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幾乎一說到歷史劇,大家可能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裡的映像,多半都是那些個前額頭光禿禿,後面掛著一條碩大的辮子的滿清阿哥們。而所謂的歷史劇,也都大多數的限制在了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當中,也就是滿清政權。而在此之前的大明,那個也同樣誕生出來了無數仁人志士,發生了無數 讓人嘖嘖稱奇的驚豔故事的朝代,卻比較少的出現在熒幕上。而這次就要將那個依靠著一己之力,將整個大明朝的國運延續百年的文人——于謙。
一提起于謙,很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多半是那個長袍馬褂抽菸喝酒燙頭的著名相聲演員,但今天說的這個其實是和他同名同姓的明朝著名愛國人士,那個出生於浙江省,錢塘縣的于謙。興許是所謂的優秀的人總是驚人的相似的,作為後來的愛國情懷極其強烈的人,于謙從小也有著一個自己十分之崇拜的偶像,而那個人就是宋朝的愛國人士,文天祥。他曾經在過零丁洋的時候,寫下了那首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而作為文天祥的忠實崇拜者,很小的時候他就有著極高的志向,希望能夠成為像他一樣的人,能夠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還能夠堅持自己的志向,能夠不畏權勢,不畏困難,一心一意的為國家社稷做貢獻。當然,其實他後來也是的的確確的做到了,不管別人怎麼看,他只將自己的一切全部的奉獻給了這篇山河,以至於最後他被小人嫉妒,被惡意中傷導致明英宗錯下命令斬了他。
作為一個崇尚報國為先的人,于謙自幼就有著想當成熟的想法,他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報效國家上。於是他從小發奮苦讀,而老天爺不虧待他,給了他相當出色的學習天賦,於是很小的時候他就能夠做到過目不忘了。於是就這樣,年幼的于謙抱著這樣的心態努力學習, 很快的,他就有了考科舉的資格,也在永樂十九年,也就是他二十三歲的那一年,他成功的考上了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作為一名官員,並且是崇尚報國的官員,兩袖清風自然是基本要求了, 而且不僅如此,他還從不向當時的權貴們行賄。當然,這種作風自然而然就讓那些受賄成性的人感到不滿了,畢竟大家都在給他行賄,唯獨你不給,那你肯定就是對他有意見了。於是于謙在正統初年因為沒有給太監王振行賄,導致被他記恨,於是冤他入獄,最後甚至要斬首。不過由于于謙的聲望極高,所以當地的民眾立刻寫了萬民書給太監王振施壓,讓于謙得以倖免,他為此還寫了詩句表明自己的意願。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自古以來,古代中國王朝一直是長居中原地帶的,而這樣一來也就導致了北面水草豐茂的草原上一直有著許許多多的遊牧民族,而這些個遊牧民族劫掠成性,所以農耕文明的中原王朝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他們的牧馬地之一了。所以中原王朝自古以來都在和北方的民族們不停地做著鬥爭,而明朝也有著這樣的憂慮,他們要面對的是也先。而于謙所在世的時候,就遇到了一次重大危機。也先大舉進攻圍攻北京,而明英宗受到小人蠱惑,最後御駕親徵被俘,導致明朝幾近分崩離析。
而在這個時候于謙毅然決然的跳了出來,力挽狂瀾,提出了「社稷為重,君為輕」。決定不顧被俘虜的明英宗,學習南宋時期遇到的靖康之難,當機立斷的扶明代宗上位,穩住了當時的惡劣局勢,將整個動蕩的大明朝廷給穩定。從而讓大明避免了被也先給利用計謀瓦解的情況,而且與此同時,于謙直接開始管理朝堂,將當時的大明治理的井井有條。而明代宗也十分的信服于謙,所以政見都能夠暢行無阻的于謙更加的如魚得水。而這也讓也先的計謀不攻自破,導致明英宗在他們手裡顯得很尷尬,最後聽了漢奸的意見,將明英宗放回,這也導致後來于謙的受難。
明英宗回歸大明之後,很快的又重登皇位,他輕信石亨一干人等,而石亨以于謙先前的做法不當為由,號稱于謙想要造反執掌大權,而明英宗也自然是對于謙心懷有隙,畢竟先前將他放在也先那裡不管不顧的人就是與前,於是于謙也因此被斬首,和無數的悲情英雄相似,與前最後也死於了小人的誣告。
雖然他的身死又多了一件讓人十分惋惜的事情,同時也讓人們進一步的質疑了好人是否有好報這件事情。但是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才讓當初的大明沒有在也先進攻的時候就淪陷,重新蹈了宋朝的覆轍。所以也就是說,他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並且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而他也的的確確是中華民族的人傑表率之一,也成為了民族脊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