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2021-03-03 橙子會變甜

前言

考慮再三,還是要寫這篇文章。

我不怎麼看電影,也不關注電影圈,所以我對吳孟達的了解僅限於幾部電影,大話西遊、賭聖、九品芝麻官、流浪地球。

我事先不知道他病重,事後也才知道人已逝去,許多人與我一樣,事先什麼都不知道,事後才得知這些事。

這就是標題: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這個世道就是這樣。

一個比較有名的人,提起他的名字,大家都有一些回憶,但平日裡不會想到他,也不會探尋他的任何消息。

當大事發生之後,大家才後知後覺的震驚:「竟有這種事?怎會有這種事?」

我想,對於當事人來說,只有生前的事才是有意義的,當事人逝去之後,再多的悼念他也無從知曉。

在這個意義上,人們的行動總會來遲一步

人們為什麼會來遲一步呢?

因為這個世道就是這樣

倘若某影星在社交媒體上發動態表示自己住院,這會讓一部分關注者表示祝福,希望影星能早日康復、早點出院。

只不過,這件事往往又是「帶節奏者們」最喜歡的事,他們會跳出來說「哎呀,住個院還要站出來發表聲明,能不能要點臉?能不能端正自己?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已經逝去」與「生病住院」,是兩個概念

人們看到某人逝去的消息,看到網絡上充滿這些消息,他們往往會同步表示緬懷並懷念這個人的生平,多是一些「值得一提之事」。

人們會正經對待這些消息,人們會反駁那些「辱罵死者」的消息,因為人們認為「死者為大」,認為要尊重死者。

人們看到某人住院的消息,只會稍微想一想「這人原來得病了嗎?不知道是什麼病?」或者「原來是癌症嗎?這病有點厲害…」

這時候如果有人煽風點火說「得個病還要到處宣傳?要不要臉?真把自己當回事了?」

很多人沒有堅定的立場和觀念,有時候會受到這些信息影響

他們可能會這樣想:「確實,不就是長個病嗎?小老百姓們得病也不說啥,你是明星就能到處宣傳博同情了?」

人們容易對生者嚴苛、苛責,卻對逝者卻非常尊重,默認「死者為大」

問題在於,生者有生之年能感受到這個世界,他感受到的多是嚴苛與苛責。

逝者逝去之後不能感受這個世界,他對於死後的悼念與緬懷一無所知。

因而,所謂「死者為大」,只是存世之人對逝者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並不對逝者有任何意義,僅對存世之人有著些許意義。

極端一點講,便是「存世之人的一廂情願」。

值得一提的是,我並不是否定「悼念」的意義

「死者為大」有著「一廂情願」的嫌疑,但「悼念」並不是一廂情願,這是兩碼事。

英雄先烈值得我們永遠緬懷,每個時代的人都應銘記先烈之名。

我們也時常會去給親人的墳墓上上香,偶爾也會想起曾經帶給我們歡樂的人。

這是悼念,不是「死者為大」

人們對於生者過於苛責,是一個事實,這便是「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關心與敬意若能在逝者逝去之前傳達給他,那便是最好的結局。

不過,現實一般都是在逝者逝去之後,眾人才「後知後覺」,才會「死者為大」,才會「尊重、緬懷」。

這確實很像「一廂情願」

人為什麼對生者會過於嚴苛?

這件事也很複雜

大腦思考事情會產生疲憊感,所以大腦選擇「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人們對於大量的事情沒有「自身看法」。

人們很喜歡直接從別處挪用一個「現成結論」,稍加改造,把它變成「自己的看法」。

所以人們的觀念很容易受到別人言論的影響。

這個世界上,第一強大的言論媒介是「媒體」

媒體的內容不是完全客觀公正的,而是帶有偏見的過濾。

它既可以隱秘的誇讚一個人,讓大家對這個人形成好印象,也可以隱晦的貶低一個人,讓大家對這個人形成負面印象。

媒體可以自稱客觀公正,然後講述某人做過的好事,它可以狡辯「我只是闡述事實」,但它只闡述好事,不闡述壞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過濾和偏見。

相反,它也可以自稱客觀公正,然後列舉出某人做出的壞事,它可以自稱「我只是闡述事實」,但它只闡述壞事,不闡述好事,仍是一種過濾和偏見。

什麼叫「誇讚一個人」?,我們往往認為「無端的誇獎、過分的誇獎」,才屬於「誇讚」。

但實際上,只是單純的列舉出某人做過的好事,這本身就是一種誇讚。

這個行為看似是「單純列舉」,其實經過了「有意無意」的篩選,把「壞事」都篩掉了。

因而,你以為「無端誇獎、過分誇獎」才屬於「誇讚」,其實只需要「列舉事實」就能誇讚一個人。

因為大家只能聽見好,卻聽不見壞

相應的,你可能認為「辱罵、誹謗、誣陷」才算是對某個人的「詆毀、抹黑、攻擊」。

但實際上,只是單純列舉某人做過的壞事,就已經屬於「詆毀、抹黑、攻擊」了。

因為大家會被純粹的「負面信息」引導,大家很容易想到「哎呀,這個人竟然做了這麼多壞事」。

其實他也做過不少好事,只是媒體沒有說出來,媒體只說他的壞,大家就只能想到他的壞。

詆毀、抹黑、攻擊一個人,就這麼簡單

以前我見過幾篇自媒體文。

上面說,吳孟達以前喜歡賭,賭光了很多錢,找周潤發借錢,周潤發沒借給他。

後來吳孟達也因為什麼事跟周星馳鬧掰了,之後再也沒合夥拍過電影。

這些文章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甚至寫作者的動機可能只是「為了流量,講幾件『大事』」。

但這些文章的效果,卻是實實在在的「引導讀者」往壞的方面想

於是,人們對生者會越來越嚴苛,因為很多文章都在「爆料」。

爆料這個、爆料那個。

什麼才算是「爆料」呢?

必須足夠「重磅」,才能爆料、才能震撼大家的眼球、才能成為熱門、才能有超級流量。

什麼才足夠「重磅」呢?

一般來說,就是壞事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

人們對別人的八卦感興趣,對別人的負面八卦更感興趣,人們對後者的興趣是前者的幾十倍

所以你能看到很多影星做慈善,對此有反應的人很少,因為大家對這種事情沒什麼感覺。

反而是影星爆出「醜聞」之後,往往有一大堆人一擁而上,大家對「負面八卦」非常敏感。

市場如此,寫手自然要寫「壞事」了。

因為只有「壞事」才能算是「重磅」,才有機會「爆料」,才可能「熱門」,或許一篇「壞事文章」抵得上十篇「好事文章」。

時間一長,網絡上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大家眼中只剩下別人做過的負面事,很少能想起別人做過的正面事。

再加上在網絡上發言的難度很低,看法相似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

於是,人們對生者越來越嚴苛。

原本我不打算寫這篇文章,因為我對吳孟達十分不了解,所以也談不上悼念與懷念。

只是,我覺得這件事能反應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原因值得一寫,所以我就寫了。

一切正如標題所言:活著的時候不為人知,逝去之後廣為人知

我是橙子會變甜,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228天。

喜歡的話,點一下關注,分享給朋友吧!

相關焦點

  • 石田衣良《美丘》:綻放鮮活的生命,是對逝去的最美好的回憶
    活著是個奇蹟,用盡全力,只為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美丘》《美丘》的作者是日本當代著名作家石田衣良,原名石平壯一。1997年出版中篇小說集《池袋西口公園》,憑藉此作品獲得日本推理小說新人獎。美丘,一個熱情又充滿朝氣的女孩子,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心酸。上幼兒園時因為發生車禍,頭蓋骨凹陷碎裂,硬膜也破裂了。手術植入的硬膜有著感染的可能性。在她前面做手術的四個人中有三個人已經死亡,剩下的一個也已經發病。而美丘,也面臨著隨時發病的可能。
  • 毛開雲:清明,該怎樣為逝去的親人掃墓
    原標題:毛開云:清明,該怎樣為逝去的親人掃墓  作者 毛開雲   清明時節情悠悠,清明時節淚紛紛。又是一年清明到,大家掃墓忙不停。那麼,該怎樣為逝去的親人掃墓呢?昨天,《法制晚報》刊載一篇文章《一次「孝敬」勝過萬次「掃墓」》,說得真好。
  • 《#活著》活著就好
    每每看過這些影視作品中的艱難險阻,體驗了人生絕望之感之後,再回顧自己的人生,我覺得我好幸福,這時,我發現,我又多熱愛了生活一分……《活著》,最開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劇中的兩大主演,樸信惠和劉亞仁,因為平時看韓劇也看得比較多,所以看到這兩個人的面孔時,第一時間覺得很是親切,所以,儘管很多評價反應並不是特別好,但我依舊選擇看了這部電影。
  • 為什麼親人逝去的時候很多人不悲不哭,這是什麼心理
    當面臨親人離世的時候,很多人會以悲愴之泣淚表達自己對至親者遠離的不舍與痛心。也有人會表現出與常人不同的淡定與冷靜,不悲不泣。令人心生疑竇,難不成其與死者不夠親近,或是其本就是「無情」之人?這些面對親人離世都「無動於衷」的人,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親人離世不願面對,壓抑悲傷防禦自啟。
  • 《溫暖的告別》活著的時候就認真地活著
    「早知道活著這麼美好,以前就應該認真地生活。」「好好愛人,也被人愛。」「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劇中還有很多感人的臺詞,但觸動我最深的卻是上面這幾句。看著他們的臨終遺言,對生的渴望,對死的安詳,對親人的擔憂與眷戀,對朋友的感謝與想念。
  • 對逝去的愛人,我們是可以選擇「不告別」的
    在日本巖手縣大槌町有座「風之電話亭」,經常有人專程趕到這裡,跟逝去的親人打個電話。 這個電話亭的主人叫佐佐木,他原本建造這座亭子是為了跟去世的堂弟說話。2011年日本東部大地震,巖手縣1200多人在海嘯中死亡、失蹤。他便將電話亭開放,讓地震倖存者們來這裡跟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
  • 既然活著就得好好活著-電影<活著>觀後感
    整個看電影的過程我反反覆覆的咀嚼著兩個字「活著」, 活著真好, 人只要活著, 對家人, 對朋友就是安慰只有活著,才能幹自己喜歡的事; 只有活著, 才能更對得起自己愛的和愛自己的人。而小說原著中, 結局卻並不完美,這也是我更喜歡電影《活著》 的原因。 影片最後, 福貴把積了灰的皮影箱從床下拉出來, 打開來, 在溫暖的陽光的照射下, 把外孫喜歡的小雞放進去, 象徵新的希望。 電影以一家人在一起吃飯, 這最平凡不過的場景結束, 很溫馨, 給人希望。 只要活著, 就有希望。
  • 【逝去的曾經】逝去的諾言
    》這段歌詞來自歌手陳慧嫻的《逝去的諾言》這首歌是以前偶然聽到的,那時候正是失戀的時候。聽到這首歌的時候,真的感覺就是為自己而寫。偶然相遇一見傾心,然後山盟海誓說好至死不渝。曾經也相信兩個人能夠天長地久,沒有什麼能夠讓兩個人分開。可是沒想到之間沒有任何第三者出現,卻因為時間讓兩個人越走越遠。曾經開玩笑說我就說祝英臺,你就是那個梁山伯。那時你笑著說幹嘛要死後變成蝴蝶在一起,我們要今生永遠相守才對。當時自己覺得這真的是一段並不浪漫,但是卻打動人心的情話。
  • 《誰是被害者 第一季》活著
    男主,一個這樣的人,以為結婚就可以跟正常人一樣,在工作時候,實驗室居然沒關門,導致女兒受傷。女主父親,說帶一家去吃東西,結果帶著全家自殺,女主母親說是好男人。劉光勇,未成年時候殺人,改過自新,劉光勇老婆說他其實挺好的。這裡可以看得出來,確實這部劇充斥著一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斥的觀點,但並不是這部劇的重點ok?麻煩搞清楚。
  • 如何跟逝去的愛人「保持聯繫」?
    他便將電話亭開放,讓地震倖存者們來這裡跟逝去的親人「保持聯繫」。每天都有很多人來。有的奶奶帶著孫子來告訴爺爺:"我作業寫完了";有的女兒來告訴爸爸:"我有了喜歡的電視明星";還有一些人拿起電話,就抽泣了起來。
  • 汶川地震十二年: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汶川十年祭的時候,白巖松曾說:「我不願意看到我們以敲鑼打鼓和非常反映成就的方式去面對汶川大地震的十周年。」一個有責任有憂患意識和睿智的媒體人,道出了對災難和傷痛銘記的心聲。汶川地震十二年,從滿目瘡痍、廢墟叢生到廢墟上的崛起和重生,每一個經歷者和旁觀者都有著不同的境遇和感受,無法忘卻並時常在夢裡出現那些畫面,成為了十二年裡不可磨滅的印記。
  •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的意義從出生的那天,我們落地呱呱哭的時候,就開始了我們人生的道路與成長。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享受著大自然給的一切,也承擔著風風雨雨。我們的經歷酸甜苦辣都有,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人活著首先心靈一定要美,只要你心靈美了,品德高尚了,哪怕外貌不怎麼好。也會受到大眾的歡迎。什麼叫人呢,小時候我們靠父母養育,老師教育。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正義健康陽光的人。就對得起這個社會對得起父母,就沒白費我們來人間一趟。就沒枉費父母的再造之恩。
  • 你活著時候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佛祖:「你活著時候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誠然,生命僅僅是就是一個瞬間。人生苦短,我們要過好它,熱愛它,享受它!用心數數,我們的生命還有多少日子,夠我們浪費,夠我們消遣,夠我們作踐,夠我們感嘆。好好的活著,簡簡單單過好今後的每一天!所以:這輩子,能愛就愛吧!幾十年之後,一個石碑就是人生的終點,你站你的,我立我的。
  • 他因扮演元首廣為人知,他也曾扮演天使溫暖人間,如今他走了
    布魯諾·甘茨憑《帝國的毀滅》廣為人知,接受採訪,他說:他為演希特勒這角色共花了4個月時間準備,當中包括研究歷史檔案,如秘密錄製的希特勒影像,並長時間觀察帕金森患者,因為他相信希特勒晚年也患有帕金森。他曾指出,作為瑞士人,他比其他德國演員更能不帶偏見、不帶壓力地去還原這個歷史性角色。布魯諾·甘茨年輕時期著迷於舞臺劇表演,很快就稱雄德語戲劇界,演出歌德的《浮士德》不二人選。
  • 寒衣節,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
    寒衣節,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2020年11月15日(農曆十月初一)讓我們一起為逝去的親人點一盞心燈,寄託無盡的哀思與懷念!寒衣節,捎去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捎去想對他們說的話語,捎去對子孫祈禱的心願,捎去那些紛飛的祝福和夢靨。
  • 金庸除了廣為人知的十四部小說,還有這樣一部驚世駭俗的武俠小說
    先生在世的時候創作了很多不朽的佳作,其中有很多現在都被拍攝成了影視劇。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最廣為人知的十四部武俠小說,但是除了這是十四部小說之外,金庸還有一部小說同樣的精彩,卻因為是短篇小說而沒有像之前的那幾部一樣廣為人知。
  • 你活著時候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你的
    仔細想了想,人活著真不容易,明知以後會死,還要努力的活著。人活一輩子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每一個瞬間都是屬於我的。我熱愛著我身邊的每個親人和朋友,還有這世間的一切美好。這輩子,能愛的就愛吧!能擁抱的就趕快擁抱吧!不要錯過每一個溫暖的畫面。人生苦短,我們要過好它,熱愛它,享受它!生命僅僅就是一個瞬間。
  • 電影《活著》反映的不是好死不如賴活著,而是笑著活下去!
    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卻發現鳳霞生病成了啞巴……   片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
  • 電影《活著》
    電影《活著》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確實名副其實。▼現代人健康生活方式是什麼?—是記錄▼片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動蕩、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實現,一貧如洗。
  • 這些逝去的演員,都曾陪我們走過童年!很懷念
    說起那些已經逝去的影視大佬,他們活著的時候是完全可以和現今的那些影帝媲美的存在,尤其是知名度足夠甩現代小鮮肉幾條街,那我們來盤點一下曾經能撼動娛樂圈的大佬有哪些吧!第一位:哥哥張國榮。梅豔芳的傳奇可謂是短暫的,梅豔芳因患宮頸癌的腫瘤而去世,此腫瘤僅次於乳腺癌,之後梅豔芳開啟了最終告別演唱會,其生前好友香港四大天王陳奕迅等都紛紛出場送別梅豔芳,天不盡人意,在梅豔芳去世之後她母親和哥哥所做的那些事讓很多粉絲朋友都埋怨他們如此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