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主要展示的是苦難的主題,通過福貴一生的經歷,通過幾個碎片化的描述,多次直面死亡的過程,看似一個個零散的片段,但是恰恰這些片段,貫穿了福貴一生的幾十年,也造就了他悲劇的人生。
苦難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了,但是苦難的主題遇到餘華這個寫苦難的作家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
福貴的苦難主要在他輸光家產以後,貧困,疾病,死亡就一直發生在他身上。
福貴本來是一個地主家的闊少爺,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因為嗜賭成性,被人算計,騙光了家產,父親因為這個不爭氣的兒子,被氣死,這是發生在福貴身邊的第一個死亡的片段。
父親死亡之後,一家做了佃農,後來福貴又被國民黨抓了去作壯丁,他的一生經歷了從抗日戰爭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幾十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他的家庭,他的家人,包括他也不斷發生著變故。
他當兵回來之後,母親去世,家珍自己含辛茹苦地撫養一雙兒女,但是女兒鳳霞卻變成了啞巴,家珍也患上了軟骨病,有慶因為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度而死亡,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死亡,鳳霞死後三個月,妻子家珍也離他而去,陪他的還有自己的女婿和外孫苦根。但是不久女婿也在工地出意外死亡,苦根便跟著福貴去了鄉下,因為太窮了,苦根生病後,福貴給他煮豆子吃,但是這個可憐的孩子卻被豆子噎死,一家十幾口人都相繼去世,留下的只有福貴和一頭老牛。
但是當福貴面對這一切,敘述出這一切來的時候,卻顯得那麼坦然,他似乎已經看淡了一切,雖然經歷了難言的苦痛,但是依舊堅韌面對著一切。
在福貴的一生中,除了自己是地主少爺的那短時間,幾乎所有的苦難都包圍了他。
首先是貧窮伴隨了他一生,為了讓有慶上學,將鳳霞送給了別人。家珍得了軟骨病之後,自己捨不得花錢,堅持說自己沒病,當自己知道得了不治之症之後,反而很開心,因為這樣就不用花錢了,即使花錢也治不好。仿佛人命都不如錢重要,這是他們經歷了極度貧困之後的結果,可以把看病的錢省下來。而苦根的死就是將貧窮展現到了極致,和其他人死不一樣,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種死法看起來似乎是荒誕可笑的,但是在那種極度貧困的環境下,吃豆子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因為苦根生病了,福貴才能讓他吃一頓豆子。
和貧窮相關的,還有就是死亡,福貴一生中,家人都相繼離他而去,從家道中落之後父母去世,鳳霞好不容易成親懷孕,但是卻死在了難產上;家珍因為女兒去世極度傷心,緊接著去世,福貴的身邊只剩下女婿和外孫苦根,而女婿卻在苦根四歲那年出了意外,當只剩下苦根的時候,我們的心裡還有一絲絲安慰,福貴身邊還有一個親人,但是最後苦根也因為吃豆子而撐死,伴隨福貴的只有那頭牛。福貴親眼看到了七個親人相繼離他而去,福貴一生面臨的都是苦難。
福貴的苦難,也代表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因為貧窮,只能面對現實。
但是經歷了貧困,經歷了親人離世,福貴也逐漸淡然,只有保持樂觀的態度,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親人的死亡,並沒有使福貴絕望,相反,他更加堅韌。他也想過去死,但是死亡不會改變什麼,死亡只是一種消極對待生活的方式,也代表著逃避。
面對這些挫折和苦難,福貴也沒有抱怨,也沒有撕心裂肺的控訴,他毫無怨言,只能自己忍耐,他認為命運就是如此,它是不可抗力,命運安排給我們的,我們只能坦然接受,親人的死亡,自己的孤單,經歷的貧窮,在他看來這都是命運的安排。
而在他講述這一切的時候,自己也沒有血淚的控訴,而是淡然處之,超然世外。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救贖吧。
今天仝卓發微博說道「讀完這本書,感悟很多」,我們也是這樣,每讀完一遍總會有不同的感悟,總會為福貴的遭遇泣不成聲,每次都會被福貴的心態,福貴的堅強所感動。
仝卓在取消學歷之後發了這本書,似乎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讀完《活著》,他也許像我們一樣,對福貴的經歷所悲痛,在自己面臨了此次風波之後,演藝生涯就此停止,一切都要重新來過,儘管網上惡評不斷,他還是要積極面對生活。
這次事件,是對他的一次深刻的教訓,同時也是漫漫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次苦難吧,他仿佛就是現代的福貴,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吧。
《活著》是餘華的代表作,他想要展示給我們的,不只是福貴苦難的人生,更多的是他面對苦難人生的生活態度,《活著》就是福貴親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接著一個地死去,這看起來似乎作家有點不近人情,但是他展示給人的不是對待福貴的絕情,而是福貴最後這種淡然的態度,即使世界拋棄了你,你還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