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才是拍出了食物的本質

2021-02-11 劇王

陳曉卿一出,任何美食紀錄片都要比之遜色。

他的觀眾也身體力行地證明了這個事實:

第一季《風味人間》9.1高分在前,第二季播完第4集,第二季的評分比第一季還高。

怎麼做到的?

在等待陳曉卿之餘,觀眾除了在各類電視劇、綜藝節目裡蹉跎,其實還有各類國內優秀團隊製作的美食紀錄片。

《人生一串》辛辣江湖,是野性的;《早餐中國》溫暖恬淡,是餘溫嫋嫋的。

但只有,只有《風味人間 第二季》,讓看的人嘴饞驚嘆,服氣稱臣。

為什麼?因為食物的本質是平等,它拍出了這種平等。

食物分高低貴賤嗎?

我想不少人會給出肯定的答案,不然何來價格差別?

對各類食物有喜好的人,在潛意識裡對食物也有高低貴賤的劃分。

吃精食的想不通吃昆蟲鼠蟻的,好鹹口的對甜口愛好者的喜好匪夷所思。

這種食物喜好的壁壘,輕則是不理解,重則就是看不上。

《風味人間》專門來打破這壁壘。

它呈現食物的美色與風月,甭管你愛不愛,看就是了。

第一集就「劍走偏鋒」,給甜食愛好者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黃金蜜糖屢次被特寫放大,仿佛讓屏幕都變得黏糊甜蜜;

千層糕鬆軟香甜,和熱氣一起撲面而來的空氣都是甜的。

巴克拉瓦的甜則是酥脆倔強的,油潤又風情萬種的。

本季《風味人間》不像風格四平八穩的教科書,倒像是晚清文學家的閒情小札。

隨意而起,興之所至。

講完甜食,又講蟹。

白灼蟹腿肉,冷冽清甜。

姜蔥炒肉蟹香料味撲鼻,又是另一種火爆的味道。

香箱蟹又精細豐盈,光是烹製手法就讓人嘆為觀止。

蟹糊生甜,又是另一種可能大部人都接受不了的做法。

如果說前兩集還在規規矩矩地講述一部分人的愛好,越往後,越任性。

尤其是雜碎邊角料這集,應該有相當部分的觀眾被勸退。

脂肪含量超過50%的鵝肝;

嫩如豆腐的豬腦;

一鍋滷水就能一鍋端的牛雜;

現實就是,這些食物愛的人非常愛,不喜的人,連聽到名字都要倒退幾步連連拒絕。

這些所有的食物,《風味人間》不但要拍,還要拍得花樣百出真實全面。

豬蹄,在中國有中國的吃法。

江浙一帶,尤其是繁華的上海,愛好「糟」的做法。

製酒的酒糟留存下來,能糟各類家畜下水。

不止豬蹄,雞鴨邊角料都能找到不一樣的歸處。

連糟這類做法都有分類,除了溼糟還能幹糟。

煮熟的事物和酒糟殘渣一起封存幾日,在拿出時又是另一番風味。

而在義大利,豬蹄的做法能讓國內的觀眾看得貌似眼熟其實有不盡相同。

完整剝下整隻豬腳的皮,攪碎豬肉之後灌入豬腳皮內。

這不是國內灌肉腸的做法?

相同的做法不一樣的腸衣,讓最終產出的豬蹄鑲肉西式味道真是足足的。

動物內臟,不同的做法也在挑戰觀眾的接受程度。

呂宋島的族群,對成年的男孩子有關於食物的慶賀儀式,對難得的肉食,他們也有自己的做法。

肝臟等內臟都不能放過,剁碎了和當地香料一起攪拌,放到竹筒裡烤制熟。

是異香滿溢的希希格。

而在中國廣州,動物內臟又是另一種樣子。

內臟被反覆衝洗洗淨,不管大腸小腸還是心肝脾肺,一鍋煮了,久燉出香。

又湯又料,格外肥美。

連大腸這種相當一部分人對之鄙夷的食物,也能在不同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不同定位。

西餐裡它能被小心料理,精緻冷淡和蘸料小菜一起擺了。

居然也能有米其林能評星的模樣。

不過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最熟悉的大腸的樣子,還是這樣吧。

炒制大腸的配料每一樣都要精心選了,紅辣椒剁碎製成紅醬,八角等一應香料俱全。

街邊家常小館的廚師用大鍋炒好香料,紅紅火火的一鍋加入肥腸,香辣細膩。

不讚嘆都難。

幾集看下來,《風味人間》對於食物的記錄真可配「真實」一詞。

它不顧習慣某種食物吃法做法的觀眾,要給你看另一種你完全意料不到的;

要吸引觀眾,大可以選擇一些賣相上天然就能吸引觀眾的食物來拍,就像大胃王們吃播們總會選擇鮮辣觀感的食物來吸引看客,但它也沒有;

搜羅全球不一樣的食物,不一樣的吃法,不僅要拍得全,還要拍得真拍得細。

才不枉「紀錄」二字。

在男孩的成年禮上,長者刀尖上挑肉送到男孩的嘴邊。吃下這塊肉,他就被賦予了成為最勇敢勇猛的男人的祝福。

滿屏是關於食物的野性寄語。

兩百米高空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陡峭巖壁之上,藤蔓掩映之間,危機四伏之後,是接至而來的甜。

這場關於甜的冒險,記錄的不僅是當今世界上仍然有一個族群為了甜而甘願冒的險。

其實也指代了人類歷史上我們看見或沒看見過的,為了食物我們祖先曾經踏上過的徵途。

本季《風味人間》更有溫度的地方還在於,讓人類「吃」這一行為加上了文學的美學。

團隊在世界文學的縫隙裡找尋食物的痕跡,也藉由文學大師的筆觸,點出食物在歷史長河裡曾經溫暖過無數人的痕跡。

在伊斯坦堡,是土耳其作家曾經說過「支撐千萬伊斯坦堡人的,除了帳單、生計,還有..」

畫風一轉,是甜蜜的巴克拉瓦。

講青蟹,人們風裡來雨裡去,就為一口清甜綿厚的蟹黃。

團隊應用了英國作家菲利普的「無畏的人隨遇而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

只要有一口心頭好食物,誰說不是?

講到糟貨,甚至直接引用了陸文夫對於糟貨的評價:

「比酒更醇厚,比醬更清淡,是一種閱盡滄桑後的淡泊。」

最為點睛的還是這句:

「大地的山谷裡,不斷升起的是對生活的渴望。」

合格的美食紀錄片記錄的是各類美好食物,而《風味人間》紀錄的才是食物的本質。

它的創作沒有偏頗,不經食客好惡的選擇。

精緻的粗糙的,寡淡的天然的,拍的不僅是食物,其實是人類的百態生活。

相關焦點

  • 《風味人間》才是拍出了食物的本質
    但只有,只有《風味人間 第二季》,讓看的人嘴饞驚嘆,服氣稱臣。為什麼?因為食物的本質是平等,它拍出了這種平等。《風味人間》專門來打破這壁壘。它呈現食物的美色與風月,甭管你愛不愛,看就是了。第一集就「劍走偏鋒」,給甜食愛好者來了一場視覺盛宴。
  • 《風味人間2》收官 陳曉卿:不健康的、貴的食物會少拍
    《風味人間》第2季中每一集都有個頗具武俠感的標題,《甜蜜縹緲錄》《醬料四海談》《香腸萬象集》……各類食材,盡顯風流。這幾個片名都是陳曉卿取的。在播出前一個月,陳曉卿一下子拿了三組片名方案,最終有「江湖氣」的這組勝出。
  • 《風味人間2》開播,新一季食物X片來了
    那熟悉的、略帶沙質與磁性,能讓人從中聽出食物材質的好聲音,一下就讓我閃回至《舌尖上的中國》中的粉蒸肉、鹽焗雞、紅燜蝦、麻辣火鍋、碳烤松茸……還有正在播放著的,這該死的甜美。》簡直是按藝術寫真的手法,拍出的真·食物X片。
  • 如何拍出美味肥腸?《風味人間2》導演分享心得
    如何拍出美味肥腸?> 責任編輯:黃鈺涵   中新網北京5月19日電 近日,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第四期播出。
  •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食物是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
    遺憾  很多美食沒拍上  過往的大多數春節,陳曉卿都在路上,在拍攝現場。因為新年是食物匯聚的高峰,拍攝與美食有關的紀錄片,節慶是最「出活兒」的黃金時段。按原定計劃,今年春節同樣是《風味人間》團隊非常重要的拍攝期,去年沒拍充分的,大家都想著就當作調研,今年春天還能有一次機會。
  • 《風味人間》背後的故事
    我要尋找到觀眾裡面關於食物的最大公約數,有多少人認為你拍的是我心裡想像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角度,可能對我們的片子就有不同的評價。比如說廚師他就會認為這裡邊關於烹飪的內容太少了,這個可能我們會考慮,但不是最重要的點,因為如果我們拍一個關於廚藝的片子可能受眾就非常小了。我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我們廣袤的星球、不同的文化、多樣的生活方式,然後才是加工、烹飪、呈現、享受。
  • 《風味人間2》裡每個食物都有秘密
    時隔一年半,由陳曉卿、李勇擔綱總導演,朱樂賢、張平擔任製片人,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風味人間》第2季,原班人馬再度回歸。4月26日起,每周日21:20,騰訊視頻全網獨播,首播後豆瓣開出了9.5的高分。
  • 《風味人間 第二季》食物對於我們的意義
    利用平常日子裡的閒暇,看了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不得不感慨導演的功力。光與影的語言,平實而又意味深遠的旁白呈現一場場關於美食的盛宴。其中也不乏對於美食背後文化的解讀,正所謂一方風土人情孕育一方風味。看罷,對食物有了一些思考。
  • 《風味人間2》吃遍全球 陳曉卿:食物是最好信使
    海報  從晚春到初夏,《風味人間》第2季正如總導演陳曉卿所說的「用筷子吃遍全世界」,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走遍全球,記錄下五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種的各地風味美食,記錄下了食物與人在地理、人文、生活方式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奇妙聯繫。
  • 《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 從食物裡感受對生活的熱愛
    從晚春到初夏,《風味人間》第2季正如總導演陳曉卿所說的「用筷子吃遍全世界」,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走遍全球,記錄下五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種的各地風味美食,記錄下了食物與人在地理、人文、生活方式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奇妙聯繫。
  • 《風味人間》第二季,風味足夠,人間略少
    重點左不過是風味和人間1風味要說風味這檔能夠繼承《舌尖》衣缽的美食紀錄片自然足夠風味製作團隊還是沿襲上一季的班底話說回來美食紀錄片裡談人間很難但既然定了這題就硬著頭皮也得上第一遍看沒咂摸出太多關於人間的味
  • 《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 溯「根」地下食物王國
    原標題:《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 溯「根」地下食物王國 獨特的刺激性風味讓它們得以被榨取出極致美味、如「萬金油」般輔佐萬千菜品。例如大蒜,嶺南人用它搭配清甜的海鮮,製作出勁道辛香的金銀蒜蒸老虎蝦;而在中國北方,大蒜在低溫下用醋泡製就能成為碧綠通透的臘八蒜,與牛肚一同爆炒出的爽脆香腴的臘八蒜燒牛肚。另一種根莖類食物生薑,以鮮明的滋味,雄踞調味榜首。
  • 《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溯「根」地下食物王國
    本文轉自【網易娛樂】;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期「根莖春秋志」,於上周日晚21:20上線,浙江衛視同步播出。獨特的刺激性風味讓它們得以被榨取出極致美味、如「萬金油」般輔佐萬千菜品。例如大蒜,嶺南人用它搭配清甜的海鮮,製作出勁道辛香的金銀蒜蒸老虎蝦;而在中國北方,大蒜在低溫下用醋泡製就能成為碧綠通透的臘八蒜,與牛肚一同爆炒出的爽脆香腴的臘八蒜燒牛肚。另一種根莖類食物生薑,以鮮明的滋味,雄踞調味榜首。
  • 風味人間2重磅回歸,嘗的是食物的酸甜苦辣鹹,品的是人世百態
    《風味人間2》正式回歸,山川不改,風味依舊,陳曉卿出品必屬精品。《風味人間2》依然講述的是一場探索全宇宙美味的奇幻之旅,它將人與事物聯繫到一起,在展現美食的同時,傳遞人文情懷,在飽觀眾眼福的同時,溫暖觀眾的心,跨度廣,格局大,有深度。接下來,小叭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小叭眼中的《風味人間2》。
  • 《風味人間》:食物帶來的幸福感,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
    雲逛故宮、雲賞櫻、雲看演唱會之後,《風味人間》第二季開播了,帶我們到地球的另一端「雲逛吃」,開啟一段人文與美食的盛宴。美食紀錄片從來都不缺觀眾。微距的特寫放大了食物原本的色彩,升格鏡頭又還原了原材料在烹飪過程中的變化。所謂的深夜禁片,真是每次都看得我口水直流。
  • 《風味人間》:風味正濃,人間真香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可以看出紀錄片創作者對於美食無國界的追求,全球化的視野,不拘一格的美食主題,炫目的視覺效果,以及美食與人們的情感羈絆,造就了它對觀眾目光、味蕾和情感的多重吸引。《風味人間》第二季,並不滿足於單純地延續,而是在語言形式上力求創新。
  • 《風味人間 第二季》風味人間的一點小錯誤
    作者:我要醉了(來自豆瓣)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67999169/首先說明一點,風味人間糟糕的轉場真是讓人想吐第一集,我想著高山採蜂蜜不是拍過了嗎,後來想起那是舌尖三拍的,以為跨過國境線的蜂蜜就不一樣了,沒有的事。為了拍一個揚州的鏡頭就要新買一雙老北京布鞋是何解呢,麵粉灑在鞋上這件事在餅房裡或說白案操作人員身上是一個失誤,你們以為這很光榮嗎,很丟人的。
  • 《風味人間》沒說完的火腿貯藏都在這裡了
    題材火腿、土豆、筍、螃蟹明明都是被拍了無數遍,但是風味人間還是拍出了不同的味道。 聽說北方的孩子也不知道,鮮麥還能碾條來吃。  在《風味人間》中,與徽州火腿對應的食物就是著名的伊比利亞火腿。 在吃君看來,越了解食物,才越能體會到其中的美味。今晚不如來聊聊,你對《風味人間》的看法?-End-編輯 | 皮皮圖片 | 來源於《風味人間》和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投稿 | yami@yami.ren
  • 一開播就收穫9.5分,回歸「風味人間」再揭食物秘密
    陳曉卿說,每一餐都來之不易,《風味人間》正是希望從「風味」這個謎團開始,在帶給大家食色歡愉的同時,用食物做信使,展現世界不同地區極具個性的傳統美食,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對於生活的熱愛。【內核】用食物來認知世界無論是小小漁船上鏢魚少年的艱辛歷險,還是哈薩克牧民乾脆利落的宰羊殺牛,《風味人間》第一季記錄下的很多故事打動了億萬觀眾,人們被一方水土的人情美味所打動。
  • 《風味人間》第二季:舌尖品嘗風味,心靈體悟人間
    隨著美食類紀錄片不斷走進大眾視野,影像中食物所散發的不僅是色香味的絕妙,更是氤氳著「煙火氣」裡的情感與厚度。日前,由陳曉卿領銜、稻來傳媒和企鵝影視聯合打造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播出,讓觀眾繼續跟隨鏡頭領略美食地圖,從「品嘗風味」到「體悟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