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姜思達的短片,想到了周六提前看了電影《狗十三》,突然覺得「一家人也是會走散的」這句話很真實。我出生在很普通的一個傳統中國家庭,從小背負著父母很大的期望,可能沒有哪個孩子沒有這種壓力吧,不僅是學習上要比別人好,可能90和00一代更多的還要比較各類才藝,補習班也是層出不窮。姜思達說,他很敏感,而且是必須敏感,這樣才會知道怎麼表現得更懂事,讓父母高興。可能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學,學習認時鐘,總是分不清時針分針,當時爸爸輔導我,氣得把買的小鬧鐘直接往地上砸壞了。或許是還小吧,被聲音給嚇到了,但是看到爸爸生氣的臉,連流眼淚都不敢擦,更不敢哭出聲。
記得一直有個段子,是父母們調侃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忍不住生氣,聊這個話題依然覺得好玩。但是孩子依然是孩子啊,不管什麼知識都比不上大人,思維能力也在培養階段,我只知道我自己因為父母輔導作業生氣,我害怕找他們輔導作業了,學習上的事也不想再與他們傾訴,我只能拼了命去自學,後來這反而成為了他們向別人誇我學習努力的資本了。還有必不可少的是考試,還是小學,我從小數學就是最薄弱的科目,有次考試考了可能就七十多分,回家媽媽就打了我一頓,可能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吧。之後我很努力學習數學,在下一次考試考了八十五,回家很開心的告訴媽媽,結果媽媽還是不滿意,把我和其他考得好的同學相比,說我考的是什麼玩意兒。
我不懂,為什麼我努力取得了進步,得到的永遠不是表揚。所以我只是學習,只是做一個家長老師都覺得認真的學生,可能一定程度上,「自閉」了。再有一次想擁有一個玩具,可能是長期獨立變得讓他們覺得我已經長大到不需要的地步了,直接拒絕了我。這次我努力爭取了,結果被罵的狗血淋頭,因為我不應該不懂事這麼大了還想玩玩具,直到我說出我不要了,是我太不懂事了,他們才滿意,說我是個乖孩子。可是我當時,不過十歲。
想到這兒,電影裡的李玩,堅持找遺失的狗,結果因為家庭成員的一些情況使得爸爸大發雷霆,把她從街上找到後帶回家毒打一頓,她說出不找了,爸爸才滿意。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哭了,可能是感同身受,然而一起看電影的朋友們,都開始抹起了眼淚。打完孩子後的父母,都會後悔心疼,然後拉著孩子道歉。道歉確實有用,但是對我來說,心理上是真實造成了傷害,孩子們在這過程中會學著看父母臉色,學會做一個父母喜歡的乖孩子,改變的是自己的天性,不知道這過程到底痛不痛苦,我只知道對我來說這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小學對我來說就是個分水嶺,我在那個階段造就了現在的個性。身邊有人說我會看人眼色,哪個這樣過來的小孩兒不是呢?只有變乖,才能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讓父母滿意,讓家庭和諧不是嗎?電影裡李玩的英語不好,爸爸為了讓她直升高中硬給她改了興趣小組,結果她英語競賽中途而廢,最後卻反轉,她因為喜歡的物理得到了省競賽一等獎而直升。爸爸因此滿意了。的確,後來都讀大學了,我最怕的也是爸爸跟我說我是他唯一的期望,這對我來說太沉重了,也怕父母說想我,因為我一個人過得很好,至少從前有的壓力都小了很多。
所以我想走得更遠,離父母更遠,日常聯繫,問候安康就足夠了。我不要有人說這個想法不孝順,更不要有人指責我說女孩子就應該回到父母身邊,父母身邊是個舒適圈,人生可能,就那樣平淡過著了吧。不是說不愛父母,我很愛他們,只是壓抑著不敢表達,到現在不願意表達。不是說怨恨父母,我感謝他們,至少因為他們的嚴苛我沒有走過彎路。只是覺得,在成長過程中,身為孩子真正的快樂到底是什麼,我還沒有弄清楚,只是知道學習好了,父母就高興了,那我也就開心了。慶幸電影中很多事件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最有共鳴的是參加酒局的兩個片段。只能說,偽善,妥協,沉默是我們成長的必修課。畢竟,「懂事」,「長大了」,「成績優異」才是讓父母驕傲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