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旺讀《伽達默爾傳》︱哲學與生產它的哲學家

2021-01-08 澎湃新聞

《伽達默爾傳:理解的善良意志》,[加]讓·格朗丹著,黃旺、胡成恩譯,拜德雅 |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536頁,98.00元

今天的人們會出於什麼樣的目的翻開一本哲學家的傳記?在一些有著不尋常性格或經歷的哲學家那裡,人們可能想從中讀到一些奇聞軼事或八卦,以作為日常談資,或給講授哲學時的枯燥增加一點佐料。有的人可能想從傳奇哲學家的人生歷程中尋找某種典範人格,或獲得某種感召自己的力量。又或者有人僅僅出於好奇,想知道孕育那些偉大思想的哲學家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但如果人們都抱著這樣的目的去讀大部分哲學家的傳記,那他們可能會大失所望,因為以此來看大部分傳記都是乏味的。除了少數像馬克思這樣非正統書齋式的哲學家,大概不會有傳記電影會選擇哲學家作為傳主,他們那驚心動魄的歷險主要封閉在思想著的大腦裡。在格朗丹為《伽達默爾傳》所寫的引言中,一開頭就提到了海德格爾關於亞里斯多德生平的著名評論:「關於哲學家個人,我們想要知道的僅限於他在某個時候出生,他勞作,然後他死去。」海德格爾的看法是頗具代表性的,它容易讓人想到錢鍾書有名的「母雞論」:「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如果你關心哲學家的思想,那麼你應該去讀哲學家的著作,何必去了解哲學家是怎樣的人呢;如果你想從作為個體的哲學家那裡學到什麼,那你常常會發現不如去找其他更好的替代者,例如政治軍事領域的英雄人物;如果你僅僅好奇是怎樣的人物孕育了這種思想,那你可能很難逃脫錢鍾書的譏諷。

有一種較弱的辯護,體現在許多不那麼典型的傳記作品中,他們自稱為哲學家的「評傳」或「學述」。人們讀他們是為了幫助理解他的哲學思想: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思想,你必須了解思想家的生平、他的時代、他的生活世界,尤其是他是為了回應怎樣的現實問題,才做出了這樣的思考。更強的論斷會說:你只有了解哲學家面臨怎樣的問題,想解決怎樣的問題,你才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你只有試著去理解哲學家這個有血有肉的人,你才能懂得他真正「想說」什麼,才能理解他那些抽象而普遍的思考背後的真實意圖。依此看法,哲學家和哲學就不是如錢鍾書所說像雞和雞蛋那樣可分離的。為了給自己從事的工作辯護,《伽達默爾傳》作者格朗丹立刻對海德格爾的觀點提出謹慎的異議:「一種思想的出現難道不是對那個時代之焦慮的一種回應嗎?這種思想難道不是內在於每個特定時代下接受這樣或那樣教育的個體的經歷之中嗎?哲學的任務難道不是去思考生活本身,去理解一種生活和一種思想是如何在它們的時代中緊密交織的嗎?」

不過,相比這種謹慎的異議,格朗丹隨後引用的法國哲學家斯蓬維爾的話——它聽起來有些武斷和激進——可能更有益於兩種立場之間的爭辯。他說:「實際上沒有什麼哲學,只有哲學家。」這就是說,在哲學(蛋)和生產它的哲學家(雞)之間,不僅有是否可分離的問題,還有優先性的問題:一個哲學家是因為他思考了哲學,所以才是哲學家呢,還是因為他是哲學家,所以他所思考的東西才被稱為哲學?這聽起來像是柏拉圖關於抽象的美和美的事物、中世紀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的現代翻版。倘若這樣理解的話,結論就會是:只要我們不再贊同柏拉圖式理念的優先性,那麼我們就必須承認,總是哲學家優先於哲學,哲學不過是對個體哲學家之生命和所思所想的一種抽象,一種事後的建構。

伽達默爾(1900.2.11-2002.3.13)

於是,哲學家的傳記在此意義上就具有了更特別的價值,這種價值甚至隱隱地凌駕於一切哲學經典著作之上:一切哲學思想,本質上是一種傳記或學述;而一本好的哲學家傳記,也總是哲學思想的呈現,而且是他更源初、更深不可測的呈現。按照德希達的看法,人們只有把握了哲學思想的傳記特徵,才能真正地進入這種思想。一本好的哲學傳記,或對哲學思想的好的解讀,應該無止境地向那作為自身性、專名、獨一無二個體的哲學家還原,而不只是從中讀出某種普遍的思想。這就如同人們去了解一個所愛的人,不應把他的品質、特徵、話語、思想當做他的化身(這些東西別人也會有),而是在他和他所擁有或給出的東西之間不斷往返,以尋找通達他本人、他的名字的道路。本雅明在《單行道》中說:「相愛的兩個人在一切之中最眷戀的是他們的名字。」其實,與哲學家之間的對話何嘗不是如此呢?正是在這種專名的意義上,德希達在《論生死》的研討班中說:「傳記在今天應該被重估,也正被徹底重估。今天,一個哲學家的傳記不再能夠作為經驗的偶然被考量,也即將他的名字和籤名放在提供給單純內在哲學閱讀的系統之外,藉此人們可以在你們知道的裝飾性和傳統的風格下書寫哲學家的生活,也不能夠作為心理傳記被考量,這個心理傳記根據(心理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等的)經驗的機制來說明系統的起源。一般的傳記,尤其是哲學家們的傳記的新疑難需要調用不止一種新資源,而其中至少包括哲學家的專名和籤名的新問題的資源。無論是(結構或非結構的)哲學體系的內在主義解讀,還是哲學的(外部)經驗—遺傳學的解讀,都絕不能如此探問這一在作品和生命、體系和體系之主體之間的動態邊界。」

於是,哲學家的傳記就具有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價值,它與哲學思想的解讀一起構成了保持張力的兩個端點,召喚我們不斷往返,探索兩者之間的動態邊界。我們應該不斷地從哲學家出發去理解哲學,又從哲學出發去理解哲學家,並且最終總是返回到哲學家本人那裡:對哲學家的思想的正確解讀,永遠不是從中讀出了某種可表述的觀念,而是從中讀出了深淵。

帶著這種方式去看待哲學傳記,那麼我們可以說,格朗丹先生是伽達默爾傳記的幾乎難以替代的作者人選:一方面,他是當今解釋學思想界為數不多的權威,對解釋學,尤其是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他本人與伽達默爾有深入交往,有著長時間共享的生命經驗,這種生命經驗是理解哲學家個體的卓越條件。這麼說當然不是要回過頭來依仗施萊爾馬赫的心理主義解釋道路,這是很早伽達默爾就反對的,同時也是格朗丹本人所反對的。而是說,理解是兩個個體之間生命經驗的交鋒,只有達到相似的生命經驗高度的人,才能夠展開真正的對話。

伽達默爾,攝於2000年。

在格朗丹先生的筆下,這部長達五百頁的傳記所呈現的伽達默爾的思想道路/經驗和生命道路/經驗,正有著典型的相互呼應、相互闡釋的循環關係。一方面,伽達默爾的思想總是謙遜而靈活地尋求傾聽和理解,總是更願意假設他人比自己更正確,總是抱著「理解的善良意志」去展開對話,並且相信在這種對話辯證法的展開中,我們能收穫更豐富的生命經驗。這種經歷痛苦和否定而無限展開著的對生存的理解,就是解釋學所追求的目標。為此,他總是反對科學理性的片面性和有限性,總是呼籲在解釋學的精神下走向對話和團結。另一方面,伽達默爾本人的生命歷程也有著相似的形象。他曾用自己年輕時學騎自行車的經驗來描述自己選擇的生命道路和思想道路:「我有一個孤獨的童年,他們給了我一輛自行車讓我支配,我只能獨自學習騎車。在我的花園裡有一座小山丘,我從上面往下騎。在失敗幾次以後,我有了一個重大的經驗:只要我緊緊地攥住車把,我就總是摔倒。但當我放鬆時,它就會自己向前。直到今天,這個例子讓我們明白了政治家也明白的事情以及構成其使命的東西:如果他想要能夠領導和實現其目標的話,他必須創造平衡的局面。」在伽達默爾尋求職業前途時,在他面對納粹的強大壓力時,包括在他後來擔任萊比錫大學校長期間,他的行為和選擇總是儘可能地在不同力量、不同原則之間尋求平衡,如同他的解釋學總是尋求在不同立場之間找到平衡。這種權衡取捨,伽達默爾將之闡釋為亞里斯多德的「實踐智慧」。

這種「實踐智慧」和無原則的圓滑權變怎麼區分呢?我們可能會有些遺憾地發現,在所有這些問題的處理上,伽達默爾從來都不是在道德上無可指摘的,甚至我們會發現,若單從道德上來評價,伽達默爾可以說是十分平庸的人物。他曾為了獲得教職而向納粹勢力做某種圓滑的妥協,在可能的危險面前他總是缺乏抗爭的勇氣,甚至在私生活上,他對愛人也屢有懦弱背叛之舉:和他的老師一樣,他在有家室的情況下愛上了年輕漂亮的女學生。而在對方落入納粹虎口時,他卻沒有試圖營救,而是儘可能地切割關係以免引火上身。

如果我們聯繫前面談的生命和思想之間的關係,那麼這不意味著我們在自相矛盾。一個偉大的思想不是意味著哲學家要有一個偉大的道德人格,至少在西方哲學的語境中是這樣。對於中國思想來說,問題可能會有所不同,因為中國思想一開始尋求的就是生命和道德的學問,而不是純粹的探求真理。但在西方思想界,我們見過了太多太多的反例。雅斯貝爾斯曾經感嘆過,他很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偉大的海德格爾思想,會誕生於道德人格如此平庸的人物身上。但問題在於,這種「道德」的評價對於哲學家的生命而言可能並不是十分關鍵的衡量尺度。甚至我們會說,一個「偉大」的人格可能不必是一個崇高的「道德人格」。在這裡,是否足夠強有力、足夠富有藝術性、足夠獨創和典範,可能才是更好的標準。我們這裡並不是要走向尼採的立場,把道德的尺度看做是平庸而頹廢的尺度。但我們應該承認,偉大的思想家有權力重新思考和界定道德的尺度,而不能僅僅被固有的道德尺度所評判。有些時候,我們可以像評鑑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樣,去評鑑哲學家們:有充滿缺陷的英雄,有富有魅力的惡棍,也有標準但卻平庸的好人。我們可能不認同某些哲學家的一些做法,但卻不得不欽佩他們強有力的生命力和獨創的個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指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必定是一個「偉大」的人,因為,要創建一種堪稱偉大的思想,必須要常人無可匹敵的心理能量的力度和持久度。

按照這種尺度,讀完《伽達默爾傳》的讀者,也許會多少有些失望。因為客觀而言,伽達默爾不是西方哲學史上那種第一流的天才。他不像尼採那樣有強悍地衝破一切藩籬的徹底性,也不像維根斯坦那樣有直指根底的迷人的偏執力量,甚至他的老師海德格爾一開始曾認為他完全缺乏哲學的天賦,只是個平庸的學生,很長時間沒搞明白什麼是哲學。在生活和行為上,伽達默爾也基本沒有擺脫學院教授的既定軌道。但可能恰恰是這一點,是《伽達默爾傳》最讓我受啟發的地方:他的思想和生命都帶有一種平凡的偉大、不典範的典範,因而昭示了一條「可學而至」的思想道路和生命道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的讀者而言,這可能更具有借鑑意義。

《真理與方法》初版本

從生命道路上說,伽達默爾直到三十八歲才獲得一個稍微穩定一點的正式教職——萊比錫大學的編外教授職位,他很長時間內成果發表都可以說乏善可陳,直到六十歲時,才撰寫出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專著,並且在此後的十多年時間裡,才逐漸收穫緩慢的成功。從思想道路上說,他的解釋學強調人文主義根基的浸潤,強調長期積累、緩慢訓練而養成的良好分寸感和趣味,強調靜水流深的視域融合的解釋學經驗,這對於所有人文學科來說都是十分適用的,是這些學科的「反對方法的方法」。對於人文學科來說,天才式的洞見當然很重要,但長期積累所形成的視域更加可靠。對於大多數人文學者來說,這可能都是唯一一條通向偉大的道路。坊間傳言,王季思先生有半開玩笑的「治學秘訣」:「做學問不靠拼命靠長命。」從伽達默爾的角度看,可以有另一層意思:人文主義的傳統中,重要的思想從來都離不開時間的緩慢積累。

今年是伽達默爾誕辰的一百二十周年,從以上角度看,我們今天翻開《伽達默爾傳》,紀念這位百歲老人,無疑會是富有教益的,無論人們是想從中得到對解釋學思想的更深理解,還是想從哲學家本人那裡獲得啟發。解釋學告訴我們,一切無非是存在論的解釋學經驗,活生生的生命經驗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讓我們去聽聽這位富有智慧的老人的經驗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據說獅子座的人成不了哲學家|每日讀第14期
    那麼,讓我們看看巨蟹寫的獅子和哲學家之間的關係……摘自|微信君與責編的閒聊當獅子遇到哲學家用手撫摸它濃密的長肚毛,輕撓它的脖子,都讓他感到愜意的享受,令他放鬆,幾乎就像一個幼稚的情人。儘管在愛狗人士中這一舉動顯然無可厚非,但與狗對話還是有點傻裡傻氣的。布魯門貝格懷疑是否真的可以與這頭獅子對話。他並不會站起身來,撫摸獅子的鬃毛,然後熟練地帶它去遛彎。獅子看起來完全不需要這樣溫柔的對待。儘管毫無懼意,但布魯門貝格對獅子懷著深深的敬意。
  • 哲學家們的「末日」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關於死亡,哲學家的思考比普通人更具有深刻性,西塞羅就曾經說過:「探討哲學就是學習如何去死。」     蘇格拉底死得十分高貴,但大多數哲學家,死得都很庸常。     我最近讀到的《哲學家死亡錄》(商務印書館2015年3月版)一書,是由英國哲學家西蒙·克裡切利撰寫的,記述了190餘位哲學家的死法。
  • 【薦讀】15位哲學家的至理名言,你悟懂多少句?
    它看似晦澀、冰冷,實則全然是生活的總結。當然,哲學並非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不過從下面這些哲學家的名言中,我們或許也能悟出某些生活的真諦。1、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2、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3、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 德國哲學網絡走紅,哲學家成為網紅,這是它走向毀滅的開始嗎?
    黑格爾想像這樣的世界和平意味著出現一個先鋒國家,它將戰勝其他國家,帶領人類歷史走向充分實現潛能的進步。就黑格爾而言,普魯士(祈禱美夢成真,統一的德國)具有獨特的位置,能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其他任何國家的哲學家都沒有如此強烈地將國民身份認同概念建立在其思想體系之上,其他任何哲學家都沒有把這樣的命運壓在祖國身上。
  • 為什麼牛人骨子裡都是哲學家?
    那一時刻,它的模樣仿佛它的狼祖先。其實,人類的獸性,儘管從外表已經被徹底抹去,但是在某些陰暗的角落,可能比狗之如狼更厲害。二原研哉說:「我是搞哲學的碰巧做了設計」。幾乎所有厲害的人,各個領域的,甚至包括商人,骨子裡都是一個哲學家。
  • 15位哲學家語錄,讓思想更深邃
    4、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5、誠實比一切智謀更好,因為它是智謀的基本條件。1770.8.27~1831.11.14,德國哲學家1、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
  • 知性特質的哲學家型(INFP)
    幸運的是,夢想幻滅之後,你會漸漸地痊癒並且慢慢地接受伴侶的缺點,雖然你仍沒放棄試圖將他改變成你一開始陷入愛河時擁有的那個完美的形象。  你的最佳戀愛類型  許多研究發現,一個男性哲學家型最有可能和他的鏡子影像結婚:也就是娶一個女性哲學家型。同時,研究也指出不管是男性或女性哲學家型,最快樂的事就是和同一種戀愛類型的人結婚。
  • 尼採:所謂「哲學家」
    ——培根所謂哲學家,就是那種專心一意體驗凡人所不能理解的事物,並耳濡目染、聆聽疑惑、希望、做夢的那群人。哲學家的那些「奇怪的想法」,經常要遭受到外界的攻擊,而他們對於外界這些無情的攻擊——卻處之泰然,仿佛那些不過是鳥鳴一般。他們是那種多愁善感,對於任何小事都會咆哮、呻吟、心碎、傷心。哲學家——噢!就是常常從自己心中隱居起來,偶爾也害怕自己的人。
  • 哲學家與愛: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
    奧德·朗瑟蘭、瑪麗·勒莫尼耶 著,鄭萬玲、陳雪喬 譯選自《哲學家與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社會上有這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哲學與愛情,水火不容。至少自近代以來,哲學和愛情被要求必須分開。愛情,縱使讓人歡喜愉悅,也無法抵擋世人對它的絕望。愛神丘比特,單純天真又心懷不軌,翅膀下藏著讓人喪命的弓箭,與其他諸神一樣淪為了古老的笑話,被永久地埋葬。
  • 40、哲學家皇帝丨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
    如果說奧勒留是位好皇帝,那倒不錯,說他是位哲學家,或許更適合。因為,奧勒留非常崇拜一些哲學家,尤其是一位叫做芝諾的希臘哲學家。奧勒留不但把他的話當成了金科玉律,而且還很認真地去實踐呢!因此,後來的人都稱他是「哲學家皇帝」。如果你沒忘記的話,蘇格拉底、柏拉圖也是希臘的哲學家,不過,芝諾比他們要更晚一些。芝諾曾在雅典的斯多噶講學,後來的人便把芝諾的主張稱為斯多噶學派。他認為:一個人要活得快樂,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克制欲望,不在乎享受。
  • 【開端】:戀上哲學家
    本片是哲學家莎樂美的傳記電影,用交叉剪輯的方式將她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富傳奇色彩的三個時段呈現出來,連接這些片段的線索則是明信片,角色被放置於靜態的景物和人物之間,宛若行在畫中。場景回到室內,字幕交代地點與時間,這也間接解釋了燒書的人是納粹分子,這是一種非常有質量的電影表達,它用片段式的信息讓觀眾產生關聯感,調動了觀眾的「心理完型」的功能。而且從拍攝上來說,十分經濟--它省去了演燒書的那些演員。
  • 這些哲學家,簡直就是金句小王子!
    他記這本筆記的原因,是希望從那些偉大的哲學家身上尋找到一些啟迪,讓自己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然而,哲學家們各執一詞,有的說人生是悲觀的,有的說生活就要及時行樂,還有的說人類的生命不值一提。 所以,哲學金句真的可以指導人生嗎?
  • 古希臘時期的女性哲學家
    2009年電影《風暴佳人》(Agora)改編自天文學家、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希帕提亞(Hypatia)的故事,她是當時德高望重、博學多聞的異教貴族,最後卻在亞歷山大港被一群基督暴徒謀殺。儘管劇情偶爾略顯誇大,但它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科學或哲學領域並非完全由男性主導。這與大學課程教材呈現的相反。
  • 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在教育學的漫長發展立場中,經歷了萌芽階段,創立階段和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很多的人物以及觀點的出現,那麼在萌芽階段就出現了這樣一個涉獵多個領域的哲學家,因此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他就是——亞里斯多德。
  • 這些哲學家,簡直就是金句小王子
    深讀第92期 ,讀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迷戀於一些「金句」,以至於經常會摘抄上滿滿一筆記本。哲學暢銷書作家丹尼爾 · 克萊恩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偶然翻出了一個本子,裡面記滿了哲學名言短句。他記這本筆記的原因,是希望從那些偉大的哲學家身上尋找到一些啟迪,讓自己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
  • 愛情的哲學思考——西方哲學家愛情觀述評
    ——朱自清本文將古希臘至德國古典哲學期間西方哲學家對愛情的思考概括為人與愛情、愛情的本質與特徵、愛情的價值與意義、愛情的形式與藝術、愛情與婚姻、愛情中的嫉妒六個方面 ,並對其進行簡要述評。愛情不是從來就有的 ,它是歷史的產物。愛情的產生以一定的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為基礎。
  • 為什麼媒體對大哲學家帕菲特去世反應冷淡?
    他說,「來讀哲學的學生比以往時候都多」。在牛津,哲學系有180多位教職員工。      約翰·格雷更批判。「今天沒有知性的大眾讀者會追學院派哲學了。」他指出巨大的變遷使得哲學這一學科的地位發生變化。首先,二戰是一個重要原因。「由於二戰,像伯林、漢普夏爾和哈特這樣的哲學家對這個世界有大的經驗,使他們作出困難的抉擇,這給了他們伯林所說的』現實感』。」
  • 名人堂·訪談|哲學家陳嘉映:我們要培養一種新的「心智技能」,把...
    陳嘉映的版本是:「我相信,一個哲學家之所以對哲學、對概念邏輯感興趣,是因為有一個根一直連在他要解決的問題上,把它叫作生活態度的問題也好,靈魂的問題也好,隨你。這是一件跟自己有關係的事情。做哲學就是仍然努力地保護我們的知識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聯繫。說到底,還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嘛,就是人應當怎麼生活。
  • 哲學餐廳:和哲學家一起蹦個迪
    只不是是會被人罵作窮酸罷了吧和哲學家一起蹦個迪,當《論語》或《四書章句集注》置於閃光燈下一個伴舞女郎又回打多少虛假面孔的臉?如果我再給他說我今天竟然還想組織一個和哲學家一起蹦個迪,他不得氣死?而且,這個哲學家不是福柯他們,他們能幹出來這種事不稀奇要的是那些做中國哲學的人,那些滿口仁義禮智信,滿口格物致知講究誠心正意的那群人這才好玩嘛當然了,我就算做這個事情,目的也不是為了捉弄一些人,那些人值得捉弄嗎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鮮有哲學家發表史學理論作品,他們也往往各自為戰。史學理論幾乎全然被分析哲學家視作科學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它的最佳方式是處理亨普爾在《普遍規律在歷史學中的作用》③中提出的問題。在對證據、理論、因果關係和解釋的分析中,科學哲學發展迅速。它借鑑經驗主義的預設(正如科學本身被假定的那樣),吸收數學和物理學、概率論和數理邏輯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