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上面藍色字「杜氏宗親總會」 加入杜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杜」,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杜氏宗親總會」,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杜氏大家庭。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杜氏文化,傳播杜氏正能量。
春秋後期,魯國公室的大權已被季孫、叔孫、孟孫三貴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軍。杜洩就是在魯昭公時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孫豹聘為家臣的,時年約20多歲。魯定公時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勢力已強於叔孫、孟孫兩家,獨掌了大權。不巧,叔孫豹在這時病逝,季平子下令,不準以卿士身份安葬。杜洩等家臣怒,認為三家均為卿士,欺人太甚。他們不僅以卿士禮儀安葬叔孫豹,而且還以周王賞賜的寶器輅車隨葬。季平子聞報,大怒,想要盡捕殺叔孫豹的家臣,杜洩懼,攜家人偷跑出魯國,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殺身滅門之禍,因而得到楚國的保護。
杜赫由郢遷南陽
杜洩一家遷居郢後,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為朝官,其子杜綽就生於惠王時期。他去世後,至楚聲王時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綽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於聲王時。楚悼王時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為以才學著名的青年。楚肅王時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餘歲,另有弟杜摯,西人秦。楚宣王時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綽去世,杜段襲父職任楚大夫。時其弟杜摯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為朝臣,在商鞅變法中持反對態度。至楚懷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頃襄王時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雙全、善於指揮軍事聞名。他因叔父杜摯曾任秦國大臣,對秦國的不斷強大十分嚮往,於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統一戰爭中屢建奇功,被拜為大將軍,封於南陽衍邑(今河南南陽市),於是稱「杜衍」。杜赫有子數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莊襄王時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為官吏。
遷居秦都鹹陽(今屬陝西)的杜摯,子孫名字失載。傳至西漢初時有杜樨,從鹹陽遷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毛西村),與其子杜蒼均隱居讀書,不做官。蒼的兒子杜信,是民間醫生。信有子杜勳,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軍校隨陳湯的大軍出徵匈奴,立有戰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俠客。
附:杜摯世系示意簡表 杜洩(由魯遷楚)——杜綽——杜段、杜摯(由楚遷鹹陽)——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蟲)(摯的後裔)——杜蒼——杜信——杜勳、杜季雅。
中原杜姓遷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戰國末期或秦朝,由秦都鹹陽遷入的,漢武帝時期又相繼西遷於國都長安的近郊。
(1)繁陽杜姓人遷居茂陵
杜赫少弟約於秦惠公時,未隨兄長人秦,而是遷居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東北)。傳至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於茂陵(今陝西興平市北)。西漢末年有杜鄴,父親早逝,隨母親居住於杜陵外祖父張敞家。舅父張吉教杜鄴讀書,博學多才。杜鄴與杜欽(杜周之孫)均以才學聞名,又字同為「子夏」,時人為相區別,稱杜鄴為「大冠子夏」,稱杜欽為「小冠子夏」。漢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後,杜鄴任御史大夫,出任涼州(治所在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漢末之亂,便遷到了涼州。
杜鄴之子杜林,字沉靜,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隨表叔張竦讀書,博通經史。王莽建立新朝後,他任扶風(治所在今陝西興平)郡吏。更始年間農民軍攻克長安殺王莽後,杜林和弟杜成避難於河西(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於此。漢光武帝時期(公元25—57年),杜林勸割據河西的同郡人隗囂歸順東漢,不聽。後來,杜林以送弟杜成靈柩回故鄉為由,辭別隗囂東返。安葬弟弟於茂陵後,他赴洛陽朝拜陛下,漢光武帝召見後,稱讚不做隗囂封官的杜林,賞賜御衣、車馬,任命為光祿卿。皇太子劉強在生母郭皇后(名聖通)被廢後,主動讓位於封立的陰皇后(名麗華)長子劉莊,得到父皇光武帝歡心,被封為東海王(王城在今山東郯城縣北),拜杜林為王之師。他教導和輔佐東海王治國有功,被召回洛陽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漢光武帝又拜杜林為大司空,成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漢光武帝親幸其府探望,並賜寶器予以隆重安葬。其子杜喬,官至丹水長(今陝西商縣)。
(2)南陽衍邑杜周遷居茂陵
《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上》說:杜赫的兒子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市)太守。昭襄王時封於南陽衍邑的杜赫後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隨沛公劉邦起兵反秦,徵戰有功,被任為中郎將。漢高祖定都長安(今西安市未央區)後,封杜得臣為棘陽侯,家居南陽(今屬河南省),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孫失載。杜秉有子杜札,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陽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遷於茂陵(今陝西興平市北)。
《漢書·杜周傳》記載:「杜周,南陽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長在太守家,受到父親杜札的良好教育,知書達禮,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親去世後,執法嚴厲的義縱任南陽郡太守,聘杜周為府吏,頗有才幹,得到義縱賞識。之後,義縱向廷尉張湯推薦杜周之才,被召人長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遷居茂陵(今陝西興平市)。
邊疆的少數民族首領反叛,攻城略地,搶奪財產和人口,漢武帝大怒,斥邊將和官府鎮壓不力。廷尉張湯派杜周出使邊疆,查辦此事。他赴任後,以法嚴懲不全力鎮壓叛亂的官吏和軍將,斬首示眾,將吏懼而死戰,擊敗少數民族首領,維護了邊境的安全,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漢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張湯去世後,漢武帝拜杜周為廷尉,深得信任。他執法嚴酷,網羅罪名,興大獄,將二千石俸祿以上的官員相繼處死百餘人,郡國獄中的犯人多達十餘萬,引起朝野憤怒,時人稱其為「酷吏」。漢武帝為平民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於杜周,罷免其廷尉職。但不久,漢武帝又任命杜周為執金吾,·並將大臣桑弘羊和衛皇后的「巫蠱」(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誣告)案交其查辦。杜周為討武帝歡心,處死被誣告的理財大臣桑弘羊、皇后衛子夫,株連殺死數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殺於今河南靈寶,朝野人聞「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慄。年邁昏庸的漢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卻還下詔說杜周是「盡力而無私心」,加官為御史大夫,又賞賜財寶,致使其「家資累巨萬」。不久,漢武帝又封杜周的長子延壽、二子延考為官。漢昭帝時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賜葬於平陵(今興平市北)。其長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後亦葬於平陵父親杜周墓旁,子孫失載。至東漢初,他們的後裔有杜保,被漢光武帝任命為越騎校尉,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後為仇家所害。他的後代傳至東漢末時有杜廩,官至中郎將。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他隨涼州將軍馬騰攻董卓部將李催,兵敗後被殺於槐裡 (今陝西興平市)。
附:茂陵杜赫後裔世系表
杜鄴(赫後裔)——杜林——林喬
杜得臣、杜秉(赫後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遷居茂陵)——杜延壽、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遷居杜陵)——延壽或延考後裔杜保——杜保後裔杜廩
(3)杜延年遷居杜陵
杜周的小兒子延年,博通經史,明律令,但性格和為人與其父、兩位兄長不同,斷案公允,執法嚴明,不濫殺無辜,受到朝野稱讚,累遷官為御史大夫,封為建平侯,遷居漢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陝西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長安縣樊川的杜曲鎮)。從此,杜曲成為杜姓宗族的大本營。
杜延年有6個兒子:長子杜緩,在漢宣帝本始年間(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隨中郎將趙充國擊匈奴,出生入死血戰,立下大功,升任諫議大夫。之後,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都尉,北徵防禦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漢宣帝召他回長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漢元帝初元年間 (公元前48—前44年)後,經濟衰退,西羌反叛,杜緩捐資數百萬錢支援軍隊,受到朝野稱讚。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緩病逝;二子杜繼、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欽,字子夏,以才學聞名於京師長安,一目盲,不做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後,大將軍王鳳聘他為武庫令,不斷上書勸成帝勤政治國,成帝接受勸告。不久,他以眼疾辭官。王鳳慕其才,又聘其為大將軍府吏,對杜欽言聽計從,十分尊重。王鳳去世後,他辭官漫遊天下名山大川,作賦授徒,名聲大振;五子杜緒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從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緩之子杜業,官至太常,剛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專權,被罷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後,復拜杜業為太常,後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荊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職數十年,杜姓人遂慕名遷居荊州郡所,東漢時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饒,東漢時任諫議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東漢時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境,後移於今山西離石縣)太守,政績優異,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篤,文學家;杜業之孫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東漢時任中散大夫;杜篤有子杜碩,為大商人。
杜邦有三個兒子:長子杜賓、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賓有兩個兒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廣平,三國時期任吳國謀士,後專心學道教,隱居於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個兒子:杜恕、杜理及杜寬。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緩、杜繼、杜他、杜欽、杜緒、杜熊一緩之子杜業、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篤、業之孫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篤之子杜碩一邦之子杜賓、杜宏、杜繁—賓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寬。
杜氏遷移史!每個杜家人必知的事情!
杜氏宗親動動手指,分享轉發
讓跟多杜家後裔知道我們的先祖來自何方,知道我們的根!
家譜 | 祖訓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蹟
長按二維碼
點擊下面的原文連結,查看更多杜氏族譜與杜氏文化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