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布甲尼撒陷阱 人類的元陷阱》
部分文稿摘錄
詳情請收聽音頻
何為「尼布甲尼撒陷阱」
▍什麼是「尼布甲尼撒陷阱」。
「尼布甲尼撒陷阱」其實就是驕傲的陷阱,就是貪天之功的陷阱,就是對自我完全缺乏正確認識的陷阱。主要表現為:
▍「尼布甲尼撒陷阱」的啟示與警醒。
人性本傲、驕傲自大、高抬自己。欲與天公試比高,人定勝天等,把自己當成神,進入極端的狂妄,極大的驕傲。以熱愛文化名垂青史的亞歷山大大帝愛慕巴別通天塔為例。公元前331年,他遠徵印度時,特意來到了「巴別」塔前。後人寫道:英雄與奇觀的對話大概只有彼此才能知曉。亞歷山大一度要修復這座傳奇建築,下令全部拆除舊塔,再建一座更加宏偉壯麗的神塔,然而,一隻患有瘧疾的蚊子叮了他一下,這位文治武功蓋世的一代天驕一命嗚呼,「巴別」塔也就徹底冷落。如不可一世的薩達姆發出了「我要復興巴比倫」的狂妄言語,這違背了《聖經》的話語,巴比倫要徹底變成廢墟,巴比倫要徹底成為過去,誰也不能把它從墳墓裡挖出來,誰也不能復興巴比倫,這是明顯在和上帝作對。
其實人人都很驕傲,驕傲不分階層,生活在最底層的農村,農民瞧不起知識青年,嘲笑他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每個領域都需要專門專業的人才,不能憑著在某個領域的長項,就沾沾自喜、驕傲自大。
驕傲有屬世的驕傲,也有屬靈的驕傲,身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因著讚美、禱告、講道,就認為自己全天下最牛,屬靈的驕傲就顯露出來。有的時候,屬靈的驕傲比屬世的驕傲更要命,耶穌特別批評的就是那些宗教領袖,假冒偽善的法利賽人。
宗教領袖比世人還驕傲,今天最驕傲的人很有可能不在教會外頭而在教會裡頭。【約壹2:16】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從世界來的就是從魔鬼來的,魔鬼會用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來引誘我們。
所以,陷阱之源或者是母陷阱、根陷阱、人性的陷阱;不是經濟的陷阱,國際關係的陷阱或者歷史的陷阱,這都是表象。根源是人性的陷阱,學術概念就是「尼布甲尼撒陷阱」,就是驕傲,貪天之功,自以為是,自我榮耀,自高自大,這就是人性的陷阱,是母陷阱、根陷阱、元陷阱。
如果人沒有驕傲,大家不斷進步,何來經濟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們根本不會掉到中等收入陷阱裡頭去。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會讓人不斷進步,經濟就不斷增長,不會掉到中等收入陷阱。同樣,沒有驕傲就沒有紛爭,何來國際的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就是驕傲,要爭奪那個位置,爭奪排名,有驕傲就有紛爭,就有競爭,就有戰爭,修昔底德陷阱就會出現。同樣,沒有驕傲,彼此謙卑,互相幫助,彼此相愛,彼此信任,就不會有歷史的塔西佗陷阱。
從生命經濟學看「尼布甲尼撒陷阱」
什麼是生命經濟學?經濟學是強調資源是稀缺的,我們要研究如何好好使用資源,資源包括物質資源,礦產資源、人力資源,也包括貨幣資源等等。
但是最重要的資源是生命,生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所以生命是最稀缺的,時間是最寶貴的。生命經濟學最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如何最大化。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經濟學是諾貝爾獎設立的唯一社會科學獎項,經濟學是社會科學裡面最接近科學的。人是理性的,這是經濟學的一個原教旨主義的界定,或者原教旨主義的假設,理性人的假設也被稱作經濟人的假設或者最大化的原則。
經濟人是經濟生活中一般人的初像,古典經濟學家認為人的本性是追求私利的,是以利己為原則的。早在200多年以前,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就已經提出經濟學假設,每個人都在力圖運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他認為人人都是理性的,理性表現在每個人都會使用自己的資源,然後達到最大的價值。
一般地說,一個人並不企圖增進公共之福利,也不知道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所追求的僅僅是個人的安樂,僅僅是個人的利益。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安樂,追求個人的利益,而且使之最大化,但是這樣反而使得社會的福利達到最優,這就是亞當斯密市場經濟學的一個構建。就是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對自己最有利的事情,那麼大家都這麼幹的,給他自由,市場轉動起來,整個社會運行最好,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福利是最優的。每個經濟人都是理性的,也成為經濟學的地心說,歷史上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人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麼理性顯然就是經濟學的地心說。
數理經濟學的發展使得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具體化為一套以最大化為原則的經濟理論體系,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幾乎成為標準的經濟分析的基礎。那麼最大化的原則構成了現代經濟學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前提假設,是微觀經濟學中各種經濟主體,包括消費者,包括廠商。
經濟學不僅是研究財富,國民財富,其實也是研究人類行為的,經濟學不僅是一門社會科學,甚至稱得上是社會科學的全部,更準確的名稱可以叫做人類行為學,因為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行為,包括人類的經濟行為,從一條貫穿所有經濟學理論的基本假設出發,再配合不同的極限條件,就貫穿了對所有人類行為選擇的假設。
經濟學也從過去研究財富,後來就變成研究人類各種行為,包括投票選擇政治行為等等。所以經濟學就被稱為帝國主義,因為他進入到各個社會科學領域,包括歷史學的研究當中,而且慢慢地成為主流,而不是末流。
然而,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赫伯特·西蒙,他是計算機大師,也是人工智慧大師、經濟學大師、也是管理學的大師。他對管理決策理論的貢獻很大,他就講到人是理性的,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西蒙就提出現實生活中,作為管理者或者決策者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在實際決策中有限理性表現為決策者無法尋找到全部備選方案,也無法完全預測全部備選方案的後果,也就是你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你沒那麼聰明,你捕捉不到這麼多信息,你也沒有辦法完全決策。所以雖然人是有理性的,但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管理者一定是有限理性的。
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察·塞勒,提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根本不可能存在,別說是管理人不完全理性了,經濟人也不可能完全理性,他說我們都活在不理性中而不自知。所以他舉了幾個行為,比如說有限理性的心理帳戶,人們會在心理上把同樣的錢區別對待,假如他有1萬塊錢,如果這1萬塊錢是天上掉餡餅,好比說中彩中來的,他很可能明天就會拿1萬塊錢去喝酒了,因為這是天上掉餡餅撿來的。如果這1萬塊錢是辛辛苦苦賺來的,他就會捨不得花存起來,同樣是1萬塊錢,從數字上沒有任何區別,可是在心理上區分成不同的帳戶,所以說人是有限理性的,並不是完全理性的。還有社會偏好,在下雨天,完全可以把雨傘賣得更貴一些,但是要考慮社會能不能接受,左鄰右舍怎麼看你。所以我們看到這次病毒期間,很多物質完全可以抬價,但就是不抬價。我們知道還有美國一家公司,他們把藥的生產流程和專利都公布了,因為要考慮社會平衡,考慮社會的道德價值,他們寧可不將藥品價格最大化。所以。這也不符合經濟學的所謂的理性人假設。
還有勸誡自制力,發現人沒有那麼強的自制力,比如黑人跟我們中國人就有一個很大不同。普遍來說,中國人注重儲蓄節省,到全世界都可以白手起家,資本積攢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去創業了。但是對黑人就比較難,黑人生活在熱帶地區,反正也不容易餓死,給他們發工資一般是按周發放。他們不是很有自制力,拿到錢很快就花完了。華人的自制力相對比較強,這是我們幾千年訓練的結果。其實這些都不完全理性。那麼,塞勒離經叛道將心理學和經濟學進行整合,後來成為行為經濟學之父。
赫伯特·西蒙說人是有理性的,那是叫不理性的理性或者叫理性的不理性。人的理性,不僅是有限的理性,而且是有罪的理性,不僅是不節制的,而且缺乏節制力,本身就會走偏,偏行己路,叫有罪的理性。
科學技術也是這樣,核武器研製出來了,今天更厲害的是生物病毒戰,生物科技,人類毀滅可能更快了。所以馬斯克說,人工智慧太危險了,人類目前缺乏一種德行的能力,來使用這樣一個尖端的武器,德不配位要出大禍。同樣德不配才,德不配人,人類豈不走向更加危險之境,甚至走向毀滅嗎?
所以這叫有罪的理性,有罪的理性不是幼稚的理性,是浪子的理性,舊人可能會陷在驕傲裡,像浪子一樣,人的理性本質是被罪所玷汙的理性,被罪捆綁的理性,被罪牽引的理性,你被罪帶著走、被罪捆綁、被罪玷汙,就像羅馬書7章15節,保羅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他說,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真是苦,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我到是去做了,我所做的我自己也不明白。
人要有靈性,經濟學需要關注靈性,靈性才能夠拯救罪性的理性或者消除理性的罪行,否則有罪性的理性誰來拯救,誰來幫助呢?誰也幫助不了,只有靈性。
所以我們不僅要在制度上將罪惡的權力關進籠子裡,而且我們要從道德上把罪惡的人性也要關進籠子裡才行了。那麼最終的結論是,我們發現人的靈性很重要,正確的信仰無論對個人、對國家、還是對人類,都可以說至關重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命經濟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