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說起女科學家,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居裡夫人、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白大褂,厚厚的演鏡片,手裡拿著各種試管,這可能是大家對於女科學家的最初印象。但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可能會顛覆我們對於「女科學家」的印象,穿著打扮時尚、談吐幽默風趣,看起來真的不像一位科學工作者。
2016年8月31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在線刊登了清華大學、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一項重要成果,題為「Structure of th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Cav1.1 at 3.6? resolution」。這項研究在3.6?標稱解析度上,解析了兔Cav1.1複合物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清華大學的顏寧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本周六晚22:38,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製作的中國首檔青年電視公開課《開講啦》將邀請到這位「美女科學家」,她將在現場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在顏寧看來——科學家不應有男女之分,她鼓勵所有的女性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勇敢做自己。
不要叫我「女科學家」
長發飄飄、紫色上衣、一雙高跟鞋,當顏寧從講臺通道走出來時,觀眾們都大為驚豔。連小撒也調侃道:「您可以不叫顏寧了,叫『顏值』好了!」顏寧立刻回應道:「那『寧』送你了!」顏寧出場後,小撒直言「顛覆了我對女科學家的想像」,沒想到這一句遭到顏寧直接「反擊」:「科學家就是科學家,為什麼前面一定要加個『女』字呢?這叫歧視!」
關於女科學家為什麼這麼少,顏寧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出國經歷和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見解。2015年,顏寧參加瑞典結構生物學年會,帶給了她很大的觸動。在瑞典,女性科學家演講者的比例竟然佔50%,而在中國、美國等其他國家,女性科學家的比例都少得可憐,顏寧不禁自問,女科學家都去哪兒了?顏寧說:「我的學生中,女生都很優秀,可最終選擇科研這條道路的女生少之又少。」對此,顏寧分析,女性在面對家庭和事業選擇時容易陷入困惑,外在因素影響了女生選擇堅持走科學之路。但顏寧認為——「我們需要讓這個社會慢慢看到越來越多的女性可以成功。」並現場鼓勵所有女性,遵從自己內心,勇敢做自己。
現場闢謠:現階段「餓死癌細胞」無法實現!
演講中,顏寧向大家分享自己的科學夢源於小時候看《西遊記》,當她看到孫悟空可以無限變小,她就幻想如果小到可以進入細胞內部會怎樣呢?由此激發了她走進科學,對細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關於她的科學研究成果,最被大家熟知的應該是「餓死癌細胞」這一說法。在網上,只要搜索「顏寧」的名字,就會跳出很多新聞——「清華大學教授說可以治療癌症」、「清華教授說可以『餓死癌細胞』」等等。這些頗具吸引力的標題是真的嗎?節目中,顏寧主動闢謠,澄清被大眾媒體廣泛傳播的「餓死癌細胞」這一說實則是不正確的。並深入淺出地為大家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葡萄糖轉運蛋白。她說:「科研從基礎研究到製藥,或者產生一個療法,實際上還是漫漫長路。」並反覆強調,科學是嚴謹的,「當它變成一種大眾媒體上的一個標題的時候,其實就會變成了誤導」。
作為一名科學家,顏寧坦言,自己研究的越多越有謙卑感,越能試圖去理解生命,帶著好奇去探究生命的奧秘。最後她還呼籲年輕人,應該認真對待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