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7: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

2021-01-07 孝親尊師佛學

《普賢行願品》: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以誦持普賢行願的力量,行於世間,無有障礙。我們的心量沒有打開時,不能自在地行於世間,而受持普賢行願王,最終會掃除能彰心性顯發的執著,因此行於世間物無有障礙。也就是由實行普賢行願,貪、嗔、痴、嫉妒、懈怠、散亂等障礙都會消除,內外、自他對立的二取執著都會遠離,使其清淨、圓滿、無礙。所以,諸佛菩薩共同讚嘆,一切人天都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一個人獲得世間功名,並不一定值得讚嘆,而能持誦普賢行願,諸佛菩薩一定歡喜、稱讚。為什麼?因為稱合佛性、隨順菩提分緣故。因此,隨學普賢大行,深入法界大海,遠非追求世間名利能比,理當受一切人天禮敬。修行者隨順普賢行願,將饒益一切眾生,因此一切眾生也都應供養。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我們要深知普賢行願的恩德,經由普賢行願的啟發,我們才醒悟自己的自性是何等不可思議,才知道怎樣實現生命的價值。《隨念三寶經》說:"如來色身是福等流,意思是,佛的微妙色身是以大悲利益眾生圓滿了無量福德而成就的。《涅槃經·獅子吼品》講到三十二相中每一相的因緣,比如,對父母、師長如法作財供養,獲得腳底千輻輪相;遠離兩舌、惡口、嗔恚,獲得四十齒潔白齊密相;自修十善教化他人,獲得廣長舌相……。這樣相應修福,才能滿足三十二相。

而這裡色身相好的修法,不是分開來一個個地集修,而是在普賢行願這一部法中含攝了一切善行,就在修這部普賢行願中能攝集一切福德,由持誦普賢行願就能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足三十二相,所以,這是一種總集性的修法。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普賢行」? 附:《普賢菩薩行願品》(全文)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
  • 念誦《普賢行願品》能令一切眾生所發的清淨大願成就
    作為修行人,我們不用擔心被世間的子彈擊穿,但魔眾的子彈比世間的子彈更厲害,一旦被擊中心臟就不可救藥了,所以大家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慧命。7.堪為三界所應供經常念《普賢行願品》的人可以接受三界眾生的供養,甚至天王也會頂戴此人足下的微塵。有些人擔心接受不了別人的供養、頂禮、讚嘆,其實只要好好念《普賢行願品》,完全可以消受這些有漏的供養。
  • 誦經—學本煥長老大乘願 深圳弘法寺舉行共誦《普賢行願品》法會
    學本煥長老大乘願 深圳弘法寺舉行共誦《普賢行願品》法會 受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法師委託,首座印定法師領眾主法,帶領四眾弟子一齊恭誦《普賢行願品》,祈願本煥長老乘願再來,廣渡有情。本煥長老和《普賢行願品》之間有段不可思議的因緣。當年本老在五臺山修行,每日誦讀《普賢行願品》,為佛大願所感,效法佛祖,刺血為墨,抄經二十卷,這其中就有這部《普賢行願品》。時值戰亂,血經散落,杳不可得。
  • 黃帥唱誦:《普賢菩薩行願品》
    代表作有《普賢菩薩行願品》偈頌、《楞嚴一笑》、《聽鍾》等,其作品曲風厲澈、意遠清曠。 普賢菩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也是華嚴三聖之一。《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原為唐三藏般若譯《四十華嚴》標題,後專指其最後一卷。此經講說普賢菩薩所修十大行願,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傳誦甚廣,列為《淨土四經(五經)》之一。
  • 「普賢行願品」今日念誦一遍功德無量、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2)#順忍:菩薩能於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3)#無生法忍: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4)#如幻忍: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
  • 普賢菩薩行願品
    編者按:《普賢菩薩行願品》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 每天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功德無量!
    每天至少要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以前由於沒有智慧而造的過錯,惡行,以念誦普賢願王的力量一念頃就能消滅。想要清淨罪業,就必須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心念誦《普賢行願品》,如果連信心都沒有,那不可能清淨罪業。不管修什麼善法,菩薩佛陀都能感受得到你的誠心,所以弟子必須具足信心和智慧,有了信心和智慧才能圓滿得到功德。如果缺了信心和智慧,修持任何善法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 最殊勝完美的回向文,《普賢行願品》漢藏念誦音頻
    因為我現在沒有把握說將來一定做什麼,所以要念佛,要阿彌陀佛的願力來攝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順便說一下,《普賢行願品》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好的。為什麼呢?它的後面有一段話,「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覺得誦《普賢行願品》生西方極樂世界好。
  • 結行回向(普賢行願品8句精華)
    《普賢行願品》八句精華。我們做結行回向基本都是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中的精華八句話。普賢菩薩很多人可能會疑惑不解,回向文很多,為什麼偏偏要用《普賢行願品》中的八句精華做回向?現在解釋這八句話的含義。(1)文殊師利勇猛智。文殊菩薩無盡勇猛智。
  • 《普賢行願品》一心發願修持 所獲功德不可思議
    有一次寺院在做布薩時,拾得將牛趕到僧集堂前,倚著門撫掌大笑,持律首座呵斥他為什麼打擾僧眾誦戒,拾得說:「心平何勞持戒,無嗔即是出家。」正文:一般來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分大乘和小乘,小乘的教法由十六阿羅漢護持,他們承佛敕命不進涅磐,永住此世以濟度一切眾生;大乘的教法由八大菩薩(八大近子)護持,他們有承擔昌盛大乘教法,令其永遠不會隱沒。
  • 讀《普賢行願品》講譯筆記若干
    二,魔障是各種各樣的:有些魔障是看不見的,比如有些非人入於你的心,使你內心逐漸產生惡念,行為也不知不覺往惡法方面轉;有些魔障是能看得見的,比如親朋好友以粗暴或者溫和的言行讓你離開學佛的正道,依靠《普賢行願品》的威力。一切有形無形的魔障都能得以遣除。三,行持普賢行願有什麼出世間果報呢?就是很快獲得佛果。
  • 《普賢行願品》: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功德無量
    《普賢行願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假如讓十方虛空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充滿極微小的微塵,這麼多微塵數量的一切世界,充滿最勝妙的七種珍寶和人天最殊勝的安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他們全部都布施給我們所認知惡一切世界中的眾生,或是供養一切世界中的諸佛菩薩。
  • 【童音版】普賢行願品偈及大願利益(動畫)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從『永離一切諸惡道』這句話,可以直接理解為,只要經常念《普賢行願品》,以後就不需要再墮入惡趣。在座很多人以前造了不少惡業,只要這些人一心一意念《普賢行願品》,一定會摧毀轉生三惡道的種子。所以,道友們應該精進念《普賢行願品》。「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 你是有多大福報才能看到:本煥老和尚血書《普賢行願品》!看時別忘頂禮讚嘆!
    頃刻間,長老好象感覺到甚麼似的,隨即叫僧人將經打開,當時,本煥長老真的難以相信,這竟是他多年盼望而無下落的血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此經離開長老足足五十餘年,忽又失而復得,實在是不可思議!雖說其他血經至今尚不知何處,但這一部《普賢行願品》血經的失而復得給本煥長老帶來了無比的欣慰。
  • 法王如意寶,把《普賢行願品》作為大眾念修的核心課程
    《普賢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益西彭措堪布講解)這時候,普賢菩薩在如來面前宣講了普賢願王的清淨偈頌之後,善財童子踴躍無量,就是歡喜地跳了起來,在場的一切菩薩都生起了大歡喜心。
  • 《普賢行願品釋》音視頻講記 第09課
    《華嚴經》中說:「若能發起如是大願,則當得見普賢菩薩。」因此,如果我們能發起普賢大願,就能見到普賢菩薩,就能現前普賢菩薩的五種清淨。為什麼所有的眾生都要向普賢菩薩學習呢?因為一般人無法發起像他那樣的大願,也無法以自力實現那樣的大願,所以眾生應該向他學習。很多人學佛前不會發願,學佛後都在按照《普賢行願品》發願,這一點非常好。
  • 念誦《普賢行願品》功德不可思議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 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
    曾講過普賢行願品,讀誦普賢十大行願品,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願,就是整個旃檀。隨拈一行一願,就是片片皆香。阿彌陀佛是總相,普賢菩薩十大願是別相。念普賢行願品,即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行願何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即具足十大願呢?在十大願中,一者、禮敬諸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二字,即是皈依。既皈依,豈有不禮敬的嗎?二者、稱讚如來。
  • 《普賢行願品》 | ​ 菩薩總是修行無倦
    「普能清淨諸行海」,「清淨若智資糧,即菩提行;若福資糧,即諸賢行;二中所攝菩薩『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一切菩薩所發的廣大的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興起普賢供雲」,進行供養。——《普賢行願品講記》宗宙法師註解:[1]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善能淨治剎土海,善能解脫有情海,善能觀察諸法海,善能通達於智海,善能清淨諸行海,善能圓滿諸願海,善能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所言「海」者,謂是無邊,無可推算之義。自於彼處當來成佛諸佛土海,善能修治其中器界、情界過失,令得清淨,有如極樂佛淨土等。由三神變,善能解脫諸「有情海」有寂怖畏。
  • 普賢行願品(七支供)含義
    這有什麼必要呢?我們要成辦任何果,都必須積聚因緣,若只有因而沒有助緣,則難以成辦。四個觀法中,「觀修各自的所緣行相」是因,如果缺乏順緣——積聚資糧,又沒有遣除違緣業障,即使努力地修習所緣行相,也很難有驗相。相反,如果首先作好積資淨障的加行,由於具足順緣,就能順利生起修法的功德。因此,進入正行的觀修之前,應當重視積資淨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