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主持人敢想敢單刀直入,主題非常有意義。
P1揭露計劃報廢的行業共識,耐用產品無法促進消費熱潮,計劃報廢的行業協議悄然籤下,浪費的資源日復一日,不能簡單歸咎資本的無情,可能這是人類精明的反文明?
P2闡述經典營銷手段——喚醒人們心裡的焦慮與恐懼,提出解決之道,甚至此道並非盜亦有道。恐懼死亡,焦慮衰老,甚至虛榮。
問及將人們培養成購物機器以及植入一次性消費觀念的經營商是否有道德愧疚時,宜家尷尬一笑——「確實我們應該有」(但我們不一定改 滑稽.jpg)。
P3從小培養兒童的消費理念,玩具植入品牌認知;將成人變成兒童,想要就要得到,想要就能到的意識植入從借貸消費以及「無痛支付」到推行即時滿足,這個世界哪裡都是費盡心機的想你心甘情願地買單。「有痛」消費是鈔票,眼睜睜地失去會讓你思考片刻,而商家最不喜歡的就是成年人的想很多,而是兒童的喜歡我就要。誰能想到最開始星球大戰的初衷是賣玩具呢,為了能賣出更多的玩具拍了電影還出了套系,本以為周邊是意外之喜未曾想確是有意而為之。
我們的欲望是被商家製造的,無論我們現在擁有什麼,市場上總有更好的更想被擁有的——這就是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總以為對這個世界了解甚多,總以為自己獨立思考著每個行為,實則不然。
我當然也喜歡漫威,也喜歡衣櫥裡光鮮漂亮的衣服和精緻有趣的物品,更喜歡新鮮又具突破的產品,也驚嘆便捷支付的科技便利生活。
不喜歡被操縱不自知,被計劃無法反抗,資源的浪費以及即時主義的推行越來越在生活裡凸顯不當,看過關於自律的很多解讀與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延遲滿足,不得不說我不知道到底應不應該歸咎於消費主義我總難實現延遲滿足。也時常嘆息透支的惡果是難有儲蓄與欲望接踵而來永不停歇,而儲蓄是抵禦風險的最好方式,談及儲蓄是否要談及一下我並沒有論證但有所耳聞的美國人無儲蓄應對新冠的尷尬,而國人上一輩時有存錢的觀念在疫情期間能穩住家庭的對比呢?研究消費與營銷總能認識這個世界許多,越來越羨慕學經濟的朋友,無論時代如何,經濟總藏有人與物的奧秘。
很喜歡最後一段主持人總結的一段話——我們通過消費表達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為什麼,但是被消費主義主宰的世界,事實上是讓我們無節制消費的人陷入精心設計的陷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