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影視劇還是小說中,「殿下」都頻繁地出現,令人以為「殿下」是貫穿整個古代,都是作為王爺的尊稱。其實,在不同的朝代,「殿下」所稱謂的對象是有區別的。
「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直觀之意為「殿階之下」,後來用於對皇族成員的尊稱,次於代表君主的陛下。《漢書》中有曰:「陛者,升堂之陛。王者必有執兵陳於階陛之側,群臣與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曰卑以達尊之意也。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可見,「殿下」之意近於「陛下」。
可以這樣理解,陛即臺階,特指宮殿的臺階,陛下,即臺階之下。通常,古代皇帝坐在宮殿之上,臺階以下的兩邊都有武士手執兵器護衛,那麼,武士即所謂「陛下之人」。大臣享奏事情或同皇帝對話,不敢直呼皇帝之名,而是由「陛下之人」負責傳達,後來陛下就成為對皇帝的尊稱。同理,殿,即最高的房屋,殿下,即宮殿之下,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對皇子、諸侯、親王、皇后、皇太后等的尊稱。
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公式姓諱·殿下》中言:「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漢之前未聞。」
唐人段城式在《酉陽雜姐》卷一總結道:「秦漢以來,於天子言陛下,於皇太子言殿下,將軍言靡下,使節言節下、毅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父母言膝下,同類相言足下。」
清代出版的《稱謂錄·天子》標註:「唐代以後,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但明朝的史料也依然可以看到宗室親王被稱為殿下的記錄,例如靖難之變中建文帝的使者薛嘉見朱棣說「朝廷言殿下旦釋甲,暮即旋師」。
太平天國時對諸王及王子也用此尊稱。《太平天國戰記·李秀成自述》:「我自在天王殿下與主面辨一切國事之後,天王深為疑忌」,《太平禮制》:「第三子,臣下呼稱王三殿下千歲」。
三國魏時期最早將「皇太后」稱為「殿下」,《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辛卯,群公奏太后曰:『殿下聖德光隆,寧濟六合』。」唐以後對皇太后、皇后亦稱「殿下」。《舊五代史》卷四十一記載「丁丑,帝臨軒,命使冊淑妃曹氏為皇后。禮院上言,百官上疏於皇后曰『皇后殿下』,及六宮及率土婦人慶賀抵呼『殿下』,不言『皇后』。中書覆奏,若抵呼『殿下』,恐與皇太子無所分別,凡上中宮表章呼『皇后殿下』,若不形文字,尋常抵呼『皇后」』。《開元禮》卷三《序例下·雜制》:「……百官上疏於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稱『殿下』,自稱皆曰『臣』。百官及東宮官對皇太子皆曰『殿下』,百官自稱名,宮官自稱『臣」』。宋葉夢得所著《石林燕語》卷二:「唐初制《令》:惟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稱『殿下』。至今循用之,蓋自唐始也。」
眾所周知,「陛下」是皇帝專屬的稱謂詞,然而有時也有「殿下」這一用法,主要集中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稱謂錄·天子》記載「魏晉六朝稱殿下」。如《三國志·魏書》記載「殿下(魏文帝曹巫)即位初年,貞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再如「太祖問額,額對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願殿下深重察之!」《晉書》卷二三記載「邁是好山水人,本無道術,斯事豈所能判!但殿下(孝武帝)德厚慶深……」《宋書》卷六三載「此滷簿甚盛,必是殿下(宋武帝)出行」。在唐代文獻中,也可見到,《舊唐書》卷一記載「伏願殿下(唐肅宗)順其樂推,以安社櫻,王者之大孝也」,可見,稱皇帝為「殿下」雖然並不普遍,但是確實是其所指稱謂對象中不容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