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小學生因考100分,被全班同學鼓掌歡呼"的短視頻火遍微博。
視頻中,這名叫吳卓恆的男孩,聽到老師讀到他名字,並宣布考100分後,一臉神氣邁著小步跑向講臺。正在寫作業的同學們也紛紛鼓掌歡呼,一位小夥伴還離開座位去擁抱他。畫面一派祥和的正能量,在寒冬臘月溫暖人心。
自視頻發出之日起,騰訊官方視頻、人民日報等知名媒體紛紛轉發分享。主持人康輝甚至在央視新聞中,將這個片段分享給全國人民:看了無數遍,為全班孩子鼓掌。
央視新聞直播間記者實地採訪,小男孩老師表示,這位同學為了考100分,努力很久。這一次,終於夢寐以求。
記者問到一名女同學:為什麼要鼓掌?女同學說:他能得100分,我覺得還挺厲害的。
而擁抱小男孩的那位男生則表示:我覺得他努力很久,他從來沒得過100分。
只是考了個100分而已,聽起來平平無奇,為什麼能被全網點讚?
可能有些父母,每天都只忙著自我成功,沒空關心別人成功失敗。更有些父母,自己就是見不得別人好的那種人。
而一個孩子卻能體會到同伴來之不易的喜悅,並送去真誠的掌聲。
強烈對比,這背後,孩子強大的共情力功不可沒。
一、肯為他人動情的人,共情力一級棒
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中指出,成就一個人的高情商,是同時具備七種力,其中之一就是同情力。
在個短視頻中,美國一個小男孩在練習跆拳道時,多次嘗試腳劈木板都未成功,忍不住哭了,時不時想放棄。這時其他小夥伴紛紛給孩子加油,教練繼續鼓勵小男孩嘗試。
周圍小夥伴加油聲音越來越大,就像拉拉隊一樣有氣勢。
最終,小男孩在多次嘗試下,終於成功。全場沸騰起來,夥伴們將小男孩擁入懷中,表示慶祝。
假如只有教練一個人喊加油,聽起來好像是對學生的發號施令。
而夥伴們一起加油,才真正打動小男孩。
挫敗時的同伴打氣,會讓一個人產生信念:我有戰勝困難的實力。
一個合格的父母,就是時刻讓孩子感知與孩子的共情:我懂你渴求,也會陪你面對。
那麼孩子才能學到,共情的力量。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杜克大學曾對"同理心"有一項長達20年研究,研究人員跟蹤觀察全美超過700多個幼兒,對比20年後人生變化。
調查發現,幼兒時期就善於分享、助人為樂,共情力強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被名校錄取,擁有不錯的工作。
缺乏共情力的孩子,往往學業不佳,長大後無法獲得正式工作,還容易養成酗酒、暴力等不良生活習慣,嚴重的走向犯罪。
如美國心理學會主席Gerald P.Koocher說:"同理心決定心智能力表現,也決定人生走向與成績。所以同理心是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有遠見的父母,一定在孩子幼年,就培養孩子共情力,幫助孩子從小積累社會支持系統。
只有懂得愛與被愛的孩子,才能擁有溫暖、安全感、自信力、勇氣與力量。或許他不是最富有的人,但卻是幸福感最高的人。
二、看到他人優勢卻見不得好,成長路上情緒陷阱
名人梁宏達曾在節目中,聊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女孩關閉朋友圈,原因竟然是看到別人升職、加薪、嫁得好,就來氣、羨慕嫉妒恨。女孩索性關了朋友圈,表示把自己嫉妒心"治療"好了,再重新開啟。
梁宏達說,這不叫嫉妒心,而是同伴壓力。
看到身邊或親密的人過得好,就會產生害怕被同伴拋棄的負面情緒。即:認為自己不夠好,配不上一段關係。
關閉朋友圈,逃避一下,雖然能緩解。但不去正視自我與他人優勢區別,日積月累,也會轉化成負向嫉妒恨。
前不久,就有這樣一則新聞。
黑龍江訥河一名張同學,參加完專升本考試後,尋不見自己錄取信息。報警後得知,張同學填報的志願被人刪除,密碼也篡改了。
經過調查,警方發現舍友劉同學嫌疑重大。
劉同學對作案供認不諱,並坦白:見不得張同學成績好,不想看她被錄取。
幸運地是,省招生辦人員通情達理,經核實不是本人刪除的志願,志願可以補錄。
張同學最後被哈爾濱商業大學錄取。而劉同學則被拘留10日。
有網友解氣回覆:你毀不了努力的人,但能毀了自己。
嫉妒,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負面情緒,從嬰兒時就存在。當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嫉妒心也在長大。
幼兒時嫉妒心的孩子會表現得悶悶不樂,愛哭鬧,甚至攻擊行為。隨著長大,自我力量增強,嫉妒心也在變大。父母們若不重視,或用了錯誤方式對待孩子,都會讓孩子萌生更大的嫉妒心,並進化出攻擊報復行為。
東野圭吾在《惡意》中說: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於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
作為父母當發現孩子燃起嫉妒火苗,一定幫孩子找出嫉妒背後原因。
放任孩子將"我痛苦"怪罪到他人優秀身上,自己不會變好,只會引火燒身。
三、引導孩子看到長處,為人父母這樣做
教育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用一個教育心理實驗證明: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或別人對他)有一強烈的積極期待時,他就會按照那個標準來要求自己,並激發自己的潛能,最後真的有可能成為自己或他人所希望的樣子。
對孩子來說,家庭是他認知世界的起點。父母怎麼對別人,決定了孩子與他人關係質量好壞。
父母自己不攀比,不拿孩子攀比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主持人汪涵自爆從不加入家長群。即使太太楊樂樂強烈要求,甚至激將法——你看人家爸爸……汪涵也絕不中招,堅決不加入。
汪涵給出的答案是:自己也是普通人,看到孩子之間成績好壞,也會有比較心理。也怕孩子跟同學攀比,最好辦法就是遠離。
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孩子的最好示範,父母的心智影響孩子心理發展。
作為父母,假如我們無法選擇攀比大環境,但至少可以教會孩子遠離幹擾。只有父母不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孩子才能雲淡風輕,自在長大。
讓孩子看到自己優勢,培養孩子自信心
李中瑩《親子關係全面技巧》中說:幫助孩子增添內心力量,就是多做、多做到、多因做到而得到肯定。
父母多肯定,孩子才會越來越好。
睿智的父母,不要放過任何能放大孩子優勢或努力的機會,讓孩子體會擁有長處的美妙。
例如,日常生活中,孩子取得好成績,父母可以問問孩子對取得好成績的感受。讓孩子對成就的體驗多一些。
例如,在孩子克服某個困難取得成功後,父母可以陪孩子總結,成功的經驗,讓孩子記住努力的方法有哪些。
作為父母,孩子的自信有多少,全憑我們願意發現的地方有多少。只有我們時刻保持一雙慧眼以及不吝嗇讚美的嘴,孩子才會勇敢向前,活出強大。
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
紀伯倫說:只在你被追逐的時候,你才快跑。
競爭是檢驗一個人何等實力的最好方式。為了孩子未來能擁有進取心和真正實力,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參與競爭。
作為孩子堅強的後盾,我們只鼓勵參與,不關心第一。這樣才能保護孩子對競爭的積極性,不會被幾次名次挫敗,最終逃避。
湖南衛視《放學後》有一期,虎媽嚴格教育女兒丁丁,事事要求拿第一,結果丁丁開始逆反,跟媽媽唱反調。
海蘭老師指出:競爭目的,能夠在失敗中嘗試成功。只拿第一的孩子,往往沒辦法體會周圍人。
為人父母不難焦慮,畏懼孩子落後,將來居於人後。孩子的名次,也許是父母最好的安慰劑。
但安慰一時,並不能安慰一生。孩子只有在競爭中體驗到競爭的樂趣,欣賞對手,才能在人生競爭賽跑道,越跑越寬。
作為父母,面對競爭,放下名次,多些鼓勵。孩子輕裝上身,沒有負荷,才能跑得更遠。
四、真正成長,能欣賞他人,也能欣賞自己
人性都有被欣賞的渴望。但只有先去欣賞他人,才能得到他人欣賞。
看到了他人優勢,才能接受到自己也很優秀的信號,對孩子來說,這個啟迪是巨大的。
因為這啟蒙了孩子洞察力,心胸,共情力。掌握這些能力,他的人生之路,一定人心向善,備受擁戴。
其實,當我們教孩子欣賞自己與他人,是在幫孩子為未來鋪路。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孩子肯定別人的能力,培養孩子看見別人優勢的能力,讓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簡介:
陶若素,一位愛讀書的SOHO媽媽,心理諮詢師。堅信"爸爸是家中頂梁柱,媽媽是家的精神堡壘"。分享親子育兒、婚姻家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