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看中國 | 紀錄片裡的中國農業,看完才知道,滿足14億人口腹之慾是怎樣的壯舉
在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引起過上萬網友討論,「中國是怎麼生產這麼多糧食,足夠養活十多億人的?是靠進口還是自給自足?」
Janus Dongye,一位來自劍橋大學的博士用幾張衛星圖,給了我們一個拍案叫絕的回答。
「打開衛星地圖軟體,從衛星視角看中國大地上到底產生了哪些變化。」
在山東省壽光市,你能從下圖看出什麼?是錯落的巖石?貧瘠的灰土地?
我們拉近點看看,平原密布的,其實是上百萬個塑料農業大棚。從衛星視角看,它也是看不到盡頭。
利用大棚,無論哪個季節,瓜果蔬菜都能做到一年多熟。這意味著農產品產量將比普通農田提升幾倍。
大棚裡種的萵筍,從播種到收穫只需52天,這樣一年可以種將近七輪,效率高了七倍。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中國蔬果產消量均在7億噸左右,世界佔比40%。即便與印度這樣大部分國民是素食者,耕地面積大於中國的國家相比,中國也是它的3.8倍。秘訣就在大棚。中國農業規模,讓每一個見識到它的人都感到震驚,包括Janus Dongye本人。 隨著今年夏糧收穫,深入到田間地頭的疫情防控;無人機、大數據齊上陣的農業科技,相信又可以為Quora上的這個答案添上新的例證。
農業農村部6月15日宣布,全國夏糧收穫已到九成,豐收成定局。今年,夏糧增產提質,為保供給、穩物價提供了堅實基礎。
儘管今年夏糧生產經歷了疫情衝擊、「倒春寒」、成熟期乾旱等多重考驗,但由於良種良法配套,再加上科學抗災能力增強,再次實現增產。
夏糧豐收作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糧食收穫,夏糧穩,中國全年糧食供應一定穩。
總體而言,我國是一個將糧食安全上升到戰略高度的國家,中國糧食生產如何滿足14億人的口腹之慾,成為一個全世界都想研究的「課題」。
擔憂疫情下糧食供應不足?不存在的。
來源:新華社王曉 攝
從貧困到富足
中國只用了半個多世紀
用有限的資源 養育了超過14億的人口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這背後
是中國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大規模推進
是對農業科技的持續進步
以及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不斷探索
而最重要的是
億萬中國農民的辛勤勞作和巨大付出
——《超級工程Ⅲ:縱橫》
這是紀錄片——超級工程第三季對於中國農業的描述,不止是《超級中國》:《中國人的飯碗》、《大國根基》、《農藥》、《大國農業》、《創新中國》等經典紀錄片都對中國農業有著精彩論述。
這些紀錄片,忠實記錄了中國農業最震撼人心的一面。
藉助紀錄片的視角,也許日常接觸不到田間地頭的我們,能對千百年來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基礎——農業,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01
Part 1
任何數字除以14億,都是小數目
【紀錄片】《超級工程Ⅲ·縱橫》
第一集《食物供應》
到2030年,中國將達到14億5千萬的人口峰值,這意味著,中國還要為未來新增的一億人準備糧食。
18000噸雞蛋、10多萬噸豬肉、20多萬噸水果,中國一天的食物消耗數量驚人……一個人平均每年要吃掉自身體重10倍的蔬菜量,這個數字再乘以14億,這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不僅如此,從2006年起,中國便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啤酒生產國,每年產量達4654萬千升,是美國產量的兩倍有餘。
中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烈酒生產國。中國每年的白酒產量大約在1360萬千升左右。背後承載著的是中國巨大的酒類消費市場。
中國人: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喝,反正比英國人愛喝啤酒,比俄羅斯人能喝伏特加。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稱,2011年中國食品消費開支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中國的肉類,玉米、大豆等農產品消費一直高居世界前列,
但就像那句話說的:
「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4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4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
在我們這個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國家,農業生產領域的「中國規模」,讓中國的糧食供應,從來不是一個需要擔心問題。
在江蘇省興化市垛田鎮,這裡沒有道路,坐船是唯一的出行方式。垛田素稱 '千島之鄉',耕地面積2.25萬畝。這裡河道犬牙交錯,水網交織,油菜花田遍布其中。
這樣的種植基地,中國還有數十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菜籽油生產國,產量佔全球22%。
有了油菜花,蜜蜂養殖伴隨而生。這使得中國蜂蜜產量又佔到全球30%。
實際上,美國消費的蜂蜜有1/3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
案例還不夠直觀?看看數據怎麼說:這是國家統計局2019年數據。
中國2019年的穀物產量有61368萬噸,分到每個人身上,每天約1.2kg,足夠你吃一天。
以夏糧為例,據統計,今年夏糧面積4億畝,千粒重接近去年最好水平,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初步預計,小麥作為夏糧主體,旺季收購量將達1400億斤左右。
可以說,穀物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守住「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的戰略底線,成為中國穀物產業最根本的競爭力目標。
這背後,科技是糧食穩產的「定海神針」。
02
Part 2
農學博士常年蹲麥田,被當反面教材?
【紀錄片】《大國農業》:
開創了零下28攝氏度以上寒區,不用人工加溫,實現年均畝產蔬菜2.5萬公斤的高產先例。這項中國人發明的技術被國際農業界認為是現代農業技術的一大奇蹟。
中國植保無人機的智能化、精準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人用了短短十年時間,植保無人機在智能化方向發展迅速,已經能夠實現仿地飛行,自主飛行,斷點返航,自動避障等功能。現在,中國製造的植保無人機開始走出國門,飛翔在異國的田野上。
近日,微博上一位被稱為「麥田後浪」的農學博士上了熱搜。
起因是進入夏糧豐收時節,33歲的林文作為中科院博士沒日沒夜地蹲在田裡,忙活科研項目,竟被不少人誤認為是村民,甚至被當成反面教材教育孩子。
但現實情況是林文作為中科院博士,畢業後一直致力研究旱作小麥水分和肥料的高效利用,每天撲在田間地頭,忙著科研攻關。
林文自己倒是也不惱,他說自己出生農村,特別希望能用所學服務農村。
對於一些人,對農業的認知可能還停留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階段,但現實情況是,從農業機械到農業科技,再到農業教育,中國農業的現代化比你想的「高大上」多了。
今年夏糧收穫,由「豐收在望」到「豐收到手」,離不開機械化助力。今年三夏(夏收、夏種、夏管),全國有1640萬臺各類農業機械投入生產服務,夏收、夏種、夏管實現全程機械化。
黃淮海主產區小麥機收率、玉米機播率將分別達到96%、90%以上。麥收進度快、效率高,為保障夏糧豐收提供了有力支撐。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蠶坊村村民呂省委在地頭看著「鐵牛」在麥田裡馳騁。今年他種的3畝麥子預估畝產在800斤左右,畝產比去年增加了100來斤。「麥子豐收了,心裡踏實了。」他說。
「往年這個時候我都要守在路邊攔住經過的收割機才能把自家麥子收了。」
「今年麥子剛熟,區裡就為我們村安排了10多臺收割機。」 他回顧說,過去夏收少說得一個月,現在只需要三兩天。「麥一收,跟著貨車拉上,你要去哪兒就給送到哪兒。」
中國農業科學院2020年工作會議指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提高到95%以上。2019年我國農業科技論文總體競爭力和專利總體競爭力均居全球第二。
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技術進步是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驅動力。
《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指出,1978—2018 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I)增長2.61倍,年均增長3.26%。
其中,體現技術進步的技術變化指數(ETI)增長2.03 倍,年均增長2.81%,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增長的貢獻約為78% ;
體現效率提升的技術、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TSMEI)增長18.88%,年均增長0.43%。
資料來源:根據全國省級農業統計數據計算得到。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在打破成見方面創舉無數。最早人們質疑雜交水稻的可能性,是他從零開始,一步步完成了中國雜交水稻到超級水稻的進化。
目前科研團隊改良試驗的耐鹽鹼水稻,不僅在海南結出了糧食,更是在柴達木盆地的鹽鹼地長出嫩芽。
他培育的小麥品種「矮抗58」及其同系小麥產量達到畝產1300斤,累計推廣近3億畝,增產小麥121.1億公斤,被譽為「黃淮第一麥」。
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提醒我們,中國農業正邁向一個更高的科技水準。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指出:
「農科院將系統梳理全院科技創新重點任務,突出重大科學問題和前沿性、顛覆性、關鍵共性技術,建立『使命清單』,組織實施30項左右重大科技任務聯合攻關,推動優勢科技資源集聚和重大成果產出。」
老生常談的「中國用全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20%的人口」這句話背後,是中國農業科技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巨大效率提升,中國人的飯碗會端得越來越穩。
03
Part 3
中國人的飯碗,為何端得「穩」?
紀錄片《中國人的飯碗》:
中國糧食安全,遭遇到的挑戰是嚴峻的……在改革的思維下,中國已經在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方面,進行了許多新的嘗試,它們將助力中國,打破提高糧食產量的瓶頸。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影響糧食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老百姓擔憂的點,也是本次《2020年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中最為關注的重頭戲。
保證糧食安全,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頭等大事,從古至今,我們一直有「常平倉」的思想。
在漢宣帝時期,我們就把「平準法」著重施之於糧食的收貯,在各地區設立了糧倉,收購價格過低的糧食入倉,以「利百姓」。
當前,我國在糧食儲備應對機制上,除了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外,也有更先進的糧儲管理組織形式,2000年成立的對中央儲備糧進行垂直管理的中儲糧集團公司就是最集中的體現。
今年年初,國內疫情狀況緊張,國家為保障糧食供應有序開展最低價格稻穀收購工作,為農民按時備戰春耕,提供有力支持。
不止是「存量」,「增量」方面,中國農業依舊安全。
此前,中國大豆85%的進口依賴程度,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糧食安全的「缺口」。
今年,《2020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給出的分析,幫我們徹底打消了疑慮。
報告指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農業高質量發展在進一步提升。
全國糧食品種結構持續優化,大豆振興計劃實現良好開局。
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380多萬畝(1畝≈666.67平方米),油菜籽、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較往年有所增加,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疫情期間糧食供給和保障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
2010年以來,我們國家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
聚焦中國人的飯碗,就是聚焦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
就如大型文獻紀錄片《第一犁》第三集裡說的:
中國,把荒原變成了糧倉、把戈壁變成了綠洲、把鹽鹼灘涂變成了良田、把荒郊野嶺變成了膠園,創造了世界農業開發史上的一個又一個奇蹟。
並最終做到「中國的飯碗一定端在自己手裡,碗裡面主要裝中國的糧食。」
文章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