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戰國時期,鬼谷子是一個特別神秘的人。
首先此人很長壽,大約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間都在世,要知道當時的人均壽命才30歲左右。他雖然足不出戶卻能夠輕易左右天下大勢,他的弟子遍布列國,孫臏、龐涓、商鞅,蘇秦、張儀、毛遂,幾乎每一個弟子都是攪動天下風雲的大人物,尤其是今天要出場的這位張儀同志,不但深得鬼谷子縱橫之術的精髓,而且真正詮釋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絕佳技藝,這個技藝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叫做「忽悠」,所以很多網友戲稱張儀乃是「秦國戰略忽悠局的首席局長」。和其他國家動起嘴來根本「不講武德」,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勢利之徒。
那麼就讓我們走進勢利之徒張儀的內心世界,來看一看屬於他的抱負和理想。
張儀者,魏國安邑人也,年少之時就拜入了鬼谷子門下,和蘇秦是師兄弟,共同學習遊說之術。蘇秦主修「合縱」,主張聯合山東六國來共拒強秦,而張儀自創「連橫」,用遠交近攻之術瓦解六國聯盟,以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列國君主,利用各國的弱點逐個擊破,讓他們困於眼前的利益對秦友好,眼睜睜看著秦國慢慢強大。《韓非子》一書中曾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鬼谷子高徒這一縱一橫,簡直就像是在下棋一樣,所謂的大爭之世,不過是人家的棋盤罷了。
然而「連橫」之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當時秦國遵循商君之法強勢崛起,依靠著函谷關的地利,進可攻退可守,這對山東六國威脅很大,尤其是公孫衍帶領秦軍收復河西之地後,山東六國開始商議合縱攻秦之策,妄圖把秦國扼殺在崛起的初期階段。
所以此時的秦國很尷尬,你說他強大吧,他確實強大,但還沒有強到足以和六國開戰的地步,齊國和楚國隨便挑一個出來,都能讓他喝一壺,六國一起上,他必死無疑,對於秦國來說,東出還在其次,防止其他六國聯合起來搞自己才是關鍵。於是秦國版的「戰略忽悠局首席局長」張儀同志就義不容辭地擔當了這個重任!
魏國失去了河西之地後,魏國人公孫衍突然良心發現,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母國,於是辭去了秦國大良造之位回到魏國,專心「合縱」山東六國要搞垮秦國,大魏王好不容易盼到一位重量級流失人才回歸,當然對他委以重任,並支持他搞出了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意思是讓這五個國家互相承認,各國君主都擁有「王」的稱號,然後團結起來應對外部威脅。
面對第一次五國合縱,張儀的辦法是先籠絡齊楚,穩住有實力的大國,然後對已經衰敗的魏國又拉又打,先佔領了魏國的蒲陽,然後又還給魏國,用魏國的城池當禮物送給魏國,騙取了魏國上郡的十五個縣,然後又利用魏國的懼怕心理,迫使魏國承認秦惠文君稱王,這使得五國聯盟互生嫌隙,不攻自破,這是連橫破合縱的第一波攻擊。
公孫衍見一計不成,於是再度策劃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以楚懷王為聯盟老大,
還聯絡了秦國背後的義渠部落,妄圖讓秦軍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之中。這一招還真靈,秦軍為應付五國聯軍把兵力都派到了函谷關,雖然函谷大勝,挫敗了五國聯軍,但西部兵力空虛,義渠人偷襲成功,秦國損失慘重。於是張儀趁機鼓動齊國攻伐趙國,結果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齊國的舉動讓其餘五國心驚膽戰,列國合縱本來就是各懷鬼胎,誰知道什麼時候會被人背後捅上一刀呢?於是五國合縱再告慘敗,公孫衍從此消失在了歷史的舞臺之上。
韓魏趙因為損兵折將,不得不在張儀的威逼利誘之下和秦國盟好,不是送質子就是割地賠款,這反而引起了齊楚兩個大國的警覺。於是齊王和楚王決定聯合伐秦,這兩個國家都是當時的超級大國,兵多將廣,財力雄厚,比所謂的五國聯盟要強太多了,秦國當然也感覺到了齊楚之盟的威脅,於是派遣「戰忽局局長」張儀親自粉墨登場,前往楚國遊說楚王。
張儀到了楚國之後,親口對楚懷王說:只要您願意和齊國斷交,我秦國願意贈送商於之地600裡給楚國。這個楚懷王也是個見利忘義之圖,一聽說有600裡肥沃的土地,還沒等土地到手呢,就直接宣布和齊國斷交,並且還派遣使臣去辱罵了齊王,直接把事情弄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所以說這個做生意不能急,急了就容易吃虧,電信詐騙不能信,信了就容易上當。齊國的使臣跟著張儀回到秦國之後,發現所謂的「商於之地六百裡」,是一塊大小僅有六裡,名叫「六百裡」的土地,那種感覺就像你在直播間買了某網紅力挺的燕窩,到手之後發現只是糖水,這不是欺騙消費者嗎?
我堂堂楚懷王當然不能忍了,於是楚懷王發兵十萬徵討秦國,結果到了邊境卻發現以逸待勞的秦軍早就磨刀霍霍,要拿他們的人頭去換取秦國的爵位了。此戰楚軍被斬首八萬,還順帶丟了漢中之地,這可是兵家之要地呀!人家張儀走一步看十步,一步一步把楚懷王給帶進了溝裡。
楚懷王賠了夫人又折兵,於是乾脆下血本,表示願意獻出黔中郡給秦國,只要秦王把張儀交給楚國就行。本來秦王不同意,畢竟張儀的作用比一塊土地要大很多,但張儀向秦王主動請纓,表示他不但能給秦國換來黔中郡,還能毫髮無損的回到秦國,秦王這才同意他前往楚國。
到了楚國的張儀馬上就被楚懷王抓了起來,楚懷王準備拿張儀祭天,恨恨地出一口惡氣,但人家張儀早有準備,他前往楚國之前就買通了楚國的大臣靳尚,讓這個靳尚去忽悠楚懷王身邊的愛妃鄭袖,忽悠內容如下:張儀是秦王最寵愛的臣子,秦王馬上就會帶著土地,珠寶以及能歌善舞的秦國美女來楚國救出張儀,楚懷王好色天下皆知,一旦楚宮裡面的秦國美女多起來,娘娘您可能就要失寵啦!
這個鄭袖才幹掉一個魏美人,當然害怕再來一堆秦美人,於是整日給楚懷王吹枕邊風,楚懷王耳根子軟,最終放了張儀,張儀最終安全回到了秦國,楚國白白失去了黔中郡,再次被騙的楚懷王反應過來之後氣的直吐血,如果當時有槍,我估計他能槍斃張儀一千遍。
憑藉著一張伶牙俐齒的巧嘴,六國君主被張儀挨個忽悠了一遍,沒費一兵一卒就讓秦國得到了很多城池和盟友,等到秦國兵戈相向的時候,諸國才反應過來上了張儀的套,所以張儀的名聲在當時很臭,有時候連得了便宜連秦國人都為張儀感到臉紅。齊愍王甚至還對張儀發出了全國「通緝令」:只要張儀走到哪裡,我就帶著齊軍打到哪裡。這種待遇,就連秦王都享受不到,可見齊王對張儀的恨,一點也不亞於楚懷王。
所以張儀這個人絕對不是謙謙君子,他亦正亦邪,為了國家大事可以不擇手段,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勢利之徒。可在這個勢利之徒的心中有那麼一桿秤,時刻衡量著著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桿秤叫做「東出函谷,一掃六合」,在張儀眼裡,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國是天下人之國,跟什麼秦王魏王沒有半毛錢關係,他真正的志向是幫助天下一統,結束大爭之世,讓七國之人不再兵戈相向,讓天下百姓能夠共享安樂。
所以儘管他欺詐列國,儘管六國之人都欲殺他而後快,他依然是談笑生風,該來來該去去,忽悠起來一點也不含糊,此乃真國士也!
好啦,戰忽局長張儀的故事就講到這裡啦,最精彩的大爭之世,你還想聽誰的故事,告訴通曉君,我們一起打開戰國時代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