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臣于謙為大明王朝延續了百年生命,為什麼會在晚年含冤而死?

2021-02-08 騰訊網

1457年,年近60的于謙終於還是等到了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斬立決!

這個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延續了近兩百年生命的大忠臣,被無情地押往崇文門外,在他曾經拼死保衛的城池面前,結束了他英雄的一生。

△民族英雄:于謙

于謙作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在後世的評價極高,甚至有人認為于謙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第一大功臣。

他最主要的功績便是在「土木之變」之後,英宗兵敗被俘的情況下,力排南遷之議,力主代宗繼位,並率兵二十二萬在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即使在瓦剌太師也先挾持英宗逼和時,他仍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

最終迫使瓦剌釋放英宗,保住了北京城,此舉也使得大明王朝得以延續。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被《明史》稱讚為「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的大忠臣,卻在晚年因小人陷害而死,使得「天下冤之」!

他的死,真的就如史書所寫如此簡單嗎?他的死是偶然還是必然呢?

其實,于謙的死是由多方面原因匯集而成的。

在明面上,于謙的死只不過是因為其剛直的性格,招惹了小人,而招致殺身之禍。但是,我們深入了解一下明朝的歷史就會發現,他的死,更多的是明王朝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

我們要知道,明朝在朱元璋建立的初期,扶持了非常多的宗室作為藩王,來掌控了全國上下的軍政大權。

但是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之後,藩王的勢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這也令明王朝的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

△朱棣

朱棣在位時,勵精圖治,改革官制,並設置內閣與東廠,使明朝內部的權力糾葛更加複雜。而其後在軍事上,五徵蒙古、遷都北京、天子戍邊等政策,也使大明王朝的武將們同樣被捲入了政治漩渦當中。

於是,明朝就形成了皇帝、內閣、東廠以及武將的權利制衡。

一直以來,皇權作為最高的權力持續壓制著其他三方。

而代宗時期,這一制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早在「土木之變」前期,內閣勢力就表達過對軍事方面的擔憂,而之後的事實,更是表明了內閣的正確性和武將的無能!

此後,英宗被俘,代宗繼位,皇權削弱。而以于謙為代表的內閣勢力,樹立起了極高的威嚴!他不僅證明了內閣擁有捍衛國土的能力,更是連皇帝的廢立問題,都能全權包辦!

△明代宗

因此,在英宗回到北京之後,發現當時的政局已經對自己十分不利。

此時內閣的權力已經極度地膨脹,甚至形成了足以威脅皇權的統治力。

於是,英宗為了能夠重新掌權,自然只能選擇與東廠勢力以及武將勢力進行聯合。而東廠與武將們由於內閣的壓制,早就準備放手一搏。

在這樣的政治鬥爭下,代宗暴斃,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闢,殺死于謙也就水到渠成。

英宗的復闢與于謙的死,一上一下,將當時處在權力頂峰的內閣給鎮壓了下去,被壓制的皇權得到了徹底的解放。

△明英宗

在此次事件之中,大將軍石亨,身先士卒,誣陷于謙,既為英宗保住了顏面,也為武將集團換取了渴望的權力。

而東廠勢力,在此次鬥爭中,作為保衛皇權的急先鋒,權力也得到了極度的膨脹。甚至因為其身份的特殊性,更是跟皇權緊緊地綁定在了一起!這種權力直至明朝滅亡前夕,都依然存在。

綜上,于謙雖然說在歷史上擁有著「與日月同輝」的美名,但是他的死是必然的!

他成為了皇帝、東廠、武將與內閣之間,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相關焦點

  • 明朝第一大昏君,葬送大明百年國運,死前卻做了一件好事
    明朝自朱元璋開創大明帝國以來,他下面的四位皇帝都是好樣的,甚至在朱高熾,朱瞻基父子11年的執政期間,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繁榮昌盛時代。遺憾的是他們父子都是英年早死,如果他們不死,或許歷史上不會有清朝的事了。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人們常說虎父無犬子,可是朱瞻基卻養了一個敗家子朱祁鎮。
  • 因為他在也先進攻時臨危不亂,大明多了百年國運
    而在此之前的大明,那個也同樣誕生出來了無數仁人志士,發生了無數 讓人嘖嘖稱奇的驚豔故事的朝代,卻比較少的出現在熒幕上。而這次就要將那個依靠著一己之力,將整個大明朝的國運延續百年的文人——于謙。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大陸劇:大明王朝1449
    歷經數代長達八十餘年的勵精圖治,天下太平,邊疆一統,至明英宗皇帝登基期間大明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英宗正統年間,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誅滅異己,逼迫「垂簾聽政」的孫太后還政於英宗,並陷害忠良,使奸計將兵部侍郎于謙打入死牢,直至朝綱不振,社會腐敗之風日盛。
  • 土木堡之變來勢洶洶,大明王朝險些破國,于謙等人力挽狂瀾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之上有名的鐵血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後世為他這樣的氣節欽佩,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推殘忍暴政的元朝建立大明,之後明成祖朱棣五徵蒙古,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巍巍大明王朝風光無限,可惜一場土木堡之變,三十萬大明軍隊全軍覆沒,國力大損,大明皇帝也被敵軍俘虜,差一點成為了另一起
  • 漢武帝一生雄才大略,晚年卻將功績全盤否定,結果為西漢延續百年
    然而等漢武帝晚年時期,卻下了一個詔書,將自己先前的功績與行為全盤否定,並且對自己進行批評。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頒發《輪臺詔》。世人都以為,漢武帝只會打仗,絲毫不顧及黎民百姓的死活,但是從這篇詔書上來看,漢武帝怎會不關心百姓呢?其實早在頒布這道詔書之前,漢武帝在之前的三月封禪泰山時,就給眾臣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 土木慘案後,于謙為何堅持朱祁鈺登基?皇太后監國不是更好?
    「靖康之恥」眼看就要百分百複製時,臨危受命擔起保衛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謙,做出的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即位,遙尊身陷敵營的明英宗為「太上皇」。 而許多的「事後諸葛」,也發出個嘖嘖嘆息:人家明英宗「御駕親徵」前,就立了兩歲兒子朱見浚(未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為太子,順手「扶正」不是更方便?兩歲小孩不能理政?那不還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監國不是更好?「于謙死心眼」的說法,也因此一度極有市場。 但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丟掉半壁江山,提前變成「南明」。
  • 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大明少保于謙
    大明王朝的國運就在這一天被決定。早上,朝會正式開始,由暫代皇帝執政的朱祁鈺主持。朝堂之上,議論紛紛,侍講徐珵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朱祁鈺也一籌莫展,不能決定。軍隊慘敗,皇帝被俘,京城空虛,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真是一片亡國之象。
  • 《大明風華》中瓦剌養馬人差點殺死于謙,因為他看出了于謙的厲害
    晚上兩人就展開模擬作戰大討論,瓦剌人哈斯珠子正洋洋得意,如果怎樣怎樣大明王朝大軍必敗,不想這時于謙告訴他如果是自己帶兵將會怎樣打敗敵人騎兵,說的頭頭是道,把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分析的明明白白,瓦剌人無策以對。正當于謙轉身離開不注意時,哈斯珠子從背後掐住于謙脖子,大有除掉于謙的意思。瓦剌人哈斯珠子是因為自己無言以對發洩嗎?
  • 原創| 「土木堡之變」和于謙為什麼必須死
    但是等張太皇太后死了之後,就沒人能夠壓制王振了。朱祁鎮在王振面前就跟個孩子一樣,說什麼聽什麼。王振開始大權在握,廣結黨羽,把持朝政,成了大明王朝翻雲覆雨的人物。 此時的王振,內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幫忙,把不服從自己的官員要不趕出京城,要不羅織罪名下獄,一時間獨掌大權,權勢燻天。他甚至膨脹到把朱元璋當時立在宮門口的「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的鐵碑給移走了。
  • 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會是他嗎
    1644年,歷經276年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大凡每個朝代即將結束,都有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出現,來挽救這個沒落的王朝。而在明朝末年,這個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人物應該是孫傳庭。
  • 大明王朝:浙江首富沈一石的死,為什麼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在《大明王朝1566》中,有一個人的死相信大家很意外,他就是沈一石。
  • 大明王朝:稀裡糊塗赴死的可憐蟲,臨死,芸娘為什麼要陪他睡覺?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2期——人物篇第5期:前面我們談了全劇開場五分鐘就領了盒飯的周雲逸,可以說,他的死一方面是因為觸動了皇權的權威,另一方面則是成為政治平衡的犧牲品。如果沒有毀堤淹田這件事,作為楊金水接班人的李玄,其仕途必然會一片光明,但事與願違,那麼深受信賴的李玄,為什麼成為第一批冤死鬼呢?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82期——人物篇第5期:大明王朝:陪芸娘睡一晚,卻搭上性命,李玄為什麼心甘情願赴死?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和清宮戲對清朝的形象輸出相比,大明王朝給人的印象還比較模糊,但明朝題材的影視劇也有一定數量和規模。 筆者就以明初、明中、明末為線索,對明朝題材影視劇做一番梳理。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為什麼明朝帝陵卻叫十三陵?
    大明王朝,中國封建王朝裡最後一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也是歷代大一統王朝裡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王朝。(註: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的開國皇帝石勒出身奴隸,是唯一一位奴隸出生的皇帝,但後趙國區域小、存在時間短,對歷史的影響也較小,這裡不做討論。)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雍正王朝》,黃河發大水,國庫缺錢,於是有了四阿哥籌錢救災,冷麵王催逼各大臣;《走向共和》,慈禧太后要修園子,北洋水師要軍費,於是有了李鴻章擴大賣官鬻爵、翁同龢剋扣軍費開支;到了《大明王朝》,皇帝要修宮室,沿海有倭患,北方有韃子,都需要錢,但國庫缺錢。於是有了「改稻為桑」。為什麼張黎、劉和平那麼喜歡用錢做文章?
  • 《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歷史|嚴黨為什麼招惹身為儲君的裕王
    導語《大明王朝1566》是國產劇的巔峰之作,在前大部分描繪了清流和嚴黨的鬥爭,但是很多觀眾會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裕王是大明朝事實上的皇儲,嚴黨就算是再厲害,怎麼就那麼不知死活的和以裕王為核心的清流死磕,其實劇中隱去了一個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 宋明兩朝同遇國難,為什麼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瓦解?
    那為什麼宋明兩朝同遇國難,南宋可以延續上百年,而南明卻土崩互解呢?一,同遇國難時,兩朝遭遇的對手不同。同是遇到國難,宋朝遭遇的是外敵,北方的金國。金國剛立不久,也滅了北定的老對手遼國,雖銳氣十足,但因人口不多,要滅大宋王朝,還是力有所不逮。
  • 《大明風華》于謙大結局:是孫若微朱瞻基心腹,卻被他們的兒子冤殺
    《大明風華》于謙大結局:是孫若微朱瞻基心腹,卻被他們的兒子冤殺 文/聽歌打娛 在《大明風華》最新的劇情裡,明軍連連打了敗仗,朱棣病重了。朱瞻基恐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控制軍隊謀反,所以只能將這個消息掩蓋下來。
  • 歷史上的于謙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第21集中金榜題名的「文曲星」于謙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人,他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
  • 《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誰才是歷史權謀第一劇?
    我是先看完《大明王朝1566》再去看《雍正王朝》的,而且1566看了很多遍,也寫了不少影評,算是對1566有個一知半解吧。收視率上也證明了這一點,《雍正王朝》的收視率在央視1999年首播時達到16.7%,而《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臺2007年首播時收視率僅為0.5%。如果是在衛視播放,電視劇因為跨度時間長,需要一直有可看性元素來吸引關注,保持收視率。一旦出現《大明王朝1566》這種幾乎每處都需要深度思考的劇,自然就沒人能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