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總是修行無倦
我們再看文字,「普能嚴淨諸剎海」[1],「嚴淨」,淨治。「嚴淨諸剎海」,淨治了器世界的過失,並且善能「解脫一切眾生海」,令他們度脫輪迴邊和寂滅邊的怖畏。
「善能分別諸法海」,「以慧眼,別別觀察證悟教法、證法所攝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能甚深入」是現證通達,「頓時趣入」無邊的智慧海。這裡指的是現量證這一方面。
「普能清淨諸行海」,「清淨若智資糧,即菩提行;若福資糧,即諸賢行;二中所攝菩薩『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一切菩薩所發的廣大的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興起普賢供雲」,進行供養。然後「修行無倦經劫海」,前面「七種事業」都修行, 「乃至劫海中間」修行(無有厭倦)。這裡指的就是經過像海數量那麼廣無邊的、這樣多的劫中間精進地修行。修什麼?修波羅蜜多、六度。精進就是修行的體性,在這樣多的時間裡進行修行,其特色就是無倦地修行。
這裡講「無倦」,不疲厭、不厭倦,要做到樂此不疲,歡喜地修行。剛才說了,不要說從極喜地開始,從加行道開始已經是非常高興、無倦,到了八地已經無功用轉,不用去造作,道力都會升進。不要說八地,就算是初地的菩薩,由於他的定力,還有菩提心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他積集資糧也是非常的快、非常的多。
不要說聖者菩薩和凡夫菩薩的比較,就是一個凡夫菩薩如果得到禪定發起神通,他一天所做的這些功德可以超過一個沒有神通的菩薩所做的五百年!我們知道,有神通的人去幹事情很快,我們蓋房子蓋好幾年,很多人蓋,要出錢出力,有神通的菩薩蓋房子,不知道石頭等東西從哪裡來的,很快就蓋好了。蓋房子這樣,積集資糧也是一樣。還有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沒有神通、沒有他心通的菩薩有時把舌頭都說爛了,對方耳朵都聽麻了,還沒有把一個人度化。有他心通的菩薩,就知道對方的根器、知道他的想法,然後有針對性地對他進行說法,甚至不用說法,讓他做一個夢等等就讓他的心意改變,這也是非常的殊勝。
總之就是無倦地修行。當然到了果位的時候,無倦很容易做到,那現在在因位的時候如何做到無倦地修行呢?有人說「因為我在因位,所以我就『有倦』」,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可是,要想得到「無倦」,你不努力地去做,是永遠達不到「無倦」的。但我們現在還沒有達到無倦,我們有倦,那怎麼辦呢?主要是去見修行的功德和不修行的過患。不管是修解脫道的人還是修佛道的人,在修行的時候都要見到修行的的果,希求這個果,比如要厭離現在的生死輪迴,那就要見到生死輪迴的過患,見到修行的功德。
——《普賢行願品講記》宗宙法師
註解:
[1] 《聖者賢行願王釋義》:【善能淨治剎土海,善能解脫有情海,善能觀察諸法海,善能通達於智海,善能清淨諸行海,善能圓滿諸願海,善能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所言「海」者,謂是無邊,無可推算之義。自於彼處當來成佛諸佛土海,善能修治其中器界、情界過失,令得清淨,有如極樂佛淨土等。由三神變,善能解脫諸「有情海」有寂怖畏。善以慧眼,別別觀察證悟教法、證法所攝諸法。善能通達,頓時趣入無量無邊盡所有相廣大智海。言「通達」者,謂能現證。善能清淨若智資糧,即菩提行;若福資糧,即諸賢行;二中所攝菩薩「行海」。言「清淨」者,謂能淨治,不染垢穢。善能圓滿十無數洛叉大願等菩薩願海,善能興起普賢供雲,恆時供養十方佛海。又復於上七種事業,乃至劫海中間無有厭倦,以精進波羅密多力而勤修行。如是八種如海事業,一一剎那修行無闕,此名「畢竟圓滿」十地經中所說菩薩十自在及十力等,為得十地法雲地時主要事業。然其同分,十地以前亦有現者。
系列回顧 |點擊查看
禮敬諸佛的要點是什麼?
禮佛,既積集資糧又懺悔業障
背誦《普賢行願品》頌的好處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樣的頂禮方式是很殊勝的
什麼是意的禮敬?
念讚頌有哪六種好處?
朝山拜佛如何積累殊勝資糧
供養佛菩薩,一般是怎麼來供養?
為什麼供養佛會獲得極大的果報?
修持供養,從最簡單的下手
擁有人身而不做供養,實在可惜
日常生活中善巧修習供養 獲大福報
讓供養成為一種習慣
普賢十大願之懺悔業障
追悔,是四力懺悔中最主要的一個力
哪些過失你可能犯了還不知道
懺悔得安樂
隨喜的對象是一切眾生
發願每天都作隨喜
隨喜的境要廣,內容要深細
為什麼要請佛住世
「回向眾生及佛道」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修七支供非常重要?
如何在實際中運用七支供
清淨的發願和回向很重要
回向是執著嗎
什麼叫真正的饒益他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背誦《行願品》偈頌,臨終得普賢菩薩攝受
如何依《行願品》的頌去發願往生淨土?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為什麼說出家身是求菩提最殊勝的身
出家人具有不共的作用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明知是火宅,菩薩為何還要數數進入?
做事如何才能不出障礙、不中斷?
悉除一切惡道苦 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願常面見諸如來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到底在哪裡修行好?
願持諸佛微妙法
菩薩以利他為主,但也要趣求自利成佛
僧寶和佛寶有何區別?
大乘聖者的見佛是什麼樣的?
雖然我們沒有親證見道,但是可以隨喜發願
大乘見道是由大悲心和菩提心攝持之下證空慧
修道深廣汪洋,橫遍十方諸剎如海
四無礙解是什麼意思?
要發願徹底了解佛陀教法的核心內涵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要想徹底了解佛陀言教,不僅僅是見道就能做到的
雖然佛法甚深,但我欲窮其底
要想圓滿地利他,就要圓滿地了知一切法
攝一切劫為一念
因為善巧,所以沒有怖畏
一念見三世
初學者也應樹立高遠的目標
修道位菩薩的嚴淨佛土
八相成道中哪三個是最重要的?
如何降服自內隱微之我慢?
大乘的目標就是要成佛
菩薩成就的大乘無學道就是佛地
修道位的四力是什麼?
修行成就的人,內心都是愉悅的
大乘無學道的八大成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