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的是什麼人?為什麼說他們是活該

2020-12-24 騰訊網

翻開一本史書,就是打開一個世界,讀史而知天下

本文由貓視歷史原創創作,歡迎轉載分享

秦始皇在位時的功與過一直受到多方爭議,尤其「焚書坑儒」一直為人詬病,但事實上很多人並不了解,當年秦始皇焚的是哪些「書」,坑的又是什麼「儒」?我們用現在的眼光看待當時,是否產生了偏頗?

儒家的發展

最早的儒學在周王朝就已誕生,但並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詩》、《書》、《禮》、《樂》是貴族的專屬教育,時移世易,貴族沒落後,只服務於他們的文人失去依仗,必須在民間「自力更生」,他們所擁有的「儒家」知識就成為謀生的工具。這就是早期「儒」的發展。

儒學者一直希望能夠復興周王室的秩序,但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儒學者並不受諸侯的重視,直到孔子的出現,才給儒學帶來了新的契機。孔子作為教育家,四處收徒講說,把貴族才能享受到的教育平民化,受到世人的追捧,奉為儒學宗師,儒家從此不再是一個群體,已漸漸壯大成為一個流派。到了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在孟子、荀子等人的完善下開始蓬勃發展,這些儒學的集大成者儼然成為了諸侯王的政治參謀和治國顧問。

但是受到各國禮遇追捧的儒家思想在秦國卻碰了壁。很多人都知道,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發展壯大,而作為商鞅變法的提出者,公孫鞅是十分排斥儒家理念的,也因此,在這樣禮樂崩環、強者為尊的時代,秦國最終能實現統一,由此可見,仁政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

秦始皇對儒家的態度

一開始,秦始皇並不是像後來那樣厭惡儒家,甚至嬴政的某些觀點與儒家觀點很有些相似之處,他最看重的長子扶蘇還是一名儒家的粉絲,朝中負責文獻編撰與保管的官員也多是他從孔子的故鄉徵選上來的。

但是這些徵選上來的儒生並不讓秦始皇滿意。在秦始皇出巡到泰山時,有意為泰山封禪,於是便令隨同的儒生操辦此事。但是關鍵時刻這些魯地來的名儒卻掉了鏈子,只會紙上談兵,他們覺得封禪不能修路,以免破壞草木土石,應按古禮造一「軟車」,這方法並不貼合實際情況,以至於事情拖拖拉拉一直沒得出結果。一向講究效率的秦始皇哪裡有耐心聽他們爭論,簡直太耽誤事了好麼?於是直接下令修了一條通到山頂,封禪儀式很快就完成了。這件事讓秦始皇對儒生們的印象大打折扣,之後就很少將事情交由他們處理。

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雖然秦始皇對儒生們並不滿意,但是也還沒有到打壓他們的地步,只是人有時候就是喜歡給自己找點存在感。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大宴群臣,就在這大好時刻,那些儒生就又開始跳出來找存在感了,這頭周青臣剛對秦始皇的郡縣制大拍特拍了一通馬屁,那頭儒生淳于越立馬跳出來潑冷水,還十分不客氣地懟到:如果秦朝不效仿古制,國家是不能夠長盛的。

郡縣製得以實施足見秦始皇對其的認可,你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儒生竟敢口出狂言,於是引得秦始皇對儒生們大為不滿。於是當有大臣上書建議把儒家的《詩》、《書》等書籍焚毀,嚴懲私下推崇古制妄議朝政的人,秦始皇立刻就同意了,「焚書坑儒」也由此開始。但「焚書」焚的是儒家經典和諸子百家,且留有副本在博士官處。

「坑儒」坑的卻是方士而並非儒生。事情還要從戰國時期說起,當時有人大肆宣揚長生之術,使得很多儒生趨之若鶩,紛紛投入其中,受到貴族和掌權者的禮遇和青睞因此大賺一筆。秦始皇一直認為自己是千古一帝,自然要長長久久地活著來統治自己的王朝,於是對這些人可以說是要啥給啥。但是這些人卻並不領情,一邊領著秦始皇豐厚的報酬,一邊私下嘲笑他獨裁、迷戀權勢,並不值得他們為他求得長生於是拿著錢跑了。

秦始皇滿心期待換來的是財去樓空,還落下個貪戀權勢的臭名聲,能不氣?於是下令把鹹陽城裡和這些人有來往的儒生、方士全都抓起來審問,拔出蘿蔔帶出泥,最後這件事牽扯了四百六十餘人,均被秦始皇下令坑殺在鹹陽以儆效尤。

「焚書坑儒」一直使秦始皇被人詬病,但實際上,焚的是民間關於儒家學說的書籍,但是官方卻留有副本,只是不允許民間私自收藏而已。「坑儒」實際上坑殺的是方士,並不是長時間對讀書人的的殺戮,要說殘忍,怎麼比得上文字獄?這些方士大行其道,實際上也是勞民傷財之舉,對國家並沒有什麼貢獻,反而擾亂了社會風氣,殺了並不可惜。

你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是被抹黑的還是確實是暴君所為呢?

想要獲取更多有味道的歷史見聞,歡迎關注貓視歷史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是否殘暴不仁 真相往往讓人大跌眼鏡 焚書坑儒背後有隱情
    問問百姓們,秦王為什麼把那麼多的書都燒了,而且還殺了那麼多儒生。你感覺秦王這樣做好嗎?百姓們肯定會回答你。這樣做當然不好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明白秦王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你告訴百姓們,秦王之所以要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國家的統一穩定,那百姓還是會認為這樣的做法過於殘暴!
  • 秦始皇背了2000年的黑鍋,」焚書坑儒「並不是真正的焚書坑儒
    當然,這種濃淡之間的人為塗抹,畢竟還是有些偷偷摸摸,是在隱晦處進行的。2誰添加的說明?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緊接著這段紀事的,是公子扶蘇登場勸諫秦始皇不要重罰儒生的紀事。扶蘇勸諫道:「如今天下剛剛安定,遠方的百姓尚未歸附,諸生都是誦讀和師法孔子的人,如今父皇以重法懲處他們,兒臣擔心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秦始皇怒氣上來,派扶蘇到上郡蒙恬軍中去作監軍。
  • 焚書坑儒:秦始皇的真實用意是什麼
    但是歷來評價褒貶不一,基本上是貶大於褒,其中最為詬病的就是焚書坑儒。我們在課本上都了解到的就是秦始皇以暴力的手段,將對他有意見的儒生坑殺。為了堵住民眾的悠悠之口,讓民眾將無用的百家思想的書全部銷毀。焚書坑儒雖然我們常常沿用,但是如果單純的從事件上看,其實是單獨的兩件事。因為教科書上將其連用,以至於很多人將其誤解為是一件事。筆者大致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 焚書坑儒的真相是什麼?如果坑的是術士,那扶蘇為何要為儒生求情
    全都想著要移民去給秦始皇做長工嗎?這裡就牽扯出一個很宏大的問題了,秦始皇,是不是一位暴君。除了戰爭殺人以外,秦始皇身上最容易讓人抨擊的一件事,那就是焚書坑儒了。一、焚書坑儒是真的沒辦法洗白。秦始皇用武力統一了全國,也想要自己的文化能夠武力地統一全國,這可能嗎?如果你是落後的文化,又怎麼去取代先進的文化呢?2、坑儒。這是很多人想要洗白秦始皇的地方,因為他們經過多方考證,表示,秦始皇坑殺的可不是什麼儒生,而是正兒八經的術士。
  • 《秦始皇》|焚書坑儒背後的秘密竟然是它?
    在場有人認為分封制更好,將宗室貴族分封至各地,就算發生什麼也無法推波助瀾,國家滅亡了他們也會跟著滅亡。聽到這些言論,李斯認為不能再放任那些支持分封制的人肆意發言了,這樣下去只會引來更多不滿的聲音。在當時的社會,這些批判君主和政府高官的反政府言論似乎更得民心。
  • 白起和項羽殺降很少人罵,為何秦始皇焚書坑儒卻兩千年罵聲不斷?
    是誰在罵秦始皇呢?儒生,也就是讀書人。罵秦始皇什麼內容呢?焚書坑儒。這就叫做:共情!但是偏偏後面還跟了一段記載,說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勸諫父親不要殺戮過甚,說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殺的就真的是「誦法孔子」的儒生。於是,此行為被漢代多部著作形容為「焚書坑儒」,這個說法就此傳開。
  • 秦始皇這最崇拜的人就是商鞅
    秦始皇這輩子最崇拜的人就是商鞅,而就是用的法家學說。那個時候百家爭鳴,有儒家,有小說家,有陰陽家,有權謀,有縱橫家,還有法家,在那個年代只有法家是向前的學問。所以秦始皇最喜歡的,最崇拜的人就是商鞅,除了商鞅還有一個就是韓非子,為什麼喜歡韓非子呢?
  •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他真的殺學子燒史書了嗎?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相,他真的殺學子燒史書了嗎?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誤區,大家都說焚書坑儒,就把他們當成一件事情了,其實,這是兩件事情:焚書和坑儒。
  • 大秦賦:勸君少罵秦始皇 焚坑事業要商量
    1973年8月5日,毛主席在同江青談話時,讓她記下了一首題為《讀(封建論)·呈郭老》的七言詩,詩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歷史上真正的秦始皇
    現在的人們一想到秦始皇,第一印象就是暴君或者是千古一帝,焚書坑儒,修長城,阿房宮,秦直道等等暴君的作為。那秦始皇到底有沒有幹過焚書坑儒呢?沒有。江湖方士騙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得到很多金銀,最後給秦始皇的都是假藥,被秦始皇識穿失敗後,害怕被罰一邊逃跑,一邊造謠摸黑秦始皇,秦始皇一怒之下把全鹹陽城搜殺騙人的江湖方士460多人,史記記載的都是坑術士,後來被以訛傳訛說是坑儒士。秦始皇的很多官員都是儒士,那他們怎麼沒死?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這口黑鍋不能再背下去了。
  • 秦始皇焚書坑儒跟清朝的「文字獄」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文字獄,顧名思義,就是因為文字緣故而構成的罪案和冤獄,文字獄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所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長期以來,對人們思想鉗制,成了沉重的精神枷鎖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有人說是歷史上第一場文字獄,也是我們稱其為暴君的條件之一,但其實秦始皇的這場焚書坑儒和接下來朝代發生的文字獄比較那可真是不禁看的
  • 焚書坑儒,半樁偽造的歷史
    千百年來,許多人圍繞著秦始皇編造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真假參半,添油加醋。他的家世,被塗抹得陰暗淫亂。說他的父親是呂不韋,一個出身於外國的大商人,說他的母親養面首生孩子,發動政變要奪秦王的權。他的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說他的聲音如同豺狗,內心如同虎狼,說他焚書坑儒,滅絕文化。
  • 秦始皇焚盡天下書?坑的是儒還是術?
    特別是對於農牧技巧等農書沒有焚,試想下如果將這些書也焚了,他們精耕細作的進程不就直接被打斷了,這糧食怎麼處理?這就涉及到百姓以及稅率問題了。所以說,焚盡天下書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其次,在當時的政治情況看來,全面將東方六國的史料以及儒家的《詩》《書》「百家語」全部焚毀,那是不太可能的。
  • 都說秦始皇是殘暴,是真的嗎?3件事情證明他有賢明的一面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經常會被喜歡歷史的人們津津樂道。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秦始皇生前的所作所為非常殘暴。所以劉邦項羽揭竿而起 讓統一六國的秦朝兩世而亡。那麼,秦始皇真的殘暴嗎?對於秦始皇殘暴這個說法,真的了解過秦朝歷史的人,和沒了解過秦朝歷史的人一般持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從道聽途說裡了解秦始皇的人,大都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花費巨資修築長城,花費大量勞力修築阿房宮,搞得民不聊生,確實當得起殘暴君主的名聲。
  • 焚書坑儒的真相剖析,秦始皇背鍋2千多年,其實我們都被史書騙了
    其實很多人對秦始皇有很深的誤解,以為秦始皇是一個殘暴不仁的暴君,以為秦始皇真的燒毀了名書著作,以為秦始皇真的殺了幾十萬知識分子,然而也只是你以為的以為,但事實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真的了解了秦始皇之後,你就會覺得自己真是個鍵盤俠,來吧上車。
  • 焚書坑儒:半樁偽造的歷史
    說他的父親是呂不韋,一個大商人,說他的母親養面首生孩子,甚至發動政變要奪權。他的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聲音似豺狗,內心如虎狼,焚書坑儒,滅絕文化。考察秦始皇的歷史,一步步抽絲剝繭,兩千年來燒得通紅的虛火漸漸熄滅,冷澈透明的真相也一一浮現。呂不韋不是他的父親,她的母親也不曾想要奪他的權。他的確是下了焚書令,但他不反儒,也未曾坑埋儒生。
  •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世對二人的評價為啥相差巨大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都是一樣的,即:統一思想、加強封建王朝中央集權的措施。我們先看看這兩個概念的大致情況。秦始皇命令把平日裡與這倆人有關的儒生、方士都抓起來審問;而這些文人互相牽連,最終一共涉案460多人,被全部在鹹陽活埋,以殺雞儆猴。因此,「坑儒」其實源於欺詐、人身攻擊,更像是個人恩怨事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則顯得溫和許多。
  • 揭秘: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本來面貌,到底把誰「坑」了?
    鬥爭的一方是以秦始皇贏政為首、李斯為輔的改革派,另一方是原秦國舊貴族、贏政的諸皇子、統一戰爭中的功臣聯合組成的守舊派聯盟。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初已經埋下了「焚書坑儒」的種子。他們雖不是鐘鳴鼎食的家庭,但是衣食豐裕,已經擺脫了體力勞動而可以專心讀書鑽研文字。大多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目標還是成為職業政治家。只是像李斯那樣成為職業政治家的人畢竟鳳毛麟角,大多數的知識分子,還只能遊走於政治的邊緣。徐福就是這樣的知識分子,讀了書,已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靠體力勞動或手工技藝來餬口的能力已經退化,也沒有足夠的才能與機會出將入相,退而只能以巴結邀寵統治者來立身謀生。
  • 白起、項羽坑殺幾十萬人無人問,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被罵千年?
    都說刀劍無眼,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難免出現死傷,但是往往在一方投降之後,勝利者仍然會有屠殺俘虜的行為,比較出名的就是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但是這幾十萬人對於後代人來說反倒沒被過多指責,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僅僅殺了四百多人,卻為何被罵了上千年?
  • 戰忽局曹科長:屈原投江是為了防止秦始皇焚書坑儒!
    據了解,屈原,死於公元前278年。在同一期的節目中,曹科長還大批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可是部分臺灣人眼裡敢說實話的香餑餑。曹長青,1953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的美籍華人,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曹長青在他的個人網站上宣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推崇西方文化、西方文明、西方主體價值和美式民主制度,並且支持臺灣、西藏和新疆人民的自決權。」因為他喜歡批評中國,於是老外以及部分臺灣人都特別喜歡聽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