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坪鄉
磨坪鄉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境西南部,東與秭歸縣兩河口鎮交界,西、南與巴東縣接壤,北與梅家河鄉毗鄰,海拔432m-1750m,距離秭歸縣新縣城110公裡。該鄉有多個村與恩施交界。12月23日,記者來到位於宜昌與恩施交界處的雁落坪村和送甲山村。雁落坪村人口647人,237多戶,鄰居送甲山村有832人,274戶。由於地處恩施和宜昌交界地,村民反映,阻礙這裡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交通不便,其次是缺水。
今年以來,宜昌市委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多次深入這些邊界鄉村調研,跨地協商研究,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加強對邊界地區群眾服務力度,力補邊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讓邊界群眾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據統計,宜昌恩施邊界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共涉及兩地路、水、電、網4類共計64個項目,截至目前,37個項目完工,22個項目已開工,其餘項目正在加緊對接。
新硬化的1.2公裡水泥路方便了中村和雁落坪村群眾出行
邊走
邊看
打通斷頭路 激活多個村
12月23日,記者來到位於宜昌與恩施交界處的南莊坪,只見一條1.2公裡長、3.5米寬的水泥路在山林間鋪開,一頭連著秭歸縣磨坪鄉雁落坪村,一頭連著巴東縣綠蔥坡鎮中村。送甲山村打通兩條總長3.5公裡的斷頭路,讓野三關動車站近在咫尺。
「真是一條幸福路!以前到巴東的野三關集鎮賣核桃、蔬菜,騎摩託車要3個多小時,現在只需要20多分鐘。」雁落坪村三組村民張其海指著新硬化的道路,臉上笑開了花。
雁落坪村位於秭歸西南部,毗鄰巴東縣綠蔥坡鎮中村,海拔較高,交通不便。
2017年底,途經中村的巴野公路(巴東縣城到野三關集鎮的二級公路,也是連接滬蓉高速和滬渝高速、長江水道和宜萬鐵路的快速通道)正式通車後,中村百姓的出行大為便利,而相鄰的雁落坪村卻只能隔山望路。原來,兩村之間的一條「斷頭路」阻斷了村民的便利出行夢。
一條1.2公裡,連接磨坪鄉雁落坪村三組與綠蔥坡鎮中村七組,道路全部在巴東境內;另一條1.3公裡,連通磨坪鄉送甲山村三組與中村下落坪片區四組,其中600米在巴東境內。斷頭路打通後,兩地村民出行都十分便捷。
修建集水池 旱澇保豐收
雁落坪村和送甲山村海拔高,幾乎沒有平地和低洼地,莊稼和人畜牧吃水要靠老天爺。前幾年乾旱,不僅農作物絕收,人畜吃水都遇到困難,最困難的時候,靠拉水車從幾十裡外的地方送水。
為了解決邊界村高山地帶村民吃水問題,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縣市水利局和各級扶貧辦通力合作,全面實施供水工程。
經過兩年的奮戰,這兩個村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池100多個,最大的蓄水池可以蓄水500立方米,可以灌溉幾十畝的農作物。記者在送甲山村看到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池裡流出的水清澈透亮。
「有了這些大的蓄水池,附近的農作物就不怕乾旱了。今年下半年,四五個月沒有下雨,我們通過引進泉水到蓄水池,這裡依然不缺水。」 送甲山村黨支部書記張世柏介紹說。
村民高興地站在自家蓄水池上
除了灌溉池,現在幾乎家家戶戶家門口都有一個20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家人吃水、日常用水都不成問題。一些不方便修建蓄水池的地方,都有扶貧資金修建的自來水管,直接通到村民的家門口。
引進大企業 帶動一大片
這條看似只有1.2公裡的鄉村公路,也為巴東縣綠蔥坡鎮中村帶來新的產業發展機遇。村黨支部書記田天順介紹,該村共有1815人,其中貧困人口1226人,主要發展茶葉、獼猴桃、生豬養殖等產業,但因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乏力。「在道路修築過程中,我們成功引進了一家茶葉生產企業,助力產業發展。」
在送甲山村,記者品嘗到了鮮嫩、甘甜的冬桃。據張世柏介紹:「我們的村地少,海拔高,搞普通農作物收益不高。經過考察,我們引進外地的小水果種植技術,通過擴大小水果種植面積,一方面提高單產產值,還可以發展觀賞農業。」
該村的致富帶頭人田秀平告訴記者,他計劃種植冬桃、紅梨和蜂糖李400畝,通過土地流轉,讓更多的村民入股,讓村民致富奔小康。
扶貧
故事
消除「腸梗阻」 致富有奔頭
道路修到家門口 農產品再也不愁賣
「雨天泥濘不堪,冬天路面結冰,基本過不了車子。」雁落坪村扶貧書記胡兵說,兩村之間的毛坯路早在1982年就由鄉親們挖了出來,但一直沒硬化,有時候路面坍塌連摩託車通行都困難;村民每次從宜昌回來,要麼繞道秭歸縣城,需要5個多小時,要麼走宜巴高速後,將車停在中村走回家,特別不方便。
一條「腸梗阻」道路,阻斷的不僅僅是交通,更是造成了物流、人才流、信息流的割裂。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啟動後,宜昌市委、市政府把「為民服務解難題」作為主題教育活動的著力點,系統全面開展邊界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工作,先後召開5次專題辦公會,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協調溝通,研究解決項目實施難點。
「今年村裡通過三方合股,成立了秭瑞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合作社,種植銷售土豆、白菜等高山有機蔬菜,發展富民產業。」雁落坪村黨支部書記譚明春介紹,以前運送農產品都要繞道相鄰的送甲山村上巴野公路,多走13公裡40多分鐘的路程,現如今經中村到巴野公路不足5公裡,大大降低運輸成本,節約了時間。「如今路修通了,就可以和中村開展產業合作了。」談及未來,譚明春充滿了信心。
路通後,兩地村民笑逐顏開
「這兩年給村裡帶來最大變化的是修通斷頭路。我們村修通了兩條扶貧路,一條是挖梯線至巴野路接野三關鎮葛騰山村,2公裡,另一條是店南線接綠蔥坡鎮中村村1.2公裡,有了這兩條路,我們到野山關趕火車只需要半小時,到巴東縣城不到一小時。路通了,農作物銷售運輸成本大大降低,貧困戶種植的積極性增強了,收入也提高了。」提及修路致富,送甲山村扶貧書記向虎激動不已。
對話
扶貧
打造康養度假地
貧困村蛻變小康村
訪秭歸縣磨坪鄉黨委書記王革
「磨坪鄉總面積141平方公裡,轄區內有磨坪、一籃、龍潭坪、柏家坪、六家包、送甲山、雁落坪、銀坪、升坪、三墩巖、楊林、天井坪12個行政村44個村民小組。全鄉戶籍人口共4071戶11399人,其中貧困戶1138戶3040人,易地扶貧搬遷255戶738人。全鄉現有磨坪村、一籃村、三墩巖村、天井坪村4個省重點貧困村,其中三墩巖村、天井坪村為深度貧困村。」 秭歸縣磨坪鄉黨委書記王革介紹說,扶貧攻堅之難並沒有讓他們畏懼,反而激發了他們向前走的決心。
面對如此艱巨的扶貧攻堅任務,王革介紹說,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磨坪鄉黨委政府把脫貧攻堅當作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致力解決貧困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近幾年全鄉新修硬化道路200公裡,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255戶,危房改造1876戶,新建維修集中供水工程55處、單戶工程476處,鋪設管網47.15萬米,全面落實金融、健康、產業、教育扶貧等政策,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全鄉磨坪村、一籃村、三墩巖村、天井坪村4個省重點貧困村和1141戶3043人貧困人口已於2018年順利實現村出列、戶脫貧、人銷號的目標。
著眼下一步的脫貧鞏固提升工作,王革信心滿滿,首先向記者介紹了磨坪發展鄉村旅遊、實現旅遊扶貧、加快鄉村振興的資源:磨坪集鎮距滬渝高速野三關出口33公裡,全鄉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11.6℃,夏季7.8.9三月的平均氣溫22℃,森林覆蓋率85%,在十公裡的升坪河流域,帶狀分布著千年銀杏、三龍潭溶洞、兩座天生橋、2500畝水面的升坪湖、亞洲連體規模最大的懸棺群等資源稟賦較高的自然景觀。
展望未來,王革也胸有成竹:「磨坪優越的生態氣候條件和自然景觀,讓磨坪已具備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條件,磨坪鄉將圍繞康養主題,農旅融合發展好小水果、中藥材、蔬菜和鄉村旅遊等綠色產業,努力建設雲上磨坪康養度假區,讓所有的群眾不僅可以穩定脫貧成效、而且都能過上幸福小康生活。」
記者
手記
致富路越走越寬
「雨天泥濘人難行,冬日結冰車無影。」這是以前雁落坪村237戶647名村民出行環境的真實寫照。「去一次縣城需一天,賣一次農作物當天回不來。」這是送甲山村274戶832名村民的生活縮影。
「要想富,先修路。」幾條加起來僅僅4.5公裡長、3.5米寬的水泥路,把恩施巴東和宜昌秭歸的幾個邊界村連在一起,從此,雙方往來更加頻繁,秭歸邊界村的村民出行增加了一條向西的通道,巴東縣村民向東更加快捷,這不僅是兩地百姓的友情見證路,更是兩地產業發展的致富路。
在恩施、宜昌兩地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懷和重視下,邊界農村地區這片「陽光照不到」的土地必將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從此百業興旺,生活便捷,百姓的小康之路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