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高分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值得大夥看看,豆瓣分高達8.7。
在當下物慾膨脹的時代,消費無處不在地發生。這期節目帶領我們挖掘為什麼人不停地消費,人們的購買慾又如何被操作。可能你心裡早有答案,更多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買,但還是剁手了。
《無節制消費的元兇》從客觀的角度分析了多種層面的因素,趕緊來看看吧,看看你是否掉進了那個陷阱。
一、盲目消費
每當蘋果專賣店要推出一款新手機時,超乎想像的一幅畫面是上千個顧客排隊等待,只為購買一臺新手機,儘管天氣寒冷。我們知道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並不缺少一款新手機,而且新手機和舊手機並不存在多大差別。
從採訪來看,有很多購買的理由:新手機的有一款指紋掃描功能非常有趣;有更快的更新速度;不想落伍;外表新穎。看起來有點像教科書的回答,但真的很符合當下的購物慾望。
無論是手機,還是其他產品,只要有一個能說服自己的藉口,就有了「志在必得」型的消費。一旦有了新款,昨日還愛不釋手的舊款就淘汰了,從而進入不斷購買和拋棄的死循環了。
二、計劃報廢
這個消費的「元兇」針對的是生產商,促使人們不斷消費與他們有什麼關聯呢?怪他們設計得更好看、更有新意。在紀錄片裡,製造燈泡背後的淘汰協議讓我們目瞪口呆。
商人的利潤是通過調整產品的價格和生產配額來增加產品利潤了,這裡有種「自相矛盾」的說法,畢竟銷售需要展現產品的優點才能誘惑顧客購買,如果產品的質量真的如同銷售介紹的那麼好,可以使用很長時間,那顧客的消費欲就有所下降了呀,商家的東西很容易滯銷了。
因此,紀錄片談到使用壽命長的燈泡會變暗,持續消費的消費觀也這樣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見的,一次消費的過程中通常都有這個淘汰式消費的影子,如新買的衣服、鞋子穿一段時間就變形了。
值得一提的還有一個隱形的罪魁禍首,那就是行動支付,現在普遍使用微信或支付寶付款,以及花唄借款的程序,雖然支付方便了,但花起錢來更大手大腳了。
以前,想買一件心儀的東西,需要攢錢。現如今,掃碼支付讓人忘記了錢一下子飛走的痛苦,還能花明天的錢來滿足消費的欲望。
好了,就分享到這裡啦!看完你有想法的話,記得評論區留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