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欲閉關3年被批「去中失心瘋」,院長慫了……

2021-01-12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14日消息,臺北故宮傳出將閉關整修3年後,被質疑有拿臺北故宮當選舉工具之嫌,民進黨「去中」已失心瘋。為此臺北故宮博物院館長陳其南多次出面說明,改口稱臺北故宮將傾向「進行不閉館整修」。

據此前報導,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證實,臺北故宮將在2020年關閉3年整修,屆時「國寶」將移至嘉義的故宮南院。消息一出不僅有博物館人士出來撻伐,全世界沒有一個知名博物館會為了整修關3年;旅遊業人士也指出,臺北故宮每年有五、六百萬人次到訪,將來閉館200%衝擊臺灣觀光。對此,前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羅智強在臉書發文,直指蔡英文是不是失心瘋了?

羅智強表示,民進黨「去中」去到失心瘋也就算了,「但臺北故宮一年五百萬的觀光人潮,民進黨卻要從根斬斷,是嫌觀光業還不夠慘嗎?」「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怎麼會有這種奇怪的當局?」

此外,羅智強還反問臺北市「立委」姚文智,把故宮關3年這種大事你還不抗議的話,還選什麼臺北市長,「你現在就可以退出政壇!」

也有網友在底下留言,表示就算北院關了觀光客就一定會去南院嗎?周邊的交通食宿準備好了?「不去思考如何增加總人數,而不是用閉關北院3年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駝鳥心態,來欺騙自己說南院人數增加了,這種官員真是……

當日,臺當局立法機構有「立委」在質詢時向臺北故宮負責人求證「正館將閉館三年」這一消息。

陳其南應詢時表示,內部正在評估此做法的必要性,「基本是朝向這樣的方向」;但計劃還未落實到細節。如果正館關閉,文物會遷至位於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展出。

自建以來從未關門的臺北故宮計劃閉館,該新聞一經報導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據介紹,臺北故宮年均旅遊人次達400萬至500萬之多,高居全臺景區第二,其中75%為境外遊客。臺北市觀光業人士稱,貿然閉館會衝擊觀光產業,臺灣年均遊客人次有可能減少逾百萬。

今年稍早,臺行政當局核定臺北故宮斥資逾百億元新臺幣的「新故宮計劃」。外界質疑,由前任院長林正儀在任期內公布的這一計劃並未提及閉館,只涵蓋整修內容。多名藍營「立委」13日指出,選舉當下提出以封館之名遷移大量文物南下,有拿臺北故宮當選舉工具之嫌,更將大量文物置於搬運的風險之中。

陳其南13日再度回應,臺北故宮的擴建工程勢在必行,但會朝不閉館方向進行,詳細執行計劃還要經過評估比較,最後決定經由行政當局批准。

今年7月,陳其南接替林正儀,履新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上任之初,這位新院長便提出所謂「故宮臺灣化」的言論,在臺灣社會惹來輿論爭議。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來源:海外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風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兩岸故宮剪不斷的緣分
    今年底,臺北故宮南院將在嘉義縣揭幕,而在北京,故宮北院設計方案也將浮出水面。每當談到兩岸故宮的話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總習慣回答說這就是文脈傳承。中國最後一位皇帝離開紫禁城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進行了近一年的文物清點,於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420年竣工的這塊皇家禁地一舉成為中國公共文化的聖地。1933年為避日寇戰亂,故宮文物開始南遷,1948年12月國民黨政府又分三批將部分文物遷臺,於是從此兩個故宮隔海相望。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愛上博物館是什麼體驗
    11月中旬,上海滿城銀杏的季節,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應邀來滬5天,輾轉好幾場發布會與講座。面對現場觀眾接連拋出的問號,一襲深色暗格子套裝的周功鑫笑語盈盈,一一道來。(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在滬間隙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 袁婧 攝)  她最大的底氣,來自「入宮」40餘年的寶貴資歷。
  • 臺北故宮「去中國化」惹風波,現任院長澄清:絕對沒談改名問題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將因「組織改造」,改隸屬於臺「文化部」,甚至更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外界痛批執政當局「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日赴「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強調故宮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吳密察聲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報導,有幾項是完全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
  • 冷眼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 稱「文物是我們的」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上午上任。此外,大陸旅客赴臺參觀臺北故宮的人數從2015年的300萬人次逐年下滑到去年只剩下140萬人次,減少超過一半。陳其南對此聲稱,陸客不是他們能掌握的。另有記者提問,他是否願意和北京故宮合作?陳其南回應稱,要主動提案合作對他來說當然「沒問題」,並頗有「自知之明」地表示,「只怕對方不滿我的政治態度」。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周功鑫將在節目中揭秘國寶檔案,從陶器、玉器、繪畫、書法、珍玩六大類別講述151件臺北故宮藏品和這位31年「宮內人」的研究心得,為兩岸同胞奉上一場難得的文化饗宴。  近年來,喜馬拉雅持續打造優質內容,葉嘉瑩、傅佩榮、閻崇年、易中天、張其成等百餘位歷史人文名家相繼在喜馬拉雅開設音頻節目,這些精心製作的歷史文化好課也在喜馬拉雅表現搶眼。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為「去中」,開始對臺北故宮下手
    據相關臺媒爆料稱,民進黨當局已經計劃把臺北故宮降級,由臺文化部門來管理,要知道臺北故宮一直都是由臺行政機構來管。此外,民進黨當局還打算把臺北故宮的名字也給改了,改成「亞洲博物館」、「華夏博物館」。島內文化界人士反對民進黨當局的做法臺北故宮之所以被稱為「故宮」,是因為裡邊珍藏的幾十萬件文物和檔案幾乎都是國民黨在1948年之時從大陸帶到臺灣的。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
  • 臺北故宮緊急「換帥」 爭議不斷的陳其南成任期最短院長
    陳其南(中)卸任後由李靜慧(左)代理院長,黃永泰(右)1月16日退休陳其南提出,他希望將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定位成「東亞中心」,未來不排除發展成為擁有多棟主題館的博物館群。他說,「我們可以臺灣為中心,蓋具有歷史文化脈絡的主題館,像是琉球館、西班牙館、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門館、日本館等,這樣的傳承和早年臺灣歷史很有連結。」。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攝影丨張筠)90年,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服務故宮近40年,讀歷史的人說歷史,說故宮的恆與變,說這90年。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10月10日紫禁城敞開了大門,皇室私藏進入公眾世界,天下為公。
  • 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一集:國寶遷臺
    從2006年起,《臺北故宮》攝製組兩年中四次赴臺採訪,採訪對象達60多人,非常難得採訪到了當年親歷文物遷臺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從中獲得了大量文物遷臺過程的細節。因為種種原因,《臺北故宮》劇組最終沒能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拍攝,但這並沒影響這部片子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導語: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行政機關,欲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更改名稱並降級。島內專業人士對此「心有餘而力不足」。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劉和平:臺北故宮新掌門叫囂「臺灣化」 做賊心虛!
    臺灣《自由時報》報導的標題和截圖直新聞: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剛一上任就聲稱,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在「臺獨」勢力暫時不敢推動「法理臺獨」、「政治臺獨」與「軍事臺獨」,以及無法推動徹底的「經濟臺獨」的大背景下,這些年來,他們一直在以鴨子划水的方式循序漸進地推動「文化臺獨」,並且自以為取得了不少的成效。
  • 臺北故宮2020年展覽計劃
    01巨幅名畫展期:2020年1月1日~2020年3月25日地點:北部院區本次展出臺北故宮自成立(1965年)以來,歷年捐贈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俾讓大眾共享文化資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按藝術性之高下分為:國寶、重要文物和一般文物三種等級。從2020年起,臺北故宮將選定正館107陳列室為「國寶聚焦」專題展覽室,每次選展二組件國寶級書畫,展期以三個月為原則,定期更換展品。
  • 臺北故宮要改名了?!
    報導稱,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全世界的博物館都屬於文化部門,只有臺北故宮是屬於臺「行政院」,現在的編制會讓博物館的配置有問題。消息傳出後,有人擔心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會從二級機關變成三級機關,會矮化臺北故宮。此外,一旦改制,臺北故宮是否會改名,還有人說北院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南院可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 臺北故宮或被「矮化」降級又改名
    傳臺北故宮或被「矮化」降級又改名中國臺灣網11月26日訊 據臺媒報導,臺灣行政主管機構欲推動所謂「組織改造」,近日更傳出原隸屬於該機構「二級機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因業務上並無執行「公權力」,未來或改隸屬於臺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成為所謂「三級機關」。26日,臺文化事務主管部門於臺立法機構進行項目報告,多位民代針對此事進行質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