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得分是9.2分。同名小說《活著》改編自餘華由張藝謀、葛優、鞏俐導演。
這是一部中國式的黑色幽默電影。
《活著》告訴我們,有時活著比死更痛苦。我們的中國人思想受到儒、道、釋,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對待生死的態度是什麼?
主人公福貴是個賭徒,沉迷於賭博,雖然他出生在地主家庭,但很快就被他打敗了,他的父親氣得要死。
福貴一家成了貧困戶,後來,由於時局動蕩,他被國軍俘虜,成為壯丁,他參與了國共內戰,其中一些人成了共產黨的戰俘。
在建國之後,隨著社會的變遷,他的痛苦沒有停止,所以所有的親戚都離開了他,只留下一頭牛和他一起生活。
儒家非常重視家庭觀念
儘管《活著》的故事充滿了悲劇,但故事中的每個人都盡力維護自己的家族,以維護家庭的安寧和幸福。
因為兒子賭博,福貴的父親欠了許多的債,醒來後,他仍然賣掉自己的財產為兒子還債。
他的妻子家珍並不討厭他,離開了他富裕的家庭與福貴住在一起。
當福貴一家過著艱苦的生活時,他們原本打算把女兒鳳霞送走,最後,他們不忍心讓一家人餓死,也不想鳳霞離開這個家庭。
整部電影表達了只要一家人每天在一起,沒有好運是重要的,家庭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整個家庭在一起遭受最幸福。
儒家強調人的生命的重要性,而不是自殺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更注重生活,而不是死後,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儒家強調,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工作,履行一天的責任,他弘揚是一種積極的生死觀。
看到福貴人生,一切都是苦的,悽慘的,他也更有理由去死,但卻沒有這樣做。
他嗜賭成性,家破人亡,於是選擇了繼續生活;莫名其妙的是,他被抓為壯丁,並在戰鬥秘密生存;生活的困難不斷折磨著他,折磨著他,但他還是頑強地活了下來。
生活很艱難,很容易死,對活著的人來說更難。
「好死不如賴活著」,這是中國人的共同思想,中國人對生與死的態度。
福貴一生經歷了太多的苦難,他選擇了以生死的態度忍氣吞聲地生活,雖然他哭著活著,但他對家庭承擔了一種責任和義務。
儒家思想也提倡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儒家認為有許多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如仁、義、禮、德等等。在《孟子告子上》中,「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是由孟子提出的。
每個人都渴望建立名望並有所成就,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但這種追求是一種人生的最高追求,生命的意義謊言。
他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他選擇強忍活下去主要是因為家庭責任感。
賭輸後,他總是希望贏回父親的土地,希望重振家族;他被抓為壯丁,偷偷回來只是為了一家人團聚。
福貴的命運是坎坷的,不幸和苦難總是圍繞著他,但他沒有放棄生命,也沒有抱怨,他對生活充滿希望,明天永遠是會更好的。
導演用普通的敘事技巧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他活在這種積極的入世態度中,呈現出儒家的入世思想,向觀眾展示了當時普通家庭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