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活著》反映的不是好死不如賴活著,而是笑著活下去!

2020-12-24 專注感情生活

電影《活著》是根據餘華同名小說改編,張藝謀執導,葛優和鞏俐主演的一部電影。

這部影片被譽為一部活生生的中國當代野史,名副其實。

該片是以國共內戰時期為背景,由葛優出演的大少爺徐福貴,鞏俐出演家珍,影片中徐富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著女兒鳳霞回娘家。而徐富貴依然故我,當福貴輸光全部家產之後,父親也被他氣死。就在福貴貧困潦倒之際,家珍帶著女兒和還在襁褓之中的兒子有慶回家,福貴非常感動,決定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

然而,命運總是捉弄人,當時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國民黨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卻發現鳳霞生病成了啞巴……   

片名為《活著》,可是貫穿整部影片的卻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貴先後在民國失去了父親,在內戰中母親逝去,在「大躍進」中失去了兒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兒。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

動蕩、抑制的時代,是對生存在底層的百姓無情的掠奪,使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從形式到內在實現,一貧如洗。

該片曾獲法國第47屆坎城電影節評審獎,最佳男主角獎。當時,給出的對影片的評價是「本片以貼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劇風格反映數十年來中國老百姓「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生活觀。」

不過,我看過這部影片之後,倒是認為這個影片評價有失偏頗,我認為應該更正為「笑著活下去!」

01.這部影片以《活著》命名,是餘華老師的同名小說改編,本身具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只有活著,生命才有意義。

有人曾經在請餘華老師籤名的時候問過他:「為什麼取名為《活著》?」

餘華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影片中,很多人都在福貴的身上尋求著活著的意義,同情他的遭遇和悲慘的境遇,而他的女人家珍,同樣也令人動容,她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中國女人對於「活著」的理解。

通觀整部影片,對於這裡的富貴來說,活著是充滿希望的。

在影片結尾處,他和外孫有一段經典對話,「雞長大就變成了鵝,鵝長大就變成了羊,羊長大就變成了牛,牛長大了饅頭(富貴外孫)就長大了,就過上好日子了!」

這句話看上去毫無邏輯,但卻是給人以希望和溫暖,大家都知道雞長大了還是雞,不可能變成鵝,而鵝長大了也不可能變成羊,羊也不可能變成牛,但這麼一段毫無邏輯的話,卻是在暗示著福貴對於未來生活的渴望,也對自己的外孫未來的生活寄予厚望,他想告訴外孫的是,要他堅韌地活著,笑著活下去,不被無常的命運擊倒,不因生活的痛苦而自暴自棄,就一定會看見活下去的希望。

02.這部影片《活著》,以笑星葛優主演,本身就有著這樣一個寓意,笑著活下去才是影片的主旨。

雖然影片情節曲折,內容悽苦,但讓一個喜劇笑星去演男主,這說明了什麼?這本身就是代表著一種積極地態度。

說起葛優,大家都非常喜愛,著名的「葛優躺」,成為了一個代名詞,表示一種懶散的休息姿態。

葛優憑藉喜劇出名,以正劇奠定他在影壇的地位。尤其是他和趙麗蓉老師合作的《過年》,大家也一定都還記得,在那部影片中,他演了二姐夫的形象,至今記憶猶新。

不僅如此,他還多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演了很多喜劇小品,然人啼笑皆非。

他的外型屬於醜星,但是他卻能夠突破傳統的表演套路,將小人物身上具有人性的一面挖掘出來,使其更貼近真實的生活。他以其光頭和不瘟不火的幽默風格,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用這樣一個耳熟能詳的喜劇明星來演一個悲劇人生的福貴,本身就是有著這樣的寓意,所以,笑著活下去,才是這部影片的宗旨。

03.麻痺的生活狀態,讓每個人都成為了受虐狂,只有放低身段,笑著活下去,才是正道。

弗洛伊德說:「人若落入一種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是幸福,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解脫——這樣一來,他的價值觀就被扭轉過來了。」

現實中,從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國普通老百姓,正是生活在一種麻痺的生活狀態。他們習慣了被壓迫,被侮辱,每個人都成了受虐狂。

正是因為習慣成自然,當他們無法擺脫這種生活狀態的時候,能改變的只能是自己的心態,想要活著,就要笑著活下去。

影片中有這麼一段情節,當時福貴和春生在戰場上看著屍橫遍野的情景時,兩人流露出來的情緒不是恐懼和悲傷,而是吃驚。

看看他們的對話,「家裡人都不知道——就這麼死了」,「福貴啊,我們可得活著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好好活」這句話說的太有味道了,也詮釋了笑著活下去的這個意義。

作為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活著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雖然生活很不幸,但是笑著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笑對人生,就沒有什麼可以阻止我們活下去。

04.笑著活下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活著》這部影片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但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看完這部影片之後,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活著的意義,有很多人在面臨挫折和痛苦之後,都會想到活著到底為了什麼?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每個人生下來之後,都會面臨老,病,死這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有人會沉淪,會迷茫,所以,人只要活著,就要在這個大千世界中不斷的超越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第二,在超越自己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的去學習,增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認知這個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僅要明辨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去愛,包括愛家人,愛自己。這個非常重要。

第三,活著還要思考人生,思考自己存在的人生價值等,但思考就是一定要正能量,不能夠跑偏,否則,思考偏了就會進入死胡同,鑽牛角尖。這樣就會出現偏差,只有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好好地活下去。

第四,就是活在當下,人生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有好好地活在當下,才能讓你一步步的完成人生積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五,展現自己的特點,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存在必然有著獨有的意義,所以,活出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的特點,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第六,要樹立奉獻精神,每個人活著並不全是為了自己,只有樹立奉獻精神,服務於社會,奉獻社會,才能讓生活更和諧,生命才具有價值。

05.總結一下:

《活著》是中國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片中對於人性的反思與對於「活著」的探討始終能為我們帶來心靈上的震動,引起我們的反思與自省。

那個年代引發了活著的爭論,也映射了當時社會百姓生活的不容易,能夠活著,其實就是一種快樂,一種幸福。

現在已經進入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在這樣美好的大環境下,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的活著?所以,笑著活下去是這部影片的宗旨,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笑對人生,充分發揮我們的生命光芒,服務於社會,奉獻於社會,讓每一個人都好好地笑著活下去。

本文為專注感情生活原創,請勿抄襲,歡迎關注和評論!共同探討人生!

相關焦點

  • 《老笠》----好死不如賴活著
    ——三毛《老笠》----好死不如賴活著▷菩提之惡花 1 「廢青」顧名思義就是廢掉的青年,什麼是「香港廢青」呢? 《老笠》並不是真正意義鬼片,群鬼和人,說到底,人的世界裡,鬼怕人,至於鬼的世界如何,未去之前誰也不知,只有去了再說。況且經過人人錯綜複雜的鬥智鬥心,鬼的世界裡不定清心寡欲阿彌陀佛了。 《老笠》在粵語中意為「打劫」,影片在一名香港廢青無望無品無任何價值的生活開始了。
  • 《活著》:接受生活帶來的一切苦難,然後笑著活下去
    《活著》由余華編寫,出版後被翻拍成電影。主人公富貴,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出聲良好的他因賭博敗光了全部財產和家宅,後來命運起起伏伏,經歷的身邊人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最終在他生命最後時光只有一頭老黃牛作伴。
  • 《好死不如賴活著》劫中餘生,向死而活
    命運最殘酷的地方,也許不在於年老色衰,走向死亡,而是面對浩劫,無力掙扎,向死而活。《好死不如賴活著》 是陳為軍導演的一部紀錄片,影片中的馬深義一家五口,除大女兒外,都是愛滋病患者。片中時間的分界點似死神降臨前的倒數,九十多分鐘的影片講述了一家人的悲劇,大人帶著孩子,無法控制地向著死亡,絕望地活著。一切的一切,控訴,批判,還應引發我們對此的重視與思考。影片是一劑苦藥,一聲警鐘。但願,不再有人向死而活。
  • 電影《活著》:活著如此艱難,也要拼盡力氣活著,活著就有希望
    今天陪兒子去找了電影《活著》來看。 心中波瀾起伏,被劇情深深觸動! 電影中的福貴賭博輸掉了老宅,氣死了老爹,好不容易改過自新但是湊巧被抓壯丁,中間親娘死了都不知道。炮火中尋找親兄弟遺體中槍慘死的,時代變遷被劃分成地主五槍打死的,被劃分成走資派老婆自殺的區長,被劃分成走資派再也沒出場的鎮長,文革經歷關牛棚後放出來差點被饅頭撐死的教授。 時局動蕩,死亡不是個例,而是常態。不是一個家庭,而是整個國家。 生命卑微如螻蟻,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下苟活著。但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 在死人堆裡,春生說:「要是能活著回去就好了。」
  • 編導:電影《活著》影評:苦也要活下去
    電影《活著》是張藝謀導演執導,葛優和鞏俐主演的一部影片,獲第四十七屆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葛優)、人道精神獎,第十 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10大華語片之一,全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英國全國「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
  • 《不可思議的收縮人》:活著什麼也不為,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活著是最原始的本能,有了活著的機會,我們才能去博取更好的活著。科幻類影片中的大師作品導演傑克·阿諾德,被稱為『科幻電影導演中的新現實主義者』,在他指導的電影中,總是能看到他對電影與眾不同的理解。他習慣用簡單的故事情節,搭配後期製作的電影特效,來給觀眾呈現一場別樣的視覺盛宴。
  • 深度解析《活著》,一部被稱為「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在中國,張藝謀似乎是電影界的一個神話,他從來不拍電視劇,只拍電影;而他的電影、不論是城市題材還是農村題材,不論是現代還是當代,總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張藝謀看來,「城市題材和農村題材不能構成一個話題,現在好的題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覺的、合適的拍」。「我只想拍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種清新、自然和返璞歸真的東西。」 張藝謀認為,有些拍得好的商業電影有一定的藝術性,藝術電影也有一定的商業性。
  • 經典電影《活著》張藝謀被禁多年的巔峰之作!
    牽扯到文化大革命和大躍進,這種電影能看就是不錯了2. 據說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IMdb能上8分的國產片真的難找。3. 看完才明白原來我們現在的生活,活著容易多了。當然值得思考的遠不止這些。《活著》具有一定的史詩性,這種史詩性被包裝在個人和家庭的命運之下,同時隱隱露出一股的悲憫情懷和傷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個人生存狀態和苦難,在經過精簡的歷史背景裡,體現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時代的荒謬感。
  • 電影《活著》: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看
    活著》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座高峰,二十多年過去,超過40萬人在豆瓣上為它打下高分。因為自己死了家裡人也不會知道,所以他必須得活下去,得好好活。這裡面每一個人的死,可以說,是時代的錯,又不完全是時代的錯。張藝謀在這部電影裡,對時代的批評還是比較溫和的。但或許這樣安排也是因為,若是將人的死亡完全歸結於時代,那麼活著的人的怨恨與諒解都將變成打在棉花上的拳頭,徒勞而無力。如果有人的因素,那麼活著的人的怨恨與諒解才會變得更有力量與更有意義。
  • 不想苟且的活著,只想體面地死去:安樂死到底意味著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我們常常聽老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很多人的生命觀,也是可以在關鍵時候拯救生命的至理箴言。但是,這句話並不是人人都適用,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認可這樣的觀點。為親人而活巴金先生生命的最後六年,都是在醫院的病床上度過的。
  • 《我不是藥神》——活著的權力
    這是一部口碑極好的電影,這部電影成功的賺足了眼淚,也賺夠了票房,那麼,《我不是藥神》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呢?影片開頭髒、亂、差的環境,為程勇這個賣印度神油的小人物出場做足了鋪墊,程勇是怎樣一個人呢?管不住妻子,要不回兒子,差點還救不了老子的人。
  • 在《活著》坎坷的人生中,我們能從電影福貴中看到什麼儒家
    同名小說《活著》改編自餘華由張藝謀、葛優、鞏俐導演。這是一部中國式的黑色幽默電影。《活著》告訴我們,有時活著比死更痛苦。我們的中國人思想受到儒、道、釋,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對待生死的態度是什麼?主人公福貴是個賭徒,沉迷於賭博,雖然他出生在地主家庭,但很快就被他打敗了,他的父親氣得要死。
  • 《活著》:人生無常,「活著」便是活著的意義
    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命運有時的逃不過的,比如貧困、比如親人離去、比如災難的來臨,人活著就是要忍受命運安排的一切,不經歷,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人能承受的有多少。史鐵生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存在嗎?」史鐵生一生經歷生活的苦難,他大半輩子都在生病中度過,提起生病一事,他自嘲:「我的職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有好幾次,史鐵生幾乎走到了鬼門關上。可他命比鐵還硬,連護士都說他,名字取的好。
  • 《活著》是否真的活著
    《活著》是一部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的劇情電影,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貫穿整部影片的不是活著而是接連不斷的死亡,主人公福貴的父親在民國時被富貴氣死,母親在內戰中去世,兒子在「大躍進
  • 《活著》:我們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今天突然想起了餘華寫的《活著》,我們都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的事物之外而活著。世界本來就是苦難的,他磨礪著我們每個人的對苦難的承受能力。餘華:1960年4月3日生於浙江杭州,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
    家珍說有慶從小沒有睡過一個好覺,現在可以踏實睡了。家珍後悔不該讓有慶去學校,而福貴則難過的一句話都說不出。區長帶花圈來到墳前,這個區長正是春生。春生內疚不已,他拿出錢讓福貴為有慶做點什麼,家珍則扔了錢和花圈,並說春生欠自己家一條命。鳳霞砸壞了汽車玻璃和司機打在一起,春生讓司機放開鳳霞,自己轉身走著離開了。
  • 《#活著》活著為什麼活著
    有人說按照正常的邏輯這部電影的名稱應該翻譯成活下去,但是為什麼要叫做活著。中國也有一部同名的電影,甚至名氣更大一些,中國的活著雖然叫做活著,卻是不斷的死亡循環,兒子、女兒、女婿、妻子等(小說是都死去了,電影女婿沒死)一個個災難接踵而至,那麼韓國的活著和中國的活著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有的。
  • 《活著》:讓你窮途末路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內心的藉故墮落
    她酗酒,亂情,誰也幫不了她,最後,連死的時候都是充滿羞恥與不檢點的模樣。 人生唯有自渡,她明明可以有其他的路可走,卻偏偏選擇了縱慾,不讓自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來。 讓你窮途末路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內心。當你看餘華的小說《活著》時,會深有感觸。
  • 《活著》:目之所及悲歡喜,人生不過向死而生戲一場
    餘華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述那些非自然死亡的故事,所有悲涼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道來的過程中侵入讀者的閱讀,打碎讀者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從而揭示令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人類和世間萬物一樣毫無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 《活著》觀後感|心懷熱望,向死而生
    有的電影,若不是從頭看到尾,根本不懂導演到底想要表達的內涵。近幾年韓國的幾部電影,好像都運用了這樣的套路。凳子被蹬開的那一刻,對面卻照過來一束紅外光線,指著牆上的「NO」告訴他不要死。後來他們兩個終於對上話,男主說非常感謝女主救了他,不然他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