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618購物狂歡節,相信有不少小夥伴已經投身消費浪潮之中。如果這時停下來想想,問自己三個問題:付款的商品都是必需的嗎?不買不可以的?一定要現在就買?相信並非全部消費者都能給出3個斬釘截鐵的肯定。
這種迫切卻不理智,在《無節制消費的元兇》裡面有著更傳神的解讀:消費者們說著,我在買,我現在就要,但問他們為什麼卻說不上來,這才是完美的營銷。

調查記者雅克佩雷蒂在《無節制消費的元兇》中,幫我們解答了這樣的營銷策略是如何一步步地讓消費者置身其中並且屢屢奏效的:
把商品做成易損耗、不能長期使用且更新換代極快的物品;放大人類對疾病、衰老等事物的恐懼心理,推出對此有效的商品來解決這些問題;在廣告中商品快速更換的必須,刺激觀眾的消費欲望利用攀比心理來讓小孩子影響成人的消費決策,提升兒童相關商品的銷量。利用非現金支付讓消費更快捷更無痛,使消費者對於開支的掌握力減弱用遊戲的成就系列確保用戶黏性,利用這點進行各類促銷等等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只有短短3集,但卻是一天看一遍能幫助消費者捂緊錢包的利器。紀錄片的第三集中,針對商家常用的遊戲類套路,如今依然隨處可見。
如近年來淘寶的疊貓貓、火車賽等等都是這樣的思路,通過給予玩家能抵扣現金紅包作為獎勵,吸引用戶一次次去瀏覽商品、分享及助力,為此次活動的曝光出了大力。

當玩家將紅包領取到手時,又將陷入糾結的境地:為了最高額的滿減要怎麼湊單?好不容易才獲得的現金紅包總不能浪費了,不行,再買點?
正是這一串對於消費者心理透徹研究的營銷活動,讓消費者陷入了無節制消費的深淵中。

想逃脫出來的話,就得把自己身上那些容易被利用的點收起來,比如擔憂身體不好的就鍛鍊起來,而非想著純靠藥物就能達到同等功效;害怕衰老的就要保持規律作息,擁有一個好身體自然氣色不會太差 ;想讓孩子不被廣告誘導,則培養他發現興趣愛好是不錯的方法。

總而言之,別去奢望一件衣服、一雙鞋或是一個包可以解決你生活的大多數問題,而應將目光放在問題的更深節點、從本質上去解決,這樣才不會在原地踏步還錢包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