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大福
編輯| 奈奈
文娛價值官解讀:
以3000萬美元的小成本投資,在北美連奪三天日冠,並收穫1.7億美元票房的《摘金奇緣》,絕對可以算得上好萊塢今年的爆款電影了。但這部全華裔陣容的電影,自11月30日在中國上映後卻遭冷遇,用了一周的時間,票房都沒有突破一千萬人民幣。
這部電影本質上和D&G事件一脈相承,都是西方人眼中固化的中國形象,是不了解中國市場更不了解中國人的美國人,以高高在上的嘴臉,施捨出來的一部看似黃皮,實則白心的四不像之作。裡邊最讓人不舒服的是亞裔鄙視鏈,內地的中國人被設定在鄙視鏈的最底層。帶著巨大的文化偏見還想來中國撈金,當然是一敗塗地。
雖然自2017年初開始,受到政府加強對境外流動資金管制的影響,中國資本對好萊塢的大規模投資與收購進入冷處理時期,但好萊塢絕對不會放棄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他們只是將策略從Made in China變成了Made for China:迪士尼出品的真人電影《花木蘭》殺青,漫威又宣布要打造一個華人超級英雄「上氣」。
但相比資金與政策等困素,如何消彌橫亙在中美之間的巨大文化和審美差異,或許才是好萊塢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西方圖騰式審美下的麻雀變鳳凰
《摘金奇緣》講的是窮女主遇到亞洲第一首富家族的男主,和楊紫瓊飾演的婆婆過招的故事。影片開頭就是楊紫瓊進酒店被員工為難,於是她就把酒店買了下來,讓員工去掃廁所。從這第一個場景,你大概就能知道整部電影的風格了。
在價值官採訪到的90後觀眾眼中,這部灰姑娘+流星花園情節的初級入門瑪麗蘇電影,從顏值、到置景、到格調,及所有甚至都不如《小時代》。
先來欣賞一下男女主的顏值。
女主的顏與D&G這位是不是異曲同工?
再來看看「泰國臉」的男主……
《花木蘭》男主的顏值也絕對挑戰國人的審美底限
但這,恰恰就是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國人的樣子。
被固化的不僅是形象,電影百年,華人演員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裡的角色設定也一直「臉譜化」、「刻板化」,基本離不開苦力、妖媚女子、功夫打仔、侍者、家傭之類的角色。近二十年來,隨著國力崛起,華人演員終於有機會開始擔綱主演,但卻依舊難以擺脫武林高手、數學天才、富豪的「標籤化」設定。
說回電影《摘金奇緣》,審美差異不止是主人公的顏值和看上去髒髒的妝容,全員大紅大綠金光閃閃的審美,連爆發戶都嫌土。不是亞洲首富嗎?為毛男主家裡的中式花園看上去像村裡的土地廟嗎?製片人至少要帶舞美、造型團隊先來亞洲富豪家做個功課?
這富貴的一家人哪~
但就是這部中國人看不上眼的《摘金奇緣》,在北美社交媒體卻花式上熱搜,各大媒體都把最好的形容詞給了它,電影裡雖然沒一個好萊塢巨星,全是叫不出名字的亞裔演員,卻成為今年的話題電影,甚至登上了《TIME》封面。
《摘金奇緣》在美國能成功,某種程度上只是滿足了歐美人種對東亞人的獵奇心理,以及黃種人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全部被歐美文化影響及歸化之後的低級爽感,使得他們精神上獲得自我高潮罷了。
美國人默認華裔是高於中國大陸人的,他們覺得中國大陸的人都極度嚮往和好奇高貴的華裔生活,所以信心滿滿覺得這片子能成爆款,結果被中國市場不到一千萬的票房,和豆瓣6.2低分,連環打臉。
當然也有為這部電影說話的,確實,人家就是一部愛情喜劇電影,何必要上升到價值?審美文化鴻溝這種高度?更何況嚴格來說《摘金奇緣》本身就跟中國人沒半毛線關係,它改編自新加坡作家關凱文(本人就是華僑銀行家族的曾孫)的小說《瘋狂的亞洲富豪》。
以遠在南洋的新加坡作為文化地標參照,從情節到角色都是跟中國八桿子打不著的電影,所以根本不用從心理上默認它是反映中國當代面貌,和中國文化的電影。亞裔網友在推特上發表說:「夥伴們,看起來,這是我們的《黃豹》」。
但據說,《摘金奇緣》已經在籌拍第二部了,這次不是講東南亞土豪家族,而是講的女主回國尋親的故事,打算真正與中國發生連接。有了前車之鑑,劇本要怎麼寫,如何拍,才能在中美都收穫高票房?第二部對製作方絕對是一大考驗。
漫威版華人超級英雄「上氣」
接受考驗的還有漫威。漫威之父斯坦李在去世之前,曾經想以中國歌手鄧紫棋的形象,創造出一個超級女英雄,但由於老爺子的去世,這個還沒想好名字的英雄被擱置了……
但,另一個超級英雄的計劃卻被提上了日程。
他就是「上氣」(這名字起的,價值官氣的上氣不接下氣!)。
上氣的形象首次出現在漫畫上是在1973年12月,由斯蒂夫·恩格勒哈特和吉姆·斯塔爾林共同創作。原型顯然是李小龍,在漫畫裡常被其他超級英雄尊稱為「功夫大師」(Master of Kung Fu),擅長的兵刃為長棍、雙截棍和劍。
上氣這個名字顯然也跟氣功有關,根據漫威官方給出的解釋,說「Shang-Chi」字面含義為「rising of the spirit」,翻譯過來大概就是「清氣上升」吧。
漫威原畫
但這個超級英雄的身世卻非常值得玩味,他的父親是傅滿洲,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傅滿洲是西方世界中的亞洲頭號惡魔,來源於英國作家的系列小說,是個利用各種稀奇古怪法門殺人如麻的惡棍,企圖徵服全世界。這個經典的反派形象,瘦瘦高高,留著兩根長鬍子,眯眯眼,穿著清代的服飾,壞事做絕,,他幾乎就是西方世界對中國恐懼與貶低的化身,也影響了很多西方人對於中國的看法。
傅滿洲
而超級反派傅滿洲的孩子能成為超級英雄,或許也說明,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看法從一開始的恐懼與抹黑,到現在的合作,一個中國人變身救世主,也側面印證中國的軟實力在國際上不斷強大吧。
這次,漫威找來美籍華人Dave Callaham(《神奇女俠1984》)執筆劇本,並正在尋找亞裔的製作班底,目的就是「避免一些西方對亞裔的刻板印象」。其實好萊塢電影發展到今天,早已成為一門國際化程度極高的跨國生意,對如何在影片中處理外國及外國人形象,也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經驗。尤其漫威又有成功打造黑人超級英雄《黑豹》的先例,所以這一次費盡心思來打造一個華人的超級英雄,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全好萊塢都在琢磨怎麼「討好」中國
好萊塢年度票房收入中,來自海外市場的比例逐年提高,已達逾北美本土票房的兩倍,其中中國更是極重要的一個市場。作為最大的海外票倉,好萊塢正在重新考慮如何取悅中國觀眾。
相比好萊塢在全球攻城掠地的歷史,近年來它在中國的姿態確實顯得有些尷尬和狼狽。《變形金剛4》中的舒化奶和《獨立日2》中蒙牛的露出,說明著好萊塢對中國市場的渴求近乎急功近利,而主要投放在中國市場的特供3D版《碟中諜4》和《銀翼殺手2049》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儘管引進片的平均產值高於國產片,但內地觀眾的觀影首選仍舊是華語電影。
2017年票房前五名中除了《速度與激情8》外,其他四部影片均是國產片,說明中國觀眾習慣觀看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電影,因此好萊塢紛紛在本土化上施招。
但好萊塢的強勢文化和工業體系還是有自身痼疾,就是它對中國市場的認識完全是建立在一種「東方主義」式的想像中,結果自然與事實有了偏差。
比如,它對中國有著很強的刻板成見,以為武術、古裝這些中國元素能夠吸引中國觀眾,但這些類型片本身在中國市場其實都已經沒落了。事實上,好萊塢那些堆砌中國元素的電影,其實都不怎麼受歡迎,反而《巨齒鯊》的票房還挺可觀,因為它走的就是標準類型片的路子。
漫威和迪士尼在中國市場之所以屢戰屢勝,是因為這種類型片的普世娛樂性:視覺奇觀+英雄題材=無往不利。
好萊塢徹底盡情的好萊塢不好麼?不要迎合猜測中國人的審美和口味,巨大的文化溝壑無法用想像力去填滿的。對中國觀眾來講,只要你不抹黑中國,不投機取巧意淫傳統文化,老老實實拍好萊塢式的娛樂電影就行,我們不關心種族,只關心電影好不好看。
而《花木蘭》很可能成為一個節點式作品,最終要看迪士尼怎麼把現代女權主義內涵通過一個中國經典文本表現出來,如果成功了,這種模式和經驗就可以複製了。如果失敗了,說明他們是真得對中國文化和市場還有著很大的隔閡。
結語:
好萊塢並不是只靠票房在全球立足,它的核心價值是圍繞IP打造的品牌體系和衍生產業的強大能力。
儘管當下好萊塢對如何融入中國市場不得要領,但隨著中國的遊戲規則逐漸被打破,真正的戰場從電影院轉移到電影院之外時,中國電影人及其代表的「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怎樣才能在越來越開放的市場與好萊塢展開爭奪,才是我們更需思考的課題。
【原創聲明】
1.本文為文娛價值官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2.轉載開白請在後臺回復「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3.商業合作加微信:shenduo5546 或致電:18610155546
掃我加關注
金句 | 潘粵明 | 慈文 | 馮小剛
羊圈 | 天工常松 | 藝考丨電影報告
劉燁 | 動畫電影 | 電影特效丨海外取景
鄧超 | 漫畫 | 奧飛丨全球賺錢電影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