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智鋒
運動劇情電影如果改編自真實事件,結局對觀眾來說毫無懸念,拍攝這類電影確實具有挑戰性。中國電影《奪冠》和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都屬於運動劇情電影,都是表現本國球隊在國際大賽奪冠為國爭光的故事。兩部電影的故事背景和目標幾乎一致,但表現的手法和效果卻相差萬裡,就像中國與俄羅斯的距離一樣。
關於片名。《奪冠》講述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40年光輝歷程,主要表現了三位教練帶領中國女排迎戰具有重大意義的中日、中美、中巴三場大賽。中國女排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從三連冠,五連冠,十連冠。女排不僅家喻戶曉,而且鼓舞了國人。那麼以「奪冠」命名,未免缺乏點氣勢,《鋼鐵勁旅》《百折不撓》《王者歸來》或許更能表達中國女排的英雄本色。
《絕殺慕尼黑》,電影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蘇聯籃球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因為基於美國和蘇聯長期冷戰的歷史背景,片名用了「絕殺」二字,其語氣不僅透露出賽場如戰場的激烈決戰,還體現了戰鬥民族威武神奇和取勝後的揚眉吐氣。
關於劇情。按照三幕劇劇本結構,開場交代背景目標,中間部分是激烈的矛盾衝突,最後實現目標把故事推向高潮,這是成功電影的基本法則。
《奪冠》背景是中國改革開放,中國人渴望找到讓世界重新看到自己的方式。影片從一位陪練走進女排訓練地基開始,引出中國女排。教練提出建立全面型球隊,拿世界冠軍,明確了女排目標,也是故事目標,即以女排奪冠向世界展示中國,這樣的開場是成功的。隨後便是魔鬼式的訓練和雞湯式教育,首戰出徵日本大阪,一舉奪得世界冠軍。中美、中巴大賽兩個單元幾乎都是相似模式,高強度訓練,人海戰術,教練絮叨。故事缺乏矛盾衝突,更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在最後中巴大戰中,教練反覆提醒「放下思想包袱」「不以輸贏論英雄」,這話在賽場沒錯,但教練的戰術和隊員堅強的意志力在哪裡?好像最後取勝是偶然或者運氣,作為電影藝術,缺乏推動劇情的強力推手和戲劇張力。
《絕殺慕尼黑》開場部分,新任教練在記者發布會上宣布要拿世界冠軍,故事目標確立。全劇前半部分是訓練打基礎,後半部分直奔慕尼黑奧運會,最後三秒上演真正絕殺,把故事推向高潮。全劇除了訓練、比賽、奪冠這條主線外,還有主教練加蘭任為兒子治病的親情戲、莎坎的愛情戲、斯卡斯的叛逃戲等,故事主線與副線交織推進,情節曲折豐滿,矛盾衝突不斷,達到了迴腸盪氣的效果。
關於人設。《奪冠》貫穿始終的人物只有郎平,作為主角,郎平除了打球和執教,個人的情感生活極其單薄,無矛盾衝突,故事線顯得波瀾不驚。加之演員鞏俐僵硬的面孔和木呆式表演,未能把主角的英雄形象樹立起來。如果說電影重在傳遞正能量,可主角在傳承女排精神方面表現不足。中國女排在國人心目中有著舉止輕重的地位,影片中歷代女排之間缺乏薪火相傳式的表現。郎平提出「為誰打球」,沒有多元化回答,只有朱婷「為父母」,郎平補充「為自己」,顯然淡化了集體主義和國家意識,使得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的電影也無法到達應有的思想高度。第二個貫穿全劇的人物是陪練,影片開始便走進女排隊伍,結束的時候是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中巴大戰,說明一直關注著女排。作為第二任教練完全可以承上啟下,但在影片裡的表現太少,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沒有給予「二傳手」作用。其他隊員幾乎沒有個性,人物個個平淡無奇。如果電影圍繞郎平和陪練虛構故事,升華精神,應該不至於現在的結果。
《絕殺慕尼黑》除了主角加蘭任,還有謝爾蓋、莎沙、斯卡斯。他們個性突出,人物生動鮮活,既有嫻熟的球技,還有豐富的感情生活,也有許多毛病,如「走私」「叛逃」「包庇」等等。但是,在國家和民族意志的感召下,在教練人格魅力的感染下,球員球場奮力衝殺,奪取冠軍。加蘭任教練一句「我們都是用球決定腦袋的人」,道出了籃球人的追求,比起雞湯式說教更接地氣,更有高度。
關於表現手法。《奪冠》中郎平提出了三項改革,影片採取蒙太奇表現手法,三項改革,三段畫面,內容清晰,節奏明快,故事直接跳躍到改革取得的成果。除了這個精彩橋段,可更多的情節卻是虎頭蛇尾,如在漳州訓練基地,面對教練的超強訓練,有個隊員生氣地說「不打球了」。對於這個衝突,觀眾急切地想看教練如何化解,可是隊員卻在陽臺上站了不到片刻又突然返回到訓練場。既然氣呼呼地走了,為什麼回來?這個情節的意義何在?除此之外,影片裡採用大段的訓練和比賽場面,還配以字幕,標註出場隊員名字,加上朱婷等現役隊員的出現,讓觀眾似乎感到在觀看女排現場直播,或是看紀錄片。不過女排登上領獎臺前的踏步特寫、巴西小男孩淚目的特寫還是很動人的。
《絕殺慕尼黑》全劇主要由情節推動,訓練場面畫面僅作為過渡段。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不僅形成完整邏輯鏈,而且引人入勝。如莎沙的愛情戲,熱戀的時候如膠似漆,因心臟病提出分手便格外堅決,即使淋浴下被抱,也要用冷水把女友趕走。斯卡斯的叛逃情節同樣懸念不斷。影片大量運用特技和慢鏡頭,把籃球運動的魅力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精彩的是最後三秒,籃球向籃網飛去,緊接著是蒙太奇手法,穿插許多畫面,把這個關鍵進球與個人,與家族,與國家,與民族,關聯起來,不僅把故事推向高潮,也把這場籃球賽所承載的使命推向了國家高度,達到了激發民族自信和愛國教育的目的。
縱觀兩部運動劇情片,《絕殺慕尼黑》用類型電影講述愛國故事,把球場絕殺與個人情感水乳交融,成功塑造一群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群像,達到了商業大片應有的水準。《奪冠》則更像一部紀錄片,其票房並不代表藝術水平,僅僅是觀眾對中國女排的特殊感情,因為中國女排已經成為國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