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第6條斷頭路打通!短短幾百米路,打通竟需突破重重關卡
斷頭路,既隔斷道路影響環境,又阻滯周邊居民出行,常常令人苦不堪言。上海斷頭路的集中疏通工作始於2010年,當時全市共有108條區區對接道路和斷頭路。
近日,普陀區與嘉定區的對接道路——花家浜路通車,這是上海8年來通車的第67條斷頭路,也是今年第6條。
其他5條為:金山區衛零北路、徐匯區華發路、武宣路、浦東新區凌空路和奉賢區運河北路。2018年全年計劃打通10條、推進37條。
疏通城市「毛細血管」,有利於提升路網功能、方便居民出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好處多多,卻困難重重。梗阻路段往往不長,短短幾百米路,打通的難度到底難在哪?
近日,《新民晚報》記者走訪了松江、青浦、普陀等區多條具有代表性的斷頭路,為大家解開這個謎題↓
天天排隊「鑽洞」
松江區車墩鎮,滬昆鐵路和滬杭高鐵比鄰而居,從南到北斜向穿過。
鐵路西側是松江老城區,方塔園和醉白池等古蹟都在15分鐘車程內;東側為松江出口加工區,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此雲集。
早晚高峰,許多上班族如潮汐般在老城區和出口加工區之間來往。23歲的李明飛,每個工作日就穿梭在洶湧人潮中。他兩年前從河南老家來滬求職,目前在松江出口加工區一家電子製造企業上班,租住在3公裡外的藍天新村。
每天上下班,李明飛必須要穿過鐵路。有三條線路可選:
第一,開車或打車,繞道松衛北路的滬杭鐵路跨線橋,兜一大圈;
第二,鐵路跨線橋附近,有個鐵路涵洞,寬度僅4米;
第三,沿中山東路再往北走約1公裡,也有一個涵洞,寬度更是窄得可憐,僅有3米。
李明飛坦言,
「滬杭鐵路跨線橋上面只允許機動車通行,我又沒車,經常打車也負擔不起,還要繞路,所以肯定不會走那條路。
剩下的兩個「洞」,是我僅有的選擇。我每天騎車穿涵洞,和許多行人、自行車和機動車搶道。通常機動車是「老大」,我們只能乖乖地排在後面。最怕碰到下雨天,褲腿上濺得全是髒水。
因為道路擁擠,經常排長隊穿過,我每天都要比正常時間再提前至少15分鐘出門。」
華擴路打通前,早晚高峰,附近寬度僅3米的鐵路涵洞下人車混雜、擁擠不堪↑
這兩處狹窄通道,都只能滿足小車單向通行,多年來卻是連接東西交通的兩條「主幹道」。近些年來,區域經濟迅猛發展,東西兩側穿越鐵路的交通出行需求快速增長,「鑽洞」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涵洞內每天機非混行,上下班路途異常擁堵。
在老城區和出口加工區之間,急需打通新路。一條沉寂多年的斷頭路「浮出水面」——華擴路,以前自東向西到華鐵路交叉口時,就中斷了;只需再往西延伸200多米,即可依次穿越滬杭高鐵和滬昆鐵路,與主幹道中山東路相交,貫通東西。
打通200多米梗阻路段,這條斷頭路將成為歷史,李明飛上下班也就不用再「鑽洞」了。去年7月28日,華擴路下穿鐵路工程取得施工許可證,開工建設。
難點集於鐵路
華擴路下穿滬昆鐵路和滬杭高鐵,打通後大大加強出口加工區和松江老城的聯繫↑
一年後的今天,施工接近尾聲,一條寬敞的城市支路從鐵軌下穿過,呼之欲出。全長298.927米,雙向2快2慢車道和人行道一應俱全,計劃下月竣工通車。
李明飛很快就將與眾多上班族一起,告別逼仄涵洞,騎上全新坦途。屆時,天天「鑽洞」的安全隱患將消除,主幹道松衛北路的交通擁堵也會明顯緩解。
「這段新路很短,一眼望得到頭,為啥要建一年?很難嗎?」李明飛好奇地問。
難點一:
「斷頭路太短,恰恰是這次工程的第一大難點。」松江區公路(市政)建設項目辦公室主任助理慄慧龍介紹,普通斷頭路,長度和工期一般成正比,但因為要穿越兩條鐵路,「短」反而加大了難度。
原來,華擴路中山東路交叉口距離滬昆鐵路僅約40米,由於道路需從鐵軌下方穿過,如果按照正常的通行來設計,限高4米左右,會造成坡度太大,影響行車安全。
於是,在前期研究過程中,市交通委、上海鐵路局、交通建管中心及松江區多部門反覆溝通,不斷優化方案,最後決定採用「淨高2.8米、限高2.5米」的通行方案,解決了下穿立交與交叉口太近的問題。
「乍一看,下穿立交有點『矮』,其實都是精確計算的結果。」慄慧龍笑言,在交叉口還設立了粗壯顯眼的限高欄杆,確保車輛不會對鐵軌造成任何損傷。
打通華擴路,幾乎所有難點都與鐵路有關。
難點二:火車限速問題
慄慧龍介紹,去年7月25日到8月13日、9月2日到12月底,在工地上方的滬昆鐵路穿梭往返的列車都必須限速運行。
「每天有多達118對火車,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班。」既要確保施工按期推進,又要儘可能降低對列車運行秩序的幹擾,難度不小。上海鐵路局克服滬昆鐵路運輸能力資源緊張、鐵路自身維護施工任務繁重等困難,優先對華擴路下穿鐵路工程安排限速運行。
此外,鐵路旁的綠化、供電桿等都需要移除或調整,也為施工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和難度。」
老橋「溝通」受阻
打通前的匯龍路↑
如果無需穿越鐵路,打通斷頭路會不會方便得多?未必。
青浦區徐涇鎮內有一條匯龍路,從雙聯路到閔行區界約1040米路段正在改建。工程負責人梁忠保清晰記得,去年8月進場施工前,這裡路況糟糕,塵土飛揚,垃圾遍地。「寬處12米,窄處僅8米,泗沙路至終點的約200米,斷了頭。」
周邊匯集快遞、紡織、汽修、家具、食品等多家企業,還緊鄰西虹橋創意產業園。青浦區建管委市政建設科科長龔全龍介紹:「這條路是進口博覽會的配套道路之一,承擔從國家會展中心1號輪候區到會展綜合體之間的貨運任務;也是區區對接市重點工程,連通青浦與閔行。」
順豐快遞小哥黃志華天天都盼著匯龍路快點貫通。兩個老客戶在斷頭路另一端,他幾乎每天要繞幾公裡路去送件。「早晚高峰堵車很厲害,要花四五十分鐘,打通以後,能縮短到四五分鐘。」他昨天開著小麵包車經過施工路口時,又忍不住停下車,記不清是第幾次詢問「啥時候通車」。
拓寬後的匯龍路已基本貫通↑
在黃志華眼中,煥然一新的匯龍路逐漸清晰成型,而在龔全龍看來,這條路的背後藏著更多滋味——
「斷頭路段旁,有企業設置了貨物出入口,施工期間需暫時停用,改走正門;原道路兩側的綠化、構築物、弱電管線等設施,分屬多家企業,必須全部遷走後才能施工;公共綠化、架空電力、直埋電纜、雨汙水管道等障礙物,也都得提前搬家。「短短1000米,要協調太多細節。」
眾多溝通難點,集中體現在狹窄老舊的普江廟港橋上,這是工程關鍵節點,要從8米拓寬到22米,必須拆舊建新。老橋西側有供水管道,東側有弱電管道,施工期間周邊企業須繞行,拆除難度較大,多次受阻。
「先充分了解企業訴求,盡力幫他們解決困難,收穫了理解和支持。」龔全龍回憶,市交通委、區建交委、青浦發展集團、徐涇鎮動遷辦、施工單位及沿途企業,數不清溝通協商了多少次,終於及時掃清障礙,趕在春節前1天完成樁基施工,確保了工程進度。
目前,瀝青攤鋪和標線施工已完成,預計下月通車。全新的匯龍路將成為今年青浦首條貫通的進口博覽會配套及區區對接道路。
探索長效機制
另一條斷頭路的改建相對順利。
普陀區長徵鎮的花家浜路(棕櫚路—金沙江路),全長約269米、寬20米,是普陀與嘉定的對接道路。雙向2快2慢車道,劃線清晰,寬闊整潔,配套設施齊全……近日,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花家浜路通車,面貌煥然一新。
施工前↓
目前↓
工期比前兩條短,約9個月,也沒遇到鐵路和老橋等硬骨頭,然而,打通過程並不輕鬆,如果缺乏可靠的長效機制,很可能舉步維艱。
難點一:
「這一段路原有地質情況比較差,屬於暗浜。」道路新建工程項目副經理沈麟曦解釋,「暗浜」的意思是:原為河道,有淤泥沉積,後來被土填沒,但淤泥仍在。「暗浜對基礎建設有隱性危害,必須先重新回填,使路基達到使用道路等級。」
難點二:
靜安和普陀環衛部門有構築物超越紅線,經協調溝通,相關部門很配合,今年3月完成圍牆退界。
難點三:
公交858路終點站需要搬遷,尋找合適新址頗費功夫,最終在市交通委、運管處、區建管委、交警部門、長徵鎮和久事集團等部門共同努力下,及時搬走了車站。
普陀區市政水務工程建設中心副主任馬旭弘介紹,項目順利開展,還比原計劃提前了近3個月。
他強調說,探索形成長效機制,對施工保障至關重要。「市、區兩級成立區區對接道路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由市(區)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發改、財政、規土、水務、交通等部門列為成員,共同協調,確保項目有序推進。」
長效機制有沒有發揮作用,周邊居民最有感觸。
60歲的葛雅萍住在花家浜路附近的建德花園,每天飯後散步,但以前從來不走近斷頭路,「因為環境髒亂差,垃圾扔得遍地都是。」她回憶,許多居民路過時,都會加快腳步趕緊跑開。
從這個月起,葛雅萍幾乎每天都來花家浜路散步。
「新馬路又漂亮又清爽,走上去心情特別舒暢。」不僅環境明顯改善,少繞路也讓她格外開心。「從家走到13號線祁連山南路站,之前要20分鐘,現在只要走10來分鐘,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