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舞獅,那邊在踩高蹺。」
「你看,還有娃娃在竹竿上跳舞!」
幾個村民駐足在徐家鎮偉清小學校門外,伸長了脖子張望校園裡的各種學生活動,耳邊時而傳來悠揚的絲竹管弦之聲,時而傳來雄渾的鑼鼓聲。
此時此刻,除了他們耳目所及的舞獅、高蹺、竹竿舞、打鼓、嗩吶等民間民俗活動,教學樓後面的操場上,還有學生在踢足球、打排球、玩花式跳繩;教室裡,有的學生在學習竹編、草編,還有的學生在練習水墨畫……
每個星期的周二和周四下午,偉清小學都是這樣,近20項課外活動一齊開展,場景熱鬧非凡。
如果說動態的偉清小學讓人感受到生機勃勃的美,那麼靜態的偉清小學則給人一種寧靜致遠、沉浸式的美。
學校位於綿陽市遊仙區和梓潼縣的交界地帶,校內種滿了竹子,品種多達20餘種,形成了一片蒼翠的竹林,小鳥在其間嘰嘰喳喳自由飛舞。竹林裡還有水池、亭子,捧一本書坐在亭子裡,閉上眼睛深深呼吸,書香夾雜著竹子的清香沁人心脾,一陣風吹過,郎朗讀書聲和著竹葉的沙沙聲,縈繞耳畔久久不散。
望著眼前的的一切,校長劉先餘笑著告訴記者,又似乎是在對自己說:「十年前的艱難抉擇是沒錯的!」
曲線救國
改變「徐老五」的命運
「徐老五」是誰呢?這是10多年前,徐家鎮的村民和老師們對偉清小學的戲稱。當時偉清小學還叫徐家小學,徐家鎮片區一共有5所學校,每次考試徐家小學的成績都是最後一名,久而久之就被稱作「徐老五」。
2007年9月,劉先餘調到徐家小學任校長,他是土生土長的遊仙人,此前也在另外三所鄉村小學當過校長,「徐老五」的名號他早有耳聞。來到學校後,他發現這裡的情況跟大多數鄉村學校一樣,伴隨著農村的「老去」而失去活力。「當時學校老教師多,老師的平均年齡為51歲,而且大多是民辦轉公辦教師。」劉先餘說,「都不談教育理念、方法落後了,一些教師連上課的熱情、激情都沒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一年時間,汶川大地震發生了,滿目瘡痍的教學樓已經不能使用,停課半個月後,劉先餘帶著老師們搭起了帳篷,在帳篷裡給學生們上課。副校長胡宗林說:「那年暑假搭建救災板房,搬建材、課桌、凳子,劉校長都親力親為,帶頭幹又苦又累的活。」
不久之後,綿陽市教育局通知,清華大學及其校友企業偉新公司將在徐家小學和另一所學校選擇一所作為援建對象。
「兩所學校受災程度差不多,要爭取到這次援建,我們就必須更主動,做更多的事。」接連兩個月,劉先餘每天往市裡跑,在發改委、住建局、教育局等各個部門辦理手續。等到清華大學作決定時,發現徐家小學已經辦理好了災後重建手續,自然而然就選擇了徐家小學。
2010年,新校園建成,為作紀念,學校改名為「偉清小學」。但學校依舊是「徐老五」,如何改變其落後的現狀呢?
劉先餘說:「如果繼續抓教學質量,學校老教師多,教學水平有限,想要有所突破,必須出奇制勝。」他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變抓教學質量為開發特色活動,通過活動激發老師和學生們的熱情。他發動年輕的體育老師廖孝銀和張波給學生們上排球課和花式跳繩。
當時,許多老教師質疑劉先餘的做法,以沒有特長為理由,拒絕配合學校的相關活動。在偉清小學教了20多年書的龍運國說:「搞排球、花式跳繩,肯定會佔用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他不但自己不參加活動,學校選拔排球和跳繩的選手時,也不讓班上的學生報名。
「其實,我當時心裡也沒底,常常連夜睡不著覺。」劉先餘坦言,「但以前沒搞興趣活動,教學質量也不行,乾脆放手一搏。」
他還常常去做龍運國的思想工作,告訴他活動和訓練都是在課餘時間開展,教學時間有保障。龍運國認為:「學生滿腦子都是耍,哪裡還能想著學習。」劉先餘勸他:「你們總說自己沒有特長,就是因為我們也是應試教育讀出來的,你文章寫得那麼好,有次春遊讓你吟誦一首詩,你卻不敢。我們吃過虧了,一定要讓學生多才多藝。」但龍運國依舊不為所動。
不過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錯了。
2012年至2014年,學校的排球隊在遊仙區的比賽中連續三年奪得冠軍,在整個綿陽市也名列前茅。2012年,學校的花式跳繩在綿陽市的「為生活而設計」的比賽中,獲得體育組特等獎,在遊仙區掀起了一股花式跳繩的風潮。
劉先餘回憶:「當時遊仙區還組織了幾十個體育老師來學校觀摩學習花式跳繩。」一位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通過花式跳繩我學會了團結和創新,學習上遇到問題我不再逃避,而是想辦法解決,或者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
「不得不承認,通過活動和比賽走出去過的學生,變得更加自信了,課堂內外的表現也更優秀了,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進步了。」龍運國驚喜地發現,「那幾年,在外面提起我們學校,別人的第一反應不再是『徐老五』,而是更多讚譽。」他逐漸為學校感到自豪,也看到了新的希望。同時,發揮自己在寫作方面的優勢,開辦了一個習作興趣班。
因地制宜
打造既「接地氣」又雅致的校園
2010年,面對嶄新的校園,劉先餘除了思考如何突破落後的狀況,還在考量打造怎樣的校園文化,用文化內涵統領師生的言行,給學生們培植可以終生受益的品質,為學校留下能夠百年傳承的精髓。
農村常見的竹子給了劉先餘靈感,他說:「一看見竹子,就讓人想到它不畏艱難、拔節生長的品性,以及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以竹子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實在太合適了!」這個想法得到了全校其他幹部和老師們的支持。
說幹就幹,劉先餘先是帶著老師們和學生們把周圍常見的毛竹、慈竹、斑竹等竹子,栽種到校園中,後來又專門組織教師們到青神縣竹文化中心、宜賓蜀南竹海等地考察、尋找不同品種的竹子,了解每種竹子背後的文化故事。
如今,整個校園已經翠竹環繞,金竹、琴絲竹、佛肚竹、熊貓竹、鳳尾竹等20多個品種的竹子遍布校園,竹林間,雜樹生花,臘梅、香樟、枇杷、桃李點綴其間,老石突兀、流水潺潺。
「栽竹只是第一步,讓師生深刻領悟竹文化的魅力,讓竹文化植根到學校發展、教育教學、學生成長的各個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先餘說。
龍運國開設習作興趣班後,帶領學生觀察竹子、寫竹子,欣賞有關於竹子的文學作品。美術教師陳雪峰等帶著學生畫竹子。學校還請來民間藝術大師教學生竹編、刻竹、跳竹竿舞。除了笛子等樂器,老師和學生們還創新自製了許多竹子樂器進行演奏。
五年級的學生李俊傑說:「我家周圍都是竹子,到了學校後我才發現,原來竹子的品種那麼多,竹子的用途也有很多,竹子還有堅韌不屈、謙虛上進等精神,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學習竹編已經有3年了,一隻只栩栩如生的竹龍、竹鳥、竹蟲,從他的小手裡跳脫出來。
「竹編、竹竿舞這些民間傳統活動娃娃們都非常喜歡。」劉先餘由此受到啟發,開始在學校開展更加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鑼鼓、舞獅、高蹺、嗩吶、戲劇、剪紙等等極具中華傳統藝術特色的活動項目在學校遍地開花。
偉清小學先後被評為「綿陽市鄉土文化傳承實踐基地」「四川省藝術教育特色」「中華優秀傳承示範學校」。「跟城裡孩子比起來,鄉下的孩子學不了鋼琴,但可以吹嗩吶,跳不了芭蕾,但可以踩高蹺。」劉先餘的語氣中不無自豪之感。
隨後,劉先餘嘗試著帶領學校中層幹部和骨幹教師把各項特色活動編訂為校本課程。「活動既多又雜,我們一時不知道從何下手,找不到頭緒。」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劉先餘,直到2018年偉清小學加入四川省鄉村教育振興聯盟。
「當時整個四川只有16所鄉村學校能加入聯盟,綿陽就只有我們一所學校。」劉先餘說,「聯盟的幫助給了我更大的信心把學校辦得更好、辦出特色、辦出亮點。」
鄉村教育振興聯盟為每一個鄉村學校安排了一位教育專家進行指導。偉清小學的結對專家是成都高新區教育總督學唐方劍,他說:「我在偉清小學看見了鄉村學校發展的一種範式,不管是花式跳繩、竹文化,還是舞獅、高蹺,它把中國的、鄉土的、傳統的、精粹的文化藝術,融入到了學生的教育之中,學生在這裡不僅可以學習科學知識,還能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會做人,學得開心。」他花費了許多精力,幫助偉清小學將各類各項特色活動打造成校本課程。
唐方劍多次往返於成都綿陽,到偉清小學考察,結合學校的實際,他建議學校將各類活動分為幾大類別,特色竹文化和花式跳繩單獨分為兩個類別,高蹺、舞獅、戲劇等則統一規劃為民間民俗文化類,另外,學校地處農村,還可以再發展一個農耕文化體驗的課程。「唐督學的指導讓我們豁然開朗。」劉先餘佩服地說,「他的分類就好比給了我們一個框,我們有再多的東西都能往裡面裝。」
有了科學的指導和分類,偉清小學的校本課程建設進行得有條不紊,兩年多的時間,學校就編訂了《竹漸成長》《藝術三原色》等多本校本課程教材。
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學校都會拿出兩節課的時間,開展校本課程和各項特色活動。劉先餘說:「這個時間段是學生最開心的時候,也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同學們從課本中走了出來,踢足球、跳繩、打鼓、編竹龍草龍……盡情地釋放自己的天性和創造力。」 他也常常加入到學生們的活動中。
厚積薄發
走出去和留下來的人都後勁十足
今年11月,57歲的退休教師賈永翠被返聘回偉清小學教四年級2班的語文。這個班原來的語文老師叫張麗蓉,還有兩個星期就要生產了。劉先餘看她挺著個大肚子還堅持上課,厚著臉皮把去年退休、在家照顧孫子的賈永翠請回學校。
他不無愧疚地說:「賈老師本來前年就該退休,但當時她帶的班即將畢業,10多個家長找到她家裡去請她再堅持一年。如今,她剛退休一年,又被請回來了。」
「答應回學校,一方面是因為張老師情況這麼緊急了,還頂在教學一線,確實不容易。」賈永翠說,「另一方面,在劉校長的帶領下,老師們都幹勁十足,年輕老師個個都很努力,下課了主動找學生輔導功課,還自掏腰包買禮物獎勵進步大的學生,每個人都還承擔了活動項目,這種敬業、積極、上進的氛圍,讓我感到自己也年輕了。」她告訴記者,返聘回學校的第一周,四(2)班數學老師又生病住院,張麗蓉放心不下學生,依舊堅持每天到校查看。
賈永翠自1983年就在偉清小學任教,30多年來她見證了學校一路從「徐老五」到今天藝術教育特色學校的蝶變。
她說:「劉校長剛開始搞排球、花式跳繩等興趣活動時,我跟龍運國老師一樣不看好,可是事實證明,通過活動激發師生的活力反哺教學,這條路是可行的,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PK掉了好幾所城區學校,排名一直在遊仙區前列。而且學生和老師都變得多才多藝,尤其是給年輕老師提供了成長、進步的機會和空間。」
最開始在劉先餘動員下教花式跳繩的體育老師張波,因為教學成績出眾,2016年被調到了遊仙區富樂小學。後來,富樂小學又因缺乏師資,通過借調的形式,從偉清小學挖走了教學生畫竹子的美術教師陳雪峰。對此,劉先餘並不難過,他說:「人往高處走,教師們有更好的出路我真心為他們感到高興。」他從來不阻攔老師們另謀高就,而對於留下來的老師,他也想方設法讓他們有更大的進步。
10多年來,劉先餘始終堅持每周聽課3-4節,發現老師們的問題後,耐心地指出來。「課堂上一些非常細微的毛病,劉校長都能給我們指出來,下一次聽課會格外留意我們是否改正。」張麗蓉說,「工作上嚴格要求,但是言語又很溫和,尊重每一位教師,每個學期還會組織集體生日會,一起吃蛋糕。」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鄉村教育越來越重視,以及學校自身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年輕教師選擇到偉清小學任教,學校的教師平均年齡從51歲變成了30歲。
為了促進青年教師、青老年教師間的溝通交流、共同進步,除了學校常規的聽課、評課,每個學期劉先餘都要求老師們寫下自己的教育心得、學習心得,然後集中朗讀分享。
他說:「寫作是內化的、自我梳理的過程,不管是教學過程中,還是自我學習、外出培訓的收穫或者困惑,通過寫作老師們都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朗讀分享則可以把一個人的知識,轉變成一群人的知識。」今後,偉清小學還會把老師們的感悟整理成冊,給更多的教師提供參考。
「加入鄉村教育振興聯盟後,青年教師們有了更多的成長空間。」在鄉村教育振興聯盟的撮合下,偉清小學與成都市玉林中學附屬小學結成了對子,兩個學校常常互派教師交流學習。
2019年11月7日,玉林附小校長凌乾川率骨幹名優教師前往偉清小學校開展聯合教研,給學校帶去了語文、數學、英語三堂精彩的課堂展示。張麗蓉聽完課後茅塞頓開,她感嘆:「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自己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有機會到玉林小學深入學習。」
這樣的機會有很多,今年5月雙方正式籤訂了合作協議,在校園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優化課堂教學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
不僅是教師,從偉清小學畢業的學生也後勁十足。富樂中學教師王勇說:「我們班的班長、文藝委員、體育委員都是偉清小學畢業的,初一競選班委,他們個個毛遂自薦,不像一些農村學生那樣缺乏自信。」
有一年,劉先餘帶隊參加綿陽市跳繩錦標賽,遠遠的就有幾個高個子學生向他打招呼,走近一看,他們身著南山中學校服,劉先餘並不認識。其中一個學生趕緊說:「我們都是您的學生呀,偉清小學畢業的。」他們一行10人參賽,其中9個都是劉先餘的學生。
自1991年踏上講臺,劉先餘一直在為鄉村教育揮灑汗水。按照綿陽市遊仙區的常規,每所學校的校長任職時間不超過9年,但是劉先餘已經在偉清小學待了13個年頭,遊仙區教育局幾次想把他調到城區的學校,但是他都拒絕了,堅持留在鄉村,留在偉清小學。
加入鄉村教育振興聯盟後,更加堅定了劉先餘紮根鄉村教育的信念,他說:「目光長遠、顧全大局又循序漸進,是我從聯盟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目前,他正遵照聯盟專家的建議,進一步挖掘農村文化的魅力,著手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活動。
今年,偉清小學又租用了6畝緊鄰學校的農戶土地,建設「農耕文化生活體驗發展中心」,包含農作物種植區、花果種植區、農耕文化生活體驗區。在農作物種植區、花果種植區,每個班都各有一塊地,學生自己種下的花果蔬菜正在茁壯成長。農耕文化生活體驗區仍在建造中。
劉先餘指著地上19個從農家收購來的石磨,說:「以後學生的作物收穫了,就可以過來磨麵、磨豆腐,前邊還會修一個廚房,學生可以在裡面加工食物,以後我們還要開豐收大會、自製農家飯品鑑會。」他一邊滔滔不絕地說,一邊指向前方,眼中充滿了希望的光。
「辦一所讓城裡孩子羨慕的鄉村學校。」劉先餘說,「這是我的教育理想,為了實現它,還有很多事要做,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 | 向穎
責編 | 黃月
審核 | 白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