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哲學家講過,個體生命會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企巴特認為,易貨歷史亦有三卷:過去,現在和未來。
《探秘原始社會的物物交換》,《孤獨的貨幣,失落的易貨》是企巴特對易貨過去的追本溯源;
《易貨江湖,誰主沉浮》,《向死而生,傳統易貨店的宿命》是企巴特對易貨行業的現狀解讀。
《賦能,易貨的未來》,是企巴特「易起見證,預見未來」系列文章的開篇之作。
對於行業的未來,我們需要更廣視角的審視,更多維度的解讀,更深層次的思考。本篇,我們繼續探討易貨行業的未來圖景。
感謝讀者以寬容之心,關注企巴特的拙筆勾勒。
一、 易貨的未來,從哪兒來?
1、未來源自歷史
黑格爾有句名言,「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之處有餘溫」。
物物交換,起源於生產力極為落後的原始社會,貫穿於漫長的封建社會,續存於風雲突變的近代社會,重生於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易貨,始終保持著「形散神不散」的客觀存在,還有「與時俱進」的自我迭代。
歷史的長河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無法將易貨割裂於某個時期,歸納為某種形式,用靜態切片的方式去做分析。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行為。
唯物辯證法警示我們,脫離整體的局部,會失去局部的價值和意義。
歷史學家也告誡我們,忘記歷史,便意味著背叛。
易貨的未來畫卷,不是源自詩人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從業者繼承歷史基礎上的時代創新。有易貨既定事實,有易貨經典案例,有易貨失敗反思,才能有易貨行業的未來。立足現在,復盤過往,是易貨創新的必經之路。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企巴特把龔自珍的這句話奉為圭臬。
歷史映射未來,未來是歷史的延續。
2、未來立足現實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衝突,是催生新事物的內在驅力;解決矛盾,是新事物存在的價值體現。易貨行業的未來,要立足於現實存在的各種亂象,致力於解決現實存在的各種問題。
企巴特易貨推崇吉德林法則,「找到問題的關鍵,問題便已經解決了一半」。只有先認清問題,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這也是科學研究的基本邏輯。
庫存積壓、微商囤貨、二手回收等商品來源渠道,直接造成商品質量低劣,庫存損耗嚴重,商品供給無保障。這是易貨品質層面的衍生問題。
先收佣金後服務、沒有易後服務、信息更新滯後、客戶自行提貨、缺乏社交互動。這是易貨服務層面的衍生問題。
單店孤立經營、價格隱秘虛高、選擇品類稀少、交易模式單一、積分泡沫泛濫。這是易貨信用層面的衍生問題。
企巴特尊重易貨行業的現狀,摒棄鴕鳥思維,更不會做出掩耳盜鈴的行為。
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易貨行業未來的出路,一定建立在解決現實問題的基礎之上。
因為,答案永遠比問題高一個維度。
二、易貨的未來,到哪兒去?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
企巴特認為,易貨經濟也有拉動行業向前突破的「三駕馬車」,那就是:價值回歸、模式創新和行業協作。
「三駕馬車」易貨論,是企巴特對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形象表述。
1、 馬車一:易貨要價值回歸
行業早該撕掉「廢品囤積站」和「套路王中王」的社會標籤了。
如何撕?企巴特認為,不是站在社會情緒的對立面,與批評的聲音開展口水戰。應該拿出實際行動,革除行業弊病,斬除投機取巧,驅逐害群之馬,強化行業自律。此舉雖有刮骨療毒之痛,但能迎來易貨行業新生。
易貨行業,要實現價值創造的回歸。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那我們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披著易貨的外衣,打著清庫的旗幟,喊著共享的口號,卻精算於內心的利益與得失。一出自導自演的鬧劇,一場從業者的自嗨,一切都該結束了。
易貨行業,要實現均值利潤的回歸。企巴特認為,易貨行業提供的是一種普通的社會服務。賺取的也只是社會平均利潤而已,何來的暴利與暴富?
古人有語,「德不配位,必有殃災」。當行業付出很少而回報超高時,一定有騙術與投機在興風作浪。只有讓那些看起來很賺錢的事,回歸不那麼賺錢的本質,才能抑制投機主義者的亢奮與狂躁,讓行業回歸理性與平穩發展。
通過價值回歸,去掘取有意義而非有異議的財富。易貨行業,將在社會分工體系裡佔據一席之地,贏得更多社會尊重。
「為企業賦能,讓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公司依託易貨,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並和易貨公司站在一起為榮。」這是企巴特的夢想。
2、 馬車二:易貨要模式創新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的變化。
傳統易貨模式的核心,是線下經營。可概括為開店收貨,設倉囤貨,加價出貨,加盟賣貨。這是一樁穩賺不賠的買賣,也讓部分早期易貨店賺得盆滿缽滿。
虛幻的賺錢效應,讓很多後來者趨之若鶩。傳統易貨店的經營模式,一度成為行業經營的標準模板,比葫蘆畫瓢,套上就用,簡單粗暴。
利益既得者,現身說法,竭力宣講傳統模式的有效性,並大力發展下級加盟商;新晉從業者,心潮澎湃,痴迷於傳統模式的造富神話,並滿懷期望地全盤複製。
吉爾伯特法則,「真正的危險,是沒人告訴你危險」。
路徑依賴和思維慣性,是商業行為的致命ID。正如諾基亞的教訓,我們什麼都沒做錯,但我們還是被打敗了。外界環境在變,而人的認知不變,傳統的經驗可能成為行業成長的絆腳石。
但企巴特更願意相信,人不是害怕失去,而是害怕失去後沒有更好的替代。
易貨行業,需要創新商業模式,需要出現更好的替代。
從豐富渠道開始,從地域範圍優化,從資源共享突破。
這是企巴特歸納的三個易貨創新點。
易貨,不能只有線下店一種方式,還會有線上平臺的崛起。兩花齊放,相映成趣。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將是易貨行業的未來之路。
國內幾百家易貨店,星羅棋布,散落於各個縣區。每家店做的都是同城置換,交易半徑難以實現跨區突破。品牌連鎖,跨區聯動,打破地域限制,擴大置換的物理空間,將是易貨行業做大的必經之路。
基於地緣優勢,每家易貨店都有自己的優勢或特色商品。猶如投資不過山海關,易貨難跨易貨店。當優勢或特色商品,無法自然流通時,所謂的優勢和特色就會大打折扣。牆內開花牆外香。特色及優勢,都是相對而言的。
如何真正實現資源共享,是易貨行業亟需作答的考題。
3、 馬車三:易貨要行業協作
每家易貨店,都是一滴水。所有的水凝聚起來,形成一片海洋。這是每滴水的最好歸宿。凡在事業上取得持續輝煌的企業和組織,絕不是靠一己之力去謀求自身的發展,而是平衡地利用關聯組織的能量和價值,組成一個新的競爭平臺。
易貨行業理應也當如此。但現實卻是另一番景象,讓人唏噓不已。山頭林立,各自為王;行業聯盟,道阻且長。
行業聯盟的建立,首先得從根源上解決利益分配問題。企巴特易貨平臺認為,公開、公平、公正是易貨聯盟的制度守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是易貨聯盟的分配原則;齊心協力,做大蛋糕是易貨聯盟的行為準則。
其次,易貨聯盟的建立必須有深度的利益綁定。唯有利出一孔,才能力出一孔。鬆散的制度,鬆散的人心,鬆散的聯盟,都是泥人蠟像,不堪一擊的。正如《西廂記》裡的戲文所言,「苗而不秀,銀樣鑞槍頭」。
再次,易貨聯盟的建立必須有明確的職能分工。企巴特曾多次強調,易貨行業的未來一定是個大生態。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去打造全生態產業鏈。最好的路徑,就是分工協作,各司其職。擅長技術的去做平臺,擅長營銷的去做市場,這是提升易貨效率的最佳方式。
簡言之,「價值承載+模式創新+行業協作」,是引領易貨行業突破發展瓶頸的三面紅旗。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每面旗幟的擎舉者,都是從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至於哪面旌旗哪家扛,讓我們拭目以待。
企巴特易貨平臺,堅定看好易貨行業的未來。在行業洗牌再平衡的不確定性中,在傳統易貨模式日漸衰微之際,能夠從易貨發展的新「三駕馬車」中尋找機遇,先行半步布局的智者,無疑將更有機會成為未來的引領者。
易貨行業,未來浩瀚,未來恢弘,未來可期。
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易貨行業,不負未來不負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