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絕殺慕尼黑》之前,我了解到兩件事。
第一,這部電影在俄羅斯本土創下了票房紀錄,成為歷史上累計票房最高的電影。
第二,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不被看好的蘇聯隊在最後3秒絕殺了美國隊,創造了歷史。
《絕殺慕尼黑》充分體現了現俄羅斯商業片的成熟度。
首先,類型化做得好。
《絕殺慕尼黑》是那種典型的「任務型」電影,擺在主人公面前的只有一個目標:戰勝美國隊。為此,蘇聯的球員們要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難,最終完成任務。
影片為我們展現的就是這一過程,它要足夠跌宕起伏,也要足夠令人信服,《絕殺慕尼黑》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其二,影片的節奏好。
商業片最講究節奏。開片要迅速設立目標,引出矛盾點,並為通向目標的道路設置重重障礙。每十分鐘一個小爆點,每半小時一個大難關……
這些好萊塢的經典套路,《絕殺慕尼黑》都玩得不錯。
其三,商業片還追求簡單直接的情緒體驗。
比如動作片追求「爽」,喜劇片追求「笑」,恐怖片追求「嚇」……
《絕殺慕尼黑》追求什麼呢?
燃。
它的「燃」首先在於故事層面,在於主人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影片的華彩段落,是將最終的決賽進行了復現。導演將所有製造燃點的視聽技巧通通用上了。
比如英雄們的集結時刻。熟悉漫威的朋友都明白,這個時刻是一定不能缺少的。它是大戰前蓄勢待發的一刻,有時甚至比大戰本身還要有衝擊力。
再比如運用特寫鏡頭,拍攝肌肉的碰撞、充滿殺氣的眼神、滴落的汗水……
還有屢試不爽的「慢鏡頭+消音」的呈現方式,特別是決賽的最後3秒鐘——決定勝負的時刻。導演運用慢鏡頭故意將時間拉長,製造永恆與一瞬的對峙,形成張力;並用「消音」觸發了「情緒模仿」的心理機制,使得觀眾也一起屏住呼吸,直到籃球入框,聲音重現,觀眾的情緒也得以釋放。 這些技巧,你可以說它俗,但不可否認,它很有效。
與其說《絕殺慕尼黑》是一部體育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情感電影。 不信你看影片用最大的篇幅在講述什麼,不是比賽,不是訓練,也不是籃球技巧,而是人的情感。它讓我們看到了比賽並不只有單純的勝負,球員們也並不是比賽機器。他們實際有著各自的情感訴求,而那份情感也反過來激勵著他們,成為他們因何而戰的理由。
(文字來源於豆瓣子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