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府老鄉李立群的迷蹤拳

2021-02-24 陳溝水

 

 

李立群,全方位演員。祖籍河南焦作孟縣,1952年5月2日出生。1981年金鐘獎最佳男演員。1988年金鐘獎最佳社教節目主持人。1989年柯尼卡廣告電視金鐘獎。1996年加拿大魁北克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





《李立群的人生風景》試讀:練拳,是一輩子的事

天底下除了父母親人之外,對我影響最大,回憶最多、最深的人,正應了我們中國那句老話,「相識滿天下,知交無幾人」。

我的師父,我當然不能用「知交」來稱呼,但是在拜師之前,我十七歲,他六十八歲,他在臺北吳興街山邊的松山寺裡當居士養老,我幾乎天天去寺裡遊玩,那時候我還不知道他幾歲,之前是做什麼的,背景如何,都不知道,只是常與他在廟廊上聊天,而且愉快;十七到十九歲那兩年,跟他可算是忘年交吧!在那個山邊的大剎裡。

小時候喜歡運動,甚至喜歡追尋一些中國的傳統武術,尋尋覓覓的那幾年裡,其實也沒遇到過什么正經專業的武術家,頂多只是遇上一些上一輩的「武術愛好者」。他們的心態,也大多是以「終身練武者」自居和自勉,其實內功、外功的基礎,還不能談得上是「大家」;但是,都能說,擅辯,且好批評,卻少有能夠真實地展現出具體的功力,而使人心服口服者。但他們的人生,倒也都能身體健康,怡然自得。

十七歲,初中畢業後的第一年,在臺北車站旁的「立人補習班」度過,書讀得太差,升學之路高不成低不就,父母無奈,自己也少言。不知道自卑,也沒有恐懼感,倒是常常在二二八公園,當年的臺北新公園內,任意地徜徉。偶爾進博物館去乘乘涼,看看各種人的各種畫展,各種雕塑展,以及旁觀一些在公園的許多角落裡、林子內,練武健身的人。當年,以練武為健身的人數,在人口比例上,應該比今天要多多了。

新公園有來自各單位的公務員、商人、學生、軍人,在上班上課前,多如菜市場裡的人,在那兒各練各的,有模有樣,而且門派之多,不是今天看得到的了。其中之熱鬧,有汗流浹背蹲馬步的,有練拳練掌的,有練各種兵器的,太極、八卦、擒拿法、花槍、流星錘、七節鞭等等,幾乎是眼花繚亂。其中有的師父性情急躁,對學生聲色俱厲,有的收徒收多了,人多勢眾,便顯得囂張、狂放,甚至於也會與另一群對他們不認同者劍拔弩張起來,像一個小小的武林大會。每天清晨一波,下午又一波,可是似乎其中少見好手,或許有高手經過那裡時,也只是旁觀而未顯露什麼,也或許有好手曾經露過一些精彩,我沒看到。

有一天,很偶然地,認識了一位從香港來臺灣念臺大醫學院的香港人,三十餘歲,姓梁,他隨當時的功夫名家韓鏡堂老先生練過「八極拳」、「擒拿法」,我隨他練了生平第一趟拳,是天津的功夫家「霍元甲」所創出來的「迷蹤拳」。和電影上李小龍所練的那套兩回事,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只學了半套,至今還依稀記得,似乎尚可走完架子,還沒忘光。所有的練武者,所需要的「壓腿」、「撲腿」、「飛腳」、「出拳」、「出掌」的基本動作,就從「迷蹤拳」開始了,似乎也同時開始了我在武術世界裡迷失蹤跡的一種「尚武」的過程。

聽得多,看得多,知道得多了以後,就是練得不多,但也開始偶爾能夠與人辯論辯論,胡亂地用嘴巴來切磋切磋,在彼此偶有所得的神彩中,以為,這就算是接近武術了;就好像後來又認識許多,從事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的朋友,喜歡聽,喜歡聊,喜歡知道,就是不真能多知道,就像一個靜思過的靈感,如何能透過訓練,透過技術,具體地把它執行出來一樣。但是無論如何,你不可以說這種人,他是終其一生、只能算是個藝術創作的「愛好者」!那就得罪人大了,也暗示了我們自己忽略了人的可能性,你也許只能說:在這個「感謝過去」、「珍惜現有」、「盼望未來」的美好因緣裡,這些人,就像是林中的巨木或者小草一般,有著同樣的生命的莊嚴,不分高矮地,迎向蒼天,與什麼永恆,搞上一點什麼關係的見證等等,除此之外,不能亂說。相信我,在這一點上我吃的虧可大了。你不覺得嗎?這年頭半調子太多了,我大概就是個經典,闖江湖,跑碼頭,靠那點表演的經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且戰且走了三十餘年;還好,娶的老婆,生的孩子,都比我強。這太重要了,否則我不是冒失一生,連老實做人,都找不著方向了。不吹這個,回到師父。

前面說過,在初識師父的頭兩年裡,僅只是沒大沒小地聊天,也不知道他什麼過去,又覺得他好像也懂一些武功,一口濃濃的寧波口音,幸好我從小就對大江南北的方言都聽過一些,否則站在那兒,就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我是渴望能練點什麼武術,師父卻不是誰都想教。這種狀況,被當時寺裡的一位中年出家僧「明真」法師,看在眼裡,他喜歡我,就跟師父多說了一些好話,誠懇又隨意地推薦過幾次,師父平常就尊敬出家人,便隨緣般地首肯了。接下來就是拜師,要叩頭的。拜師那天,我叩頭的時候,師父是站在我的右前方,很自然,很自然地,順著叩頭的動作,把手一帶,把我叩下去的頭,如果有什麼磁場的話,那點兒小磁場,就被他那麼一帶,帶到了牆上貼著的南無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像上。好像我拜的不是他,而變成了拜佛陀,他就像是一個橋梁,但又好像是接下了什麼,我要學的似乎已經不僅只是武功了,好像又加上了對佛陀覺悟生命的一種學習了,玄。

從叩頭拜師那一刻起,說也奇怪,我平常對一位老人,忘年之交的那種自由,立刻就消失了。師父的一言一行也不像從前,嚴肅了好多,那種在小屋子裡(約七八坪)兩人的對話,聽師父庭訓的氣氛,如今回想起來,包括和我父親都不曾有過,我這一輩子(當時的一輩子),沒有任何一個人這般的讓我尊敬、信任和專心地聽過。師父在教我一些暖身的瑜伽動作,和基本的內功調息,氣沉丹田,吐納法等氣功的過程當中,我才知道,我面前的這位老人,簡直就像是神話裡的人,武俠小說中標準的高手,大隱小隱都有的在這個臺灣臺北的松山寺裡,隨著暮鼓晨鐘,活著。那年,他七十歲。

他的一雙手掌,粗大而剛硬,鐵鏽色,就像一隻大鵬鳥的爪子,除了指甲不像。一旦它向你緩緩地推過來的時候,而且還是輕輕地、善意地過來的時候,你如果不快點躲開,你會清楚覺得這隻手的掌背,便可把我的胸膛擊碎。萬一為了自保,用雙手去抓著纏住他那隻大手,他只要輕輕一抖,我便像一個假人一樣,被飛擲出去兩米多,跌坐在靠牆的破舊沙發裡,除了傻笑之外,毫無招架之力。當然,他用的就是太極拳裡所謂的「內勁」,而且火候之高,在當時的名家當中,我所看過的人裡,無出其右者。他的力道之大,我根本無法探索,再想多問,也難得究竟,只能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地練。

師父常說的話是:「拳不要急著想打好,那是一輩子的事……內功要先練好才是重點……師父的功夫是黃金,是要讓你們練到天上去的……」這些都是原文,我當時一句也不能真聽懂,現在想起來,試著翻譯翻譯,就是說:師父的武功是得來非常不易的,要心無二用地練習,如果練好了,不僅只是一技之長或健健身而已,是讓我們可以有根有據地、有道有理地追尋一輩子的「功夫」,這種功夫就是一種修道的「道」了。用比較入世的角度來看的話,一個人如果能有如此高深的武藝修為,仗著它給你帶來的體驗和智慧,自然可以在紅塵之中,常住在內心的寧靜裡,不受外界的纏繞,這麼,不也等於練到天上去了?高明的武藝可以置人於如此,高明的藝術品,或藝術創作行為,可能都有這種積累的作用吧。所以太極拳打了一輩子,打得靠譜的,其實不多。

師父的過去,許多部分我是聽師兄們說的,實際的資料究竟如何,我都沒問過他,他一般也不提,只知道他年輕時家境很富裕,才能重金聘請名師來家傳授武術。他和張學良先生曾經同拜過一個師父修習打坐,張學良在上海時,才二十幾歲,人稱少帥,所請的師父當然不會是泛泛之輩吧!

師父年輕的時候拜過許多名師,練過許多功夫,主要還是郝派的太極內功;後來他與上海的青幫老大杜月笙先生投緣,互相欣賞,他和另外一位武林高手,同時就用武功保著杜先生,不是保鏢的保,用現在話說就是「挺」,用武功挺,平常不露面,名字也不入青幫家譜,純屬互相敬重的私交,杜先生人稱「上海皇帝」,師父的綽號叫「小皇帝」,這些是聽師兄說的。師父自己親口說的是:當時如果碰上青洪兩幫、黑白兩道都擺不平的問題時,杜先生就會打個電話給我們,我們兩個一到,事情一定要解決,怎麼解決?就是當著所有人的面(各路人馬吧),說:今天這個事情,就按照杜先生的意思了,儂回家啦!所有的人也不會堅持什麼了,一會兒工夫就漸漸離去。我到今天都不十分明白,那是為什麼?

會跟杜先生弄得這麼僵的場面上的人,來頭不會太小。身上、旁邊,都應該帶著傢伙或者人手,為什麼就那麼簡單兩句話就解決了?玄。靠江湖地位吧?他沒有杜先生的聲名高。靠關係吧?杜先生的關係肯定最豐富。那是靠什麼呢?靠「氣」!內功深厚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氣」,眼神裡的堅定和信心所傳達出來的一種「殺氣」吧!已經很清楚地讓人可以看到,今天如果不照著這話做,不管你帶了多少人,多少槍或斧頭來,都會在剎那間躺下,廢了,我想了很多年也只有這個可能。

聽師兄們說,師父在民國二三十年的上海灘,年紀三四十歲,武功還在長進,五十多歲時是他造詣最高的時候。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退來臺,杜先生把師父介紹給了蔣介石,據說師父不習慣在蔣身邊,短時間就離開了。可是,在他五十幾歲,不到六十歲的時候,應該是在離開「總統府」之後,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師父受了傷,聽說是被打傷的,被一個練「鐵砂掌」的好手,打到胃部,而師父的氣功掌把那個人的頭打碎了。

師父練的功夫、身法、手法、步法練自何門派?我們都不清楚,只看過他示範演練過幾次,雄渾而輕巧,四周都好像散出一圈一圈透明的氣團,真讓人看了驚嘆,而立刻明白什麼叫做「化境」!這麼好的身法,不是很高明的人,真的是無法近他的身,真的是練到「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加上他真正的功夫是強大的氣功,也就是典型的「金鐘罩」,練得好的,確實是可以刀槍不入。他親口說過「刀槍不入是小事情」;可是問題在於「鐵砂掌」練取的是鐵鏽的精華,氣功練取的是大氣的精華,「金鐘罩」可以刀槍不入,但是碰上功力夠強的「鐵砂掌」就猶如一顆老鼠屎會壞掉一鍋粥一樣。鐵砂掌是金鐘罩的剋星,內行人都清楚,也都格外地提防,結果這兩個人還是碰上了,雙方的功力肯定都不低,否則不可能發生那樣的結果。不是非常之人,不能行此非常之事。

之後,師父躲起來自己療傷,中西醫都不能直接治療,沒有解藥,傷得又重,其他細節都沒有再聽說,只知道師父很早就來到松山寺,見過主持人道安老法師,寄宿在廟裡當居士,每天要調息,打坐,保護那個受了傷的胃。

鐵砂掌在師父心中是什麼樣的情結?江湖恩怨在他心中是怎麼處理的?我不得而知。遠離家鄉漂泊到臺灣的廟裡,度過晚年,練武這一條路,他一定得貫徹到底。他很了解他自己這一生,從行走上海灘意氣風發,到日後的是非曲直定論,完全系在他自己如何接受命運的安排,讓生命中所有過去的歡樂、悲傷、痛快、智取、豪奪、恥辱、挫折,都能在一個慈悲為懷的天地裡,讓無邊的靈魂把過去的一切都能消融於無形。他不說,我永遠不知道他會有這樣的過去;有人說了,我除了大驚之外,從他的相貌和眼神裡似乎又都對得上號,全都像寫在臉上一般,像寫在《水滸傳》裡的後兩回合一般,《水滸傳》的後兩回合,長大以後再看,我覺得最有價值。

他年輕時苦練出來的功夫,繼而金玉功名的追求,都讓他執迷過,精神也上了不少枷鎖。師父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只有擺脫了這些,才能得到真自由。他的功夫保他後半生的命,留著後半生體會到了眾生的苦,他發現了真的自我,達到一定的圓滿。老年時,心臟經常會停好幾十秒,繼續又跳幾下,幾乎都是靠打坐維持生命狀態。他去世之前兩個月,自己就去定製新的棉袍,吩咐弟子們在他斷氣以前要穿好,斷氣以後四十八小時不要觸碰他的身體,弟子們輪流在床前頌往生經,他的最後一句話是在弟子們為他穿棉袍的時候,全身疼痛之下,說了一句話:你們以後不要再吃肉啦!

我當時不在場,而且已經是十年不在他的身邊,去當兵,當演員了。有一天我突然很想念當年在松山寺裡相熟的明真法師,恰巧又在路上相逢!我把久違了的明真法師請到住處聊了許久,我說我想見見師父,方不方便?師父現在何處?聽說已經住到徒弟那兒去了?第二天,明真法師在電話中告訴我:立群,昨天我們在談你師父的時候,他已經在松山外科醫院走了,而且吩咐弟子兩天不要碰他的身體,如果你要去看他,就開車過來接我,一道去。

到了醫院,看到師父躺在床上安詳的表情,像是睡著了,還略帶一絲微笑感。我看到好幾位師兄姐弟們在念經,示意我叩頭,立刻就叩了,明真法師加入誦經的行列。我端詳著師父好久,他似乎知道我們來了,否則怎麼會有昨天我和明真法師的重逢和聊天起意的事。那一年師父八十,我二十九,一九八一年。

想起師父單獨教我一人吐納時的每句話,每一個動作,氣沉丹田時的示範,看我略有進步時慈祥的微笑,送我相片時在背後謹慎地留字,我早到二十幾分鐘去廟裡練功,不敢進屋去吵到他打坐的那個身影。在我當兵的前夕,與師父兩年不見的我,夜裡去看他,一見師父,心裡難過淚如雨下,師父大大的手,摸著我的頭,無比溫暖。好安慰好安慰的感覺,立刻就不再哭了,不委屈了。他告訴我:你現在氣血已衰,成不了大功,但是師父以前教你的那點功夫,只要經常練習,仍保你終身健康,家庭幸福……我經常忘了練習,但是依然感覺「受用無窮」。

其他的徒弟們,不知現在何方……

相關焦點

  • 美國的迷蹤拳
    每每被人嘲笑後,總是撣撣身上的灰塵,強辯道「我這是迷蹤拳」。嗯,這就是《霍元甲》這部電視劇給我們這些浪蕩少年的最佳福利了。我們所謂的迷蹤拳,就是無門無派,無招無式,隨心所欲,拳頭打到哪裡,目標就在哪裡。如果打到了空氣裡,那空氣便是目標。和霍元甲大師的迷蹤拳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 「人物」李立群——羈旅歸來
    1952年,李立群出生於臺灣新竹縣,他跟金士傑一樣,都在眷村長大。眷村由躲避戰亂渡洋而來的國軍子弟所組成,五湖四海、南腔北調,吃著百家飯的李立群,穿行於左鄰右舍,後來他認識了同到臺灣的章翠鳳,接觸並愛上了京韻大鼓、相聲、評書、快板等曲藝絕活,同時,他還向松山寺的一位國術高手學習迷蹤拳、氣息吐納,至今仍然身體壯健,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 李立群講述真實的中國內功,他的氣功師父斷氣後,不準任何人碰他
    而李立群講述中國真實的內功,與武俠片裡展示給觀眾的那些所謂的絕世武功大相逕庭,李立群直言真正練得一身氣功的人,是他磕頭拜過的師父,他師父的氣功了得,高深莫測,令他心生敬佩,畢竟能夠真正把氣功練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的人,是極其少見的。李立群也是我國氣功界的元老級別人物,一直致力於氣功的傳承與創新,真正繼承了其師父的練功精神,且名揚海外,對中國氣功的宣揚功不可沒。
  • 當代武林人物傳第十九回:霍元甲始創迷蹤拳 姜文信弟子滿天山
    第十九回 霍元甲始創迷蹤拳 姜文信弟子滿天山上回書說到李毅虎文武兼備,傳播陝西紅拳。這一回,所要說的是一位霍氏迷蹤拳傳人。有一首藏頭詩說得明白:薑桂之性名自高,文風武德傳迷蹤。信手舞來仰六合,譽載武林江湖中。
  • 拍500集濟公名導去世,是李立群老鄉,69歲老戲骨拄拐弔唁
    從報導中,可以得知導演鄭少鋒逝世的當天,他生前的圈內好友包括金超群、曾志偉、李立群、林佑星、張國立等上百位知名藝人導演都紛紛趕至追悼會為其送上最後一程。其實,鄭少鋒生前是一個很優秀的導演,他曾拍攝過臺版的濟公超過了1000集,還和曾志偉一起拍過電視劇《天下第一媒婆》,由於性格好為人又親切,圈內人都愛稱呼他為二毛導演,作為從小在一個村裡長大的友人李立群則叫他「二哥」。
  • 李立群:戲骨人生
    李立群認為這樣的創作會破壞演員的慣性,傷害他們作為演員的根本。而現在,對於表演和接戲,李立群已經自帶一股千帆過盡般的徹悟。聽到「你是一個較真的演員」,他立馬否認,「首先我對表演不較真。但我不會忘卻什麼叫往真了靠的表演,這個態度我是不會忘的。」
  • 讓李立群頂禮膜拜的演員,李立群:這輩子跟他握過手,很滿足了
    當然並不是上了年紀拍了許多作品的演員就統稱為老戲骨,也有一些從藝多年,參演過無數部影視作品,但都沒能演上主演的老演員,甚至於還拍了不少爛片,不過大家仍然不討厭他,喜歡看他的戲,這個人就是李立群看到李立群的臉,相信大家都有印象,畢竟他出演的影視劇實在是太多太多,可質量也參差不齊,你要說他是老戲骨吧,感覺又差了點火候
  • 柳雲龍問李立群,下次合作零片酬可以嗎?李立群高情商回復
    由柳雲龍、李立群、蘇青、錢波和梁冠華主演的電視劇《勝算》正在熱播,這部電視劇當初為了通過審核,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如今我們能夠看到這部作品確實不容易,雖然劇中也有一些槽點,但是也都可以諒解,畢竟一部影片被剪輯的亂七八糟,再厲害的導演也無法挽救,從目前播出的劇情來看,《勝算》的劇情還算有不錯。
  • 迷蹤拳的前身是燕青拳,其是實戰派武道!
    迷蹤拳比起燕青拳名聲可能要響亮,因武學大師霍元甲將迷蹤拳發揚光大,並電影和電視宣傳的多,得以聞名中外。實則迷蹤拳的前身就是燕青拳,其特點是講究動作靈敏,步法虛實,注重腰腿功夫,武術都講究腰發力和整勁,注重腳下步法,一虛一實,功架端正,發力充足。另一特色就是眼神和腿法的結合,眼神專注於一點,兼顧八方,眼未及身先至,勁足力滿,乾淨利落。
  • 李立群: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
    李立群自嘲地笑說,「這輩子,好像就這件事情做對了。以後的投資,全賠了!」  1984年,李立群遇到了美國回來的賴聲川,大家一見投緣,搗鼓起了「表演工作坊」,賴聲川是老闆兼導演,李立群是老闆兼演員。加上李國修,三個人的「處女秀」《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一炮而紅,李立群也從西餐廳裡「業餘劇場」的藝人,變成了職業的劇場表演者,種下了對劇場一輩子的感情。
  • 李立群 | 追求精神裸奔的人
    但是你過了,立刻就沒人去記得你了」陽光保險 名人面對面面對 | 李立群「最累的是電視劇,累到奄奄一息。」李立群,1952年生於臺灣省新竹市。李立群是一個高產的演員,近四十年來,他參與拍攝了三十餘部電影、近百部電視劇,和參演了二十多部舞臺劇。
  • 李立群:這位大叔好犀利
    李立群立馬表示驚訝:「不是啊!我就是回家,你下班了你不回家幹嗎?你收工了,你殺青了,你不回家幹嗎?待這兒幹嗎?」這是李立群從貧窮生活中學到的,也為他後來在舞臺上塑造各種普通人積累下了素材。電話裡,賴聲川表示自己打算排一個新戲,想邀請李立群參加,而李立群並沒有答應,「你就讓我在電視上多賺點錢吧,賺點養老金吧,別演話劇了,再過幾年吧!」本以為事情就此平息,可過幾天賴聲川打來了第二個電話,正是這個電話讓李立群改變了想法。
  • 你沒有辦法不喜歡的李立群
    《一夫二主》1995年,李立群出演了《一夫二主》中的楚法蒂諾。《冬之旅》在這十幾年內,李立群大部分時間在內地拍攝電視劇,努力賺錢養家,為在加拿大的妻子和三個孩子提供經濟支持。李立群: 《冬之旅》是絕對舞臺。因為藍老師就是一個絕不電視的人,我又是一個電視舞臺都可以跨的人,我們又規規矩矩排了一個多月的戲,那你的性質已經屬於舞臺了。 好戲: 還是找回了你舞臺認同的那種感覺。李立群: 一定要這樣做,我們上舞臺一定要這樣做。
  • 「醬油男神"李立群邀您過來笑出腹肌~
    Carlo Goldoni(義大利)劇本改編|賴聲川導演|賴聲川、欒嵐《一夫二主》專治各種不開心~~~像小編這樣的九零後,聽見李立群的名字就會想到我們的李立群版的《一夫二主》作為《一夫二主》第一代楚法丁諾,李立群有話對你說。
  • 與戲劇的不解之緣 臺灣著名表演藝術家 李立群
    賴聲川兩次邀請李立群合作,最終說動了他。而藍天野對李立群來說,是他隔海錄影帶上的老師,對他的表演很有啟發。所以,李立群對這次合作也感到很榮幸。老戲骨同臺飆戲 《冬之旅》的劇本是萬方應藍天野的要求而寫,其中對於年代和人性的刻畫也深受老先生的啟發。
  • 李立群,一位全方位、實力派的老戲骨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介紹《冬之旅》的主演之一,李立群老師!40多年的演藝生涯,全方位實力派李立群,1952年5月2日出生於臺灣省新竹縣,祖籍河南孟州。他是著名劇團「表演工作坊」的創立人之一,是橫跨相聲、電影、電視、舞臺劇等諸多藝術領域的表演大師。
  • 李立群談相聲:郭德綱很好笑,周立波太調皮
    李立群一聽樂了。昨晚,300個杭州人選擇到杭州楓林晚書店度過這個周末之夜。因為在微博與豆瓣的號召下,他們來參加新書《李立群的人生風景》籤售會,並且與作者李立群「一起說相聲」。從這位「老戲骨」身上,淺者,得到一些追星的樂趣;深者,學到一些人生的通關秘笈。  李立群做過海員、送貨員、司機、油漆工、相聲演員、影視演員,40載戲夢人生,讓他有說不完的回憶。
  • 電視劇《幸福一家人》熱播 「老戲骨」李立群受訪
    半島記者 劉禮智最近,在北京衛視熱播的都市情感暖心大戲《幸福一家人》中,李立群飾演了一位兢兢業業經營麵坊的「單親老爸」房永福,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卻換來孩子們的冷落與疏離。近日,李立群接受了記者採訪,聊起了《幸福一家人》臺前幕後的創作故事。
  • 早年成名又「負債纍纍」,68歲李立群現狀是喜是悲?
    為此,李立群的父母四處找地方定居,最終找到了一個兩戶相鄰的家人家,他們就在旁邊蓋了個勉強能遮風擋雨的小住處。即便生活再貧困,父母也咬著牙打工賺錢送李立群上了學。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也難怪李立群會早早就產生了想要發家致富的念頭。在國中時,李立群就開始接觸了藝術表演,當時他和一幫熱愛表演的同學還被臺灣的星探相中。
  • 看殷桃、張譯、李立群、遲蓬主演的《溫州一家人》,品歷練人生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生身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使自己的家庭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由殷桃、張譯、李立群、遲蓬主演的《溫州一家人》這部劇,看看他們一家四口是如何改變家庭命運的,很值得我們去分析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