對這種事情沒什麼感覺。
反而是影星爆出「醜聞」之後,往往有一大堆人一擁而上,大家對「負面八卦」非常敏感。
市場如此,寫手自然要寫「壞事」了。
因為只有「壞事」才能算是「重磅」,才有機會「爆料」,才可能「熱門」,或許一篇「壞事文章」抵得上十篇「好事文章」。
時間一長,網絡上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大家眼中只剩下別人做過的負面事,很少能想起別人做過的正面事。
再加上在網絡上發言的難度很低,看法相似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
於是,人們對生者越來越嚴苛。
原本我不打算寫這篇文章,因為我對吳孟達十分不了解,所以也談不上悼念與懷念。
只是,我覺得這件事能反應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原因值得一寫,所以我就寫了。
一切正如標題所言: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我是橙子會變甜,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228天。
喜歡的話,點一下關注,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