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平常日子裡的閒暇,看了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
不得不感慨導演的功力。光與影的語言,平實而又意味深遠的旁白呈現一場場關於美食的盛宴。其中也不乏對於美食背後文化的解讀,正所謂一方風土人情孕育一方風味。看罷,對食物有了一些思考。
說到食物的意義,我想首先是它賜予了我們能量。
其實更準確地說,是太陽賜予了我們能量。但無可否認,我們無法做到像樹和草那樣將收集到的太陽光直接化為所需。也因為這樣,食物的地位之於我們也就變得舉足輕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維持著我們的生活,支撐著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給予了我們氣力與精神。每每想到此處,才會恍然驚覺食物的偉大。
我想,對於遠古時代的人們,食物的這一意義或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他們,生存與食物二者之間或許該劃等號,尋找食物是當時的人們生命的一大主題。
如今的我們,生存與食物的關係不再那麼緊密。即便如此,仍舊有人將尋找食物作為自己生命的一大主題。他們所尋找的,是他們自己推崇的人間至味。他們的人間至味或許出自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或許有關一段絕佳的味蕾體驗,或許與故人、與情感相關。就這樣,食物之於我們有了其他的意義。
《風味人間》的導演陳曉卿說,「美食離不開人,一方面絕大部分美食飽含著人的智慧創造,另一方面,只有在分享交流的環境裡美食才能彰顯最誘人的一面。」
的確,美食早已成為了一種文化,與人息息相連。如今的飯桌上,食物似乎也因而成為了維繫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不論生活如何忙碌,你總會要閒下來吃一頓飯。「一起吃頓飯吧。」面對這樣的邀請,似乎找不到其他理由可以拒絕。於是,我們順其自然地開始談論起眼前的食物,繼而談論起近來的生活。一言一笑中過去對方的樣子逐漸在記憶裡鮮活起來,推杯換盞間久別重逢的那層若有若無的陌生隔閡慢慢消去。
對於食物的口味相同的人往往能走到一起。
陳曉卿說,「人是以食物分類的,我說的這種分類,不僅是社會階層的分類,也是性格氣質的分類。」偏好同一種口味,或許就意味著你們有著相似的氣質,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你們或許會喜好同一樣東西、厭惡同一樣東西,有了共同語言變成了朋友。又或者換一個思路想,當你與一些人相處地越久,你們一起吃飯、一起聊天、一起交換思想,你們對於食物的口味也就變得越發相近。如此想來,對於食物的口味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
一個人對於食物的偏好或許與遙遠的記憶相關。
對於很多人,也許都會有一種食物讓你想起故鄉。食物就是一種鄉愁,無論走多遠,心和胃也總是連著故鄉。不一定要是故鄉特有的食物,但其它地方的味道總是比不上故鄉的。就像是一種執念一樣,這樣一種「食物鄉愁」一刻也不停地伴隨著離開故鄉的我們。掙扎著、糾纏著,只有等到回到故鄉,將熟悉的美味送入嘴裡的那一刻才徹底得到釋放。
或許,這就是一種有關食物的歸屬感。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原野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