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這最崇拜的人就是商鞅

2020-12-22 李思說歷史

秦始皇這輩子最崇拜的人就是商鞅,而就是用的法家學說。那個時候百家爭鳴,有儒家,有小說家,有陰陽家,有權謀,有縱橫家,還有法家,在那個年代只有法家是向前的學問。所以秦始皇最喜歡的,最崇拜的人就是商鞅,除了商鞅還有一個就是韓非子,為什麼喜歡韓非子呢?因為韓非子就是商鞅的衣缽傳人,法家之大成者,所以整個秦始皇用的就是用的就是法家學說,就是因為他用的法家學說,所以秦軍才成為虎狼之師,秦始皇才能夠統一天下。

但是秦始皇是不是我們認為的那個暴君呢?他不是暴力,他當上皇帝以後他沒有他的功臣,並沒有滅六國的那些王公貴族,他只是把中國統一了,他統一天下是不想讓天下繼續打。換句話講打是為了和。如真的說暴秦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坑的不是儒家,焚書坑儒坑的是那些方式,因為那些人說我可以讓你長生不老,騙了錢的話所以才會坑他,為什麼要坑儒家,因為儒家孔子的孫子,孔子的孫子,孔子一輩子沒有得志都當不了官,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就用了孔子之孫。結果孔子的思想復闢被秦始皇發現了,所以秦始皇就做了一個動作,坑的不是儒,其實是方式。

這在歷史上已經被歷史學家揭秘了,秦始皇有沒有把我們所有的書籍全部燒了呢?沒有,秦始皇把全天下所有的書籍都保留了下來,在民間的書籍全部收回,官方保留了,民間不允許有了民間只能學其他,這樣做是為了更好的統一文字,更好的統一全中國所有所有的思想。

真正焚書坑儒是誰呢?是項羽,項羽才是真正的焚書坑儒,他把秦軍滅了以後,直接把當年秦始皇的天下藏書全部付之一去。項羽屠城,跟秦軍開打,只要打贏了以後直接投直接屠城,不管是老百姓還是雞還是羊,只要是活的一個不留全殺。

秦始皇滅了六國,但是秦始皇從來沒有屠過城,而項羽屠城超過10座,所以真真正正的屠城的是項羽,真正的焚書坑儒的也是項羽秦。始皇這個人非常的仁義,為了繼承他自己的祖訓,要統一天下,以統一天下為己任,讓老百姓再也不用受到戰爭的基礎,所以秦始皇每天只睡兩個小時,每天在處理文件奏章。為什麼秦始皇只活了50歲?每天長期的工作只睡兩個小時,很多人說秦始皇一輩子沒有娶過一個老婆,怎麼叫荒淫無道呢?

你們知道嗎?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選後,他根本就沒有成過親,他所有後宮的嬪妃也不多,也就十幾個,而且這十幾個都是他取的,都是她媽給她取得,換句話講他,秦始皇沒有愛情,秦始皇要的是天下,要的是繼承父兄基業要的是正兒八經的能夠當民族英雄,或許這就是秦始皇的夢想。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殺死呂不韋?秦始皇為什麼最崇拜宣太后?
    1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殺死呂不韋呢?我們都知道呂不韋和秦始皇的關係匪淺,秦始皇的生母趙姬,就是呂不韋以前的妾,她被獻給嬴異人後生了嬴政。所以秦始皇和呂不韋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秦始皇非要殺死呂不韋有三個原因:1.呂不韋和其母親趙姬私通的事情玷汙了他作為皇帝的名聲。
  • 若沒有商鞅,秦始皇算個啥?
    至此,秦孝公再一次被觸動,他的理想就是想成為天下霸主,又怎能為他人的言論所左右呢?於是,他給了商鞅一顆「定心丸」:「你不必多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強行新法。」商鞅得了這句話,心裡徹底沒有了包袱,開始準備「殺一儆百」。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莫過於商鞅將太子嬴駟的老師鼻子給割了,後來他遭遇車裂,也和此事有關。
  • 商鞅對秦國多重要?秦始皇一統天下離不開他,秦孝公變法最大功臣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以後,秦國收回了河西五百裡之地,大敗了強大的魏國,逼迫魏國東遷大梁。01改變秦國命運的人,就是商鞅。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 商鞅犯了何罪,被剛上任的秦惠文王車裂?
    秦國的開國君王名字叫秦非子(贏非子),據說秦非子擅長養馬,因功被周天子周孝王賞賜了一塊地(今甘肅省清水縣東北),到後來逐漸擴張,地盤越來越大就成了一個諸侯國,這就是秦國。從秦建國到秦始皇當政,一共有37位君王,秦始皇是秦國的第38位君王。
  • 商鞅的歷史功績,不在於使秦國強大,而在於這兩方面
    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相比較中原地區,秦地屬蠻荒之地,經濟文化落後,是中原人眼中的未開化啟蒙的國度。所以,對秦國,中原人是瞧不起的,言語之間多有鄙夷不屑。然而,就是這個中原國家看不起的國家,居然於公元前四世紀開始,國力突飛猛進,整個國家機器之戰車似乎開上了高速公路,把當時的其他戰國六雄甩了幾條街。
  • 從《英雄》到《大秦賦》,秦始皇終於從暴君神化成一統天下的雄主
    只是沒想到,這種讚美到了變態的程度,以至於連基本的歷史史實都不顧了,讓楚人說出「我不要當楚民,願成秦人」的混帳話來。 所以,《大秦賦》得分從8.9分下降到6.2分,眼看就要不合格了。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呂世浩解讀「秦始皇成敗」:絕頂聰明的人,一旦走上這條路,便跌入谷底
    ——《孫子兵法》在戰國初年,秦國原本是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後來歷經惠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一百多年的努力,才有了秦始皇的統一天下。商鞅變法,不僅改變了秦國的命運,更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 商鞅死因新說
    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人人都懂,就是天子換了,朝廷裡的大臣也得換。當然不是原來所有的全都得換,這既不可能也沒必要,要且首要被換的,只是其中某些人。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君自然是最大的新官,而「三把火」的「第一把火」,自然就是換人。換誰?就成了王朝皇權交替之際的第一看點。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他是現代司法界的鼻祖,主張依法治國,上至王侯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一視同仁,商鞅提出「天子犯法,與民同罪」,嚴懲了違紀違規的太子老師,殺一儆百,樹立了權威。因為商鞅行之有效的變法措施將秦國帶入到大國的行列,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打牢了「基礎」,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奠基者最後卻被五馬分屍「車裂而死」。
  • 《歷史提高》秦始皇怎樣評價宣太后
    秦始皇怎樣評價宣太后秦始皇是沒有正面的評價這個宣太后的,但是我們可以從這個側面來看這個秦始皇是怎麼評價的。秦始皇有頒布過相關的詔書,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這個詔書的內容:秦始皇認為,女人最重要的是貞潔,守寡了有兒子就應該守著兒子好好養大兒子,安心過日子。
  • 商鞅也要度蜜月?
    秦商鞅,古代人,哪裡能,講英語?現在提起"蜜月",很多人都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在中國,一般都是結了婚,擺了酒席宴請過親朋好友之後,有時間的,就請一個月的假,夫妻雙方一起出去旅行,這個月就叫做蜜月。即便是不出去旅行的,結婚的第一個月也叫做蜜月,反正就是甜甜蜜蜜先過一個月吧。凡對結婚這個名詞懂一點的都知道,其實蜜月是個外來的東西,和結婚時穿婚紗一樣,都是西洋式的。蜜月一詞,是從英語"honeymoon"翻譯而來,"honey"表示蜜、蜜糖、甜蜜,而"moon"則是月、月亮的意思。它本質上和沙發、咖啡、巧克力一樣都是外來詞,只是採取了意譯而非音譯的方法罷了。
  • 羋月是秦始皇的什麼人?
    羋月是秦始皇的祖宗,準確來說,她是秦始皇的高祖母。什麼是高祖母?古人以「孝禮」為道德約束,非常注重長幼有序。因此設定了至親稱謂及字輩,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禮」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祖宗十八代。從文獻記載來看,羋月的孫子是秦始皇的爺爺,所以她比秦始皇高了四輩,因此秦始皇也可稱為羋月的四世孫。羋月,羋八子羋月,影視劇《羋月傳》中的人物,正史上沒有這號人物,她的歷史原型是秦宣太后,也就是羋八子。
  • 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為什麼不得善終
    商鞅是協助秦孝公推行變法的人。一般認為,秦國真正的強大,就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而新法的制定和具體組織實施,則都是出於商鞅。秦國能夠掃平六國,一統天下,正是由於秦孝公的變法奠定了基礎,所以,秦國統一全國,應該是開始於秦孝公,完成於秦始皇。商鞅是一個變法的人,這毫無異議。然而,不管商鞅有多麼大的能耐,他只不過是一個官員,是一個辦事的人,不是主人,主人是國君,也就是秦孝公。
  • 秦始皇焚書坑儒,坑的是什麼人?為什麼說他們是活該
    這就是早期「儒」的發展。 很多人都知道,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發展壯大,而作為商鞅變法的提出者,公孫鞅是十分排斥儒家理念的,也因此,在這樣禮樂崩環、強者為尊的時代,秦國最終能實現統一,由此可見,仁政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
  • 商鞅
    或者說,商鞅等法家的價值觀就是成功,他們孜孜以以求的,就是怎樣去取得成功,至於成功是為了什麼,個人名利之外,再無其他。這真是一群可怕的冷血動物。他們負責幫助君王管理國家和強大國家,君王給他們提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社會地位和錦衣玉食般的生活,君王是他們的僱主,他們是君王的傭工。商鞅講過,「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他又說「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斷於君則威。」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七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被秦王嬴政成功終結而秦王嬴政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帝不過在說千古一帝之前秦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物是無論何時都邁不過去他就是商鞅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為他率先在秦國主持變法使得原本積貧積弱的秦國徹底脫胎換骨在數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為秦王嬴政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 秦始皇生前天下安定,為何他一死江山就分崩離析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意思是說:消滅六國的不是別人正是六國自己;消滅秦國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秦朝能愛護自己的人民,他們一定會千秋萬代永不變色的。秦朝是誰滅亡的,當然是秦始皇滅亡的。唐太宗李世民一針見血地說「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 秦始皇滅了六國,並未統一全國,還有一個國家倖存
    商鞅和呂不韋歷史上推測,秦國不滅衛國的原因是因為商鞅和呂不韋,這兩人對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保留了他們的祖國。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商鞅變法後,秦國真正實現了依法治國,根除奴隸制,為秦國後來強大和統一奠定了根基,最終統一六國。呂不韋發掘了秦始皇嬴政的政治潛力,在他一系列的運作中,直接把秦始皇嬴政拉到繼承人的身份,呂不韋極具政治眼光和發掘力,為秦國儲備的人才基本都成為了秦國的頂尖人才,比如:丞相李斯。
  • 焚書坑儒:秦始皇的真實用意是什麼
    但是歷來評價褒貶不一,基本上是貶大於褒,其中最為詬病的就是焚書坑儒。我們在課本上都了解到的就是秦始皇以暴力的手段,將對他有意見的儒生坑殺。為了堵住民眾的悠悠之口,讓民眾將無用的百家思想的書全部銷毀。焚書坑儒雖然我們常常沿用,但是如果單純的從事件上看,其實是單獨的兩件事。因為教科書上將其連用,以至於很多人將其誤解為是一件事。筆者大致梳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