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 | 臺北故宮新院長公然叫囂「臺獨」 稱「文物是我們的」

2021-03-04 參考消息

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16日上午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

▲陳其南(中)(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陳其南在16日下午的媒體茶敘中聲稱,臺北故宮其實不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大家看臺北故宮是要認識這片土地,但因歷史的偶然,反而只能看到遙遠、並且「和這裡沒關係」的古典中國。他說,這種情況對現在「大中國主義」或是「臺灣本土」來講,通通講不通。

陳其南叫囂,他不是想挑起爭議,只是想傳達「這些文物對岸不敢要回去,文物是我們的。」他說,臺北故宮並非因為「帝國主義」而「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子就跑到臺灣,不管你叫它什麼,我們就突然成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

陳其南聲稱,他認為近代歷史上對東方、尤其是中國文化精髓保存最好、發揚最傑出的是日本,而既然中華文物在臺灣,臺灣就有責任維護、發揚。他公然揚言,「即使我主張『臺獨』,我都對中華文物非常尊崇。」

此外,大陸旅客赴臺參觀臺北故宮的人數從2015年的300萬人次逐年下滑到去年只剩下140萬人次,減少超過一半。陳其南對此聲稱,陸客不是他們能掌握的。另有記者提問,他是否願意和北京故宮合作?陳其南回應稱,要主動提案合作對他來說當然「沒問題」,並頗有「自知之明」地表示,「只怕對方不滿我的政治態度」。

▲遊客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展出的翠玉白菜。(新華社)

另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16日一上任即宣示,臺北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現場媒體立刻提出質疑,認為陳其南的說法沒有經過調查,陳其南則反駁稱,「現在大家看到的都是北京的分院,這個不需要調查。」

據報導,對於為何要做「臺灣的故宮」,陳其南稱,「故宮當然是臺灣人的,但是臺灣人就有好幾種意識,臺灣本土主義者,不會接受現在的故宮是臺灣的這種說法,我希望努力在詮釋上改變,重啟定位,讓爭議可以消失。」陳其南還稱,臺北故宮的文物是從北京千裡迢迢遷到此地,「所以臺北的故宮,沒有人會認為是臺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

陳其南認為,過去臺北故宮的經營像是北京故宮的「飛地化」,聲稱「沒有自我歸屬感」。而對於臺北故宮南院的下一步發展,陳其南希望將其定位成「東亞中心」,未來不排除發展成為擁有多棟主題館的博物館群。他說,「我們可以臺灣為中心,蓋具有歷史文化脈絡的主題館,像是琉球館、西班牙館、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門館、日本館等,這樣的傳承和早年臺灣歷史很有連結。」

他還以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為例,聲稱「我們要做世界文物的繼承者,可以典藏希臘文物,也可以保存古典中國文物,把這些都變成我們的資產。」

此前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在臺當局最新一波行政部門改組人事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下臺,由他的老師陳其南接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有「臺灣社造之父」之稱,曾經擔任臺灣文化部門前身「文建會」副主委、臺灣地區領導人顧問、臺灣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臺行政部門政務委員以及「文建會」主委,後返回臺北藝術大學擔任傳統藝術研究所教授、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兼任教授。 

餘下 2 篇,精彩不摺疊↓↓

世界盃 | 俄羅斯笑納足球大禮,普京該趁熱打鐵做這件事——

萬象 | 日媒:原來,你們是這麼愛吃榴槤的中國人……

來源 | 海外網(ID:rmrb_hww)

編輯 | 閆齊

打開參考消息客戶端看更多外媒資訊>>

相關焦點

  • 故宮不是中國的?臺獨分子竟想讓故宮臺灣化
    7月16日,臺北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原來在臺獨分子眼中,臺北故宮價值連城的珍寶竟然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想不要都不成,既要與「中國」切割,又要霸佔故宮珍寶,如此邏輯實在令人佩服。
  • 劉和平:臺北故宮新掌門叫囂「臺灣化」 做賊心虛!
    而在推動「文化臺獨」的過程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尤其是博物院中陳列的那些浸透著中華文化的中國文物,便成了他們實施「文化臺獨」的最大障礙,甚至成為了「臺獨」分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臺北故宮存在,這些文物就會以無聲的語言告訴那些前來參觀者,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 臺北故宮緊急「換帥」 爭議不斷的陳其南成任期最短院長
    陳其南(中)卸任後由李靜慧(左)代理院長,黃永泰(右)1月16日退休陳其南提出,他希望將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定位成「東亞中心」,未來不排除發展成為擁有多棟主題館的博物館群。他說,「我們可以臺灣為中心,蓋具有歷史文化脈絡的主題館,像是琉球館、西班牙館、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門館、日本館等,這樣的傳承和早年臺灣歷史很有連結。」。
  • 臺北故宮博物院換名意欲何為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1966年臺灣國民黨當局,在臺北市外雙溪仿造中國傳統宮廷建築風格興建的,其主要目的是保存北京故宮的文物精品。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六十多萬件藏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故宮人用鮮血和生命為代價保存下來的文物精品,卻被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看作是王室品味腐朽沒落的標誌,要將其清除出博物院,除此以外,他還提出要把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個具有中國化色彩的名稱改掉,換上一個能夠體現臺灣「本土化」特點的名字。那麼杜正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臺獨」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博物館,島內輿論:應該把文物還給祖國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
  • 【風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兩岸故宮剪不斷的緣分
    今年底,臺北故宮南院將在嘉義縣揭幕,而在北京,故宮北院設計方案也將浮出水面。每當談到兩岸故宮的話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總習慣回答說這就是文脈傳承。等到馮明珠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升任院長重回北京時,她突然發現當年那個宮廷遺址已經升級了,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文物博物館。與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鄭欣淼和單霽翔兩任院長交往多年,讓馮明珠更能看清這種變化是怎麼來的。
  • 中國人的臺北故宮博物館,他竟然要「臺灣」化!
    7月16日,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陳其南叫囂,是想傳達「這些文物對岸不敢要回去,文物是我們的。」
  • 臺北故宮欲閉關3年被批「去中失心瘋」,院長慫了……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14日消息,臺北故宮傳出將閉關整修3年後,被質疑有拿臺北故宮當選舉工具之嫌,民進黨「去中」已失心瘋。為此臺北故宮博物院館長陳其南多次出面說明,改口稱臺北故宮將傾向「進行不閉館整修」。 據此前報導,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證實,臺北故宮將在2020年關閉3年整修,屆時「國寶」將移至嘉義的故宮南院。
  • 蔡英文對臺北故宮「下手」,「臺獨心」昭然若揭
    導讀:為了達到「臺獨」的目的,民進黨當局可以說是想盡辦法,暗地裡手中的動作也是不少,目的都是藉助暗中施為的方法,剪斷兩岸聯繫。而蔡英文試圖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改名,也遭到大部分民眾反對。最近有一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上傳一組圖片,圖片中拍攝了在美國華盛頓州機場,一架與以前有所不同的「華航」波音777F客機的塗裝。飛機上「CHINA AIRLINES」的塗裝被刻意縮小,並且從機首部位改動到機尾部位,在機身中央留下大面積的空白,日後可能會利用這些大面積的空白進行其他的彩繪。
  • 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來源:海外網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新任故宮院長給我們做過報告,說故宮新任領導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點文物,花了一年時間,清點出186萬件。他任內做了幾件大事:一是改造椅子、廁所等基建設施方便遊客;二是大量庫存文物重見天日,並擴大開放面積;三是禁止機動車進故宮城牆內,外國領導人也不例外;四是用VR技術打造數字故宮,向遊客展示未開放區域。
  • 冷眼 | 101歲「臺獨」大佬叫囂「400年臺獨」 網友:老糊塗了
    史明3日深夜在社交網站發文叫囂,「2020選舉,蔡英文若沒上,史明及400年來的『獨立運動』就全部被丟掉。」島內網友諷刺,「史明老糊塗了,呵呵!」「400年都『獨立』不了,你還『獨立』個啥?」▲蔡英文與史明(臺媒)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蔡辦「資政」吳澧培3日稱,將聯合前「資政」彭明敏、「長老教會」牧師高俊明、「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等人,要求蔡英文放棄2020連任。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民進黨當局給改名了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的著名博物館之一,其中存放了大量歷史悠久的珍貴文物,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在臺灣享有崇高的地位。但最近,由於民進黨當局不斷在島內推進「臺獨」政策,臺北故宮博物院可能會面臨「改名以及降級」的風險,這令許多人士感到非常不滿。
  • 喜馬拉雅獨家上線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講述國寶檔案節目
    》13日獨家上線喜馬拉雅,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錄製的首檔長篇音頻節目,也是首次系統性地向大眾講述臺北故宮國寶的故事。  逛博物館成生活選項  周功鑫曾負責展覽和教育推廣多年,她堅信用文物說話,回溯歷史的原貌,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她自稱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  2009年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籌備雍正展,周功鑫一行來訪北京開啟了「破冰之旅」,最終形成八項共識,促成了兩岸文化的合璧與重聚。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激怒14億中國人,臺北故宮拿千年國寶討好日本.你真的做錯了!
    一幅「天下第二」的國寶級文物,一個視死如歸的一代大宗師。臺北故宮,你真的做錯了!憤怒!不負責的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將於1月16日在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為期一個月。這件國寶級文物距今已經1261年,是唐朝一代書法宗師顏真卿所書。
  • 從臺北到北京,我在故宮「拍」文物
    本次SELF講壇上,李翰瑩分享了她與故宮的故事。「文物、詩詞、戲曲以至於禮教,是祖先留下來、中華文化基因中最美好的精華,也是我們生而就擁有的文化基因。」從1992年斥資出版第一張故宮電子光碟,到獲得臺北故宮授權建立文物資料庫,作為「把故宮帶回家"的實踐者,李翰瑩讓文化基因融入現代家庭生活,共同傳承中華文化最美的基因。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  事實上,民進黨想動臺北故宮博物院早已不止一日。陳水扁執政時期就想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為「福爾摩沙展覽館」「萬國博物館」,還要將之一分為二成「臺灣館」和「中國館」,把館藏文物一分為二成「臺灣文物」和「中國文物」,後迫於壓力沒有得逞。  蔡英文上臺後,「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之議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