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 端 上 的 道 場
▽
《普賢行願品》
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最勝發願文,
所有諸佛菩薩的發願都可以包括在其中。
《普賢行願品》佛教電影
藏地和漢地的很多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每天念《普賢行願品》者臨終絕對會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普賢行願品》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最勝發願文,所有諸佛菩薩的發願都可以包括在其中。在受持《普賢行願品》的過程中,不僅口中要念誦經文,內心還要通達其意義,至少要知道字面意義。雖然僅僅念誦《普賢行願品》也有極大功德,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其意義,在此基礎上念誦功德就更大了。
自古以來,《普賢行願品》就廣為佛教徒受持。《開元釋教錄》記載,印度的佛教徒經常念誦此經來發願。在藏地,任何教派的任何一座寺院都念誦《普賢行願品》。漢地也是如此,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經常念誦《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為何有這麼大的功德呢,以下摘自索達吉堪布講解的《普賢行願品》偈頌講解:
《普賢行願品》是佛教的發願之王,《華嚴經》的所有內容可以圓滿歸攝於其中,因此人們又稱其為「小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非常甚深,對凡夫人來說,要在心中真實呈現它的內容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在很多時候只能以隨學的方法發願:普賢菩薩怎樣發願,文殊菩薩怎樣發願,我也如是發願。雖然從嚴格來講,要真正發起普賢行願是登地後的事,要圓滿實現普賢行願只有到佛地,但我們現在可以信解心來發願。現在有些家長讓孩子讀《弟子規》,如果孩子能將《弟子規》背得非常熟,長大以後就可以運用自如。同樣,如果現在按照《普賢行願品》發願,當我們的境界越來越高的時候,願文的內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現前。
很多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普賢行願品》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最勝發願文,所有諸佛菩薩的發願都可以包括在其中。法王如意寶生前曾說過:「現在我對什麼都不希求,但對僧眾每天能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僧眾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他老人家自己無論去去五臺山還是去印度金剛座發願是念《普賢行願品》,在學院每天講完課也是念《普賢行願品》作回向。
作為高僧大德的隨學者,我們也應該重視《普賢行願品》,要將《普賢行願品》作為自己終生受持的法。當然,在受持《普賢行願品》的過程中,不僅口中要念誦經文,內心還要通達其意義,至少要知道字面意義。雖然僅僅念誦《普賢行願品》也有極大功德,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其意義,在此基礎上念誦功德就更大了。
修持普賢行願的人會感得族姓、容貌、膚色、相好、智慧極其圓滿,一切魔眾和外道不能摧毀,堪為三界眾生的應供處。修持《普賢行願品》的果報非常殊勝,生生世世會具足超勝其他眾生的超群功德。聽到這些功德後,每個人肯定都願意念《普賢行願品》。下面次第介紹這些功德。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1.家族種姓高貴
古代人特別講究種姓,比如在古印度,婆羅門和剎帝利是最高貴的種姓。現代社會雖然不像古代那樣講究種姓,人和人基本上是平等的,但不同家族和種姓的人還是有很大差別,甚至同一家庭的人也有很大差別,比如一對雙胞胎,一個人長大以後會成為有權力、有地位、有財富的受人恭敬者,而另一個人則不一定能成為這樣的人。如果我們經常念《普賢行願品》,來世就會轉生為高貴者。
2.容貌端嚴
在世間很難找到容貌沒有缺點的人。如果經常念《普賢行願品》,生生世世會五官端正,看起來非常莊嚴,找不到任何缺點。
3.膚色美麗
有些人容貌比較好,但是膚色不好,有些人膚色比較潤澤,但是容貌不太好,總是存在一些缺點。為了好看,現在很多城市裡的人使勁在臉上敷白、紅、灰色的顏料,有些人不知道塗了什麼東西,臉上好像有很多小星星一樣發亮。其實,如果經常念《普賢行願品》,根本不需要在臉上敷東西,來世會具足佛陀般的金色皮膚或者白裡透紅的皮膚。
4.相好圓滿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隨形好,轉輪王和大福德者也有與佛類似的妙相。如果經常念《普賢行願品》,也可以獲得這些妙相。
5.具足智慧
念《普賢行願品》者能獲得遠離一切愚痴黑暗的廣大智慧,不管抉擇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都不會有出入。
只要經常念《普賢行願品》,生生世世會具足各種善妙的異熟果報。其實,人們很需要圓滿的異熟果報。無垢光尊者也曾發願:「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中,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有些法師經常講:「大家要好好行持善法,這樣生生世世會相貌漂亮、皮膚細膩。」不過很多眾生過於耽著這些,如果講極樂世界的功德,很多人不一定愛聽,如果我們說:「你現在好好念佛,將來會長得很漂亮」,他們都會拼命念佛。
6.不為諸魔外道所害
修行人要懂得什麼是魔。《大智度論》中說,凡是能奪慧命、壞善法的就是魔。這是從一般角度講的。按《華嚴經》的觀點,凡是與發菩提心、利益眾生、行持六度萬行相違的都是魔業,這部經中提到了十種魔業,比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魔業,不發心求大菩提是魔業,修行六度時產生懈怠是魔業,等等。這是從大乘嚴格角度講的。如果一個人經常念《普賢行願品》,世間的成千上萬魔眾以及六十二種(或者三百六十種)外道都無法對其作損害。我經常想,法王如意寶和他的傳承弟子終生修持《普賢行願品》,依靠這種不共的緣起,邪魔外道很難侵入他老人家的道場和傳承法脈,可以說是無機可乘。在漢傳佛教中也有很多精進修持《普賢行願品》的高僧大德,他們依靠《普賢行願品》的威力也戰勝了弘法利生過程中的一切魔障。大家應該對《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深信不疑,有生之年好好念《普賢行願品》。
法王曾經說:「本來密宗當中有很多遣除違緣的猛修法,比如在八大法行中有金剛橛、馬頭明王等猛修儀軌,但是如果修行者沒有大圓滿或者生圓次第的境界,雖然這些法很殊勝,但使用起來不一定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以慈悲心念誦《普賢行願品》。這樣的話,修道過程中的一切違緣和障礙全部會銷聲匿跡。」
作為修行人,遇到魔障是很正常的。我們也經常聽到有人說:「唉,我現在又遇到魔障了,又出現違緣了。」魔障是各種各樣的:有些魔障是看不見的,比如有些非人入於你的心,使你內心逐漸產生惡念,行為也不知不覺往惡法方面轉;有些魔障是能看見的,比如親朋好友以粗暴或者溫和的言行讓你離開學佛的正道。依靠《普賢行願品》的威力,一切有形無形的魔障都能得以遣除。
一般來說,念《普賢行願品》的人不會遇到魔障,即使遇到魔障也能很快遠離。在如今這個魔眾極其猖狂的五濁惡世,如理修持正法的人可謂鳳毛麟角,為了保護自己的修行,大家最好披上《普賢行願品》的鎧甲。我看過在伊拉克作戰的美國士兵,為了防止被子彈擊穿,他們都穿著厚厚的防彈衣,甚至在炎熱的夏天也穿得厚厚的。作為修行人,我們不用擔心被世間的子彈擊穿,但魔眾的子彈比世間的子彈更厲害,一旦被擊中心臟就不可救藥了,所以大家要注意保護自己的慧命。
7.堪為三界所應供
經常念《普賢行願品》的人可以接受三界眾生的供養,甚至天王也會頂戴此人足下的微塵。有些人擔心接受不了別人的供養、頂禮、讚嘆,其實只要好好念《普賢行願品》,完全可以消受這些有漏的供養。藏傳佛教有這種傳統,如果有人對自己作了比較大的供養,自己就會專門為對方念《普賢行願品》作回向。在我們學院,供齋時僧眾都要念《隨念三寶經》和《普賢行願品》作回向。
修持普賢行願有什麼出世間果報呢?就是很快獲得佛果。
大家應該清楚,修持普賢行願目的不是升官發財、脫離病苦厄運,應該是成就佛果。修持普賢行願與成就佛果是能生因和所生果的關係,只要我們修持普賢行願,很快會獲得大菩提果位,這是毫無疑問的。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下面以坐菩提道場、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這四相來宣說此理。
1.坐菩提道場
當年悉達多太子經歷六年苦行後,去往具有十六功德的菩提迦耶,在菩提樹下金剛跏趺坐,立下誓願:「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同樣,念《普賢行願品》的人很快也會到菩提樹王下安住。
2.降伏諸魔眾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安住後,魔王波旬率領魔眾前來擾亂,可是他們非但不能摧毀菩薩的道業,反而被菩薩以大慈悲心降伏。同樣,如果我們念《普賢行願品》,也會很快降伏一切魔眾。
3.成等正覺 4.轉法輪
悉達多太子降魔後大徹大悟,之後將自己證悟的境界為有緣眾生宣講。同樣,現在我們念《普賢行願品》,也會像世尊一樣示現成佛、轉妙法輪。
總之,修持《普賢行願品》目的就是成佛,成佛目的就是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就必須傳授佛法,要傳授佛法就必須轉法輪。如果沒有轉法輪,光是以如來密意傳來傳授佛法,很多眾生不一定能接受。因此,大家要發願以宣說佛法來利益眾生。當然,在此過程中自己發心必須清淨。
世間的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目的就是為了養家餬口,雖然不排除個別老師是無私地奉獻,但大多數人並不是為了利益學生。而作為發菩提心的人,宣說佛法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應該是為了利益眾生。因此,大家在宣說佛法過程中首先要觀察自己的發心--我是不是為了得到名聞利養?如果是這種發心,那不叫宣說佛法,而叫販賣佛法。如果一個人想謀取名聲、地位、財富,那最好不要宣說佛法。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猶如甘露一般,將這麼珍貴的佛法作為謀利手段是非常不合理的,還不如去打工、掃廁所,後一種生活方式更為清淨。
現在很多人對佛教存在很大誤解,認為出家後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做了。其實,出家以後更是任重道遠,因為出家人既然沒有家庭、單位的約束,就應該全身心投入到弘法利生事業中,這才算是發菩提心的大乘出家人。(如果是小乘出家人,當然可以希求自我寂滅的果位。)換句話說,對於發菩提心的人來講,利益眾生就是自己的終極目標。要利益眾生就必須宣講佛法,否則眾生對佛教的基本道理一無所知,那根本不會有解脫的機會。可惜的是,現在有些出家人對講經說法不重視,一直忙於建佛殿、塑佛像,其實這些人應該明白:雖然建立三寶所依有一定功德,但最重要的還是讓人們心中樹立佛法的理念。
上一個偈頌和這個偈頌是遞進關係。首先,為了利益眾生,就需要讓眾生接受自己,不要變成令眾生討厭、不願見的人。有些人因為前世的因不好,不管到哪裡都不受歡迎,不僅在家時不受歡迎,出家後依然如此:到這個班不受歡迎,到那個班也不受歡迎;在一個道場不受歡迎,在另一個道場也不受歡迎。而有些人則相反,不管走到哪裡,都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歡迎。所以,為了讓眾生接受自己,我們應該發願獲得種姓、容貌、智慧等暫時的世間圓滿。
其次,我們還要發願獲得出世間功德--成佛轉法輪。人身很難得,何時離開世間也很難說,現在我們與這麼多佛教徒念《普賢行願品》,這有無量的功德,大家在念誦過程中要這樣想:我今天念《普賢行願品》,不是為了暫時的世間果報,而是為了早日成佛轉法輪。
總結功德: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如果有人對此普賢大願進行讀誦、受持、演說,這個果報唯有佛才能了知,此人決定會獲得殊勝的菩提道。
《普賢行願品》功德極大,即便不能領會其內容,僅從字面上念誦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對其作十法行,這個功德就更大了。所謂十法行,就是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自己讀誦經文)、受持(受納教法,憶持不忘)、開演、諷誦(讀誦經文以便令他人生喜)、思惟、修習。十法行的功德極大。《辯中邊論》中說:「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其實,十法行可以說就是聞思修,一方面十法行包括了聞思修——諦聽、思惟、修習,另一方面聞思修也包括了十法行——諦聽是聞,思惟是思,其餘八種法行是修。現在我們上一堂課,基本上具足了十種法行:對聽者來說,具足了諦聽、思惟、書寫(做筆記)等;對講者來說,具足了開演、諷誦等。
這個偈頌說,對《普賢行願品》讀誦、受持、演說,將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個功德有多大呢?連阿羅漢都說不清楚。阿羅漢的智慧非常廣大,能知道過去未來很多世的事情,但因為這個功德太大了,所以他們也說不清楚。除了聖者阿羅漢,世間的仙人也不知道這個功德有多大。唯有全知的佛陀才知道這個功德有多大,佛陀能準確地說出:某人往昔念過《普賢行願品》,以此功德他多少次轉生天界,在天界擁有何等的相好、智慧、財富、長壽,之後多少次轉生人間,在人間又擁有何等功德……
在藏文譯本中,本偈頌最後說「勿疑惑」。長行文中也說:「莫生疑念,應當諦受。」這是提醒後學者不要對《普賢行願品》的功德產生懷疑。愚者遇到甚深法門時經常產生懷疑,《入大乘論》中說:「鈍智心狹劣,聞則懷驚疑,真是佛子者,能知其甚深。」智慧愚鈍、思想狹隘者聽到《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後確實很容易產生懷疑,只有具足廣大智慧者才會誠信不疑。
學習這個偈頌以後,大家應該發願今生乃至生生世世念誦《普賢行願品》。有些道友在念誦方面很不錯,不管到哪裡都帶著課誦集,每天都念誦非常有加持力的經文。而個別散亂的人沒有任何念誦,外出時什麼法本都不帶,每天非常輕鬆。也許他們是真正的大修行人,法本都裝在光明智慧中了,所以不需要帶很多書,從外在行為也不難看出,他們已經現前了赤裸裸的覺性。對於這種「大修行人」,我們當然應該觀清淨心。但如果是一般的人,每天還是要有念誦功課。
成就一切大願: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如果有人念誦此《普賢行願品》,我(普賢菩薩)說此人以少分善根便能於一念中圓滿一切發願,能令一切眾生所發的清淨大願成就。
只要念誦《普賢行願品》,依靠法性諦實力、諸佛菩薩的加持力,眾生發下的幸福快樂、清淨戒律等各種善願都會輕而易舉實現。現在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為了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眾生離苦得樂,十方的高僧大德經常通過《普賢行願品》回向,這樣做非常有必要。
發願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大家要重視發願。《文殊根本續》說:「諸法即緣故,住於意樂上,何處發何願,彼等定成就。」(諸法都是建立在緣起上的,而緣起又是建立在意樂上的,不管在什麼地方發了什麼願,這些願必定會成就。)現在發願守持清淨的戒律,來世必定會成為守持清淨戒律者。現在發願通過布施利益眾生,來世也會實現這種發願。如果是願大力大的人,甚至即生就能實現發願。比如你經常猛厲地發願:我要建立一個道場,我要利益很多眾生……雖然你是一個普通人,這些大願後來也會奇蹟般地實現。
今後如果大家到了僧眾聚會的場合,或者到了前輩高僧大德、諸佛菩薩加持過的聖地,或者見到有加持力的佛像、佛塔、佛經,或者拜見大成就者,首先要作一些供水、供燈、供香等供養,然後要鄭重地發願。不能僅僅求一求加持,然後什麼願都不發。當然,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能發惡願,否則這些惡願將來也會實現。從歷史上看,很多人就是因為發了惡願,所以後來造下了彌天大罪。
作為大乘行者,發願或者回向必須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且不僅是利益個別眾生,應該是利益一切眾生。以前一個農夫的妻子去世了,他請無相禪師為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完畢後,農夫問:「禪師,我妻子能從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禪師說:「佛法如慈航普渡,不只你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都能得到利益。」農夫不高興地說:「我妻子非常嬌弱,其它眾生也許會佔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奪去。能否請您把善根只回向給她,不要給其它眾生?」禪師開導農夫:「如果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就像陽光普照大地,既能利益無量眾生,你妻子也不會有任何損失,這樣何樂而不為呢?」農夫聽後勉強答應了,但又提出一個條件:「我的鄰居姓趙,這個人經常害我,你在回向一切眾生時可不可以把他排除在外?」禪師以嚴厲的口吻說:「既然是一切眾生,哪裡來的排除在外?」農夫聽後一片茫然。很多世間人就是這個農夫的心態,回向善根時希望自己貪執的人多得一點功德,不希望自己討厭的人得到功德,甚至個別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的大乘行人也是這樣的。這種有親怨分別的回向就是有毒的回向。今後大家在回向善根時最好安住於無緣的境界中,如果做不到這樣,也要想到: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怎樣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不會將善根只回向給家人親友,更不會排除損害過自己的人。如果回向時真要排除損害過自己的眾生,那一個一個算下來,最後可能剩不下幾個人了。
初學佛者對佛教的道理不太懂,往往以自私或者偏執的想法來回向善根,其實這樣回向所得的功德很小。如果能以廣大心回向善根,比如自己讀誦、思維《普賢行願品》以後,發願讓所有眾生獲得這些善根,尤其是與自己關係不好的眾生獲得這些善根,這樣回向不僅功德很大,而且自己會很快獲得成就。
回嚮往生清淨剎土: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我對《普賢行願品》做了聞思修行等殊勝的法行,由此出生了無邊的殊勝福德,這些福德都回向給沉溺輪迴苦海的眾生,願他們很快往生無量光佛的剎土。
《普賢行願品》的功德無法用世間的語言真實描述,只要念一遍、修一遍《普賢行願品》,都能獲得無量的功德。在漢文譯本中,偈頌和長行文加在一起,整個《普賢行願品》共有五千來字,清涼國師稱其為「小華嚴經」,並說「此經(即《普賢行願品》)文少義豐,實修行之玄樞,乃華嚴之幽鍵」。在漢地,有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功德等同念一遍《華嚴經》的說法。藏文《華嚴經》有四函,最後一函中有《普賢行願品》。以前我去五臺山時花很長時間對照了藏文和漢文的《華嚴經》,由此對《普賢行願品》生起了極大信心。我經常想:即使其他什麼法都不會修,光是每天不斷地念誦《普賢行願品》,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藏地和漢地的很多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說,念《普賢行願品》者臨終絕對會往生極樂世界。長行文中說:「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今天我找到了一本薩迦派某大德造的《普賢行願品講義》。這本講義中說:如果每天念三遍《普賢行願品》,然後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好好行持善法,臨睡覺前修一遍往生法,這個人決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看到這個說法,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很多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普賢行願品》。本煥老和尚直到105歲時,依然每天早上四點鐘起床,然後念幾十遍《普賢行願品》。薩迦班智達也終生修持《普賢行願品》,據說他曾經用天人的語言宣講過《普賢行願品》。這一世嘎瑪巴用血和墨水混在一起抄寫過《普賢行願品》。本煥老和尚也用血抄寫過《普賢行願品》。這麼多高僧大德都以各種方式串習《普賢行願品》,各位道友就更要好好修持《普賢行願品》了。我相信,只要大家在有生之年如理修持此法,臨終時依靠普賢願王一定會順利往生極樂世界。
法王如意寶生前曾說過:「現在我對什麼都不希求,但對僧眾每天能念誦一遍《普賢行願品》卻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僧眾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賢行願品》,我住在世間也覺得有意義。」我對這個金剛語至今記憶猶新。
但不管怎麼樣,今生能聽到這個法門、看到這個法本,也算是有善緣者。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修持《普賢行願品》,如果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只要不是出於自私自利心和自我宣傳的目的,哪怕有一個聽眾也要傳講此法。《大寶積經》中說:「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無邊世界珍寶施諸佛如來,若有菩薩以大悲心為一眾生說四句偈,功德勝彼。」很多人都沒有以無量珍寶供養諸佛的能力,但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弟子,那給他講一遍《普賢行願品》,這個功德就超過供養諸佛了。
好書推薦 :《 幸 好 有 煩 惱 》◆申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