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091 誰是公孫衍——他才是張儀真正的對手!

2021-02-13 謝濤聽世界

我們的故事講到了蘇秦,說到了這一段任何一個評書家,都會覺得非常的頭疼,說的非常的吃力,原因很簡單,這幾年戰國的歷史實在太亂了,亂得讓人看不下去,歷史的記載,又太過簡單,或者互相矛盾,很多的事情,沒辦法理清個頭緒。想把合縱連橫這一段歷史說的比較明白,我們首先說清楚以下幾個人之間的關係,那就是蘇秦、張儀和公孫衍。

根據史記記載,蘇秦是洛陽人,他撮合了山東六國以抵抗西方的強秦,策略那是相當的成功,蘇秦身佩六國相印,每一次出行後面大車小車跟著十幾部,隨從一大堆,招搖過市,連當初看不起他的嫂子,都不敢正眼看他,那是相當的風光。

但是能夠從字裡挖出字來,擅長從字裡行間讀出味來的史學家,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歷史上有些事情,那是不可靠的,正如眼見並不一定為實一樣,歷史同樣存在被浮誇、被偽造、被篡改的可能,對於赫赫有名的蘇秦也不例外。倒不是說歷史上沒有蘇秦這個人,而是蘇秦的那些破事兒,被吹的過頭了,準確來說是被人偽造了,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是大史學家錢穆,他認為是後世的縱橫家們集中拼湊了神奇的蘇秦。

而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想認蘇秦做乾爹,而是蘇秦身上承載了太多成功的希望,這些希望是什麼呢?就是「位高、多金、車騎、輜重,擬於王者」,這一些都是縱橫家們日思夜想,白天晚上做夢都希望達到的目標,所以,無限擴大蘇秦的能力,說蘇秦既約六國從親,而秦兵不敢窺函谷關15年,意思是說蘇秦搞了六國合縱,弄的秦國鬼子15年不敢兵出中原。

宋朝的司馬光對這一點就提出過質疑,他在《通鑑考異》當中說,根本就沒這回事,他原文記載,「此出於遊談之士誇大蘇秦而云爾」,意思是說,只是那些吹牛皮的人誇大蘇秦的事跡而已,那麼司馬光說的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我們用歷史來說話。

從周顯王36年,就是公元前333年,合縱成功了,再到周慎靚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17年,蘇秦被刺身亡,這十幾年的時間裡,其他的國家我們就放下不說,單單是秦國和自己的老冤家老鄰居魏國就打得一塌糊塗的,沒事幹就掐架。怎麼能說天下無戰事呢?怎麼能說秦國鬼子15年不敢兵出中原呢?我們更願意相信,蘇秦只是一個小字輩,相對於後來風光無限的張儀來說,只是歷史上的一個小人物,他是在張儀風光無限的後期才登上政壇,並且在政壇嶄露頭角的。

根據近代史學家楊寬先生的考證,蘇秦的活動至少被提前了30年,怎麼個30年法呢,《史記》這本書,說蘇秦死於公元前317年,而《戰國縱橫家書》說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足足33年,那太史公為什麼要把蘇秦的年份往前拉30年呢?錢穆先生說,蘇秦、張儀的故事,雖不可信,但編造故事的人的心理背景是可信的。蘇秦在東方,張儀在西方,各為國相,互為默契,而且能夠保持,而保持祿位,這段話記載在《國史大綱》當中,換句明白話來說,蘇秦、張儀兩個人是可以作為當時縱橫家的傑出代表。當時確實存在那樣的人那樣的事,只是可能是蘇秦,也可能是趙秦,等等不同而已,退一萬步來說,也正是當時的人們當時的史學家把這些人集中在一起了,變成一個傑出突出的代表,當時的歷史,才看起來是如此的精彩和令人回味。

可能您要問了,如果不是蘇秦,那是誰呢?他就很可能是戰國當中的另一位著名的縱橫家,公孫衍。顯然在炒作自己的知名度方面,公孫衍遠遠落後於蘇秦,蘇秦太能包裝了,公孫衍太低調了。公孫衍魏國之陰晉人,他曾經在魏國出仕,任犀首這個職位,之前也為您說過了,犀,就是犀牛的犀,首,就是頭部的那個首級的那個首,犀首,後來就成了公孫衍的代號了。

在歷史文獻《史記集解》當中,引司馬彪的話說,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將軍。從這個角度來看犀首應該是武官的職位,不過犀首到底是公孫衍的官職還是他的雅號,歷來也有爭論。民國時期的學者黎東方,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解釋,就是說公孫衍的頭長得跟犀牛一樣,所以叫犀首。這種說法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句童謠,公孫衍的頭像皮球,有山有水有河流。黎東方的這種說法基本上可以屬於是奇談怪論,你想這個人的腦袋長得跟犀牛一樣,你能看得下去嗎,夜裡出來上茅房,還不嚇死十幾口人呢。所以結合後來的史實來看,我們更願意相信,公孫衍的性格跟犀牛很像,外表柔弱但是很有攻擊性和危機性,以後為你講的公孫衍的故事,將會證明這一點。

相關焦點

  • 張儀跟蘇秦誰更厲害?看他,瞬間就明白了!
    除了張儀之外,筆者今天要說的另外兩位相關人物——公孫衍和蘇秦也在劇中出現了,剔除影視劇賦予人物的趣味性和藝術表現形式等傳奇色彩,真實的他們又是什麼樣子呢?三個人都同樣是戰國時期翻雲覆雨的人物,同樣謀略出眾,但因為三人都是縱橫家,且所處年代相近,難免會被放在一起比較。張儀是連橫之術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作為合縱代表的公孫衍和蘇秦,誰才是那個能與之比肩的人物呢?
  • 惜舌甚於惜命的大秦帝國相邦張儀
    張儀年輕的時候,曾經跟隨鬼谷先生學習縱橫之術,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張儀、公孫衍、陳軫三大縱橫家,張儀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以張儀為首的縱橫家信奉「強國最先伐交」的道理,所以依靠出色的外交手段,為國家謀求強盛之道。
  • 戰國 098 多管閒事的陳軫——一招定公孫衍和惠施的矛盾
    公孫衍討回了三十輛馬車,然後把這馬車都停在自家院子裡,但是遲遲不肯出發。在此期間派出手下的人,到大街上到處宣揚,說公孫衍要出使燕國、趙國啦,趙國、燕國想要上賓對他呀,這種消息很快就被燕國和趙國駐魏國地下辦事處的辦事員得到了,不用說,這是頭等大事,趕緊麻溜的回去報告自己的國君,並且安排人手準備迎接魏國大使。
  • 《大秦帝國之縱橫》戰國風流-那個時代的君臣,對手,夫妻
    後來被秦惠文王(霸道總裁)路上撿到活的才甘願籤約,結果乾了一仗又過不了自己的母國情懷跑回魏國去。屈原是楚國公族,天然忠於自己國家,一腔熱忱。後期楚懷王被張儀騙得團團轉時,他三番四次進言也無法挽救決策,當我鬱悶楚王為啥這麼簡單的騙局看不出來時,也就突然理解了離騷裡那股情緒的由來。原來激憤的不僅是王不察餘之衷情,還有整個官僚的陳腐,貪婪,和不作為。如果多一些人肯認同我,王是不是就會動搖和考慮我的意見?
  • 《大秦帝國之縱橫》張儀一生
    一是與秦王嬴駟的君相兄弟之情,二是與其母親的母子之情,三是與蘇萱和姬狐公主的愛情,四是與羋王妃與對手公孫衍等情誼 其中君相和愛情每每讓我落淚。與秦王嬴駟之間雖是君臣,卻也真是兄弟,他們的一生交錯貫穿了整部劇,從嬴駟還未見其人伊始,到嬴駟被逼死。良相先見之言天下皆有之,明君少有,張儀為何來秦也是因秦有明君,可以連橫一統天下,秦王亦有此意。
  • 《大秦帝國之縱橫》「我偏要勉強」:公孫衍和魏嗣
    魏王志大才疏,六國一盤散沙,聯軍各懷鬼胎,但公孫衍偏要合縱攻秦。你說他理智,他變更陣營操作頻繁,簡直是左右橫跳,而且平臺越跳越差,越走越偏,屢戰屢敗。你說他不理智,他亦將亦帥,能文能武,業務能力極強,他又屢敗屢戰。你說他有情,他比誰都無情,所謂慈不掌兵,他以戰爭為手段,每次興兵都是生靈塗炭。
  • 戰國縱橫家--蘇代
    蘇代,戰國時縱橫家。東周洛陽人。蘇秦族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愍王。還燕,遇子之之亂,復至齊、至宋,燕昭王召為上卿。或雲秦兄弟五人,兄代、厲、闢、鵠,並遊說。秦最少,故字季子。田需死,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代曰:"然則相者以誰而君便之也?"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請為君北見梁王,必相之矣。"昭魚曰:"奈何?"代曰:"若其為梁王,代請說君。"昭魚曰:"奈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代曰:'君何憂?'曰:'田需死,吾恐張儀、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憂也。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
  • 公孫衍早就聲名鵲起,卻在秦魏兩國之間徘徊,名士的底線在哪?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真實歷史背景下的公孫衍。根據歷史記載,當時公孫衍他是作為魏國的改革家而登場,在魏國已經有了不小的名氣。因為史書對他的記載,稱呼他為犀首公孫衍,這個稱呼可謂是非常的尊崇,雖然我們現在仍無法考究,這到底是單獨對於公孫衍這個人的稱呼,還是說這是一個官職,但至少在魏國有很多的人敬佩他,這是真實的。那麼為什麼公孫衍逃離了魏國,要前往秦國呢?
  • 輕鬆讀懂戰國,電視劇再也騙不了你
    在11年裡,他先後兩次用圍魏救趙的計策(前354年救趙,前343年救韓),打敗魏國,並報了仇。戰國時期的故事精彩紛呈,輕輕鬆鬆就能講出幾十個。估計你已經被弄暈了,分不清誰跟誰了吧。講故事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就是很容易忽略時間的長短。有時候一句話幾十年,有時候一整篇只講一小會。然而,大家知道,時間總是不急不慢地走著。它才不管你故事精彩,還是平常。
  • 【睡前故事】| 甘茂到底有多牛,僅用一條毒計就逼走了公孫衍!
    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僅用一條惡毒的計謀就逼走了謀略過人的公孫衍,這個人就是戰國時期的甘茂。甘茂是戰國時期下蔡人(今安徽潁上縣甘羅鄉) ,曾侍奉下蔡的史舉先生,跟他學習諸子百家的學說。後來通過張儀、樗里子的引薦得到拜見秦惠王的機會。秦惠王接見後,很喜歡他,就派他帶兵,去幫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後拜為相國。
  • 國際老闆節談戰國:老闆不算啥,以蘇秦公孫衍吳起廉頗為例
    後來公孫衍也憑藉合縱的本領,混了口好飯吃。公孫衍是啥來頭?以前是秦國的大良造,和後來的白起一個職位,都是能徵善戰的狠人,給秦國著實攻下不少城池,他的情況不像蘇秦,蘇秦更像是大學剛畢業出來找工作的,公孫衍已經是公司高管了、想當總經理的人。
  • 張子一怒而諸侯懼,居而天下息,秦國「戰忽局」才是頂級的戰忽局
    他雖然足不出戶卻能夠輕易左右天下大勢,他的弟子遍布列國,孫臏、龐涓、商鞅,蘇秦、張儀、毛遂,幾乎每一個弟子都是攪動天下風雲的大人物,尤其是今天要出場的這位張儀同志,不但深得鬼谷子縱橫之術的精髓,而且真正詮釋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絕佳技藝,這個技藝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叫做「忽悠」,所以很多網友戲稱張儀乃是「秦國戰略忽悠局的首席局長」。和其他國家動起嘴來根本「不講武德」,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勢利之徒。
  • 亂世攪局者:戰國縱橫家集團的鼎盛時代
    但真正和張儀鬥智鬥勇的還是公孫衍。作為四角格局之外的東北一隅,燕國採用的是自保性國策。雖然不直接抗秦,也在靈活利用中原的混戰,最終達成了削弱齊國的目的。作為周人的蘇秦,最早把周國和秦國作為遊說的主要目標。但周王身邊的人,速來知道蘇秦能言善辯且重視功利心,所以沒有加以任用。而在秦國,因為缺乏經驗,蘇秦的第一次遠行以失敗告終。
  • 張儀:戰國頂級大忽悠,臉皮之厚,口才之出眾,玩各國於股掌之中
    :悽涼無說處,秋盡有寒雲隨著近來螢屏上戰國題材電視劇的熱播,那理不清關係的時代也漸漸被世人識得,特別是在《大秦帝國》和《羋月傳》中,眾多風雲人物也從故紙堆中立體了起來,其中,張儀的形象尤為突出。張儀作為縱橫家的代表人物,為歷代所追捧,他們的嬉笑怒罵,無時無刻不牽動著七國的神經,「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有此等人物操控朝局,左右天下,使戰國時代精彩紛呈,好戲連臺。
  • 真的是羋月救的張儀?魏美人是死於張儀的計謀?
    張儀出道的時候兩手空空,窮困潦倒,幸虧羋月出手相救,才揀了一條小命。後來憑著一副「口條」,利用「連橫」術破「合縱」,一己之力改變整個戰國的格局。果真是如此嗎?劇情對歷史改動了多少?▍張儀為什麼被打?張儀學成下山,將楚國當成自己弋獲功名的首站。
  • 重用屈原的楚懷王,卻被張儀騙得團團轉,最後死在女婿手裡
    戰國風雲變化,戰爭一觸即發,各國都因為利益的互相捆綁,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的都是一種微妙的平衡,小國依附大國而保存,大國和大國之間既相互結盟合作又互相對立。春秋時期戰爭還堅守著禮儀隊列,戰爭的頻率和時間遠遠比不上戰國。而隨著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封建經濟的改變。戰爭的周期縮短,時間卻延長了,就出現了一大批的軍事謀略家,對排兵布陣和戰術多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