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恆文
有評論員、音樂人向我推薦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我看了「海報」上的一句話,就打動我了:「美國隊早晚有一天會被打敗。我覺得最好是輸給我們。」
多麼豪邁的氣概。有很多體育影片,不看後悔,看了更後悔。現場的工作人員說,「這部電影周末就要下線了,不看真的會後悔的。」
體育題材的影片,屬於小眾類型。拍攝難度很大,因為再好看,也沒有直播的比賽來得精彩和富有懸念。我很佩服大名鼎鼎的香港導演陳可辛選擇執導電影《中國女排》,該片啟動儀式4月16日已在福建漳州老女排訓練基地舊館舉行。飾演「主教練」郎平一角的是鞏俐,這也是非常有挑戰性的。
體育題材的影片,多數都是以「為祖國而戰」為主題背景的,《絕殺慕尼黑》當然也不例外。但如果僅以此為主線,很難賺取觀眾的「眼球」。
《絕殺慕尼黑》講述的是發生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男籃決賽,前蘇聯籃球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的一個真實故事。最扣人心弦的是最後3秒,這3秒鐘,導演安東·梅格迪契夫用了近10分鐘來展示,讓觀眾置身其中,看得熱血沸騰。
民族主義和體育精神在這一刻得到了充分展現。但如果僅停留在這個層面,電影註定是不成功的。為了這3秒鐘,為了這場勝利,導演安東·梅格迪契夫用最大的篇幅,向觀眾講述主教練加蘭任用積攢的給兒子治病的錢,用來救患病的隊員薩沙;薩沙因患了絕症,終止了和未婚妻的愛情。前蘇聯那個年代,談戀愛只能是「地下行為」,是違反隊規,也受年齡限制的。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愛情是作品永恆的主題。情感因素激勵著球員為榮譽而戰,為所愛之人戰鬥。金牌和榮譽,在這一刻得到了升華。
最後3秒鐘之後的故事,最終觸及到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獲勝後的球員回到更衣室,紛紛把裝有獎金的信封摞在一起,交給教練去給孩子治病,以彌補給坐輪椅兒子看病的虧空。
此刻,影片深深感染了觀眾。有媒體報導,國家體育總局要求相關單位組織收看這部電影,因為「電影體現出來的團隊合作、奮力拼搏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對我們當前積極備戰到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和卡達世界盃預選賽『三大任務』,決戰決勝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三大任務,決戰決勝」,需要團隊合作、奮力拼搏和永不言棄的精神,是不是也需要情感因素的激勵呢?因為愛情和親情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圖片說明)主教練加蘭任。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