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貓視歷史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秦始皇在位時的功與過一直受到多方爭議,尤其「焚書坑儒」一直為人詬病,但事實上很多人並不了解,當年秦始皇焚的是哪些「書」,坑的又是什麼「儒」?我們用現在的眼光看待當時,是否產生了偏頗?
儒家的發展
最早的儒學在周王朝就已誕生,但並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詩》、《書》、《禮》、《樂》是貴族的專屬教育,時移世易,貴族沒落後,只服務於他們的文人失去依仗,必須在民間「自力更生」,他們所擁有的「儒家」知識就成為謀生的工具。這就是早期「儒」的發展。
儒學者一直希望能夠復興周王室的秩序,但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儒學者並不受諸侯的重視,直到孔子的出現,才給儒學帶來了新的契機。孔子作為教育家,四處收徒講說,把貴族才能享受到的教育平民化,受到世人的追捧,奉為儒學宗師,儒家從此不再是一個群體,已漸漸壯大成為一個流派。到了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在孟子、荀子等人的完善下開始蓬勃發展,這些儒學的集大成者儼然成為了諸侯王的政治參謀和治國顧問。
但是受到各國禮遇追捧的儒家思想在秦國卻碰了壁。很多人都知道,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發展壯大,而作為商鞅變法的提出者,公孫鞅是十分排斥儒家理念的,也因此,在這樣禮樂崩環、強者為尊的時代,秦國最終能實現統一,由此可見,仁政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
秦始皇對儒家的態度
一開始,秦始皇並不是像後來那樣厭惡儒家,甚至嬴政的某些觀點與儒家觀點很有些相似之處,他最看重的長子扶蘇還是一名儒家的粉絲,朝中負責文獻編撰與保管的官員也多是他從孔子的故鄉徵選上來的。
但是這些徵選上來的儒生並不讓秦始皇滿意。在秦始皇出巡到泰山時,有意為泰山封禪,於是便令隨同的儒生操辦此事。但是關鍵時刻這些魯地來的名儒卻掉了鏈子,只會紙上談兵,他們覺得封禪不能修路,以免破壞草木土石,應按古禮造一「軟車」,這方法並不貼合實際情況,以至於事情拖拖拉拉一直沒得出結果。一向講究效率的秦始皇哪裡有耐心聽他們爭論,簡直太耽誤事了好麼?於是直接下令修了一條通到山頂,封禪儀式很快就完成了。這件事讓秦始皇對儒生們的印象大打折扣,之後就很少將事情交由他們處理。
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雖然秦始皇對儒生們並不滿意,但是也還沒有到打壓他們的地步,只是人有時候就是喜歡給自己找點存在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大宴群臣,就在這大好時刻,那些儒生就又開始跳出來找存在感了,這頭周青臣剛對秦始皇的郡縣制大拍特拍了一通馬屁,那頭儒生淳于越立馬跳出來潑冷水,還十分不客氣地懟到:如果秦朝不效仿古制,國家是不能夠長盛的。
郡縣製得以實施足見秦始皇對其的認可,你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儒生竟敢口出狂言,於是引得秦始皇對儒生們大為不滿。於是當有大臣上書建議把儒家的《詩》、《書》等書籍焚毀,嚴懲私下推崇古制妄議朝政的人,秦始皇立刻就同意了,「焚書坑儒」也由此開始。但「焚書」焚的是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且留有副本在博士官處。
「坑儒」坑的卻是方士而並非儒生。事情還要從戰國時期說起,當時有人大肆宣揚長生之術,使得很多儒生趨之若鶩,紛紛投入其中,受到貴族和掌權者的禮遇和青睞因此大賺一筆。秦始皇一直認為自己是千古一帝,自然要長長久久地活著來統治自己的王朝,於是對這些人可以說是要啥給啥。但是這些人卻並不領情,一邊領著秦始皇豐厚的報酬,一邊私下嘲笑他獨裁、迷戀權勢,並不值得他們為他求得長生於是拿著錢跑了。
秦始皇滿心期待換來的是財去樓空,還落下個貪戀權勢的臭名聲,能不氣?於是下令把鹹陽城裡和這些人有來往的儒生、方士全都抓起來審問,拔出蘿蔔帶出泥,最後這件事牽扯了四百六十餘人,均被秦始皇下令坑殺在鹹陽以儆效尤。
「焚書坑儒」一直使秦始皇被人詬病,但實際上,焚的是民間關於儒家學說的書籍,但是官方卻留有副本,只是不允許民間私自收藏而已。「坑儒」實際上坑殺的是方士,並不是長時間對讀書人的的殺戮,要說殘忍,怎麼比得上文字獄?這些方士大行其道,實際上也是勞民傷財之舉,對國家並沒有什麼貢獻,反而擾亂了社會風氣,殺了並不可惜。
你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是被抹黑的還是確實是暴君所為呢?
想要獲取更多有味道的歷史見聞,歡迎關注貓視歷史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